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跨国公司为首的全球生产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将采取哪些新的思路?
全球生产网络的内涵
21世纪初国际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在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世界范围产业内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根据主要的地源或国家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逐渐难以为继,于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和建立生产网络便成为跨国公司获得、保持和加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全球生产网络就是将领导厂商(跨国公司)原有的独资公司、合资公司等与外部的独立供应商、独立承包商、独立分销商及战略伙伴联盟等联系在一起,进行分工和有机结合,使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以价值链为纽带的高度依存的关系。全球生产网络的内涵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其生产活动涉及同一产品内多个不同生产环节在空间上的分散化以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二是全球生产网络在地理分布上往往超出一国范围、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重组优势资源进行生产活动;三是在组织治理方式上较为灵活,富有弹性,以不同企业间领导、合作关系作为全球生产网络的组织基础。
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
全球生产网络建立的最根本基础是分工,分工产生的效率使得企业的性质不断发生改变,企业和市场的两分法理论基础受到冲击,中间性组织企业网络出现了。经济全球化显然推动了这一变化,加速了国际分工,并在全球范围内丰富了企业网络的组织形态。
微观层面——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作为现代企业高度发展的产物,已进入多产品、多职能、多工厂、多国家的发展阶段。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企业间跨国界的竞争愈演愈烈,于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确立全球意义上的竞争优势,开始在全球尺度上配置和调控价值链。除了继续推进其销售职能和生产职能的国际化外,创新活动——研究与开发职能也开始走出国门,加入到国际化行列,有些跨国公司甚至连中枢管理职能也部分转向海外,在海外设立地区总部。
作为一个跨国界的、庞大的和复杂的组织,跨国公司之所以具有比活动空间仅限于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民族企业要高得多的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全球战略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建立。有了全球战略资源的支持,跨国公司便获得了“潜在的地理柔性”:一方面通过将价值链中的各项职能活动分布于不同的东道国,以充分享受该国特有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资优惠、贸易壁垒、投资补贴等政策差异。以及科技人才、国家创新系统等特殊资产);另一方面,当围绕跨国公司的国际、国内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跨国公司可以灵活地调整区位和转移区位,以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宏观层面——产业与区域的力量
全球生产网络是一种由于全球生产、市场的形成,经济要素可以跨越国界、在全球自由布局和联系的过程。但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因此降低生产的地理集聚,区域空间结构没有走向完全的系统平衡。而且,随着企业、政府和公众等经济主体认识到区位的特殊性是导致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地方在经济要素区位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从生产网络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力量促进了跨国公司生产活动的全球扩展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而地方化力量则导致企业更加依赖于当地生产网络,形成了产业集群。因为产业的聚集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改进激励方式,能够创造信息、专业化分工、声誉等聚集效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载体之一的产业集群出现了新的特征——正快速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因此,在全球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往往表现为地方集群结合自身区域特色,挖掘地缘、血缘、业缘等集群的内生因素,积极回应全球产业的变化,同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与区外经济主体灵活互动,捕捉、创造和保持价值,从而实现集群的不断升级。
中国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
加强企业国际化水平
跨国公司是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国际竞争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我国产业能否跟上全球生产网络的演进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国跨国企业集团能否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中国企业必须根据全球生产网络的特点,针对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以国际化企业理念走出国门,参与全球资源的分配与共享,努力成长为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加入全球生产网络,必须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处于下游、附属地位,在受制于人中获取微薄利益绝非生存之计和长久之策;进入全球生产网络也绝非登上能力提升的自动扶梯。处于微笑曲线低端的企业加入全球生产网络,往往是从简单的包装、组装或低技术产品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开始,在整个链条上始终存在产品和工艺技术升级的压力,这种压力需要企业在建立和改进自身能力上做出不懈努力。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吸收跨国公司提供的技能、知识、技术,掌握管理技巧、营销经验,并逐步学会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工业绩效。
利用全球生产网络的快捷方式后来居上,是很多企业成功的法宝。如韩国的现代、三星,中国台湾的宏基,大陆的海尔、联想等这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及一些中小型企业和企业集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温州地区以生产低压电器、打火机、服装等企业集群,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形成了许多新的模式,创造了不少新鲜的经验。
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发展
在中国经济积极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应大力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做好集群发展的规划,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要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条形成规律等,制定本地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推进优势产业集群,为业已形成的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实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
金融危机下中国的对外经贸战略调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国未来的开放之路要改变企业、行业和国家、各级政府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相互的协调。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反全球化的逆流,一方面,中国有必要也有条件不断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继续推动对外开放;中国企业应该变困境为机遇,利用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资产价格下降的契机,多采用并购方式完成全球生产布局。另外,中国企业要和政府一起参与到未来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中来。
在对外贸易的格局中,中国不应忽视进口的力量,在进口国外产品的过程中,中国可以控制资源的流向,从而可以控制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环节。贸易壁垒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将会提高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成本,从而阻止中国参加全球生产网络的进程。中国要真正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的重要一环,必须要降低投资和贸易壁垒,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应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政府要从维护国际规则向制定规则转变。中国在加入WTO以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相对有限,对国际经济规则尤其是市场经济规则的制定也参与有限。现在,中国经济实力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深度有了根本性变化,因此,中国越来越需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我们应利用发展中大国的地位,在WTO的框架内,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不断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全球生产网络的内涵
21世纪初国际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在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世界范围产业内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根据主要的地源或国家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逐渐难以为继,于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和建立生产网络便成为跨国公司获得、保持和加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全球生产网络就是将领导厂商(跨国公司)原有的独资公司、合资公司等与外部的独立供应商、独立承包商、独立分销商及战略伙伴联盟等联系在一起,进行分工和有机结合,使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以价值链为纽带的高度依存的关系。全球生产网络的内涵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其生产活动涉及同一产品内多个不同生产环节在空间上的分散化以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二是全球生产网络在地理分布上往往超出一国范围、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重组优势资源进行生产活动;三是在组织治理方式上较为灵活,富有弹性,以不同企业间领导、合作关系作为全球生产网络的组织基础。
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
全球生产网络建立的最根本基础是分工,分工产生的效率使得企业的性质不断发生改变,企业和市场的两分法理论基础受到冲击,中间性组织企业网络出现了。经济全球化显然推动了这一变化,加速了国际分工,并在全球范围内丰富了企业网络的组织形态。
微观层面——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作为现代企业高度发展的产物,已进入多产品、多职能、多工厂、多国家的发展阶段。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企业间跨国界的竞争愈演愈烈,于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确立全球意义上的竞争优势,开始在全球尺度上配置和调控价值链。除了继续推进其销售职能和生产职能的国际化外,创新活动——研究与开发职能也开始走出国门,加入到国际化行列,有些跨国公司甚至连中枢管理职能也部分转向海外,在海外设立地区总部。
作为一个跨国界的、庞大的和复杂的组织,跨国公司之所以具有比活动空间仅限于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民族企业要高得多的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全球战略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建立。有了全球战略资源的支持,跨国公司便获得了“潜在的地理柔性”:一方面通过将价值链中的各项职能活动分布于不同的东道国,以充分享受该国特有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资优惠、贸易壁垒、投资补贴等政策差异。以及科技人才、国家创新系统等特殊资产);另一方面,当围绕跨国公司的国际、国内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跨国公司可以灵活地调整区位和转移区位,以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宏观层面——产业与区域的力量
全球生产网络是一种由于全球生产、市场的形成,经济要素可以跨越国界、在全球自由布局和联系的过程。但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因此降低生产的地理集聚,区域空间结构没有走向完全的系统平衡。而且,随着企业、政府和公众等经济主体认识到区位的特殊性是导致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地方在经济要素区位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从生产网络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力量促进了跨国公司生产活动的全球扩展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而地方化力量则导致企业更加依赖于当地生产网络,形成了产业集群。因为产业的聚集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改进激励方式,能够创造信息、专业化分工、声誉等聚集效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载体之一的产业集群出现了新的特征——正快速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因此,在全球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往往表现为地方集群结合自身区域特色,挖掘地缘、血缘、业缘等集群的内生因素,积极回应全球产业的变化,同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与区外经济主体灵活互动,捕捉、创造和保持价值,从而实现集群的不断升级。
中国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
加强企业国际化水平
跨国公司是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国际竞争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我国产业能否跟上全球生产网络的演进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国跨国企业集团能否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中国企业必须根据全球生产网络的特点,针对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以国际化企业理念走出国门,参与全球资源的分配与共享,努力成长为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加入全球生产网络,必须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处于下游、附属地位,在受制于人中获取微薄利益绝非生存之计和长久之策;进入全球生产网络也绝非登上能力提升的自动扶梯。处于微笑曲线低端的企业加入全球生产网络,往往是从简单的包装、组装或低技术产品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开始,在整个链条上始终存在产品和工艺技术升级的压力,这种压力需要企业在建立和改进自身能力上做出不懈努力。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吸收跨国公司提供的技能、知识、技术,掌握管理技巧、营销经验,并逐步学会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工业绩效。
利用全球生产网络的快捷方式后来居上,是很多企业成功的法宝。如韩国的现代、三星,中国台湾的宏基,大陆的海尔、联想等这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及一些中小型企业和企业集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温州地区以生产低压电器、打火机、服装等企业集群,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形成了许多新的模式,创造了不少新鲜的经验。
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发展
在中国经济积极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应大力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做好集群发展的规划,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要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条形成规律等,制定本地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推进优势产业集群,为业已形成的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实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
金融危机下中国的对外经贸战略调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国未来的开放之路要改变企业、行业和国家、各级政府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相互的协调。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反全球化的逆流,一方面,中国有必要也有条件不断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继续推动对外开放;中国企业应该变困境为机遇,利用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资产价格下降的契机,多采用并购方式完成全球生产布局。另外,中国企业要和政府一起参与到未来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中来。
在对外贸易的格局中,中国不应忽视进口的力量,在进口国外产品的过程中,中国可以控制资源的流向,从而可以控制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环节。贸易壁垒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将会提高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成本,从而阻止中国参加全球生产网络的进程。中国要真正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的重要一环,必须要降低投资和贸易壁垒,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应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政府要从维护国际规则向制定规则转变。中国在加入WTO以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相对有限,对国际经济规则尤其是市场经济规则的制定也参与有限。现在,中国经济实力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深度有了根本性变化,因此,中国越来越需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我们应利用发展中大国的地位,在WTO的框架内,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不断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