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9日,一场主题为“阮义忠:失去的与得到的珍物”的讲座在广州方所书店举行。讲座由方所文化与《生活》月刊联合主办,台湾摄影家阮义忠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见解。以下为演讲摘录。
我是一个拍照完全以黑白为主的摄影家,而且是专门拍台湾民间平凡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很多人就纳闷,阮先生,你认为黑白比彩色的表现力要强么,黑白比彩色还要有力么?我总是很自然地跟他们讲一个故事,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人看过我的彩色作品,所以当我说我以前也拍了很多彩色作品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好奇,哪里可以看到啊?如果找到《家庭月刊》——大概是1976年创办的,创刊号到我离开的6年时间,每一期都有我的彩色作品。
那个时代,彩色片被认为比黑白还要在印刷上能够夺取人家的眼光,比较重要的版面会给彩色,不重要的版面给黑白。
那时我就是背着两台相机,一台比较接近手拿得到的胸口,一台大概到腹部——避免两台相机工作会互相碰撞。所以走起来,行动很利落不说,更不会拿错相机。因为比较接近,手能够拿到的就是彩色。每当我看到一个很值得拍的画面的时候,第一反应当然是拿起彩色相机来按快门,有机会我才会拿黑白的来再拍一张。第一个反应可以说是最深刻,接下来就没有第一眼、第一下按下快门那瞬间来得好了。基本上我的所有作品彩色比黑白好。
我记得在拍到6-7年的时候,台湾有一次国际的摄影大师跟台湾本土的一些摄影家的座谈会。那时的《LIFE》杂志,世界最有名的图片刊物的图片主编来了,《国家地理》的图片主编,还有《读者文摘》的图片主编也来了。跟台湾5位摄影家大概有一个礼拜的交流。那时外国的摄影大师来台湾,都比较高傲,觉得我们应该没有什么值得跟他们对谈的,所以就不太理我们,我们在那边被冷落了好几天。等到我放我的幻灯片,全都是彩色的,刚好有160张,当第一张放出来的时候,那些外国人眼睛一亮,放到最后,他们几乎是要起立鼓掌,并且找人来问我,明天有没有空,可不可以一起吃早餐?第二天就跟我吃早餐了,原来他们深受感动,竟然都特别想替我办展览。
那个时候我觉得机会来了。没几天后,悲剧发生了。有一天,有个朋友到我住的地方,聊得很愉快,聊到太晚了说今天不回去了就在这里打地铺了。第二天他要去上班,我要去参加一个大型演讲,我们就一块搭计程车,随身提着幻灯机跟160张两个片盘的彩色幻灯片,就摆在司机旁边。到了目的地,两个人同时下车,才想到幻灯机没拿下来。可这个司机就故意把车开走了。我们只不过慢了几秒钟,再怎么喊司机都不停车。
那天我简直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六七年最好的作品全部在一个粗心大意之间就看着它远远地消失了。很多朋友都帮忙,在电台、广播或报纸上登启示,请司机把车上的幻灯片还到哪里会重赏。结果还是没还回来。一天之后,我知道没希望了。那个痛啊,现在回想起来,在台湾一个人很孤独地走了六七年,然后跟陌生人产生短暂可是非常交心的截图,人跟人生命的火花撞在一块才有的一张图像,就这么没了。那一刻,真的一想到就好像有人拿着一把刀在我的心上一刀一刀这样划,觉得食不知味,失魂落魄。
人就是这样,每一天都可能碰到,你最珍爱的,那个不只是物品,几乎就是你的心血、你的孩子,因为一个不应该犯的错误,没有了。那种悔恨、无奈、绝望,从来没有体会过的。之后的几天,每次摸着相机就好像碰到了很疼的东西,手就缩回来。我就告诉自己,只有一个办法让我重新出发,从今以后不再拍彩色,专心拍黑白吧。
你生命中最珍贵的物,我们就把它当物好了,失掉的时候怎么办?你就是要用一个更特别的态度去对它。好,我重新來,我要再去创造,再去追求,再去努力地跟另外一个物,再做新的结缘吧。要让另一个因缘开始。不要说这个因缘这样断了,产生这个结果之后,你就变得很失望。
我有2000张黑胶唱片,放在一片墙,受潮要丢掉。丢掉之前,我知道它们大概完了,因为靠着一个山壁。可是总要抢救啊。有一天我就跟儿子说,你哪天去山上,帮我看看黑胶唱片到底什么状况,他第一个反应说,早就烂了吧。我说没关系,总要看一看烂到什么程度,最重点地挑几张就好,不要抱一大堆回家。如果烂的话,赶紧把它清掉就好了。不要带到家里头,因为家这么干净,东西这么少。
那天我正好在家,为了要试唱片,我新买了一个很简单的黑胶唱机。当儿子推门时,我不仅听到声音,还闻到非常浓的霉味。我说等一等,你千万别进来,你在玄关就好。我想说我要处理,就在那边处理就好。
我就去拿湿布,先把唱片上的霉擦掉,一擦,还是新的。霉一擦,里头还行,我觉得可以,擦一擦就拿进来了,拿到我的木(地)板,比较靠近唱机的地方。然后打开了,一看把我吓了一跳,以前比较好的包装会很考究地铺一层白色的海绵,可是随着潮气的侵袭,那个白色已经变成很难看的黄,好像皮肤长疮了的颜色。我想把这个腐败的东西抓起来赶快扔了,就当我一抓那个海绵的时候,吓了一跳,前一刻看起来虽然有点脏但还是固体的物,在手上一捏就粉碎了。这一惊啊,我把手打开,它们好像流沙一样从指缝间流下来,然后掉在干净的橡木地板上。
我原来擦唱片封面,以为把霉擦掉就是好的,可是如果条件再苛刻一点,时间再长一点,它也会像这海绵一样,会变颜色,也会一碰就从“物”变成“无”。里头的唱片我还没打开,我想也会像这块海绵一样,这么一想我就更害怕。我昨天才叫儿子随便给我买个最便宜的黑胶唱机,那时间长一点,它也会跟这个海绵一样,会成为粉末。把时间压缩的时候,一切、万物都可能啊。那放黑胶唱盘的音像架也一样。我这么爱惜的屋子,命运也差不多。这么一想,我看看外面的山水,如果时间长一点,它也会消失。
那一瞬间是我这辈子很重要的一次顿悟,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说:一切都会消失,我们这样拼命做下来的东西,究竟是为了什么,到底还会留下什么?这些看得到的物都会消失,以后到底有什么东西会留下?我真的是站在那边,有点呆住了。想了片刻之后,也有了一点答案。
所有有形之物,都会成为空,只有那些不成形的会留下来。没有形的才会留下来,有形的一定不会留下来。我曾经被这些黑胶唱片的音乐感动,然后被它们感动使我这个人改变了,让我做了一些事情,那些事情又去改变了别人。那个人被我改变了之后,他又做了一些事情,改变了更多人。这些彼此传下去的感动、改变,看不到形状,可是它是最永久的。它不随着物的消失而化无。所有的万物都没有的时候,那种感动,还会一直传续下去。
那个时候,我想试试看有没有办法,让这个黑胶的寿命稍微持久一点。我拿了5张,进暗房很细心地把所有的霉清干净,吹干,然后再来放。就这么一放啊,我的整个听觉重新被唤醒了。我已经10年没有听黑胶了,我的新家的所有音响设备都没有黑胶的余地。可就在那一瞬间,黑胶唱片的声音传出来的时候,整个人真的被电到一样。黑胶的声音才是立体的,CD是平面的。不管它音响多好,音质多好,它就是少掉了那种立体感。那种感受啊,是很难形容的。
我就叫我儿子去把山上2000张全部运回来,放哪里啊,就放在我的暗房。结果我在那个密闭的暗房,跟2000张黑胶唱片相处,每天花3个小时很温柔地洗它,洗了3个月。我边洗边得皮肤病,一点都没有夸张,我是边去看皮肤科医生边洗唱片。我也知道这是洗唱片洗的。一直把唱片洗好,我的皮肤病才治好。
我是一个拍照完全以黑白为主的摄影家,而且是专门拍台湾民间平凡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很多人就纳闷,阮先生,你认为黑白比彩色的表现力要强么,黑白比彩色还要有力么?我总是很自然地跟他们讲一个故事,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人看过我的彩色作品,所以当我说我以前也拍了很多彩色作品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好奇,哪里可以看到啊?如果找到《家庭月刊》——大概是1976年创办的,创刊号到我离开的6年时间,每一期都有我的彩色作品。
那个时代,彩色片被认为比黑白还要在印刷上能够夺取人家的眼光,比较重要的版面会给彩色,不重要的版面给黑白。
那时我就是背着两台相机,一台比较接近手拿得到的胸口,一台大概到腹部——避免两台相机工作会互相碰撞。所以走起来,行动很利落不说,更不会拿错相机。因为比较接近,手能够拿到的就是彩色。每当我看到一个很值得拍的画面的时候,第一反应当然是拿起彩色相机来按快门,有机会我才会拿黑白的来再拍一张。第一个反应可以说是最深刻,接下来就没有第一眼、第一下按下快门那瞬间来得好了。基本上我的所有作品彩色比黑白好。
我记得在拍到6-7年的时候,台湾有一次国际的摄影大师跟台湾本土的一些摄影家的座谈会。那时的《LIFE》杂志,世界最有名的图片刊物的图片主编来了,《国家地理》的图片主编,还有《读者文摘》的图片主编也来了。跟台湾5位摄影家大概有一个礼拜的交流。那时外国的摄影大师来台湾,都比较高傲,觉得我们应该没有什么值得跟他们对谈的,所以就不太理我们,我们在那边被冷落了好几天。等到我放我的幻灯片,全都是彩色的,刚好有160张,当第一张放出来的时候,那些外国人眼睛一亮,放到最后,他们几乎是要起立鼓掌,并且找人来问我,明天有没有空,可不可以一起吃早餐?第二天就跟我吃早餐了,原来他们深受感动,竟然都特别想替我办展览。
那个时候我觉得机会来了。没几天后,悲剧发生了。有一天,有个朋友到我住的地方,聊得很愉快,聊到太晚了说今天不回去了就在这里打地铺了。第二天他要去上班,我要去参加一个大型演讲,我们就一块搭计程车,随身提着幻灯机跟160张两个片盘的彩色幻灯片,就摆在司机旁边。到了目的地,两个人同时下车,才想到幻灯机没拿下来。可这个司机就故意把车开走了。我们只不过慢了几秒钟,再怎么喊司机都不停车。
那天我简直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六七年最好的作品全部在一个粗心大意之间就看着它远远地消失了。很多朋友都帮忙,在电台、广播或报纸上登启示,请司机把车上的幻灯片还到哪里会重赏。结果还是没还回来。一天之后,我知道没希望了。那个痛啊,现在回想起来,在台湾一个人很孤独地走了六七年,然后跟陌生人产生短暂可是非常交心的截图,人跟人生命的火花撞在一块才有的一张图像,就这么没了。那一刻,真的一想到就好像有人拿着一把刀在我的心上一刀一刀这样划,觉得食不知味,失魂落魄。
人就是这样,每一天都可能碰到,你最珍爱的,那个不只是物品,几乎就是你的心血、你的孩子,因为一个不应该犯的错误,没有了。那种悔恨、无奈、绝望,从来没有体会过的。之后的几天,每次摸着相机就好像碰到了很疼的东西,手就缩回来。我就告诉自己,只有一个办法让我重新出发,从今以后不再拍彩色,专心拍黑白吧。
你生命中最珍贵的物,我们就把它当物好了,失掉的时候怎么办?你就是要用一个更特别的态度去对它。好,我重新來,我要再去创造,再去追求,再去努力地跟另外一个物,再做新的结缘吧。要让另一个因缘开始。不要说这个因缘这样断了,产生这个结果之后,你就变得很失望。
我有2000张黑胶唱片,放在一片墙,受潮要丢掉。丢掉之前,我知道它们大概完了,因为靠着一个山壁。可是总要抢救啊。有一天我就跟儿子说,你哪天去山上,帮我看看黑胶唱片到底什么状况,他第一个反应说,早就烂了吧。我说没关系,总要看一看烂到什么程度,最重点地挑几张就好,不要抱一大堆回家。如果烂的话,赶紧把它清掉就好了。不要带到家里头,因为家这么干净,东西这么少。
那天我正好在家,为了要试唱片,我新买了一个很简单的黑胶唱机。当儿子推门时,我不仅听到声音,还闻到非常浓的霉味。我说等一等,你千万别进来,你在玄关就好。我想说我要处理,就在那边处理就好。
我就去拿湿布,先把唱片上的霉擦掉,一擦,还是新的。霉一擦,里头还行,我觉得可以,擦一擦就拿进来了,拿到我的木(地)板,比较靠近唱机的地方。然后打开了,一看把我吓了一跳,以前比较好的包装会很考究地铺一层白色的海绵,可是随着潮气的侵袭,那个白色已经变成很难看的黄,好像皮肤长疮了的颜色。我想把这个腐败的东西抓起来赶快扔了,就当我一抓那个海绵的时候,吓了一跳,前一刻看起来虽然有点脏但还是固体的物,在手上一捏就粉碎了。这一惊啊,我把手打开,它们好像流沙一样从指缝间流下来,然后掉在干净的橡木地板上。
我原来擦唱片封面,以为把霉擦掉就是好的,可是如果条件再苛刻一点,时间再长一点,它也会像这海绵一样,会变颜色,也会一碰就从“物”变成“无”。里头的唱片我还没打开,我想也会像这块海绵一样,这么一想我就更害怕。我昨天才叫儿子随便给我买个最便宜的黑胶唱机,那时间长一点,它也会跟这个海绵一样,会成为粉末。把时间压缩的时候,一切、万物都可能啊。那放黑胶唱盘的音像架也一样。我这么爱惜的屋子,命运也差不多。这么一想,我看看外面的山水,如果时间长一点,它也会消失。
那一瞬间是我这辈子很重要的一次顿悟,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说:一切都会消失,我们这样拼命做下来的东西,究竟是为了什么,到底还会留下什么?这些看得到的物都会消失,以后到底有什么东西会留下?我真的是站在那边,有点呆住了。想了片刻之后,也有了一点答案。
所有有形之物,都会成为空,只有那些不成形的会留下来。没有形的才会留下来,有形的一定不会留下来。我曾经被这些黑胶唱片的音乐感动,然后被它们感动使我这个人改变了,让我做了一些事情,那些事情又去改变了别人。那个人被我改变了之后,他又做了一些事情,改变了更多人。这些彼此传下去的感动、改变,看不到形状,可是它是最永久的。它不随着物的消失而化无。所有的万物都没有的时候,那种感动,还会一直传续下去。
那个时候,我想试试看有没有办法,让这个黑胶的寿命稍微持久一点。我拿了5张,进暗房很细心地把所有的霉清干净,吹干,然后再来放。就这么一放啊,我的整个听觉重新被唤醒了。我已经10年没有听黑胶了,我的新家的所有音响设备都没有黑胶的余地。可就在那一瞬间,黑胶唱片的声音传出来的时候,整个人真的被电到一样。黑胶的声音才是立体的,CD是平面的。不管它音响多好,音质多好,它就是少掉了那种立体感。那种感受啊,是很难形容的。
我就叫我儿子去把山上2000张全部运回来,放哪里啊,就放在我的暗房。结果我在那个密闭的暗房,跟2000张黑胶唱片相处,每天花3个小时很温柔地洗它,洗了3个月。我边洗边得皮肤病,一点都没有夸张,我是边去看皮肤科医生边洗唱片。我也知道这是洗唱片洗的。一直把唱片洗好,我的皮肤病才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