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歌剧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经过漫长的发展现如今已经進入到了全新的时期,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各高校声乐教学也意识到了中国歌剧作品的影响力,并尝试在教学中进行转化使用,使之促进学生的声乐练习,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强化学生声乐技能。本篇文章主要探索当前中国歌剧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具体选择和运用,为促进国内高校声乐教学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国歌剧作品;高校;声乐教学
中国歌剧作品十分丰富,有《红珊瑚》《江姐》《原野》等等,而在中国歌剧史中,第一部真正的歌剧是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由黎锦晖先生在1920年创作。1930年之后,田汉、聂耳、冼星海等人逐渐在歌剧领域崭露头角,并通过借鉴西方歌剧经验找到了适合展现中国人民生活的歌剧表现形式,创作出《兄妹开荒》《党的女儿》等著名作品。高校声乐教学中,选择和应用合适的中国歌剧作品,可以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中国歌剧精神,并通过视唱训练表现出特有的中国歌剧技法和魅力。
一、明确声部,精准定位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剧演唱者需要具备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才能满足歌剧声乐训练和演唱,保障歌剧作品的完整呈现。高校声乐教学中选择和应用中国歌剧作品,要求教师掌握中国歌剧艺术基本特征,明确歌剧作品中的声部特点和对学生声乐教学的定位,才能确保在作品的选择和学生的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的声乐嗓音条件和中国歌剧作品之间存在共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例如《党的女儿》《江姐》这两部作品,主要是以民族唱法为主,带有浓郁的地方腔调,教师就需要注意如何让学生把握不同民族地方调,展现地方情怀和民族精神。又比如《原野》《屈原》这两部作品,主要以美声唱法为主,相对而言比较凸显歌唱性和咏叹调,那么教师就需要思考学生声乐练习中歌唱性的增强。基于此,中国歌剧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选择和应用,务必需要教师参透作品声部要求,对学生实现精准教学定位,以确保在教学中的可调节性和丰富声腔艺术表现力。
二、侧重于声腔美训练
声腔美训练是高校声乐教学的重点,中国歌剧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选择和应用,侧重于学生的声腔美训练十分重要。教学中除了基本唱功训练以外,把握歌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促进与学生基本声音条件、音域、音质等属性之间有机融合的关键,同时也是协助建立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基本视唱能力。
在教学中选择中国歌剧作品时,从声腔美训练基础出发,可以确保教学作品的选择与声腔美训练的统一性,保证学生通过歌剧作品的练习有效提升声腔美特点,让音乐的旋律为语言的美化增添色彩。比如著名歌唱家、声乐教授金铁霖先生,他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期间,主张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发展,更是推出了独有的“金氏唱法”,充分地体现了声腔美教学,让语言穿上了音乐的美丽外衣。从歌剧作品中侧重训练学生声腔美,可以提高学生声乐技能展示的艺术欣赏性。
三、多种风格尝试
高校声乐教学中,选择和应用中国歌剧作品时,应当注意多种风格尝试,让学生在不断试新中锻炼唱功和拓展音域。例如选择《伤逝》作品教学时,可以着重选择《紫藤花》曲目,让学生模仿使用男女二重唱与合唱的形式,以体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潜在能力,让学生在作品教学中保持学习积极性,从而在不同风格的作品选择教学中提升学生声乐技能。
除此之外,歌剧作为以歌唱为主的戏剧表现形式,情节的发展和特定环境中的抒情十分重要,这也是不同风格作品教学要注意的重点。比如歌剧作品《白毛女》中的《恨似高山仇似海》片段,主要情感抒发为满腔的仇恨和内心愤懑,教师就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声乐技能展现不同情绪,从而保障多种风格作品选择教学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中国歌剧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选择和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中国歌剧作品的选择和应用应当是灵活的,不能视作任务或者一种应付形式;2.教师对于作品的选择和使用要注意教育性的保持,不能一味追求技法呈现;3.要注意结合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因材施教至关重要,中国歌剧作品的选择应用要结合这一原则。
综上所述,中国歌剧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选择和应用,需要教师注意明确声部精准定位、侧重于声腔美训练、多重风格尝试,以及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性等内容,在不断地尝试和经验总结中寻找优势与不足,并在教学中制定计划予以完善和改进,从而推动中国歌剧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深度拓展,实现中国歌剧与高校声乐教学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敏. 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20(14):112-113.
[2]史宏强. 初探中国歌剧实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 戏剧之家,2019(35):176.
【关键词】中国歌剧作品;高校;声乐教学
中国歌剧作品十分丰富,有《红珊瑚》《江姐》《原野》等等,而在中国歌剧史中,第一部真正的歌剧是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由黎锦晖先生在1920年创作。1930年之后,田汉、聂耳、冼星海等人逐渐在歌剧领域崭露头角,并通过借鉴西方歌剧经验找到了适合展现中国人民生活的歌剧表现形式,创作出《兄妹开荒》《党的女儿》等著名作品。高校声乐教学中,选择和应用合适的中国歌剧作品,可以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中国歌剧精神,并通过视唱训练表现出特有的中国歌剧技法和魅力。
一、明确声部,精准定位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剧演唱者需要具备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才能满足歌剧声乐训练和演唱,保障歌剧作品的完整呈现。高校声乐教学中选择和应用中国歌剧作品,要求教师掌握中国歌剧艺术基本特征,明确歌剧作品中的声部特点和对学生声乐教学的定位,才能确保在作品的选择和学生的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的声乐嗓音条件和中国歌剧作品之间存在共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例如《党的女儿》《江姐》这两部作品,主要是以民族唱法为主,带有浓郁的地方腔调,教师就需要注意如何让学生把握不同民族地方调,展现地方情怀和民族精神。又比如《原野》《屈原》这两部作品,主要以美声唱法为主,相对而言比较凸显歌唱性和咏叹调,那么教师就需要思考学生声乐练习中歌唱性的增强。基于此,中国歌剧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选择和应用,务必需要教师参透作品声部要求,对学生实现精准教学定位,以确保在教学中的可调节性和丰富声腔艺术表现力。
二、侧重于声腔美训练
声腔美训练是高校声乐教学的重点,中国歌剧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选择和应用,侧重于学生的声腔美训练十分重要。教学中除了基本唱功训练以外,把握歌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促进与学生基本声音条件、音域、音质等属性之间有机融合的关键,同时也是协助建立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基本视唱能力。
在教学中选择中国歌剧作品时,从声腔美训练基础出发,可以确保教学作品的选择与声腔美训练的统一性,保证学生通过歌剧作品的练习有效提升声腔美特点,让音乐的旋律为语言的美化增添色彩。比如著名歌唱家、声乐教授金铁霖先生,他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期间,主张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发展,更是推出了独有的“金氏唱法”,充分地体现了声腔美教学,让语言穿上了音乐的美丽外衣。从歌剧作品中侧重训练学生声腔美,可以提高学生声乐技能展示的艺术欣赏性。
三、多种风格尝试
高校声乐教学中,选择和应用中国歌剧作品时,应当注意多种风格尝试,让学生在不断试新中锻炼唱功和拓展音域。例如选择《伤逝》作品教学时,可以着重选择《紫藤花》曲目,让学生模仿使用男女二重唱与合唱的形式,以体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潜在能力,让学生在作品教学中保持学习积极性,从而在不同风格的作品选择教学中提升学生声乐技能。
除此之外,歌剧作为以歌唱为主的戏剧表现形式,情节的发展和特定环境中的抒情十分重要,这也是不同风格作品教学要注意的重点。比如歌剧作品《白毛女》中的《恨似高山仇似海》片段,主要情感抒发为满腔的仇恨和内心愤懑,教师就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声乐技能展现不同情绪,从而保障多种风格作品选择教学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中国歌剧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选择和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中国歌剧作品的选择和应用应当是灵活的,不能视作任务或者一种应付形式;2.教师对于作品的选择和使用要注意教育性的保持,不能一味追求技法呈现;3.要注意结合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因材施教至关重要,中国歌剧作品的选择应用要结合这一原则。
综上所述,中国歌剧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选择和应用,需要教师注意明确声部精准定位、侧重于声腔美训练、多重风格尝试,以及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性等内容,在不断地尝试和经验总结中寻找优势与不足,并在教学中制定计划予以完善和改进,从而推动中国歌剧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深度拓展,实现中国歌剧与高校声乐教学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敏. 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20(14):112-113.
[2]史宏强. 初探中国歌剧实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 戏剧之家,2019(3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