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此君軒诗及其书作考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a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中田勇次郎先生是当今黄庭坚研究国际知名学者。先生长期致力于黄庭坚书法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他所编《黄庭坚》一书(二玄社1994年出版)分为《名迹篇》和《研究篇》两大卷,是迄今为止所见关于先祖山谷公收集资料最完备,印刷最精良的书法专集。该书《名迹篇》计收入山谷书法墨迹34件,石刻7件,法帖拓本19种凡46件(重见9件)。P118—119收录《此君轩诗卷》一件。据《研究篇》该作品题解载,此作为纸本41.5×464cm,日本相国寺承天阁美术馆藏。编者对作品的真实性确信不疑。
  但笔者认为这件作品绝非山谷先生所作——笔法笨拙、拖沓,俗不可耐;结体虽略有一丝山谷的影子,但拘谨蹙促,不能取山谷险绝之态;用笔多不到意,徒有外形;有些字的结构明显与山谷习惯不合,如“学”字山谷各帖均作“ ”或略带行草作“ ”或“ ”,与之类似的兴、与、举、觉等字头都是如此,一无例外,此作“ ”省去字头右侧二笔划;又第11行本为“道人胸中有水镜”的“水”字,此作多出一点变为“冰”,从诗意和韵律上都成硬伤;还有“庭坚”白文印也是子虚乌有,它作所不见。这些都是伪造的马脚,暴露无遗。
  其实关于“此君轩”诗作是山谷书作中一个长期纠混不清的问题。山谷先生围绕“此君轩”先后写过三首诗,留下至少四件书法作品,但长期以来,人们都未弄清这个底细,所以见到不同的有关“此君轩”书作便不知所自出,妄加评述,最终又造成了赝品泛滥的局面。
  兹加以考证如下。
  “此君轩”是四川荣县(当时叫荣州)霜钟寺祖元禅师的斋室名号,祖元极喜抚琴弄筝,又爱竹的清虚劲节,所以设“此君轩”种竹万杆,在轩内摆了很多琴筝等乐器,经常邀朋友弹琴饮酒赋诗为乐。祖元有一个堂弟叫王周彦,雅好诗书,超俗脱群,算得一位巴蜀名士,山谷先生元符年间贬居戎州(四川宜宾)时,王周彦从其学诗文,《山谷集》中有与周彦书信数则,皆是辅导周彦诗文书法的内容,可为明证。而山谷与祖元禅师又有很好的交情,曾共同将欧阳修的《醉翁操》完词和谱曲,使之在四川很多地方流行。
  大约在元符二年闰九月间,王周彦写了一首咏祖元“此君轩”的七言古诗,寄给山谷,请求点评。山谷阅后大约认为原诗不便修改,但尚不很完美。加上他自己同时又极为推重祖元的为人,所以乘兴以王周彦《此君轩》诗的韵脚作了一首关于此君轩的诗:
  此诗载于《山谷全集·别集》卷一第五页,有诗小序云:
  戏用《题元上人此君轩诗》韵奉答周彦起予之作,病眼皆花,句不及律,书不成字。
  序末有编者附注“元符二年戎州作”。黄、任渊《山谷年谱》并云该诗后还有“元符二年闰月初吉,书赠荣州琴师祖元”跋。由此可定此诗创作时间。按,山谷先生元符二年下半年至元符三年春曾患了一次不小的病,如元符三年正月间所作《为张大同书韩愈孟郊序》自跋“适余有腹心之疾”,可与此诗序相印证。全诗如下:
  此道沉霾多历年,喜君占斗斫龙泉。 我学渊明贫至骨,君岂有意师无弦。
  潇洒侯王非爵命,道人胸中有水镜。 霜钟堂下月明前,枝枝雪压如悬磐。
  敝帚不扫舍人门,如愿不谒青鸿君。 来听道人写风竹,手弄霜钟看白云。
  平生窃闻公子旧,今年谁举贾生秀。 未知束帛何当来,但有一筇相倚瘦。
  欲截老龙吟夜月,无人处共江山说。 中郎解赏柯亭椽,玉局归时君为传。
  从王周彦向山谷研习诗文的关系即可推知,此诗具有“作以示范”的用意在,故诗题前说“戏用……韵”。当时写好即抄录一份寄给了王周彦。周彦得山谷此诗后,并没有直接将书作赠祖元,而是转抄诗文寄给祖元禅师。祖元得诗如得宝,因而于同年冬季专程自荣州来戎州拜访山谷先生。此次在交谈中,祖元有山谷来年将获赦重返朝廷的预言,并相约元符三年春暖花开时,再到戎州为山谷送行。
  元符三年春,祖元如约到戎州(宜宾)来访山谷,山谷则应祖元之请再作“此君轩”诗一首(仍然用周彦原韵),大字行楷书相赠。此诗题为《奉题琴师元公此君轩》,全诗内容如下:
  王师学琴三十年,响如清夜落涧泉。 满堂洗尽筝琶耳,请师停手恐断弦。
  神人传书道人命,死生贵贱如看镜。 晚知直语触憎嫌,深藏幽寺听钟磬。
  有酒如渑客满门,不可一日无此君。 当时手栽数寸碧,声挟风雨今连云。
  此君倾盖如故旧,骨相奇怪清且秀。 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
  霜钟堂上弄秋月,微风入弦此君说。 公家周彦笔如椽,此君语意当能传。
  此诗载《山谷全集·正集》卷五第五页,题作《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与前一首《此君轩奉答周彦》比较一下就明显看出区别——前一首在叙述此君轩景况以外,主要带有与周彦的人生意义探讨(某些诗句可能与周彦原句有直接联系,可惜周彦原诗已无从查考);这一首则更集中地咏唱此君轩及其主人的人生志趣,而将王周彦置于这种境界的一个侧面:希望他成为弘扬“此君轩语意”的人——应该说,这才是正式的《题此君轩诗》。
  当时山谷以大字行楷书写上面这首诗,并加了如下跋语:
  元符二年冬,元访予于僰道,约来三月予必东归,归当复来别我,既而如其言果来相见,但乞《此君轩诗》而已。咄嗟而成,文不加点。
  “咄嗟”意即呼吸之间,可见当时山谷先生作《题此君诗》来得非常轻松迅速,一挥而就,随即写下跋语,也不加标点。这是先生良好心态和创作情境的真实流露。
  据《山谷年谱》记载,山谷先生元符三年五月间接到赦免状,命复朝任宣德郎,但当时长江正涨大水,不能出峡,所以他索性在戎州休息了半年(中间还到青神县张姓姑家住了四个多月——7月至11月),直到十二月,才启程戎州,打算回南方修水老家。但出发没有多久,在江安县又为亲家石通道所挽留,并在江安过春节。
  按,元符三年春,祖元来见山谷先生,按其诺言是来为山谷送行,但当时山谷先生并未接到朝廷正式的免罪新任之命,所以“送行”未果,相见畅叙是真。从山谷给祖元作诗的心情来推测,当时可能已经知道自己将重返朝廷的消息,或者祖元必有相关的预测之言(见下第三首诗“王师侧闻陛下圣”句是为明证),令久遭贬谪,盼归心切的山谷很兴奋。这是第二首此君轩诗及其书作的创作背景。   山谷于元符三年五月接赦免东归之命,应了祖元的预言。是年冬山谷启程宜宾大概来不及告诉祖元(或以书信告辞?),而祖元得知山谷滞留江安“作岁”,特于次年(建中靖国元年)年初舟行七百里,自荣州赶来江安给山谷送行,以实现元符二年冬“归当复来别”的诺言。对祖元这位有先见之明,又能一诺千金的道友之行,山谷先生非常感动。为示答谢,他再一次以此君轩诗原韵作诗,称赏祖元的劲节高行,大书行楷相赠,这就是山谷所作关于此君轩的第三首诗。诗载《全集·别集》卷一第六—七页,题作《元师自荣州来,追送予于泸之江安绵水驿,因复用旧所作此君轩诗韵赠之,并简元师从弟周彦公》,全诗如下:
  岁行辛已建中年,诸公起废自林泉。 王师侧闻陛下圣,抱琴欲奏南风弦。
  孤臣蒙恩已三命,望尧如日开金镜。 但忧衰疾不敢前,眼见墨花耳闻磐。
  岂如道人山绕门,开轩友此岁寒君。 能来作诗赏劲节,家有晓事杨子云。
  箨龙森森新间旧,父翁老苍孙子秀。 但知战胜得道肥,莫问无肉令人瘦。
  是师胸中抱明月,醉翁不死起自说。 竹影生凉到尾椽,此声可听不可传。
  末了,又乘兴写下这样的跋语:
  余旧得东坡所作《醉翁操》善本,尝对元道之,元欣然曰:往尝从成都通判陈君沂得其谱,遂促琴弹之,词与声相得也,蜀人由是有《醉翁操》。然词中之微旨,弦外之余韵,俗指尘耳岂易得之?建中靖国元年正月辛未,江安水次偶住亭书。
  据明王祎考证,正月辛未是正月初十(见王祎《王忠文集》卷十七《跋黄山谷赠元师诗》)。至此,山谷先生围绕此君轩及其主人祖元禅师三度作诗,留下三件书作。
  但就在撰并书第三件书作的同一天,祖元禅师还提了一个要求——请山谷先生书写第一次所作的此君轩诗——用周彦诗韵奉答周彦那一首(祖元所以提这个要求,可以这样理解:山谷先生所作三首此君轩叠韵诗,好象一组阳关三叠,非常典型地记载了两人的友情,后两首都有墨迹在祖元处,唯独第一首当时只抄录给王周彦——何不让山谷补书此诗,使三叠韵诗合为完璧,成为千古佳话?)
  于是,山谷先生关于此君轩的第四件书作产生了。这是一件草书作品,书“奉答周彦”的那首此君轩诗。末了,跋云:
  余既追韵作此诗寄周彦,周彦抄本送元师,元师更欲得予手墨,因为作草书。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江安城北滩上作小草,亭尉牵相如为余开两窗,极明焕,故作戏弄,笔墨可意。
  到此,可以完全明白中田勇次郎《黄庭坚·名迹篇》所收《此君轩诗卷》墨迹是一件赝品:它的创作时间、文字内容、书体形式、跋文与历史事实都极端矛盾,它只能是一件十分低劣的伪制品。
  下面,我还要进一步阐述,围绕山谷“此君轩”书法作品流传的混乱局面,以及伪制品的风行,已经构成了山谷书法乃至整个古代书法作品假冒伪制的一个焦点。
  一位作者,在不到一年半时间里,就同一题材,为同一人书写同一韵脚的几首诗作,的确使流散之后的作品,产生一种真假难辨的感觉。事实上,即使同是几件真迹,在不同的地方出现(流传一久自然会散落各地),人们在不了解历史真相情况下,很容易是此非彼,在本不应产生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
  清人张廷济《清仪阁金石题识》卷四《跋黄文节公此君轩宋拓本》有这样一段:
  此《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诗》,在戎州时作也。任天社渊先生《年谱》,山谷有此诗跋云:“元符二年闰月初吉,书赠荣州琴师祖元”。是岁闰九月。又有一篇亦此韵,见于《外集》。黄双井珽先生《年谱》案:蜀本诗集注云:山谷此诗跋“元符二年闰月,书赠荣州琴师祖元”。按是岁闰九月。又有一篇亦此韵,见于《外集》,今《外集》无之。廷济按:此石刻诗后跋云:“元符二年冬,元访予于僰道,约来三月予必东归,归当复来别我。既而如其言,果来相见,但乞此君轩诗而已。”则此诗应在三年庚辰作。两谱二年二字必三字之误,而二年之冬约三月复来,如其言果来,则又何以在闰九月书赠?
  很明显,张廷济已被几件同一诗韵的书作弄得眼花缭乱了,所以,在认定其中一件为宋本后,企图把另外两作的真实性消解掉。最后他不能不陷死在时间上的自相矛盾之中而丧失对作品的判断力。他之所谓“二字必三字之误”纯属对具体情况不了解的一种武断。
  事实上,张廷济上面所提到的宋拓本作品显然是作品B(此作原件尚存,详后),但跋中所提到的黄贙和任渊《山谷年谱》中有“元符二年闰月初吉”跋文的作品则应为作品A,两《年谱》中都把作品题目称为《书赠荣州琴师祖元》。
  又如明孙鑛《书画跋跋》卷一跋《山谷老人此君轩诗》云:
  余姨夫吕膳部通甫,曾购得此卷,是王太守龙川家物。擘窠其书,筋骨甚厉而不伤态。真有箨龙拆石势。第细看,亦是双钩本。
  后又购得一卷,是临本,而腕力弱。蒋少参汝才复有一本,则愈草草。司寇公所得岂其真迹耶?安得并取较之。
  又一卷,前一卷真,此一卷草,樨中取老,此意尚未能解。
  本属不同时期、不同书体、不同内容的作品,统统被称为《此君轩诗》作,又如何能辨别真伪良莠呢?可以肯定,孙氏所记中有伪作,但他不知道从哪里加以辨别。从前述情况推测,孙所记“擘窠其书”的双钩本之祖本可能为B,“则愈草草”和“此一卷草”者可能为D,“前一卷真”者或为A。
  实际作品的复杂性和由此而产生的鉴别混乱,给制伪者以极大的可乘之机,由是关于黄山谷此君轩诗的赝品形成一股风。一般的或低劣的作伪者,可能将作品一拿出来就逃不出明眼人,但缺乏足够的历史事实把握,则完全可能在有一定水准的伪作者面前上当受骗。这一点,仅从见于著录,被错当作真迹的此君轩作品中表现得相当突出:
  例如,上面所考证的那件《此君轩诗卷》伪作,其同类作品,早在明代即有流传,汪珂玉《珊湖网·书录》卷五,即以《题元上人此君诗答王彦周卷》为题,著录其诗(与前述第一首同,唯第五句作“萧洒岂非侯爵命”。)和款书(款书为:建中靖国元年三月辛未,钟陵黄庭坚鲁直奉答彦周。),还有一则附记:   山谷尝用澄心堂纸,惟此卷用粉笺及李廷珪墨,而笔法妙绝,气韵飞动,谓之三绝。
  汪氏不仅压根不知道时间与内容矛盾,连王周彦的名字误作王彦周也不产生怀疑,足见其眼力不够。
  山谷关于此君轩四书作均有跋语,书作流散后,渐渐跋语与原诗混淆不清,《山谷题跋》等各种山谷文集均笼统地将A以外的三跋叠在一起(C跋在前,D跋居次,B跋在后),加一个总题目《跋此君轩诗》,即是十分典型的事实。这种现状很容易让人张冠李戴或弄虚作假,又使一般人无法看出破绽来:日本相国寺本即属此类——不过此作还有一个严重的破绽被清人翁方纲所指出,其《跋题元上人此君轩韵答周彦者》云:
  山谷此诗乃用其旧作《题元上人此君轩韵答周彦者》,今此石刻乃误将前提移墨于此。又诗内“潇洒侯王非爵命”句,误脱“王”字,又误以“侯”字置“非”字之下,“爵命”之上。细看并非纸剪之误,竟是后人假托上石者,其伪无疑。
  此跋见载于《复初斋文稿》卷十七。翁方纲正是在了解诗作历史背景前提下,从诗题与内容上揭穿作伪者的。
  山谷关于“此君轩”的书作如此复杂,四件作品中,A、C、D三件是否存世不得而知。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前述有张廷济题跋的作品宋代拓本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是迄今所见唯一一件关于《此君轩诗》真实可靠的作品(见文后附图)。按,此作为前述之作品B。清道光年间经张廷济收藏并题为“山谷先生诗刻,宋拓本清仪阁珍品”。张氏先后作二跋,考证作品源流,确认为宋拓本。但在确定此作时间上认为“元符二年”字应为“三年”之误,前文已谈到,此系因不了解《此君轩诗》作的复杂情况而产生的误断,不再赘述。
  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山谷大字行书佳作。全书如其跋中所言,咄嗟而书,一气呵成,故神韵超迈,境界瑰丽。相对其他大字行书之作,此书笔势更为瘦劲,铁画银钩,精神矍铄,光彩照人。其落笔飞动,结字奇绝,章法错落,恰如其诗所云是“骨相奇怪清且秀”。通读全篇,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山谷先生当时松轻愉快的心情。
  此作原石何在不得而知,据明盛时泰《苍润轩碑跋》记载,弘治辛酉(西元1501年)长洲薛英在四川荣县发现此碑并将其立于分司。明王世贞爱竹,并有山房号“此君轩”,曾得此石拓片,极为珍爱,留置山房中,并打算双钩刻石(果刻石否,不得而知,待考)。清代除张济廷外,安世高、李光等人并曾得此书拓本,《墨林快事》卷八、《观妙斋藏金石文考略》卷十四记之甚详。
其他文献
逻辑怪圈  如果不能打破一个既成的认识的逻辑循环怪圈,认识就不能有所发展。  比如我们问,鸡是从哪里来的?答案是,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了。我们于是又问,鸡蛋是从哪里来的?答案是,鸡蛋是鸡下的。我们于是又问,那这个鸡又是从哪里来的?……这便是一个认识的逻辑循环怪圈。  我想,这个逻辑上的循环,就像一个螺旋状的弹簧,从端面看去,它好像是一个封闭的圆圈。这是进入了“鸡-蛋-鸡”逻辑循环之后的事;但就是这个
期刊
记同行嫉妒之种种笑话  (节选)  袁伯夔(思亮)为清广东巡抚两江总督袁海观之长子,为陈伯严(三立)散原老人之得意及门,以古文鸣于南北者。冒鹤亭(广生)为如皋冒辟疆之后人,甲午举人(似与袁为同年),亦以诗词鸣于世者。二公本为至好友人,在己巳庚午间,吴门曲家吴瞿安(梅)来申,为银行巨子王伯元以每月四百元聘为西席之后,吴湖帆夫妇二人同拜瞿安为师,努力学词。先是吴湖帆与老人、冯君木丈已相识,均为余所介绍
期刊
新出土秦汉封泥選
期刊
东風有限十周年庆征文选登
期刊
不到六点她就起床了。躺在床上也是睡不着,听着窗外树叶落,也听着厨房锅盖响,就起来,趴在阳台上向外瞅瞅,树上还是光秃秃的样子,到厨房转转,灶台上的一切还是原样。更何况街道上零零星星已经有了早起的小贩们的脚步声,她就叠叠被子扫扫床,洗漱去了。  屋子里成天到晚只有她孤独的脚步声在回响。因此,偶尔咳嗽一声,就显得尖锐而响亮。也許是为了想让屋子里多点生气和响动,她把收音机成天开着。  因为牙口不好,她吃饭
期刊
一  刘小丽是山区小县的一名教师,毕业于省级师范学院,有着金光闪闪的本科文凭,这在一个山区小县城里的确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如果不是家里太贫困,她还可以修完研究生。小丽毕业后,自愿回到老家教书,虽然工作辛苦些,环境差些,但因为都是乡里乡亲,所以也苦中有乐,感到很亲切。  两年后,因为学校合并改制,改為聘用制,小丽本可以留下,但她想出去锻炼锻炼的想法占了上风,所以拒绝了聘用。挂职后,她孤身一人来到市里,
期刊
桃花开的时候,我在百二河赏花突然看见了老武,刚开始以为自己看错人,但的确是他,那一口上海普通话还是那么耳熟,有个婆娘挽着他的胳膊,卿卿我我的,他们笑起来像两朵桃花呢。  这老武长得跟武大郎似的,老婆从来不稀罕他,女儿也不喜欢他,车间的人都喊他武大武大的,前几年内退,把房子卖了回上海与老婆孩子过日子去了。卖房子之前,车间的人知道他的家庭状况,一致劝他别卖房,给自己留条后路。可老武不领情,把那些同事臭
期刊
“你好,请问你住在A座1601室吧?”小玲一大早从超市回来,手里拎着刚买回来的菜从一楼物业经过时,物业的大妈问道。  “是的。”小玲回答。  “这是给你的东西,他上去找你没在,让我转交给你。”大妈指了指来访登记本上的名字。小玲看了看名字:“我不认识。”“反正东西是给你了,我只负责交给你。”大妈边说边把東西递过来。里面有东西在扑腾,感觉是活物。小玲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只灰色的英国短毛猫,好漂亮啊,真是
期刊
她原本叫向翠花,初中临近毕业擅自改为向日葵。  这一改,改得同学们一片惊讶,问:你为什么改成这样一个古怪名字?她随口吟出四句诗:“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接着解释这首诗:是宋朝那个砸缸的司马光写的。寓情于景,状物抒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司马光不喜欢随风飞舞的柳絮,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表达得多好呀!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向日葵。但诗中的“葵花”和向
期刊
癸巳年春节,我在十堰收到从武汉快递寄来的厚厚的两本书,一本是金一南著的《浴血荣光》,另一本仍是金一南著的《苦难辉煌》,给我寄书的是老同学韦山。  认识韦山是在1966年,刚从小学毕业的我们进入到武汉市第二十中学成为同班同学,韦山人如其名,生得虎背熊腰,长得一颗硕大的脑袋,浓眉大眼,耳阔鼻挺。按面相来看,他应是一副福相,然而韦山的青少年时代似乎并未享到什么福。他的父亲曾是武汉市出版局的领导,后来在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