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奥克冈是佛兰德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发展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本文对国内奥克冈相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观点进行梳理,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来建立与奥克冈之间的客观历史事实。在立足于文献史料、西方学术界权威观点的基础之上,对奥克冈的中文译名、姓名原文拼写、出生地、职务名称的译文、出生年份、早期的音乐教育、职业生涯阶段划分等存在歧义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与考证。
【关键词】:奥克冈;译名;历史沿革
约翰内斯·奥克冈,作为音乐家,他留下了许多技艺高超的复调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教育家,他培养了如若斯坎、奥布雷赫特等下一代优秀的作曲家。
西方学术界对奥克冈的研究自19世纪中叶就已开始,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奥克冈相关的史料进行了深入挖掘,至今为止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学界对于奥克冈的认识,长时期停留在他是佛兰德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音乐历史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这一观点上。
由于掌握史料的程度不同,国内音乐理论类著述(含译著)在描述奥克冈及其音乐时,往往存在三个问题:第一,缺乏对奥克冈生平的统一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对奥克冈的生平避而不谈;第二,因翻译问题,造成著作(含译著)中对奥克冈及其相关内容的描述不统一;第三、缺乏更多的、直接的历史材料,对奥克冈的生平和音乐进行说明。本文首先对奥克冈的中文译名的历史沿革进行探讨。
“奥克冈”的姓名翻译在华语学术界存在着诸多版本。到目前为止,中文译名中使用的最为普遍使用的是“约翰内斯·奥克冈”(Johannes Ockeghem)。然而从他的第一个中文译名的出现到译名“奥克冈”逐步规范化的使用,前后共经历了近80年的时间。从总体上看,这段时间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早在20世纪20年代,“奥克冈”的名字就已经出现在了国人所编写音乐著作中。最早把“奥克冈”介绍给国人的是俞寄凡[1]先生。在1927年8月第1版的《西洋音乐史纲》中,他第一次将“Johannes Okeghem”翻译成了中文“奥克呆姆”。1930年,王光祈在柏林完成了上下两卷《西洋音乐史纲要》(1937年12月第1版)。1937年,该书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在上卷第三章第十四节“荷兰音乐之崛起”中,王光祈将当中的“Okeghem”译为“阿凯海模”。40年代,在费尔莫(J.C.Fillmore)著,韦壁译,薛良校阅的《西洋音乐史教程》中,出现了新的外文姓名拼写“Jonanne Ockenheim”,以及另一种“奥克冈”的中文译名“奥肯汉”。
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华语世界出现了大量的关于西方音乐的专业书籍(包括音乐辞典、国内和其它地区华语学者的著作与译著等)。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奥克冈”也逐渐为人所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状况——关于“奥克冈”的中文译名在这40年间迟迟没有得到统一。对于“Ockeghem”的中文翻译,学者们都持有各自的意见,此阶段内出现的不同译名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沃克该姆
出自张洪岛先生译,卡尔·涅夫(瑞士)所著的《西洋音乐史》(1958年11月第1版,第52页),书中所用外文原名为“Ockeghem”;之后,在陈钟吾先生翻译的版本(1986年7月第1版,第53页)中也沿用此译名。
(二)奥凯根
该译名出自两部在台湾省出版的著作,分别是上田昭(日)著,张淑懿译的《音乐史欣赏》(1973年10月第1版,第37页);以及由崛内敬三(著),邵义强译的《西洋音乐史》(1981年3月第5版)。书中使用的外文原名均为“Johannes Okeghem”。此外,在1978年出版,由洪万隆先生主编的《黎明音樂辞典》中亦作此译。
(三)沃克亥姆
张洪岛先生主编的《欧洲音乐史》(1983年10月第1版,第21页)中用此译名。
(四)奥凯格姆
出自礒山雅(日)著,唐大堤先生翻译的《西洋音乐史问答》(1986年11月第1版,第10页),当中采用的外文原名是“Jean de Ockeghem”。
(五)奥克冈
此译名为现今我国音乐理论界所普遍采用。最早的来源应该是汪启章先生等依据《科林斯音乐百科词典》所编译的《外国音乐辞典》(1988年8月第1版,第539页)。辞典中采用“Johannes(Jan) Ockeghem”作为外文原名,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译为“约翰(扬)·奥克冈”。随后,在保罗·朗多尔米(法)著、朱少坤先生等译的《西方音乐史》(1989年3月第1版)中,也将“Ockeghem”也作“奥克冈”译。
(六)奥该姆
出自陈东先生的著作《西方音乐史教程》(1989年7月第1版,第33页)。
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从90年代开始,“Ockeghem”的中文译名呈现出了规范化的趋势,“奥克冈”这一译法逐渐被国内学者们所接纳。其中包括了根据1985年第三版“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翻译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译版(1991年11月第1版,p690);钱仁康先生编著的《欧洲音乐简史》(1991年6月第1版);黄腾鹏先生编著的《西方音乐史》(1994年5月第1版,p51);沈旋、谷文娴、陶辛合著的《西方音乐史简编》(1999年5月第1版,p72)。值得一提的是,在黄腾鹏先生的《西方音乐史》中,除将“Johannes Jan Ockeghem”译为“约翰·扬·奥克冈”以外,还提到“有译沃克汉姆”,然而此译名的出处不详。
此外,也有少数学者使用其他译名。如:刘经树先生在其90年代的著作《简明西方音乐史》(1991年12月,第1版,p26)和21世纪初的译著《西方音乐》(2005年1月第1版,p250)中,均采用“奥克海姆”(约翰内斯·奥克海姆)作为中文译名。在朱敬修、唐瑰卿编著的《外国音乐史》(1995年1月第1版,p13)中,仍沿用了张洪岛先生的译文“沃克亥姆”。
进入2000年以后,“奥克冈”基本替代了其他的中文译名,至此作曲家“Ockeghem”的中文译名得以确立。使用“奥克冈”作译名的著作有:于润洋先生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2003年7月版,p62);朱敬修主编的《西方音乐史》(2004年5月第1版,p33);李天义的《西方音乐史——上册》(2006年7月版,p20);冯志平的《西方音乐史与名曲赏析》(2006年8月版,p34);[美]唐纳德·杰·格劳特等著,余志刚译《西方音乐史》(2010年 9月第1版,P130)。
注释:
[1]俞寄凡(1891~1968),又名义范,江苏吴县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关键词】:奥克冈;译名;历史沿革
约翰内斯·奥克冈,作为音乐家,他留下了许多技艺高超的复调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教育家,他培养了如若斯坎、奥布雷赫特等下一代优秀的作曲家。
西方学术界对奥克冈的研究自19世纪中叶就已开始,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奥克冈相关的史料进行了深入挖掘,至今为止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学界对于奥克冈的认识,长时期停留在他是佛兰德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音乐历史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这一观点上。
由于掌握史料的程度不同,国内音乐理论类著述(含译著)在描述奥克冈及其音乐时,往往存在三个问题:第一,缺乏对奥克冈生平的统一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对奥克冈的生平避而不谈;第二,因翻译问题,造成著作(含译著)中对奥克冈及其相关内容的描述不统一;第三、缺乏更多的、直接的历史材料,对奥克冈的生平和音乐进行说明。本文首先对奥克冈的中文译名的历史沿革进行探讨。
“奥克冈”的姓名翻译在华语学术界存在着诸多版本。到目前为止,中文译名中使用的最为普遍使用的是“约翰内斯·奥克冈”(Johannes Ockeghem)。然而从他的第一个中文译名的出现到译名“奥克冈”逐步规范化的使用,前后共经历了近80年的时间。从总体上看,这段时间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早在20世纪20年代,“奥克冈”的名字就已经出现在了国人所编写音乐著作中。最早把“奥克冈”介绍给国人的是俞寄凡[1]先生。在1927年8月第1版的《西洋音乐史纲》中,他第一次将“Johannes Okeghem”翻译成了中文“奥克呆姆”。1930年,王光祈在柏林完成了上下两卷《西洋音乐史纲要》(1937年12月第1版)。1937年,该书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在上卷第三章第十四节“荷兰音乐之崛起”中,王光祈将当中的“Okeghem”译为“阿凯海模”。40年代,在费尔莫(J.C.Fillmore)著,韦壁译,薛良校阅的《西洋音乐史教程》中,出现了新的外文姓名拼写“Jonanne Ockenheim”,以及另一种“奥克冈”的中文译名“奥肯汉”。
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华语世界出现了大量的关于西方音乐的专业书籍(包括音乐辞典、国内和其它地区华语学者的著作与译著等)。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奥克冈”也逐渐为人所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状况——关于“奥克冈”的中文译名在这40年间迟迟没有得到统一。对于“Ockeghem”的中文翻译,学者们都持有各自的意见,此阶段内出现的不同译名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沃克该姆
出自张洪岛先生译,卡尔·涅夫(瑞士)所著的《西洋音乐史》(1958年11月第1版,第52页),书中所用外文原名为“Ockeghem”;之后,在陈钟吾先生翻译的版本(1986年7月第1版,第53页)中也沿用此译名。
(二)奥凯根
该译名出自两部在台湾省出版的著作,分别是上田昭(日)著,张淑懿译的《音乐史欣赏》(1973年10月第1版,第37页);以及由崛内敬三(著),邵义强译的《西洋音乐史》(1981年3月第5版)。书中使用的外文原名均为“Johannes Okeghem”。此外,在1978年出版,由洪万隆先生主编的《黎明音樂辞典》中亦作此译。
(三)沃克亥姆
张洪岛先生主编的《欧洲音乐史》(1983年10月第1版,第21页)中用此译名。
(四)奥凯格姆
出自礒山雅(日)著,唐大堤先生翻译的《西洋音乐史问答》(1986年11月第1版,第10页),当中采用的外文原名是“Jean de Ockeghem”。
(五)奥克冈
此译名为现今我国音乐理论界所普遍采用。最早的来源应该是汪启章先生等依据《科林斯音乐百科词典》所编译的《外国音乐辞典》(1988年8月第1版,第539页)。辞典中采用“Johannes(Jan) Ockeghem”作为外文原名,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译为“约翰(扬)·奥克冈”。随后,在保罗·朗多尔米(法)著、朱少坤先生等译的《西方音乐史》(1989年3月第1版)中,也将“Ockeghem”也作“奥克冈”译。
(六)奥该姆
出自陈东先生的著作《西方音乐史教程》(1989年7月第1版,第33页)。
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从90年代开始,“Ockeghem”的中文译名呈现出了规范化的趋势,“奥克冈”这一译法逐渐被国内学者们所接纳。其中包括了根据1985年第三版“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翻译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译版(1991年11月第1版,p690);钱仁康先生编著的《欧洲音乐简史》(1991年6月第1版);黄腾鹏先生编著的《西方音乐史》(1994年5月第1版,p51);沈旋、谷文娴、陶辛合著的《西方音乐史简编》(1999年5月第1版,p72)。值得一提的是,在黄腾鹏先生的《西方音乐史》中,除将“Johannes Jan Ockeghem”译为“约翰·扬·奥克冈”以外,还提到“有译沃克汉姆”,然而此译名的出处不详。
此外,也有少数学者使用其他译名。如:刘经树先生在其90年代的著作《简明西方音乐史》(1991年12月,第1版,p26)和21世纪初的译著《西方音乐》(2005年1月第1版,p250)中,均采用“奥克海姆”(约翰内斯·奥克海姆)作为中文译名。在朱敬修、唐瑰卿编著的《外国音乐史》(1995年1月第1版,p13)中,仍沿用了张洪岛先生的译文“沃克亥姆”。
进入2000年以后,“奥克冈”基本替代了其他的中文译名,至此作曲家“Ockeghem”的中文译名得以确立。使用“奥克冈”作译名的著作有:于润洋先生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2003年7月版,p62);朱敬修主编的《西方音乐史》(2004年5月第1版,p33);李天义的《西方音乐史——上册》(2006年7月版,p20);冯志平的《西方音乐史与名曲赏析》(2006年8月版,p34);[美]唐纳德·杰·格劳特等著,余志刚译《西方音乐史》(2010年 9月第1版,P130)。
注释:
[1]俞寄凡(1891~1968),又名义范,江苏吴县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