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编辑策划;融媒体;新闻要素
(一)前瞻性思维
这是预估性思维,是人的思想能动性的体现。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这种思维,可以迅速组织采访,抢在别家媒体之前发出独具创意的报道。如2003年,《北京青年报》创办了《青年周末》,仅三个月发行量激增。就在各家报社开始创办周末版的时候,《北京青年报》又别出心裁地创办了《教育周刊》。正是这种前瞻性思维,使《北京青年报》在报业激烈的竞争大战中一直走在前列。前瞻性思维,虽然不是对客观事实精确、具象的认识,但编辑可运用这种思维掌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发散性思维
这是追索不同的目标、从不同的出发点去思考,从各个角度追寻问题真相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形式有:多向性思维、侧向性思维、反向性思维等。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在白板上画了个圆圈,问他人画的是什么?大家回答基本上都一样:“这是一个圆形。”同样问题去问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我们得到的是千奇百怪的答案,有人说是“太阳公公”,有人说是“足球”,有人说是“蛋糕”……大人的答案肯定正确,这仅仅只是一个圆形。但其实相较于幼儿园的小孩子,他们的思维是不是有点单一呢?新闻策划中,大家同样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对策划对象进行思考,进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笔者曾经策划过一档法制类栏目,每次节目编辑过程中会出现大量晦涩难懂的法律名词,虽然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知道这些名词的准确意思,但考虑到受众听不懂,于是笔者转变了方法,使用发散思维,每次要求自己把这些法律名词转换成最通俗易懂的口语。比如,什么叫做取保候审,其实从专业角度来说,有很多条件,像随传随到、监视居住、担保人和担保书,但如果通俗来说就是:在家待着,让来就要来。诸如此类的口语化表达让节目收获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运动性思维
它是一种动态的、可调节的、不断改良的思维活动。其根本是依照不断变化的生态、要求改变自己的思维步骤、思维方向,进而对事物进行调节和控制以达到改良的目的。在新闻策划过程中,编辑们要用运动的眼光看客观事物。《华南都市报》2005年曾经成功策划了一次“孩子回家”的新闻报道。2005年11月,该报以半个版的份量发表了一则新闻消息《8名被拐儿童在河南望眼欲穿》,同时配发被拐儿童的相片,目的是让孩子家长可以去认领,但是由于这些孩子被拐走的时间太长,家长不敢肯定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家长中的许多人在这些年里已经为了找寻孩子花费了太多,再也无力承受相关的费用,没法儿再去河南,而河南的公安机关也无力长期养育这些孩子。所以,《华南都市报》调整思维模式,策划了“孩子回家”的报道:报社派出记者去河南省接回了这批孩子们,并全过程进行了立体式跟踪报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此外,《科学》周刊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新华社的中国特约稿件社,作为《科学》周刊的特约撰稿人,曾向他们提供了多份稿件。可以说,几乎每一篇稿件,都是双方反复切磋的结果。新华社中国特稿社曾经提出,就中国近30余年来在地震预测方面的研究为《科学》周刊写一则报道。但《科学》的编辑们并没有立即接受。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上很多科学家认为,地震是无法预报的,所以他们对这样的选题是否能够成立并不确定;二是还需要考虑这样的角度是否能引起受众的兴趣。为此,在确定题目之前,杂志社进行了类似的策划:一方面先了解我国开展地震预测的起源和背景,另一方面向美国地震专业的专家了解美国科技界对中国地震预测研究的观点。经过研究,他们不但确定可研究,而且将美国科学家的观点加入在材料中。2006年2月26日,在发布之前的计划中,与中方交换的邮件达到40封,项目进行的考量是什么,对重点研究方面将如何考量等等。再比如,在报道中国科学院知创工程时,他们不单单要求文章提及中科院管理层对这项工程的目的、含义的说明,介绍施行创新工程的渊源和总则,并且还要提到到达创新基地和没有达到创新基地专家的想法。虽然这些想法难免彼此有些碰撞,但他们觉得这种碰撞是事情发展进程的真实映射,更有助于受众了解施行这一工程的难度。这些编创视角是新颖的,方法是具体的,因此其报道不仅具有创新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也得到了保障。
新闻策划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各路信息关联组合的产物,必定要经过综合、编辑、解析后才可能产生成果。新闻策划中有创新性的信息集聚方式主要有:
(一)关联聚融
归纳指向同样事件的多路信息,体察它们之间的关联,依据内在的逻辑构成组合加工,形成多角度、有思考的分析文字。分析事件走向,去伪存真。同样的文字,很多策划案都是经过编辑们集结多方材料关联聚融后的原创初稿,往往是独家播发。比如同样是报道高考送考,如果加入了教育者、家长、社会、交通部门甚至来自于抖音、快手等多平台、多角度、多线索的互动报道,那么受众就会看得听得津津有味,完成了信息的关联聚融。
(二)形势研判
对新闻本身发展趋势进行研判,这种预估并非道听途说,而是根据已有信息对未来的研判,是建立在详实的事实基础之上的,是从普遍规律归纳出的必然结论,不是对偶然性的主观盲目判断。新闻的发展往往具有不可预估性,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对符合宣传方向和宣传角度的要多加宣传,及时进行形势研判。
(三)同类联想
從对两个相似或相同属性事物的比较过程中寻找不同点的策划形式。任何报道的新意,都是相较于同类具有不同点而言的。类比方式的价值不在于模拟,而在于从比较中发现亮点,拓展眼界,启发思维。比如,有两则看似不相干的报道却可以彼此嫁接,互相映衬,共荣共生。
(四)前后关联
将最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与之前同属性信息相组合的策划形式。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编辑根据具体情况将这些新闻重新编排组合。这在目前的新闻策划报道中最为常用,引发受众二次阅读和深度阅读,加深对媒体的认同度,也帮助受众理解新闻的意义。
一、提高新闻编辑策划能力应具备的思维方式
(一)前瞻性思维
这是预估性思维,是人的思想能动性的体现。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这种思维,可以迅速组织采访,抢在别家媒体之前发出独具创意的报道。如2003年,《北京青年报》创办了《青年周末》,仅三个月发行量激增。就在各家报社开始创办周末版的时候,《北京青年报》又别出心裁地创办了《教育周刊》。正是这种前瞻性思维,使《北京青年报》在报业激烈的竞争大战中一直走在前列。前瞻性思维,虽然不是对客观事实精确、具象的认识,但编辑可运用这种思维掌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发散性思维
这是追索不同的目标、从不同的出发点去思考,从各个角度追寻问题真相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形式有:多向性思维、侧向性思维、反向性思维等。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在白板上画了个圆圈,问他人画的是什么?大家回答基本上都一样:“这是一个圆形。”同样问题去问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我们得到的是千奇百怪的答案,有人说是“太阳公公”,有人说是“足球”,有人说是“蛋糕”……大人的答案肯定正确,这仅仅只是一个圆形。但其实相较于幼儿园的小孩子,他们的思维是不是有点单一呢?新闻策划中,大家同样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对策划对象进行思考,进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笔者曾经策划过一档法制类栏目,每次节目编辑过程中会出现大量晦涩难懂的法律名词,虽然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知道这些名词的准确意思,但考虑到受众听不懂,于是笔者转变了方法,使用发散思维,每次要求自己把这些法律名词转换成最通俗易懂的口语。比如,什么叫做取保候审,其实从专业角度来说,有很多条件,像随传随到、监视居住、担保人和担保书,但如果通俗来说就是:在家待着,让来就要来。诸如此类的口语化表达让节目收获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运动性思维
它是一种动态的、可调节的、不断改良的思维活动。其根本是依照不断变化的生态、要求改变自己的思维步骤、思维方向,进而对事物进行调节和控制以达到改良的目的。在新闻策划过程中,编辑们要用运动的眼光看客观事物。《华南都市报》2005年曾经成功策划了一次“孩子回家”的新闻报道。2005年11月,该报以半个版的份量发表了一则新闻消息《8名被拐儿童在河南望眼欲穿》,同时配发被拐儿童的相片,目的是让孩子家长可以去认领,但是由于这些孩子被拐走的时间太长,家长不敢肯定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家长中的许多人在这些年里已经为了找寻孩子花费了太多,再也无力承受相关的费用,没法儿再去河南,而河南的公安机关也无力长期养育这些孩子。所以,《华南都市报》调整思维模式,策划了“孩子回家”的报道:报社派出记者去河南省接回了这批孩子们,并全过程进行了立体式跟踪报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此外,《科学》周刊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新华社的中国特约稿件社,作为《科学》周刊的特约撰稿人,曾向他们提供了多份稿件。可以说,几乎每一篇稿件,都是双方反复切磋的结果。新华社中国特稿社曾经提出,就中国近30余年来在地震预测方面的研究为《科学》周刊写一则报道。但《科学》的编辑们并没有立即接受。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上很多科学家认为,地震是无法预报的,所以他们对这样的选题是否能够成立并不确定;二是还需要考虑这样的角度是否能引起受众的兴趣。为此,在确定题目之前,杂志社进行了类似的策划:一方面先了解我国开展地震预测的起源和背景,另一方面向美国地震专业的专家了解美国科技界对中国地震预测研究的观点。经过研究,他们不但确定可研究,而且将美国科学家的观点加入在材料中。2006年2月26日,在发布之前的计划中,与中方交换的邮件达到40封,项目进行的考量是什么,对重点研究方面将如何考量等等。再比如,在报道中国科学院知创工程时,他们不单单要求文章提及中科院管理层对这项工程的目的、含义的说明,介绍施行创新工程的渊源和总则,并且还要提到到达创新基地和没有达到创新基地专家的想法。虽然这些想法难免彼此有些碰撞,但他们觉得这种碰撞是事情发展进程的真实映射,更有助于受众了解施行这一工程的难度。这些编创视角是新颖的,方法是具体的,因此其报道不仅具有创新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也得到了保障。
二、新闻策划中的信息集聚方式
新闻策划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各路信息关联组合的产物,必定要经过综合、编辑、解析后才可能产生成果。新闻策划中有创新性的信息集聚方式主要有:
(一)关联聚融
归纳指向同样事件的多路信息,体察它们之间的关联,依据内在的逻辑构成组合加工,形成多角度、有思考的分析文字。分析事件走向,去伪存真。同样的文字,很多策划案都是经过编辑们集结多方材料关联聚融后的原创初稿,往往是独家播发。比如同样是报道高考送考,如果加入了教育者、家长、社会、交通部门甚至来自于抖音、快手等多平台、多角度、多线索的互动报道,那么受众就会看得听得津津有味,完成了信息的关联聚融。
(二)形势研判
对新闻本身发展趋势进行研判,这种预估并非道听途说,而是根据已有信息对未来的研判,是建立在详实的事实基础之上的,是从普遍规律归纳出的必然结论,不是对偶然性的主观盲目判断。新闻的发展往往具有不可预估性,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对符合宣传方向和宣传角度的要多加宣传,及时进行形势研判。
(三)同类联想
從对两个相似或相同属性事物的比较过程中寻找不同点的策划形式。任何报道的新意,都是相较于同类具有不同点而言的。类比方式的价值不在于模拟,而在于从比较中发现亮点,拓展眼界,启发思维。比如,有两则看似不相干的报道却可以彼此嫁接,互相映衬,共荣共生。
(四)前后关联
将最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与之前同属性信息相组合的策划形式。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编辑根据具体情况将这些新闻重新编排组合。这在目前的新闻策划报道中最为常用,引发受众二次阅读和深度阅读,加深对媒体的认同度,也帮助受众理解新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