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给我的启蒙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rd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双金老师来我们南通讲学指导了!这次,我有一个绝好的向名师学习的机会——执教公开课。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教科室领导带我到孙双金老师下榻之处,就这样,面对面地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坐在一起,聆听着、感悟着、感动着……
  “亲近文本、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公开课我选择了一篇《月光启蒙》,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它,总觉得文中的歌谣、童谣没啥深度。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孙老师,孙老师显得有些严肃:“你必须喜欢它,这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我们语文老师得做文本的知音哪……”
  入夜,我倚在窗前,借着淡淡的月光,回味着孙老师的话。是啊,孙老师说得对,课要上得有感觉,教之前自己得先读进去。于是,我将课本翻开,默默地读、默默地品,一遍又一遍……慢慢地,一个个生冷的词语有了温度、一个个沉静的话语变得水灵、活泼。再读,不觉走进了自己的童年,每到夏夜,母亲不也是这样一边轻摇蒲扇,一边给我们讲故事、唱童谣的吗?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温馨的月光启蒙图,这是快乐的时光,这是母亲带给“我”智慧、想象、品格的甜的时光。读着想着,想着读着,泪水不禁盈满眼眶——找到感觉了,我读出了自己!
  “教师钻研文本,越深越好。”
  从课题上看“月光”不能少,“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神秘的夜空,给“我”美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我想与儿时的潜移默化是分不开的。
  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看来,在教学中“启蒙”不可少,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蕴含着浓浓的亲情!
  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感悟“启蒙”,我们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在深入地钻研文本后,我的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而展开。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色蒙眬,二读感悟母爱亲情,三读感悟怀念感恩。
  “课堂教学,越简洁凝练越好”
  怎样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孙老师的点拨又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对!对教材大胆取舍,简简单单教语文。
  在学生静心品读课文后,让其谈阅读感受,“你最喜欢‘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中的哪部分?”谈及作者从中受到什么启蒙,在学生说出个性化的答案后,牵出文章的“抓手”——课文的中心段(末段),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课堂结构一咏三叹。
  教学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歌声带来怎样的感受?一读感受母亲的歌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二读感受那份浓浓的母爱——“我”的家乡“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黄河岸边淳朴的民风孕育了淳朴的人们,淳朴的人民用最质朴的民谣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的不仅仅是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原来母亲的歌声中还浸润着浓浓的爱意,暖暖的柔情。三读理解“芳香的音韵”——这是一种通感的手法,听到妈妈甜甜的歌声,就仿佛闻到了芬芳的花香。这些问题的设计,全围绕“母亲的歌声”展开,既能涉及人物的分析、主题理解,同时也大大省去了教师的串讲,使学生有充分时间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深明白:教师找准了突破口,课堂才会简洁凝练,课堂效率也因此大大提高。正如孙老师所期待的“简约中见丰满,简单中见深刻”。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一、 感悟夹竹桃的韧性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夹竹桃》这篇课文。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为什么却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画出写夹竹桃“有韧性”的词和句。  3. 第二句话能看出夹竹桃有韧性,季节在变,天气在变,夹竹桃却始终如一地争奇斗艳。“无日不迎风吐艳”没有直接来写夹竹桃的韧性,但更可见夹竹桃天天如此,日日这样。  读这一句话的时候,
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地培养。    一、 精心营造氛围,为魅力阅读创造磁场    首先,教师可以把学生带进阅览室、图书馆,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感受书海之浩瀚,体验读书人的痴迷,使他们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其次,学校要倾力打造富有浓郁书香气息的校园文化,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如学校橱窗、墙壁、走廊等处,可张贴名人名言、名人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对批改中发现的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作文评价是一种连续性的评价,而不是总结性的评价。它贯穿在课前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课中对作文的讲评和课后采取的延时性训练这样的全过程中。    一、 批改方式多样化    学生修改作文是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一篇好的作文是反复修改、多次加
[编者按]自本刊推出《郑和远航》和《爱如茉莉》两课的不同教学设计对照品读后,同课异构已成为许多老师关注的焦点。本期我们再推出三篇《夹竹桃》一课对课文重点部分的教学突破的指导设计和品评,希望能给您一定的启示。    一、 由此及彼,温故知新    1.听写词语:应有尽有、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2.你发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是呀,那些花开得热热闹闹、万紫千红,可在季先生心中,这两盆花是
汤加是一个欠发达的国家,在那里发展生态旅游遇到诸多可预见的以及不可预见的困难。本研究旨在提供一个能为这些地区提供指导的框架,以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形式。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每一首诗都蕴含了诗人不同的情感。然而,作为高年段的小学生,他们到底能领悟多少?作为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呢?我在一次研究课的两次试教中受到了一点启发。    第一次教学——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充分感受到了六月西湖急雨景象的奇特。那么,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问题一出,孩子们紧锁眉头,自读着诗句,陷入了思考。我赶
充满诗意的培育出充满诗情的学生,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多了一些枯燥、刻板,少了一些沟通、交流,流失了课堂教学应有的诗意?  反思:缺乏热度的课堂  教育应该有足够的活力和魅力,完成对个体生命的点化和润泽。教育应该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与帮助,以使作为个体的人获得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教育应该给学生敞亮开放的新天地,让学生在曼妙的青春之旅中少一些耳提面命的疲劳,多一些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纯美记忆。但我们看到
中华经典古诗文是我们民族的思想瑰宝.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能使少年儿童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孩子们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