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问 题” “建 构” 及 “对 话”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mco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的教学,具体方法的选用向来令广大教师“疾首蹙额”。作者结合数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主问题”、“建构型”及“对话式”等三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关键词: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 “主问题” 教学方法 “建构型” “对话式”
  
  《选修课课程实施章程》指出:教师应“从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落实到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的教学,我认为,以下三种方法较为实用,较具新意。
  一、“主问题”教学法
  《〈论语〉〈孟子〉选读》教材编选突破了《论语》《孟子》的原有形式,按“主题”整合呈现——对原典的选择性,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选文的梯度性,体现了逻辑的周密性。教材整体予人中心突出,条理明晰之感,既贴近社会生活,又兼及学生需求。编选形式还暗示了一个基本事实:每课的教学都应是有章可循的。教师提炼每章主题,重整教材,以简驭繁的“主问题”教学法是完全可行的。
  采用“主问题”法教学《〈论语〉〈孟子〉选读》,“主问题”的设定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主问题”应有利于简化头绪、强化重点。例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共16章,选文从《论语》的《学而第一》一直延展到《阳货第十七》,不能理出一条清晰的思维脉络的话,师生的教和学都将是“一头雾水”。其次,“主问题”应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道则高矣,美矣》课后练习:“孔子和孟子是怎样形容‘道’的?他们提出的‘道’有哪些内涵?”如果据此设置此篇主问题为“孔孟之‘道’的内涵”的话,就大而无当,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主问题”的设置要立足于文本。即便是选修课,即便是特别注重文化思想探究的《〈论语〉〈孟子〉选读》教学,仍应以“本”为“本”,忌架空式分析、拓展。基于文本的“主问题”探讨,最终也必须回归文本。最后,“主问题”的设置必须具备现实意义。如《天之未丧斯文也》教学中我设置了几个“主问题”,其中一个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原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孔子这种思想、行为的认识。”这个“主问题”的设置,超越了对孔子思想的静止探讨,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对孔子的人格精神一分为二式地批判继承,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的教学目标。
  二、“建构型”教学法
  “建构”作为一种教学理论,由教育家奥苏贝尔提出,后来逐步形成一定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这种教学法涉及四要素间的关联:“情境”,要求教师创设利于意义建构的教学环境;“协作”,是学生以小组方式搜集资料,提出、验证假设(意义建构),并能有效进行学习评价的合作过程;“会话”,搜集到的资料集体共享,形成学生与教学资源的会话,教学“情境”中,学生不断交流“协作”,最终形成“意义建构”;“意义建构”,即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实施教学,主要就是通过情境课堂的创设,帮助、促进学生获得关于这些规律和联系的较为深刻的认识。
  《〈论语〉〈孟子〉选读》的教学,关键即是意义的建构。“文字意义”、“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应成为教学的主要定位,也即学生学习应达成的意义建构。在建构型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意义建构的主体是学生,经由交流合作获得意义。这一点特别符合现代教学,尤其是选修教学的理念。
  “文字意义”的建构:教师可布置小组进行字词句的文言重点整理,然后进行组际交流,其间学生可就预习内容提出一些想法、疑问等;“文学意义”的构建: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感知情境,通过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体验,让学生归纳,教师适度整合、提升;“文化意义”的建构: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较为宽泛的问题的创设,如“谈谈你最喜欢的一章”“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等,采取学习心得交流、成果展示等形式,学生个别发言、互评、讨论、辩论等协作会话方式,教师在关键处注意点拨,把学生导向较有探讨价值的内容意义层面的切磋、思辨上去。
  三、“对话式”教学法
  孔子善用“对话式”教学,与苏格拉底“对话式”教学遥相辉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话拉开了《万物皆备于我》开篇的经典一幕——“沂水春风吾与点”。初始即以对话领入,孔子鼓励学生纵谈志向;当曾点参与对话,志向异于两位同学时,孔子进一步鼓励:“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最终孔子以一句“吾与点也”,予彼时乃至后世学子们无尽的玩味。这种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平等切磋,相互启发,潜移默化,一切尽在“对话”中。教学《〈论语〉〈孟子〉选读》,不妨借鉴这种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引进话题,展开对话。
  孔子展开对话教学,往往先确定一个核心话题。对话中教师适度点拨,学生自我生成,教师再追加评点。这完全契合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本教材教学,采用此种做法不可或缺。如《学而时习之》教学时,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对话式点评。教读“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时,请学生结合实例理解交流。有的同学想到《石钟山记》,有的提及《傲慢与偏见》,有的回顾韩非子《智子疑邻》,有的甚至结合佛学的“正见”、“断见”、“偏见”,以及王阳明“心学”内容,甚而至于联系当下生活趣事:课堂形式精彩纷呈,对话交流互为补充,学生在妙趣中感悟收获。最后我结合篇章的话题重心适度拓展。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认识,让学生真正体悟到经典包容万事万理的高度涵容和深度智慧,经典意蕴在不知不觉中更能散发出烛照现实的光辉。
  (二)延展对话,拓宽视野。
  孔、孟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包括儒家在内的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其思想如奇葩异蕾争奇斗妍;教材从选文到练习罗列了不同学派观点的比较;现实生活中,“百家讲坛”等文化普及栏目也所在皆是:众多渠道都共同指向教学对话多方延展的可操作性。适度地讲解老庄“无为”、墨家“兼爱”、杨朱“为我”、韩非“法治”的思想主张,介绍适合高中生阅读的鲍鹏山的《寂寞圣哲》、于丹的《论语心得》等书籍;安排学生观看电影《孔子》及百家讲坛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尽可能拓宽眼界,全方面多渠道地感知孔、孟对时代、社会的全面影响力。这种对话,超越了文本与现实课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学生来说无疑更具现实意义。
  (三)反思对话,辨疑创造。
  教学需“从无疑处生疑”。孔子对话式教学中,“辨疑”比比皆是。如《政者,正也》选段:“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中,我们就看到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聪明学生子贡,诲人不倦的淳厚长者孔子。
  在《〈论语〉〈孟子〉选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切磋、感悟圣哲智慧,又要关注时代需求与价值评判,发现古圣先贤的思维局限。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矛盾感的纠结中自然激发疑问,不断的对话盘问最终会赢得“且惊且喜”的意外收获,教学亦随之收获越来越多的学习热情。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思想,已不切合知识爆炸时代的教学诉求,这时就需要促进学生在对话中加强反思,以真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让经典在对话的语境中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2]陈建华.高中新课程《论语》选读教学策略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从电影《观音山》出发,重新审视高考结束后面临各种压力的年轻人。这是一个被称作青春祭奠场的世界,这些年轻人的冲动背后是青春的躁动,展现了更真实的生命的韵律,展现了生命的自强不息。  关键词: 《观音山》 青春 冲突 成长  电影《观音山》中的南风,她来自一个母爱压制、父爱缺失的暴力酗酒家庭,她整个人格的主线沉浸在想要依赖又不得不独立的矛盾之中,想要安全却无法信任的迷失之中。正如她的名字
摘 要: 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重视加强训练,着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洋溢着个性色彩的创新之作,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就了解学生心理,契合学生的个性需要;倡导个性化阅读,感受鲜活的现实世界;关注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方面来展开分析,以使作文教学真正实现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个性意识、表达个性情感的目的。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个性化作文 生活 
摘 要: 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阶段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培养安全感、时间概念、自理能力、自制能力和责任感与自信心。文章认为,教师可以从规则的制定、规则的执行和家园联系等方面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 陈鹤琴 良好习惯 措施    自然界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有一定的规律,称为自然的法则,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恪守着一定的规律,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进餐?什么时候
摘 要: 古诗词鉴赏在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地位一直比较稳定。得到了师生的高度重视,重专题复习,重题海战术,不经意间却忽略了平时积累,忽略了课本,视前言《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如不见。殊不知,这里却暗藏法宝——形象美、语言美、技巧美等。  关键词: 高考诗歌鉴赏题 《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 形象美 语言美 技巧美    自2004年江苏省首次独立命题以来,古诗词鉴赏就成
摘 要: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自行设计和编制。我们在教学中既不能弱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不能轻视知识
摘 要: 文章以美国九年级中学历史课堂《越南战争》为例,分析美国历史的课堂设计,并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出发分析美国历史教学,从中得到启示:注重情景假设,使学生体验历史并自己得出结论;注重历史联系生活。  关键词: 美国中学历史课程 《越南战争》 启示  一、美国中学历史课程设置  美国的义务教育统共13年,幼儿园1年,小学6年一般指1~6年级,初中两年一般指7~8年级,高中四年一般指9~
摘 要: 朗读是一种专门的智力技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关键的不是朗读技法的指导,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述的情境,体察触发作者动笔的意念和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角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作者认为有效的做法是:亲历体验入境读,联系生活入境读,语言渲染入境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亲历体验 联系生活 语言渲染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
摘 要: 诗歌文本解读的机械化、空泛化,严重影响了课堂诗歌教学目标的完成。本文采用文本细读和比较阅读的方法,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探寻诗歌中的诗情,并在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情比较中,加深学生的印象,力求达成诗歌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诗歌教学 诗情 文本分析 比较阅读  一、诗歌文本诗情解读  要想在语文课堂上真正达到诗歌教学的教学目标,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单纯、机
摘 要: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医学系制药工程专业2013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已取得的实效及存在的问题予以总结,探讨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制药工程专业 毕业论文 质量常理策略  一、引言  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在离校前必须完成的反映学生综合知识水平,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创
摘 要: 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将人物的人名、绰号同人物本身以及作品主题联系起来,形成了人名、绰号隐喻,这些隐喻的翻译对文化传播意义深远。本文从概念隐喻论出发,结合文学语境和文化语境探讨《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的形成机制,并针对隐喻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理解情况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红楼梦》 人名绰号 隐喻 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扛鼎之作,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