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错就错 错有错招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写成一篇优秀的教学论文是时下让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为给大家一定指引,本刊特开辟专栏,与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合作,邀请相关人员对优秀论文进行点评,以飨读者。
  
  语文课包罗万象,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天文地理,人文大千,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深。这使得语文课堂的学习错误具有极强的突发性、繁杂性和不可复制性。错误的匡正,也就成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话题。
  我们试着透视一组组课堂镜头,捕捉教师匡正错误的得失成败。
  (评析:开宗明义,从“语文”的课程特点入手,追溯“错误”繁复之源,有理有据。)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课堂错误匡正的缺憾例谈
  教师匡正错误若有不慎,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或失之简单,肤浅短效;或剑走偏锋,未中要害;或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或小题大做,矫枉过正。请看以下四个镜头:
  (一)“尊重”和“理解”不能只写在纸上(略)
  (二)“蜻蜓点水”和“矫枉过正”
  甲、乙两位教师分别上《林冲棒打洪教头》,巧的是每班都有一个孩子在朗读第七自然段(描写林冲和洪教头的比武)时,将“拨草寻蛇”读成了“拔草寻蛇”。两位教师的处理各异:
  [教师甲的处理]
  师:哪个字念错了?
  生:哦,是“拨草寻蛇”!
  师:全班同学把这个词再读一遍。
   [教师乙的处理]
  师:这里有个特别容易读错的字,发现了吗?
  生:哦,是“拨”,不是“拔”!
  师:对,这两个字是最容易弄错的。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拔”没有短撇,“拨”有短撇。
  教师遂板书“拔草寻蛇”,再用红笔标出那一短竖,然后让全班孩子读写“拨”“拔”多遍,还反复强调:“千万不能把‘拨草寻蛇’写成‘拔草寻蛇’了!”
  课后,两个班的学生听写“拨草寻蛇”时,错误率均很高。
  “拨”和“拔”极易混淆,教师甲的处理太过轻描淡写,因此效果不好。但教师乙纠错费时不少,为何仍然不见效果?其实,特殊的知识,会引起人们的有意注意。教师乙的反复强调,恰恰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化记忆,“拔草寻蛇”反而因此深入人心了。所以,轻描淡写地对待错误和过度强化错误,都是不可取的,它们只会让错误更快地复制和蔓延。
  (三)“爱和呵护,时刻不能忘记”(略)
  (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略)
  (评析:四组镜头,看似平淡;细细推敲,确属常见。文章切入点是学生的课堂错误,叩问的却是教师的言行理念:尊重呵护学生了吗?准确把握好主导的角色了吗?有没有遵循教育教学的根本规律?这种叩问很朴素,但很必要。当然,如果能对四组镜头的标题再细斟酌,用同一语气加以表述,文章将更妥帖。)
  将错就错,错有错招
   ——错误匡正的技法探析
  灵动的智慧、巧妙的引领,是匡正错误的不二法门。仍以前面四组镜头为例,我们透视另四位教师的高明手法,以诠释匡错中的灵动和智慧——
  (一)环环扣“错”,层层纠“错”
  生朗读《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七自然段。
  师:哪个字念错了?
  生:“拨草寻蛇”读成“拔草寻蛇”了。(师板书“拨”“拔”)
  师:“拔”跟“拨”,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啊!区别在哪?
  学生答,教师用红笔标出“拨”右上的一小竖。
  师:拔干净了草,找蛇不是更容易吗,干吗非要“拨草寻蛇”?谁来演示一下“拨草寻蛇”和“拔草寻蛇”?
  (一生做大力拔草状,然后,拿了支钢笔作“拨草寻蛇”状)
  师:他的动作,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你发现了吗?
  生:拔,是很用力的;拨,是轻轻的。
  生:拔,是从下往上拉;拨,是左右拨动。
  师:这两个不同的动作,跟“寻蛇”有关系吗?
  生(恍然大悟):蛇感觉很灵敏,只有轻轻地“拨”,才能找到它。
  师:对!不过,这里写的是比武,真刀实棍的,用“拔草寻蛇”,不是更能体现林冲的力大无比、英雄盖世吗?
  (生默然)
  师:不急,联系上下文,想想当时的场面,仔细琢磨琢磨。
  生:林冲拿着棍棒打洪教头的小腿骨,就好像拿着小棍子在“拨草”,而“拔”应该是从下往上拉,这跟林冲的动作不符合。
  生:洪教头“把火烧天”,就是两手高高举棒打来,那就会露出双脚。林冲“拨草寻蛇”,正好打脚部。这就写出林冲的随机应变、本领高强。
  生:洪教头“把火烧天”,恨不能一棒打死林冲,而林冲却只是轻轻地来个“拨草寻蛇”,这更能写出洪教头的狠毒狂妄和林冲的谦和忍让!
  好一位智珠在握的老师!招招无痕,却处处见真功啊!我们细细推敲他的匡错技法:
  开门见山顺势比照学生朗读出现错误,教师开门见山,指出错误,并顺势进行比照,干净利落。
  无疑生疑悬念迭起“拔干净了草,找蛇不是更容易吗?干吗非要‘拨草寻蛇’?”这是于无疑处生疑。学生对“拨”“拔”的深层区别不甚了了,但同伴活灵活现的表演,让“拔”的大力和“拨”的轻巧,成为画面定格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前后勾连溯本求源 “这两个不同的动作,跟‘寻蛇’有关系吗?”——这一问,真好!学生熟悉的是“拔草”,但这儿为何用“拨草”呢?教师的问,正是暗示学生理解词语应该前后勾连,去关注“拨草”这一行为的目标指向:“寻蛇”。确实,蛇狡黠警惕,若采用大张旗鼓的“拔”,必定是无功而返。这样溯本求源,唤起的是学生对词境的警觉。
  还原意象辨识精微“课文明明写比武啊,真刀实棍的,用“拔草寻蛇”,不是更能体现林冲的力大无比、英雄盖世吗?”——妙极了!这个问题很难,但是,“不急,联系上下文,想想当时的场面,仔细琢磨琢磨”,这是教师对解词方法的精辟概述,它暗示:词语不是孤立的,把握语境,还原画面,是解词的必由之路。果然,学生从林冲的体位、动作感受“拨草寻蛇”的贴切,从洪教头的狠毒招数分析“拨草寻蛇”的灵动机智、从“拨草寻蛇”的点到为止体察林冲的谦和忍让……一个“拨草寻蛇”的追究,栩栩如生地演绎了林洪二人的较量,还精细地刻画了双方形象,由字及词,有画面,有人物,更让学生对汉语言的精微传神心生敬慕,如此析词,一举数得!
  (二)大气容“错”,移情悟“错”
  学习《黄继光》时,一个孩子突然说:“黄继光,你真傻!你已经尽全力了,干吗还要用自己的胸膛去堵枪口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一下子,全场蒙了。
  教师静思片刻,动情地说:“孩子,将心比心,我完全理解你!这是拿火热的胸膛去堵冰冷的枪口啊!但是,在黄继光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仿佛看到了很多画面、听到了很多声音。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他仿佛看到亲爱的战友在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下,一个又一个地倒下。
  生:他仿佛听到战友们不住地对他说:黄继光!你一定要挺住呀!这一仗是胜是败,就看你的了!
  生:他仿佛听到自己在说:黄继光!是英雄还是狗熊,就看你能不能完成任务了!
  师:是啊!正是这些画面和声音让黄继光下了决心,为了集体的胜利,宁可壮烈牺牲!孩子,你说呢?(问那个说黄继光傻的孩子)
  生(惭愧):我错了!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黄继光是真正的英雄!
  “黄继光,你真傻!”这石破天惊的一句,犹如重磅炸弹,震蒙了每个人,但正是由于教师灵动高超的教育智慧,这一刻,化险为夷。
  曲中求直以柔克刚“孩子,将心比心,我完全理解你!”这是一个自然宽容的回应。是啊,“错误”本就是学习的孪生姐妹,孩子有权犯错。这孩子的认识是建立在未经风霜历练的人生经历上的,是建立在被父母宠着呵护着的稚嫩意志上的,从孩子的经验原点出发,他的认知也合情理。教师的“将心比心,完全理解”展示的是一种包容和悦纳,真切流露着理解、尊重、平等。
  借力打力隔山震虎与其告诉学生错在哪里,不如让他主动去认识错误。“在黄继光作出决定的时候,他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一问,荡开了对“黄继光傻不傻”的关注,让英雄在生死关头的所思所想从孩子们心中浮现、跃出,这种感悟和体验真实可感、有血有肉,它们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此时,无须说教,舍生取义已经悄然流淌进刚才那孩子的心田,他悟出了:“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三)轻轻掩“错”,细细护“错”
  当那个内向的孩子主动上台板演了“鼎”字,且把左下部那个“爿”字写得又短又窄时,面对全班的哄笑,教师急中生智:“据我所知,要提醒别人注意一个字中最难写的部分,有三种好方法。”
  学生问:“是哪三种呢?”
  教师微笑着说:“第一种,就是把你要提醒别人的那一部分,用红色的笔描出来。”边说,边急遽思索。
  “第二种呢?”
  教师沉吟着,“就是把要提醒大家的那一部分写得很大。”
  “第三种呢?”
  “第三种嘛,”教师指着那个难看的“鼎”字,“就这样,把它写得很小,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全场一片掌声,那个内向的孩子也满脸灿烂。
  事后,这位教师说:“其实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好方法,我只是觉得不能让那个孩子这样窘!”解析这段话和教师的课堂纠错经过,我们体悟到很多:
  危急之际缓兵之计对内向的孩子来说,被当众哄笑,是莫大的难堪。这一份难堪被教师敏锐地意识到了。电光石火间,他也没招啊,但是,教师的悲悯情怀,让他本能地来了个缓兵之计:“有三种好方法。”——这是一次智慧的冒险。但是,把它放在一个孩子精神成长的坐标系上来衡量,太值了!
  自圆其说无痕对接当然此后,我们见到的就是教师深厚的积淀和惊人的智慧了。一刹那间,他真的一口气说出了三种方法,最后巧妙对接在那孩子的小小失误上。全场的掌声献给那位“故意失误”带给大家快乐和提醒的孩子,更献给这位用悲悯和智慧呵护孩子的老师!
  (四)欣然扬“错”,错中纠“错”
  课堂上,孩子们正为丑小鸭历经磨难终于长成美丽的白天鹅而兴奋雀跃,小丁却说:“有什么好高兴的!丑小鸭本来就是天鹅蛋嘛,不管它在哪里,长大了都会变成天鹅啊。”
  全班都愣住了。
  “这真是一个很独特的想法,你的思维特别敏锐。”教师微笑着问,“如果丑小鸭没有离开那个处处受人嘲笑和欺侮的家,它也能长成白天鹅,是吗?
  同学们犹豫着,点了点头。
  “那么,在那样的家里长成的白天鹅,又会是什么模样呢?”
  片刻,小手如林:“是一只垂头丧气的天鹅!整天被鸭子们追着啄着喊着‘怪物怪物’!”
  “是一只很胆小的天鹅,只会缩在草堆里,吃鸭子们的残羹剩饭。”
  “是一只很可怜、很难看的天鹅,老躲在妈妈身边。”
  ……
  教师问:“这样的天鹅,幸福吗?快乐吗?你们喜欢吗?”
  “不幸福!不快乐!我们不喜欢!”异口同声的,包括小丁。
  《丑小鸭》其实是安徒生对生命的隽永思考:一个平凡的生命,只有不断地承受苦难,在努力和抗争中突破自身的樊篱,才能变美,变深刻,变得光辉灿烂。这才是《丑小鸭》享誉四海的根源。孩子们该感谢小丁啊,他一语引出天机,将稚嫩的童心拉进了深远的人生思索。当然,更该感谢的是这位睿智的教师,她灵动多端的手法使得这一份思索生动易感,明净如流。我们不妨细看:
  以退为进欲抑先扬面对小丁的发难,教师称赞其“很独特”“特别敏锐”。这种以退为进、欲抑先扬的策略既缓解了“全班愣住”的紧张气氛,又安抚了爱抬杠的小丁。
  顺水推舟将错就错错误的背面是真理。只有捅破错误,真理才能畅通无阻。教师顺水推舟,将错就错:“如果丑小鸭没有离开那个处处受人嘲笑和欺侮的家,它也能长成白天鹅”——乍一看,这是对小丁问题的肯定,但是——“处处受人嘲笑和欺侮”有玄机:这是对丑小鸭出走前那种苦痛生活的高度概括,也是唤醒它受尽嘲笑和欺侮的一幕幕画面……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我们不妨继续思考,在那样的家里长成的白天鹅,又会是什么模样?”——“那样的家”,怎样的家?一个孤独无助的家!不断受到欺侮的家!被鸭子啄、被狗撵的家!被人嘲笑被人讥讽的家!没有温暖没有关爱的家!没有尊严没有快乐的家!——“在这样家里长成的白天鹅,又会是什么模样?”冷酷的处境烙印,悲惨的心理烙印,窘迫的命运烙印,怎么可能赋予“这个家里长成的这只白天鹅”以幸福、快乐、自信、坚强?它必然是萎靡的、胆怯的、自卑的、瑟缩不安的!走到这一步,我们才全然洞察了教师灵动的智慧之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错误处还你个错误,且看真理的足迹渐行渐近。
  回环叩问柳暗花明有了前面的铺垫,最后一问水到渠成:“这样的天鹅,幸福吗?快乐吗?你们喜欢吗?”是啊,此天鹅非彼天鹅啊。一只以鸭子的卑微方式活一辈子的天鹅,怎么能跟经历了生活的风霜雪冻,但逐渐强大、美丽,由内而外焕发着迷人光辉的天鹅比呢?前者,最多不过是长着天鹅外表的鸭子罢了。此时此刻,谁能说,孩子们读到的仅仅是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
  (评析:文章易破不易立。本文却不然。以同四组镜头为例,先破后立,复沓回环,构成“圆满”。教师的理念、学识、智慧与才情聚成“圆心”,十二种匡正错误的技法构成“圆周”,丰盈,圆润,严谨,细密。)
  匡正错误,因人而异,因错而异。但纠错的态度和手法,烛照出的却是教师全部的理念、学识、智慧与才情。纠错有法,法乎自然;正错有道,道须灵动。将错就错,错有错招。
  (总评:在满目繁花、求新求异的当下言说中,本文显得朴实无华。它特写了教师课堂匡错的几个细节,层层剖析,节节辨析,由此比照出高明与拙劣、粗糙与精致,颇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韵致。如果读者能含英咀华,取其善待童心的悲悯,化用妙转错误的聪慧,实为学生之幸。
  对一线教师来说,刻意去模仿“宏大叙事”式的论文表述方法实没必要,立足课堂,关注细节,以高立意为主绳,通过案例点缀,文章同样能出彩。)
  (浙江省临海市哲商小学317000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310012)
其他文献
摘 要:学校体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校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全员的切实关注,需要以整校推进的方式和节奏,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体育的第一责任人,中小学校中层干部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责任人,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直接责任人,班主任作为学校体育的间接责任人,科任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关联责任人,都需要对学生健康、幸福成长定其责、知其责、践其责、担其责、尽其责,合力促进中小学
关键词:北京市;首届;享滑杯;旱地滑雪;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7-0076-01  2017年6月24日,由首都体育学院主办的以“助力奥运 激情冰雪”为主题的北京市首届“享滑杯”旱地滑雪青少年邀请赛在首都体育学院田径场举行。来自首体院“高参小”项目的小学和本市已经开展旱地滑雪项目的十余所小学的200余名青少年选手参加了比赛。
师:对于题目《争吵》,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生:是谁争吵?  生:为什么事争吵?  生:争吵以后,他们和好了吗?  ……  师:这些问题,都在课文里面,打开书,好好读一读。  这一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对于课题的质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反正大家都如此,便也依葫芦画瓢,有样学样。观察了许多课堂,课前总免不了这般套路,久之,便也习惯了。不单教师习惯了,学生们也习惯了,准备了三段式:为什么?怎么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描述统计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教学历来是受专家、名师和普通教师们关注的一个经典内容,新教材把平均数放在“统计与概率”里进行教学,给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材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和比较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并着重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
语言意识一直被许多语文教师所关注。因此,在课堂上,落实语言训练成了重头戏。每逢重点句段,教师总习惯让孩子去圈圈、划划、读读、议议,前一个环节刚结束,学生还没读出些什么,教师就马不停蹄地继续下个环节。乍一看,一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语言训练形式多样,可是静下心来,撇开那种种的浮光掠影,总感觉我们只是让学生对课文的话言材料停留在朦胧的理解、机械的记忆上,并未能真正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我们的语文教学
[案例]  (一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槐花开放的美之后,带领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槐花开放时的香)  师:老师把这段文字改编成一首小诗,请同学们读的时候体会小蜜蜂的心情和孩子的快乐。   (出示: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香的粉,  酿出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中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  生:开心。  生:可以采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每一个低段语文教师都应该切实地运用教材,善于发现训练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加强阅读实践,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捕获语言信息,从而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表达。  一、聚焦重点段落,采集文本信息  低段学生的课内阅读首先要经历一个角色的转换,就是从原来听教师讲故事,变成
一、一次测试引发的思考    三年级下学期末,笔者为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教学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次解决问题能力非正式前测,以作为复习的依据。  问题1:爸爸买了两盒一样的巧克力豆,明明和媛嫒每人一盒。媛媛每天吃9颗,可以吃4天;明明每天吃18颗,可以吃几天?  问题2:明明在东京旅游,妈妈给了他525日元零用,他买了4张纪念卡,这时他发现自己只剩下25日元了。纪念卡的单价是多少日元?  问题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中,将学法作为教学的主线,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美丽转身”,这无可厚非,可如果就方法讲方法,把方法指导和课文内容学习人为地分裂开来,使语文课堂变成方法“练兵场”,这无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何把方法学习和内容品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窦桂梅在教学《珍珠鸟》时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能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蜜蜂》是人教版教材三上中的一篇说明性文本,作者法布尔以叙事的形式讲述了他针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究竟靠的是什么”而展开实验的全过程。初见文本,平淡无奇。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可见,“情趣性”是提高说明文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尽管课标中没有对中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做出具体明示,但笔者认为,其教学重点具体来讲应是:通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