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s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是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灵魂、美化人们生活的德育。在现代化教育中,以美去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审美意识,并使之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已成为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学校美育,除了发挥音乐、体育、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外,还应通过各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美存在于自然本身,社会美存于社会本身,人性美、人格美存在于人物自身。中学语文课本入选的篇目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因此,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运用教学艺术,按美的规律设计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语文教学的责无旁贷的任务。
  美育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语文教学本身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艺术性等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简单的逻辑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对其进行艺术教育,形成整体创造能力。
  那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给课堂注入生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愉快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质,把握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审美准则,提高审美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中学语文课文的体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下面笔者便以实例来阐释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在小说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小说是一种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编织故事情节、描绘环境来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载体,洋溢着生命的美的活力。因此,我们在教这些课文时,不能只追求故事情节,了解几个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所描写人物、情节、环境去理解作者的道德情感和探究作品的审美价值。如《祝福》一文中,通过祥林嫂的遭遇来反映群众对于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可怜人的看法,进而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的人情世态。而这些情感就是我们所要探求的,因为“情”是美学的“上帝”。在教学《阿Q正传》时,上课之前,教师先介绍几个类似阿Q事迹的真实故事,然后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这样,一方面弥补了学生审美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审美激情,审美效果比起一般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这种潜藏着的“情”挖掘出来给学生,就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二、在诗歌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真诚表露,并且都有一定的韵律,具有自身的音乐美。而要让学生体会音乐美,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反复吟诵,使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上音乐或者是画面,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诗的美学价值,进而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如李清照的《声声慢》里面选取了秋风、大雁、菊花、梧桐和细雨这些意象描绘一幅悲凉的景象,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通过联想和想象,一幅生动的画面就能出现在脑海中:在满地菊花的院子里,一个清瘦的女人倚靠在窗前看着南飞的大雁,她的神情是憔悴,在等待她的爱人。她在想,要是自己能像大雁那样就好了,可以飞回故乡。这就是意境美。再例如古代最长的叙事《孔雀东南飞》,作者采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烘托的手法,美化和歌颂了刘兰芝这个外表美和内心美相统一的古代劳动妇女。诗中还刻划了极端蛮横无理的以封建家长权威迫害兰芝的焦母的形象,这个形象作为兰芝的对立面,表现了生活中的丑。通过对兰芝和焦母两个人物形象的赏析,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和丑,树立正确的对美丑的褒贬态度,提高鉴别美与丑的能力。诗歌的朗读教学也是渗透美的方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无声的语言文字按一定的思想和文法排列组合而成的群体结晶,一经化为有声语言,使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就能扣人心弦。朗读可表现作品语言的抑扬顿挫,体会其韵味,领悟诗中的情和意,获得美的享受。在课堂上,教师可作示范朗读,学生也可以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在声音的运动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进入美的境界。如朗诵《桂林山水歌》的开头两组:
  云中的/神啊,/零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这两组诗每行分四个音节,逻辑重音要落在“山”和“水”上,在句调声音上,每组第一句都要轻柔些,第二句要凝重些,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玩味这诗的匀称美、音乐美和回环美。对课本中优美的诗歌,教师可配乐朗诵,或制作配乐朗诵录音带,听听配乐朗诵,会更增添诗歌散文对学生美的感染力。
  
  三、在散文教学中进行渗透美育
  
  美的形态之一便是美的景物,这是因为人作为主体,我们可通过实践与大自然建立起一定关系,使自然成为人的对象,实现“人化”,从而产生自然美。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教学,实际上是一项对学生进行感知、理解、鉴赏乃至创造的综合思维训练。比如《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段落,写了荷塘上的月色和月光下的荷塘,里面都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这些意象,然后理解、欣赏景物的特点。教师有感情地范读,然后学生用自己体会到的再读,脑海中就能呈现这些画面。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课后试着去写这样的文章,从而就做到创造美。
  
  四、在作文写作中进行美育渗透。
  
  当今的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视野开阔,见多识广,电视、广播、街道新闻、同学交际等,一切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引入时代活水,让学生有话可说,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热爱美。学生作文时老是觉得素材不够,或者写出来之后素材和文章的主题根本不匹配。我认为最好的素材是课文。各种文体的课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因为它们都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比如学习完《背影》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思考,可以根据这个模式来写一篇文章,里面自然就有了作者自己与家人的情感,而那种情感就是美。除了书上的素材之外,我们可以联系时代来写,如当母亲节来临的时候,让学生以《话说母爱》为题作文,让学生体会到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母亲把无私的爱给了自己的子女,生活在浓厚的爱的氛围中的独生子女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给了母亲多少爱,以怎样的行动去回报母亲的深爱,并把对母亲的爱扩展到对他人和社会上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如果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引导、指点他们发现大自然的美,他们的笔下就会闪烁大自然的五光十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郊游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工厂、农村参观,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然后让他们拿起笔来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美,或许他们言之有“美”了。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大大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在目前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应加强。教师要激发学生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
期刊
讲效率是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搞好服务,我认为高校机关掌握吃透“两头”的工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
中共中央宣传部在1989年2号文件中指出:要加强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宣传文化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省、市、县党委宣传部长一般应由同级党委常委担任,地委宣传部长应由地委委员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语言测试发展过程、测试类型、作用、测试目的和反拨效应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测试是一门囊括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没有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就会停滞不前,语言测试的发展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由于语言教学的发展,语言测试将更重视以测试过程为中心,并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  关键词: 语言教学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本文作者从对意境的理解入手分析了文学作品中意境的创作和文学翻译中意境的传达,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指出:为了成功地再现意境,译者不仅要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丰富的想
该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理论探讨:回顾了中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过程、病因和病机、临床表现、各种实验室检查、治疗进展等.尽管目前临
摘要: 中西方新闻传播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这种共同性与差异性,正体现在中西新闻的报道及写作理念之上。本文就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中西方新闻传播差异成因分析    纵观古今中外的新闻史,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及规律的科学,中国和西方的新闻传播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这种共同性与差异性,正体
摘要: 可能补语及其否定式是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作者从误加、误代、错序三个方面对留学生在使用可能补语否定式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这些偏误类型及成因,进而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 可能补语留学生否定式偏误类型解决对策    一、可能补语简述    可能补语是一种组合式述补结构,说明由动词谓语表达的动作行为产生某种结果的可能性。关于可能补语的类型,过去学者之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情感教育的误区,致使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很好的激发,影响了教育的效果。要走出误区,就要走进学生的世界,触摸学生真实的心灵,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情感误区真实心灵    一    《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首次
诗词曲赋,多有留白之处.留白的解释,不在于鞭辟人里,而是能够依据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按照他们的理解习惯唤醒情感声音,填补诗歌文本的意义.诗歌文本作为一种客观的符号存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