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内容就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最基本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也是提高学生智力的核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思维能力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中考的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中考总分中所占的份额变小,学生和家长不够重视,认为还是与以往一样背一背就可以了,不用花太多时间。但实则不然,部分学生反映材料看不懂,不知如何下笔作答。其实这就是思维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对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达成新课程改革所要实现的素质教育初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教师就要更新观念、灵活教学方法,探寻培养学科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最基本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托尔斯泰说过:“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教师在平时授课时,一定要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明白怎样进行思考、产生怀疑、不断思辨,真正让其透过问题的表象看清实质。
(一)培养思维能力有助于激活课堂,驱动学生课堂参与
作为中考科目,道德与法治学科只占50分的分值,家长和学生认为不如语数英物化重要,而且实用性不强,没有必要花费太多时间去搞清楚、弄明白,只要考前背背教师分发的提纲或者抓抓重点赌一赌,再加上临场的发挥就差不多了。因此,学生对该科目的学习动机不强,课堂机械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整堂课下来,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兴致全无、昏昏欲睡。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用心设计课堂、善创情境、巧设悬疑,激发学生去探索,驱动学生的课堂参与,让静如死水的课堂泛起涟漪。如,在讲授《关爱他人》中“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也是善待自己”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将教材中“南瓜大王”的故事进行处理,先抛出问题:如果你因为每年都能培育优质南瓜而获得南瓜大王的称号,你是否愿意把你的南瓜种子分享给邻居呢?为什么?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注意力立马被吸引过来,跃跃欲试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时,笔者再现场采访几位学生的选择和理由,同时尊重每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之后,笔者用幻灯片出示了南瓜大王的做法,让学生对比自己的选择,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南瓜大王的做法给人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后,笔者再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在关爱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会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授课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就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聚合,也是思维能力的一种。
(二)培养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走出学与用脱节的困境,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总抱怨自己背得很认真了,但是总是记不住,很多知识都混在一起了,即使记住了,面对试题时又不知道怎么运用。这种理解力的缺位、学与用的脱节,也反映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差,这些能力欠缺的背后是思维能力的不足。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各项学习能力,走出学与用脱节的困境。而今中高考的命题都注重能力立意,能力的考查实则为思维过程的考查,目的是通过思维结果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准、能力结构和思维品质。因此,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应试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培养思维能力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而要具备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索等素养,这些都需要思维能力来支撑,思维能力培养得如何关系到核心素养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这里的思考,就是思维能力,它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直接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探寻培育思维能力的路径,就要先进行诊断,再对症下药。
(一)教学模式尤为单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授课方式通常尤为单一,教师在开展授课的环节中关键是把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当作主要授课内容,而学生在整个课堂上往往是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未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能够自发地做出思考,而是满堂灌,学生仅仅需要强化自己的记忆,将每一个知识点都牢牢地记下来就可以了。此种授课方式确实对学生思维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就是此种机械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维定式、自主探究能力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限制,无法满足他们对于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而遏制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据调查研究显示,中国有60%的学生在整个课堂上很少与教师互动,通常会呈现出十分消极的课堂参与态度,部分学生认为教学活动十分表面化、浅显化,教学内容又很理论化、枯燥无味,无法激起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面对此种问题,教师就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手段与方式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无形的,在培养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的环节中,教师必须要紧紧抓住学生所拥有的生活经验,按照“生活即教育”的相关理念去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理念,彻底转换他们思维始终处在墨守成规的情况,让其产生一定的问题意识,可以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当作原型来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启迪,和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如此一来,就能够推动他们更加主动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展开越加深层次和广度的思考,在思考环节中不断地增强其思维能力。
(二)借助比较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应该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明确知识的实质。在此背景下,教师就需要注重对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明白耐心钻研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形成较强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比较法,借助归类比较、系列比较、整体比较等等办法,来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具备深度与广度。在采用归类比较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把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十分零碎的重难点知识都融合起来,辅助他们参与到比较活动中。包含有同一类型的事物比较、不一样种类事物的比较,借助此种方式,来让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感悟。整体比较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比较方式。比如,在讲解“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内容的时候,要区别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等,教师可以设计两张表格,辅助学生进行整体性比较,从构成(含義)、地位、作用和国家政策等角度着手,对它们进行区别。在这当中,学生必定会分析出公有制经济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而国有经济则是国民经济当中的主导力量,集体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这几个概念不断地进行研究时,学生不仅可以知晓概念的实质,还可以利用对概念的整体比较来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借助合理的逻辑方式去呈现出自己的探究成果。
(三)利用科学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真知灼见,源自于多思善疑”。在平时的学习环节中,具备一个十分优质的思考习惯非常重要。在对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开展培养的时候,教师应该善于借助归纳法,注重锻炼学生把所有零碎的知识点都结合起来,对点状知识做好有效的总结整理,创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此种授课方式和老旧的“填充式”授课方式进行对比的话,不仅可以让学生慢慢优化自己的知识网络,还能够让他们明确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联,可以让其逐渐产生统筹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真正强化学生的整体思维品质。
总而言之,思维能力是学生完成思维任务所必须的,并直接影响思维活动效率的能力。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创建真实情境,还课堂于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教师还可以借助比较法与科学归纳等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核心素养,进而为其后续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西日乃·肉扎洪.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7-18.
〖2〗唐升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290.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中考的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中考总分中所占的份额变小,学生和家长不够重视,认为还是与以往一样背一背就可以了,不用花太多时间。但实则不然,部分学生反映材料看不懂,不知如何下笔作答。其实这就是思维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对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达成新课程改革所要实现的素质教育初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教师就要更新观念、灵活教学方法,探寻培养学科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最基本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托尔斯泰说过:“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教师在平时授课时,一定要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明白怎样进行思考、产生怀疑、不断思辨,真正让其透过问题的表象看清实质。
(一)培养思维能力有助于激活课堂,驱动学生课堂参与
作为中考科目,道德与法治学科只占50分的分值,家长和学生认为不如语数英物化重要,而且实用性不强,没有必要花费太多时间去搞清楚、弄明白,只要考前背背教师分发的提纲或者抓抓重点赌一赌,再加上临场的发挥就差不多了。因此,学生对该科目的学习动机不强,课堂机械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整堂课下来,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兴致全无、昏昏欲睡。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用心设计课堂、善创情境、巧设悬疑,激发学生去探索,驱动学生的课堂参与,让静如死水的课堂泛起涟漪。如,在讲授《关爱他人》中“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也是善待自己”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将教材中“南瓜大王”的故事进行处理,先抛出问题:如果你因为每年都能培育优质南瓜而获得南瓜大王的称号,你是否愿意把你的南瓜种子分享给邻居呢?为什么?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注意力立马被吸引过来,跃跃欲试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时,笔者再现场采访几位学生的选择和理由,同时尊重每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之后,笔者用幻灯片出示了南瓜大王的做法,让学生对比自己的选择,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南瓜大王的做法给人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后,笔者再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在关爱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会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授课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就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聚合,也是思维能力的一种。
(二)培养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走出学与用脱节的困境,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总抱怨自己背得很认真了,但是总是记不住,很多知识都混在一起了,即使记住了,面对试题时又不知道怎么运用。这种理解力的缺位、学与用的脱节,也反映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差,这些能力欠缺的背后是思维能力的不足。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各项学习能力,走出学与用脱节的困境。而今中高考的命题都注重能力立意,能力的考查实则为思维过程的考查,目的是通过思维结果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准、能力结构和思维品质。因此,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应试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培养思维能力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而要具备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索等素养,这些都需要思维能力来支撑,思维能力培养得如何关系到核心素养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这里的思考,就是思维能力,它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直接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探寻培育思维能力的路径,就要先进行诊断,再对症下药。
(一)教学模式尤为单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授课方式通常尤为单一,教师在开展授课的环节中关键是把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当作主要授课内容,而学生在整个课堂上往往是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未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能够自发地做出思考,而是满堂灌,学生仅仅需要强化自己的记忆,将每一个知识点都牢牢地记下来就可以了。此种授课方式确实对学生思维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就是此种机械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维定式、自主探究能力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限制,无法满足他们对于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而遏制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据调查研究显示,中国有60%的学生在整个课堂上很少与教师互动,通常会呈现出十分消极的课堂参与态度,部分学生认为教学活动十分表面化、浅显化,教学内容又很理论化、枯燥无味,无法激起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面对此种问题,教师就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手段与方式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无形的,在培养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的环节中,教师必须要紧紧抓住学生所拥有的生活经验,按照“生活即教育”的相关理念去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理念,彻底转换他们思维始终处在墨守成规的情况,让其产生一定的问题意识,可以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当作原型来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启迪,和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如此一来,就能够推动他们更加主动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展开越加深层次和广度的思考,在思考环节中不断地增强其思维能力。
(二)借助比较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应该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明确知识的实质。在此背景下,教师就需要注重对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明白耐心钻研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形成较强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比较法,借助归类比较、系列比较、整体比较等等办法,来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具备深度与广度。在采用归类比较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把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十分零碎的重难点知识都融合起来,辅助他们参与到比较活动中。包含有同一类型的事物比较、不一样种类事物的比较,借助此种方式,来让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感悟。整体比较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比较方式。比如,在讲解“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内容的时候,要区别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等,教师可以设计两张表格,辅助学生进行整体性比较,从构成(含義)、地位、作用和国家政策等角度着手,对它们进行区别。在这当中,学生必定会分析出公有制经济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而国有经济则是国民经济当中的主导力量,集体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这几个概念不断地进行研究时,学生不仅可以知晓概念的实质,还可以利用对概念的整体比较来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借助合理的逻辑方式去呈现出自己的探究成果。
(三)利用科学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真知灼见,源自于多思善疑”。在平时的学习环节中,具备一个十分优质的思考习惯非常重要。在对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开展培养的时候,教师应该善于借助归纳法,注重锻炼学生把所有零碎的知识点都结合起来,对点状知识做好有效的总结整理,创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此种授课方式和老旧的“填充式”授课方式进行对比的话,不仅可以让学生慢慢优化自己的知识网络,还能够让他们明确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联,可以让其逐渐产生统筹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真正强化学生的整体思维品质。
总而言之,思维能力是学生完成思维任务所必须的,并直接影响思维活动效率的能力。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创建真实情境,还课堂于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教师还可以借助比较法与科学归纳等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核心素养,进而为其后续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西日乃·肉扎洪.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7-18.
〖2〗唐升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29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