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英:让中国高铁领跑全世界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t_chengdu_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铁发展到今天,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不但成为了世界的一个奇迹,更是成为代表中国的一张金光闪闪的名片。这和一个人有莫大的关系,她就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梁建英。
  1972年出生的梁建英,小的时候,家住在镇上离火车站非常近的一个地方,每次她看到火车一列一列从眼前呼啸而过,一种神奇的感觉不自觉涌上心头。
  高考后,梁建英被上海铁道学院录取。每次她从吉林坐火车去上海,都要花费很多时间。让梁建英记忆犹新的是放寒假回家,在拥挤的火车站,人山人海,如果能顺利买到一张坐票,那就是非常幸运的事了。如果买不到坐票就得在火车上站十几二十个小时,实在是太痛苦了!
  1995年,梁建英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从那一刻开始,她就与高铁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到单位,梁建英只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她怀着投身中国铁路事业的梦想,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通过刻苦学习与钻研,以及工作实践的历练,迅速成长为一名专业学科带头人。
  2004年是中国铁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也是所有铁路装备设计工作者倍感振奋的一年。这一年,中国铁路拉开了向高速时代冲刺的大序幕,在此之前,对于中国高铁而言,只能算是原始积累的阶段。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我国的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技术体系,国家也培养了一支能打胜仗、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人才队伍。
  梁建英所在的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也由此开启了高速列车研发制造的新征程。
  在公司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速度动车组项目取得重大成功之际,因为业务精湛,梁建英参与到了新的动车组的研发设计中。这是多少铁路装备制造业的前辈们一辈子都没有等到的机会,他们却得到了。设计高速列车是梁建英的梦想,而今梦想即将变为现实,她怎能不激动?
  在激动之余,梁建英更是倍感压力。高速列车技术对梁建英所在的企业来讲,毕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表面看,高速动车组只是比一般铁路客车速度快一些,可真正投入研发,就会发现高速的背后,有一道道高难度的技术门槛需要逾越。
  为了攻克这一道道难关,梁建英与设计团队的同事们首先对技术引进进行消化吸收,通过系统梳理,从关键部件展开研究,再仿真分析和试验,把一摞摞资料变成了方案可行的图纸。在这背后,有许多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和艰辛。
  同时,在整个技术引进的过程当中,国外的产品可以花钱买,但技术的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因为在与合作的公司进行整个技术转让的过程中,对方的公司技术人员会告诉你如何去实施,但原理是什么,对方公司根本不说。梁建英说:“巨人的肩膀不好站,必须让自己成为巨人才行!”
  因此,时速300公里动车组的设计,完全是自主研发,梁建英担任了这个车型的主任设计师。
  眾所周知,当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随着速度提升,车内的噪声、振动都在增加,如果这时恰巧对面也有一辆车驶过来,形成一种类似列车交汇的状态,车内的人员就会感受到车辆有倾覆的感觉。
  而高速动车组要以300公里的时速运行,那么汽车所感受到的噪音等,在高速列车上同样会出现。一列高铁,它的长度大约有200米左右,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要以这么快的速度去运行,所有的变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梁建英记得在一次线路试验的过程当中,在将近300公里的速度上,试验车的局部有振动现象。虽然局部振动不像共振那么可怕,但是会影响旅客乘坐的舒适度,也会对车辆的使用期限产生影响。梁建英和同事们在车辆的不同区域,都布置了试验的设备,然后再对应车辆的设计图纸,以及前期的一些仿真分析的资料,逐一来解决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007年12月,由梁建英所在的公司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列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成功下线。
  因为表现优异,2008年6月,公司决定让梁建英担当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设计任务。最高运行时速将达380公里,她面临的是攀登世界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最高峰的艰巨挑战。
  2009年7月,为列车提供动力的牵引系统组合试验在湖南进行。当时,正值高温季节,试验场所炎热潮湿,大家每天都是汗流浃背,许多人身上都起了湿疹,吃住也很不习惯。这些生活上的困难,并没让梁建英和研发团队后退,根据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先后进行了23种软件变更,成功解决了列车启动时的加速性能、电磁干扰等问题。
  此后,梁建英和研发团队又在京津等铁路,进行了累计长达2年的线路试验……
  CRH380A成功面世后,立即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典范,先后在上海世博会、世界高铁大会上惊艳亮相。CRH380A更是成为国家领导人“推销”中国高铁时频频亮出的一张“名片”。
  让中国高铁“走出去”,是梁建英和她的团队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梦想。2017年,梁建英所在的公司还斩获美国13亿美元的地铁订单,创下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出口发达国家的最高纪录!
  梁建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速动车组,将会以全新的姿态和速度呈现在世人面前,飞驰在世界的最前沿。
其他文献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我坐在电脑旁写稿,室友坐在床上看书,昏暗的房间里放着一首歌,室友突然说,最近常常听这首歌,听到会不由自主地落泪。我的室友是一个十足的女汉子,和她住在一起一年,我从没见她示弱、颓丧过,即便是和家人吵了架,她也只是在熄了灯的房间,蜷缩在被子里,一个人轻轻地抽泣。  让我的室友卸下所有防备,情不自禁掉眼泪的那首歌,是李宗盛的《山丘》。  [1]  想说却还没说的  还很多  攒着是因为
一、问题呈现   《雪》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8日的作品。李何林曾说:“这是一篇写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极美丽的诗,既写景,又抒情,又有所象征或寄托。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都达到了高度,充满了诗情画意,给读者以难得的美的享受。”(李何林《鲁迅〈野草〉注释》,陕西1975年版,第86~87页)这是对《雪》的十分中肯的评价。   读过不少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听过不少关于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
一个外国留学生问他的中国同学:“为什么‘杯子’的‘杯’是木字旁?难道你们中国的杯子全是木头的?” “你没看见旁边有个‘不’字吗?意思就是不是用木头做的。”    家里的电话    放学后,有个五岁的小女孩因为母亲没有来接她,哭个不停。  “别哭,乖乖!”老师说,“我们现在就打电话给你妈妈,你们家有电话吗?”  那孩子呜咽着说:“有,可是放在家里没有带来!”    最大优点    教师:“在人类
2013年11月25日,笔者有机会参与了由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南京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会上南京市弘光中学的徐志耀老师、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闵洪全老师、第三初中孙晓光老师分别做了《光影韵,语文情》《渐露曙光的中小衔接之路》《墨韵书香》的讲座;另外,弘光中学的何欣老师开设了一堂运用iPad进行的《一起踏秋去——寻访钟山秋韵》公开课。下面即是笔者对“用iPad上课”环节的记录与反思。 
杨歌在梦中又回到了那个五光十色的、结构扑朔迷离的隧道。隧道里热得很,使他全身冒汗,仿佛他并不是在一条隧道里行走,而是在一团火焰中行走。在隧道的尽头,他看见了一个白得耀眼的发光物,它使他感到恐惧,但同时又在诱惑着他。这就好像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碰见有人在讲鬼故事,虽然心里害怕鬼,但又非常想听鬼故事的感觉一样。杨歌终于接近了那个发光物,并胆战心惊地用手去触摸它,但就在他的手指与发光物相触时,发光物迸射出
最近听了一节省级教学能手展示课,执教课文为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像这样一篇内容浅显的写景散文,执教者没有面面俱到微言大义地机械分析,而是将其作为指导写作的材料组织教学。应该说,这样的教材处理是大胆而合理的。执教者的教学思路也很清晰,他把教学步骤分为三个环节:一、小组交流讨论:作者怎样表达他对济南的热爱?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二、小练笔:选取家乡四季中的一处景物(小山、小河、
郭文斌的近作《陪木子李到平凉》(下文简称《平凉》)不是一篇很好理解的小说。郭文斌有“北方汪曾祺”的美誉。汪曾祺小说大多写得明丽,清淡,富于诗意,郭文斌的不少作品也有同类的风格。但《平凉》不同,作者放弃了一贯的风俗画和诗意描写,放弃了儿童视角,运用起象征和隐喻的方法,意义变得模糊起来。  这是一个单恋的感伤的故事,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这就不得不解读一下几个关键意象或符号。小说的意象有这么一些。“我”,
引擎,是外来词,指发动机,其功用是带动其他机械工作。也就是说,有引擎的带动或推动,其他机械才可以运行起来。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无论是“再现课堂”,预设了教学流程;还是“生成课堂”,现场自然地产生了教学流程,它们都得有“引擎”来带动或推动。这种用来带动或推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先行性、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我们可称之为“教学引擎”。  刚才我说“再现课堂”和“生成课堂”都需要教学引擎,但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
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有一天把他的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  “你们赛马跑到沙漠的绿洲去吧。谁的马胜了,我就把全部财产给谁。但是这场比赛不同往常,是比慢而不是比快。我到绿州去等你们,我要看看谁的马到得最迟。”  兄弟俩照着父亲的话,骑着各自的马开始慢吞吞地赛跑了。可是干燥炎热的沙漠里,火盆一样的太阳烘烤着大地,慢慢地走怎么得了啊,两人正在痛苦难熬下马休息的时候,前边来了一个有名的智者。听说了他俩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之从死气沉沉、毫无活力的“三味书屋”,回到生机盎然、情趣无限的“百草园”,是专家学者的强烈呼唤,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吸收,消化,总结出“五动”教学法,效果很好。  一.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