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与中国外交实践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p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是指导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依据。中国与美国的外交实践,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外交关系的理论。外交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二重性、危机性、客观必然性、目的性。中美外交实践也证明了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中国化的方向是正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 中国化 中美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不断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这是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同步,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中国化实际上也已经形成了一大批理论及实践成果。
  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主要内容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表述,其外交理论主要包括九项内容。第一,外交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从历史上看,对外交往出现于国家形成后,并由独立的经济交往逐步走向多元交往,这属于社会运动的一部分。第二,外交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外交是一种跨国界社会关系,因此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其受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制约。第三,外交关系应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外交关系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也需要和其他社会关系保持协调,否则就会产生社会矛盾,阻碍社会发展。第四,外交关系具有二重性。外交关系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国家统治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包含着阶级、非阶级关系,对抗、非对抗关系,普遍、特殊关系等,具有复杂性。第五,外交关系也会发生危机。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制约下,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经济危机及由此引发的政治、外交等社会关系危机。第六,外交关系形成与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①第七,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包含外交关系在内的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进步性及社会破坏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形成发展初期是有历史进步性的,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尖锐,开始形成了新的社会冲突,并不断扩展,孕育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第八,社会主义外交关系是有自己的目的性的。“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②社会主义外交关系自然也要围绕其展开,不过由于历史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外交关系在手段、内容、策略、方法等可能不尽一致,但最终目的是不变的。第九,外交关系的基本关系仍是商品关系。如同生产关系一样,外交关系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全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仍然是如此。
  改革开放前中美外交的实践
  中美外交起源于清政府时期,“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此期间大受侵略。国民党政权对我党领导下的苏区、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严格封锁,使得我党的对外关系发展得十分艰难。为扩大影响,我党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并逐步吸引了埃德加·斯诺等一批国际友人,通过他们争取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支持。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在国内外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内形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外则争取到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与此同时,美国共产党与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加强了同中国共产党的联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派出人员及调集物资进行对华支援。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世界“冷战”格局的形成以及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美国大力支持国民党政府,拒绝与我党合作。我党则旗帜鲜明地反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但对包括美国民众在内的各国人民坚持团结。毛泽东在1945年发表的《愚公移山》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要把美国政府同美国人民区别开来,要把美国政府中制定政策的人与一般工作人员区别开来”,在《别了,司徒雷登》《论联合政府》等重要文献中也体现了这种思想。正因如此,美国政府逐渐对国民党政府开始疏远,使得国民党政府陷于孤立、内外交困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世界两大阵营的严重对立,中国作出了“一边倒”的外交选择,但并未放弃和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尝试,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阐明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际上就是我党和我国政府外交方略的简明阐述。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我国采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面封锁,奉行“世界霸权”“一中一台”等对华外交政策,使中美外交关系处于冰点。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中美外交关系才得以不断改善。
  在这一时期的中美外交中,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一,对外交往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两国外交从无到有,中国从关系弱势到逐步平等,两国关系从单纯的政治外交走向多元乃至全面外交。第二,外交关系由生产力决定,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旧中国因生产力低下而备受欺凌,新中国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打破坚冰,推动两国关系不断正常化。第三,外交关系具有二重性。中美两国既有友好往来的关系,又有因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不同的对立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对立。第四,外交关系也会发生危机。满清政府与美国的外交危机、“冷战”时期的中美外交危机都是例证。第五,外交关系形成与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两国关系虽历经磨难,但最终还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况,合作不断加深。第六,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进步性及社会破坏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兴盛期,美国的对华关系对支持中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第七,外交关系具有目的性。我党在红军时期为了扩大影响,争取国际社会同情与支持而愿與美国政府接触;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是为建立最广泛的国内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孤立国民党政府而与美国政府交往。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中国自身的发展,打破冷战铁幕,与美国恢复邦交正常化。而美国也同样出于自己的目的,同中国发展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外交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中美外交也增加了更多新内容,两国外交实践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此时的两国关系更加直接地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外交关系的基本关系是商品关系的论断。从国际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持续提高;从我国国情来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持续稳固发展,以商品利益为外交重要纽带的状况更加明显。
  在文化外交上,两国外交也是从无到有、日益繁荣。在中央对美外交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对美国的军事外交活动更加频繁,两国军队互访,两国军队联合演习等成为经常性项目。中国的体育、医疗外交也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中国化,在中美外交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中国化在中美外交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中国化的方向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根据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进行中美外交实践的方针、政策、方法是正确的。我们相信,中美外交一定会取得更大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4-255页、第256页。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世界观察中国的眼光在发生变化。过去,西方观察者更多将目光聚焦于中國经济的快速崛起,甚至将之视为复制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的结果,对于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制度等,则存在较多偏见。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经济一蹶不振、复苏困难;西方民主制也开始显示出衰败的迹象。西方观察者开始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层面,探讨中国制度的独特性和优势成为研究热点。就国内而言,
期刊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制度自信的“底气”都源于一個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合理性”,而价值合理性是一个指涉“政治意识形态”的话题。因此,“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基于意识形态的“价值自信”。这就是说,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信念,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坚持和确信基础上的。  从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语境来看,“制度自信”既具有“价值理性”的特点,又具有“实践自觉”的特点。就目前世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而
期刊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充分发挥思想理论的引导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强调要“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
期刊
中国的理论创新,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其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意蕴深厚,立意高远。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新的实践。进一步推动中国理论创新,关系着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关系着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推动理论创新,首先要直面突出问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进,世界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大。
期刊
近年来,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民主政治失灵、社会问题突出,一度在中国盛行的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民主理论、普世价值理论等思想理论也渐渐失色。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也让我们对指导自身实践的理论越来越自信。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注理论、重视理论,从来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不是自娱自乐,不是孤芳自赏,甚至都不主要是為了“解释世界”,而是要看它指导实践是否管用,是否能“改造世
期刊
【摘要】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之下,一个影像的世界在1930年代的中国逐渐形成。中共顺应影像媒介的发展趋势,服从于抗日战争民众动员的需要,创办了《晋察冀画报》。这份画报既在内容上反映了彼时的时代主题,也通过媒介特性和发行方式完成了时代精神与大众需求的结合。《晋察冀画报》体现了时代精神,完成了历史使命,也成为文艺大众化以及文艺创作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典范。  【关键词】《晋察冀画报》 影像 大众化 时代精神
期刊
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的两个小城之一(另一个是福建长汀)。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像一幅山水画;这里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完好地保留着苗族、土家族的建筑风格,似一幅民族风情画卷。  凤凰县城位于湖南省西部边缘,西邻贵州的松桃和铜仁。历史可一直追溯至先秦,古称“五竿”,至清朝在此屯军后改称凤凰。凤凰分新旧两个城区,城中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老城区傍沱江而建,城内
期刊
许耀桐:一度在中国盛行的西方理论正在失色  就政治理论领域而言,西方久负盛名的三大民主理论,即一人一票的普选理论、多党竞争的政党理论和议会决策制度,开始逐渐褪去了鲜艳的色彩、失掉了炫目的光环。  我们不妨具体地来看看。例如,西方式的民主竞选,竞选人要胜出,主要靠吸引选民眼球的漂亮政纲。竞选人是否真正具备治国能力并不重要,只要他口才好、能言善辩就行。又如,西方式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政党竞争,虽然各政党都
期刊
【摘要】马克思在《导言》中以“高卢雄鸡的高鸣”这一借喻表达了对无产阶级人类解放道路、理论以及制度的自信。他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道路的批判,宣告了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的道路;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理论的批判,阐释了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的理论;通过对德国现存专制制度以及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批判,提出了无产阶级否定私有财产制度的主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中图分类号】A8 【
期刊
辛鸣:中国理论自信背后是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优势  理论自信最后还落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  西方理论,包括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等,其背后的潜台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有一种模式,只能有一个中心,整个世界是围绕西方展开的。近现代以来,西方是宗主国,其他地方是殖民地;20世纪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享受全球市场的资本增值,其它国家为西方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所以整个世界是不平等的,也不能是平等的。在这个过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