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了吗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guo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背景:
  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刚刚结束,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讨论也在渐渐减少,但这些讨论留给我们的思考空间还很大。不可否认,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模扩大和形式多样,关于“社会实践活动日益形式化”的质疑声也越来越高。很多人都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变味,称社会实践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只想着如何宣传,社会实践的意义早已索然。特别是各高校集中开展社会实践的暑期,也是人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中讨论期。当然,这种讨论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良性发展,不使它偏离我们预想的轨道。
  本期《话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了吗”旨在透过一些师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的理解,以及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思考,让人们重新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使其发挥最大的育人作用。
  
  从大学生的成才需求看社会实践的形式化
   乔石豪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国际视野和较强的交际能力成了高级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高校如何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求?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如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答案之一就是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把个人的成才历程与社会、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使大学生在向群众、向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使大学生在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服务意识。但是,当前一些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局限于到老少边穷地区支教、开讲座,在企事业单位走马观花式地作问卷调查,在养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帮助打扫卫生等,缺乏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活动开展的持续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也有一些高校片面追求宣传效果,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短、平、快”,华而不实,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为实践对象服务。这些现象都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应该能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满足他们多元化的成才需求。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学习的独特背景,主体意识更强烈,更加讲求实效。他们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更多地偏向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传统的道德标准。在思想倾向上,他们的政治需求更加直接,对成功的需求更加强烈,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社会交往的需求更加广泛。但是由于他们涉世不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完全成熟,理论体系、思想体系尚不完整,因此他们成才目标比较理想化、成才愿望比较简单化、成才过程比较功利化。另外,大学生既不具备从事第一线生产劳动的能力,又不具备从事高深科学研究的科研实力,也不具备驾驭复杂局面的管理才能,所以他们只有将自己的实际情况、成才目标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方式,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对于高校来说,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真正凸显“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还要根据大学生的成才需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看到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的位置,逐步在社会实践中修正成才目标、促进自我发展、实现成才愿望。
  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但它不是万能的。社会、公众不能寄希望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解决很多问题,高校也不能寄希望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大学生更不能寄希望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而应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师)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化的思考
   杨晨璐
  
  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所以,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仅是为就业积累经验,增加就业筹码。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确实有走形式之嫌。但不可否认,很多大学生依然认真对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尽心尽力、挥洒青春,让看起来形式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些参加过支教活动的同学告诉我,支教活动的内容和去年的几乎没有变化,支教后的效果不理想。我认为其原因之一在于支教时间短,同学们还没有教出成绩就要离开了。在一些乡村开展支教活动,会受到资金、资料、固有教育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同学们的实践理想与实际效果差别很大。支教队员们新颖的教学理念有时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如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因学生的腼腆、害羞、不配合而无法实行;因“男女有别”思想在孩子们心中根深蒂固而无法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有些家长送孩子来学校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帮忙看孩子,支教效果可想而知”,一名支教队员无奈地告诉我。社会实践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多少会影响大学生参与的动力和信心,难免会有走形式的感觉。所以高校要与社会实践活动地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给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便利。
  当然,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不理想也与很多大学生制定的预期目标太高有关。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一遭遇一些困难,达不到预期目标,就有些气馁,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走形式。今年暑期,我到一家工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体验工人生活和了解生产流程。刚开始,我们只是在企业里进行一些参观学习,感觉实践活动很肤浅,没有达到社会实践和专业相结合的实践初衷。渐渐地,我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新认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之中。所以,我认为要改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化趋向,不但需要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实践活动所在地的密切配合,还需要大学生调整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心态,积极创新实践项目,认真制定实践方案,提高行动执行力。
  另外,人们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日趋形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热衷宣传报道,而忽略了社会实践本身。宣传报道是需要的,可以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把实践等同于宣传报道就偏离了社会实践的轨道,加重了社会实践的形式化。所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要处理好宣传报道和实践活动的关系,改变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些看法。我们要充满热情、脚踏实地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提高素质,用实际行动展示大学生的时代风采。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不会受到人们的质疑了。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学生)
  
  正确对待才不会流于形式
   杨春东
  
  当前,随着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模扩大化和形式多样化,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否流于形式”的争议越来越激烈。我认为,大学生能否正确看待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否流于形式的关键。
  我今年暑期参与了“关于学生社会安全感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项看起来很容易走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我们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把这次活动当做提升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好机会。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队员曾因此而退却,但最终我们还是战胜了困难,按计划完成了实践活动。我认为我们这次实践活动不是走形式,因为我们一直用心对待。
  我们是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社会热点来确定“关于学生社会安全感调查”这样一个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目的是在关注社会的同时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安全知识。我们都是怀着满腔热情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的,但要保持热情显得很困难,因为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被不少受调查者误解过、质疑过、拒绝过,这曾让我们感到迷惘,甚至想放弃脚踏实地、按部就班的实践方式,而以宣传为主、以实践为辅,“高效”地完成实践工作。但最终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认真地解决实践过程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坚持了“在实践中增进实力、彰显魅力、激发活力”的原则。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能够理解社会上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的质疑。一支社会实践队伍如果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盲目确定实践项目,就很容易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如果不能正确看待社会实践活动,就会使社会实践活动陷入走形式的困境。
  消除人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疑,需要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活动。也只有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才能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解决困难的心理准备,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收获成长。如果大学生抱着“玩”的心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不能达到认识社会、提升素质的目的,还会让人们更加质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恶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恶性循环。不排除有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宣传,虽然走形式但得到了很多“实惠”,我相信,这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不利。
  我们将要走上社会,经受社会发展潮流的洗礼,所以我们今天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锻炼才能,担当责任,展示风采,实现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目标。
  (作者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生)
  责编:思 源
其他文献
学习“三平”党员先进事迹 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编者按:  2010年,我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了“三平”精神学习教育活动,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坚定了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教师中的共产党员们则更是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示广大共产党员在我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切实反映教育教学一线共产党员的先锋
期刊
摘 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积极推动民办高校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研究  随着《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我国民办高校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
期刊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承载着民族振兴、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崇高使命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吹响了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进军号。  继全
期刊
9月11日是洛阳理工学院2010级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在众多前来报到的学生中,一个熟悉的身影闯入了师生的眼帘: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男孩,被母亲推着,慢慢地朝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报名处驶去。  这个男孩叫常鹏飞。3年前,他被母亲背着走进大学校门;3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母校学习,开始了与病魔赛跑的又一段征程……    我要学习,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常鹏飞,洛阳市汝阳县上店镇人。3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真抓实干,落到实处,突出核心,突出重点,突出实效,要注重研究解决以下6个重大问题。  一、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教育根本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最大的亮点是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全党共识写进党章。高校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关键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树立科学质量观
期刊
试点十一: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期刊
摘 要:特色办学语境下,地方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新文化育人办学理念,构建大学文化“研发创新”体系;突出文化育人实践特色,构建大学文化“活性传承”体系;营造文化育人良好氛围,构建大学文化“人文化成”体系。随着办学特色的彰显,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育人;特色办学  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等方面,更体现在大学
期刊
摘 要:法学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是武昌理工学院文科的骨干专业,是体现学校人文气息的重要存在。但近年由于招生规模逐渐缩小,两个专业正面临着发展瓶颈。更新专业发展观念,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可有效引导这两个专业突破发展瓶颈。  关键词: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对武昌理工学院法学与行政管理专业原有办学特色的简析  (一)专业简介  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设立于2002年
期刊
社会实践活动是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砥砺品格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广大青年学生发挥智力优势、传播现代文明、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今年暑期,商丘师范学院为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和共青团河南省委的号召,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实践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积极投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积极组织了26个志愿者服务团队、700多名大学生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实施“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切实提高政府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职院校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国更加深刻地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