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理念已植根于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内心。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或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等等。笔者认为感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课堂资源 深层感悟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句话已植根于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内心。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或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等等。我觉得感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感悟不能仅是表面的、零碎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对零碎的、表面的感受进行归纳整理、比较综合,真正内化教材知识,形成理性认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如何让表面单一零碎的感受转化为理性多元深层的感悟,我以选择为策略,引导学生选择各种有效信息资源及方法,不断修正、完善,以促学生多元感悟、深层感悟。
1.选择词句,落实文本,多元深层感悟。语言文字是传递文本信息的载体,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正是显示所要感悟的内容。有的文章浅白如水,也有的文意藏而不露,对潜藏在文字下面的信息,就需要用心去感悟。诵读是感悟的基础,在诵读中引导学生选择重点词句,品味课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去体会词语的妙处。
2.选择信息,扩展文本,多元深层感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新课程提出“语文素养”的培养,这些均表明语文教学光靠文本知识、理解文本语言文字所呈现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面,拓展知识视野,依托文本选择课外有效信息资源,不断补充、拓展文本内涵,以促学生多元、深层感悟。我对学生的预习作业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查找资料:查找作者的资料、查找文章人物的情况以及文章的背景资料等。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前,让学生查找与詹天佑有关的资料以及文章的背景,让学生仔细阅读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利用晨间活动时间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感受到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科技的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京张铁路的修筑情况,以及詹天佑的生平和对中国所做的贡献等。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在学文时,在感受语言文字时,才能有多元、深刻的理解,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选择媒体,再现生活,多元深层感悟。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经验越多,语感就越深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这样,阅读就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语感也被诱发出来。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的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静坐五分钟,要求一动不动,然后让学生谈感受,有的说:“太辛苦了。”有的说:“很难受。”然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前偶尔被烫的经历,启发孩子们回忆自己被烫时是怎样一种感受,烫了多长时间,再想象一下,自己被烫一秒、两秒就感到十分疼痛,而且可能就跳起来或叫起来,从而感受到邱少云在烈火中所受的煎熬,感受到了邱少云的伟大,这时候,我让同学们反复用自己的感受读“作者的内心活动”和“邱少云的表现”这两部分内容,语感训练水到渠成。
体验生活经验,有的可以直接回忆生活场景,有的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课堂演练促成。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有限,即使他们的生活经历已储存在记忆中,也不可能马上调动他们直接正确有效的生活体验。因此,更多的体验生活,必须通过各种媒体再现生活。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录像、图画、音乐等的渲染,使学生对生活和文本的体验更为深刻。
同样一些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文本,教师更应合理选择媒体,再现当时生活场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比如我在上《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抗美援朝的战争年代毕竟离学生太遥远了,单凭语言文字很难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教师在上课前播放了有关抗美援朝的记录片,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了解了抗美援朝的基本情况,初步感受了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中“大娘送打糕”的片断时,我选择了炮声隆隆的音乐,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当时危险的战争场面,为后面的深刻感悟做了很好的铺垫。
4.选择课堂资源,交流互动,多元深层感悟。小学生鉴于认知水平,想实现多元深层感悟,单凭个体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课改的课堂提倡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合作平台,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选择有效的课堂资源,促进多元深层感悟。教师首先应引发合作交流,扩大感悟效应。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交流活动,及时组织学生展开灵活多样的交流,引导他们生生、师生互动对话中,必须既当倾听者、又作交流者。倾听是交流的前提,只有认真倾听伙伴的发言,选择课堂中伙伴的有效资源,集思广益,相互补充,不断整合自己的观点,才能不断进行多元深层地感悟,才会有精彩的发言,才会让其他学生触类旁通,有更完美的感悟。在如此良性循环中,相信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出亮点。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借造箭陷害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用妙计挫败的经过。文中当鲁肃吃惊地问诸葛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我在听一位特级老师在教学该文时,抓住这里的“笑”字,于平淡处设疑——“诸葛亮在笑谁?”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围绕“笑”字畅所欲言,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选择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目的是多元、深层感悟。不断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在高效的选择中促学生的感悟能力,以达多元、深层感悟。
参考文献:
[1]宋振绍、金盛华.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教育科学研究》2009,1.
[2]岳修龙、徐秀华.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的亮点.《教育交流》2009,1.
[3]周涛、彭佑军.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毕节教育》2007,1.
关键词:课堂资源 深层感悟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句话已植根于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内心。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或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等等。我觉得感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感悟不能仅是表面的、零碎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对零碎的、表面的感受进行归纳整理、比较综合,真正内化教材知识,形成理性认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如何让表面单一零碎的感受转化为理性多元深层的感悟,我以选择为策略,引导学生选择各种有效信息资源及方法,不断修正、完善,以促学生多元感悟、深层感悟。
1.选择词句,落实文本,多元深层感悟。语言文字是传递文本信息的载体,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正是显示所要感悟的内容。有的文章浅白如水,也有的文意藏而不露,对潜藏在文字下面的信息,就需要用心去感悟。诵读是感悟的基础,在诵读中引导学生选择重点词句,品味课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去体会词语的妙处。
2.选择信息,扩展文本,多元深层感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新课程提出“语文素养”的培养,这些均表明语文教学光靠文本知识、理解文本语言文字所呈现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面,拓展知识视野,依托文本选择课外有效信息资源,不断补充、拓展文本内涵,以促学生多元、深层感悟。我对学生的预习作业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查找资料:查找作者的资料、查找文章人物的情况以及文章的背景资料等。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前,让学生查找与詹天佑有关的资料以及文章的背景,让学生仔细阅读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利用晨间活动时间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感受到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科技的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京张铁路的修筑情况,以及詹天佑的生平和对中国所做的贡献等。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在学文时,在感受语言文字时,才能有多元、深刻的理解,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选择媒体,再现生活,多元深层感悟。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经验越多,语感就越深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这样,阅读就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语感也被诱发出来。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的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静坐五分钟,要求一动不动,然后让学生谈感受,有的说:“太辛苦了。”有的说:“很难受。”然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前偶尔被烫的经历,启发孩子们回忆自己被烫时是怎样一种感受,烫了多长时间,再想象一下,自己被烫一秒、两秒就感到十分疼痛,而且可能就跳起来或叫起来,从而感受到邱少云在烈火中所受的煎熬,感受到了邱少云的伟大,这时候,我让同学们反复用自己的感受读“作者的内心活动”和“邱少云的表现”这两部分内容,语感训练水到渠成。
体验生活经验,有的可以直接回忆生活场景,有的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课堂演练促成。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有限,即使他们的生活经历已储存在记忆中,也不可能马上调动他们直接正确有效的生活体验。因此,更多的体验生活,必须通过各种媒体再现生活。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录像、图画、音乐等的渲染,使学生对生活和文本的体验更为深刻。
同样一些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文本,教师更应合理选择媒体,再现当时生活场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比如我在上《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抗美援朝的战争年代毕竟离学生太遥远了,单凭语言文字很难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教师在上课前播放了有关抗美援朝的记录片,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了解了抗美援朝的基本情况,初步感受了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中“大娘送打糕”的片断时,我选择了炮声隆隆的音乐,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当时危险的战争场面,为后面的深刻感悟做了很好的铺垫。
4.选择课堂资源,交流互动,多元深层感悟。小学生鉴于认知水平,想实现多元深层感悟,单凭个体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课改的课堂提倡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合作平台,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选择有效的课堂资源,促进多元深层感悟。教师首先应引发合作交流,扩大感悟效应。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交流活动,及时组织学生展开灵活多样的交流,引导他们生生、师生互动对话中,必须既当倾听者、又作交流者。倾听是交流的前提,只有认真倾听伙伴的发言,选择课堂中伙伴的有效资源,集思广益,相互补充,不断整合自己的观点,才能不断进行多元深层地感悟,才会有精彩的发言,才会让其他学生触类旁通,有更完美的感悟。在如此良性循环中,相信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出亮点。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借造箭陷害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用妙计挫败的经过。文中当鲁肃吃惊地问诸葛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我在听一位特级老师在教学该文时,抓住这里的“笑”字,于平淡处设疑——“诸葛亮在笑谁?”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围绕“笑”字畅所欲言,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选择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目的是多元、深层感悟。不断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在高效的选择中促学生的感悟能力,以达多元、深层感悟。
参考文献:
[1]宋振绍、金盛华.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教育科学研究》2009,1.
[2]岳修龙、徐秀华.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的亮点.《教育交流》2009,1.
[3]周涛、彭佑军.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毕节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