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传播

来源 :新学术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li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文化理论的译介传播情形与别的领域不同,它的表现方式往往是在社会文化影响之下通过语言译介传播而实现,通过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译介传播借鉴任何他人的理论时,不能只是单纯的“拿来”了事,要特别注重分辨其功能和范围界限,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要分别加以区分地予以接受。在众多学者的对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中,以周英雄为代表的台港学者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中是比较突出的,它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译介传播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这为以后结构主义批评在大陆的译介、传播和研究架构了桥梁。
  关键词:结构主义理论;中国;译介;传播
  一、结构主义理论的内在意义和早期译介传播
  本世纪60年代后期,结构主义理论开始在西方流行并风靡西方学术界,这是一股取代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而占据战后法国文化学术界并轰动欧美各国的社会文化理论思潮。这一理论学说其实最早源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学说,它是在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布拉格结构主义的基础上所做作的一种理论的发展和改造。结构主义理论本身特别强调一切事物整体模式的总体研究,从文学研究方面来讲,它无时无刻不在追求一种文学文本的内在“深层表意结构”。在很多方面,它也犹为注重采取某种高度抽象的主观表现方式去表现多种事物的内涵结构或深层结构,因为它认为,一切事物的结构都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其中,表层结构是显现于事物表面的、外表化的结构体系系统,特征是外在的、感性的、可感知的;深层结构则是隐藏或隐含在事物中的内在结构或模式化系统,特征是内在的、理性的、不可感知的,往往只能用抽象手段把它概括出来。可见,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借用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的那种注重事物客体的、客观分析的科学主义表现方式,把一切事物研究的重心转入了事物本身的内部结构的结果。这样,它放弃甚至排斥社会文化环境在事物研究中的合理化作用和功能,并极端地以单纯客观语言模式去建立多种事物研究的普遍模式或规律,甚至把它当作研究万事万物的普遍模式或规律,这是结构主义理论方法所存在的不足。目前,运用结构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已遍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学理论等各个领域,例如:目前已经有了结构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历史学、结构主义数学、结构主义文艺理论、结构主义美学、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西方结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有:列维—斯特劳斯、拉康、福科、阿尔杜塞、巴尔特、格内马斯、托多洛夫、热奈特、皮亚杰、雅各布逊等人。
  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法国的巴尔特、德里达等人对结构主义理论的反叛与放弃,结构主义理论在当时的西方已经成为了过眼烟云。而此时,结构主义批评开始正式进入中国的文学批评话语,在中国的文学学术语境中,它就象是一个新生时代的宠儿,引来的是对它高度的关注、大量译介和广泛的传播。最早介绍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并用结构主义方法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的是台港学者,像张汉良、郑树森、周英雄等人,都曾对结构主义在中国的译介和把结构主义运用于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其中,台大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张汉良先生,就曾大力倡导采用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唐代传奇,并不遗余力地将唐代传奇按照新的诠释方法予以重新通盘整理,使得唐代传奇被赋予了新的文学意义,他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层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0年3月,周英雄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中,通过《结构主义是否适合中国文学研究》和《结构、语言与文学》两篇文章系统地介绍和评述了结构主义批评的内在本质以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他认为,由于结构主义理论较为注重事物的内在“构造“和”关系“的理性(这是从整个结构主义思想的基本假设逻辑地推衍出来的),因而它具有反经验主义和反历史主义两大特征。根据他对雅克布逊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特别是对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理论的探讨,认为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否适合中国文学批评实践,是一件很难下结论的事情,应该视个别情形而定,或者利用一种特别的结构主义理论研究方法来特殊处理中国文学批评。此外,在后一篇文章中,周英雄对列维—斯特劳斯的所谓结构主义神话学理论又作了综合评述,比较了神话与文学之间的差异性特征,提出了较为宣明的观点:“神话的内在结构,历经时间与空间的冲击,而不改变其原形,同时神话重内涵更甚于表现形式,因此个别神话之间屡有雷同之情形,其用意即要一而再,再而三反复重申。然而文学的情形则不相同,文学除了表现人性的共同性之外,也重表现形式,而此表现方式往往直接受语言,或间接受社会文化影响”,周英雄之所以要给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下这样的结论,理由在于他要告戒人们:在借鉴任何别人的理论时,不能只是单纯的“拿来”了事,要特别注重分辨其功能和范围界限,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要分别加以区分地予以接受。总的来讲,周英雄的对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在台港学者的这一理论的研究中是比较突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这一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这为结构主义批评开始对中国文学的批评实践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而且为以后结构主义批评在大陆的译介、传播和研究架构了桥梁。
  在大陆,早在1975年,就有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写文章介绍有关结构主义理论。最早发表的介绍文章是1975年《哲学社会科学动态》第4期上的题为《近年来欧洲结构主义思潮》,这篇文章对结构主义理论持负面否定态度,认为它是资本主义哲学社会思想体系由盛到衰的体现,毫无进步理性意义可言。1978年,又有几篇关于结构主义批评的译文出现在《哲学译丛》上,但都没有在当时的中国文学研究的语境中产生较大的反响,使结构主义理论在中国一开始并不走俏。但是1979年发表在《世界文学》第2期上的袁可嘉的那篇《结构主义文学述评》使这一现象出现了转机。在这篇文章中,袁可嘉对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历史背景、发展渊源、理论内涵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还对这种理论在多种文学体裁(散文、诗歌、戏剧)中的批评实践进行了充分的评述,还指出了结构主义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一是结构主义批评的主要功能是采用语言学的成就和方法来分析文学文本中的语法结构的;二是结构主义是一种致力于挖掘神话、童话中的无意识结构现象,把它们作为自己理论批评的目标,阐述其理论新成果的新型研究方法,而这一切又是以社会人类学理论、精神分析思想的假设为铺垫的;三是结构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它要力图在某个文学体裁内部的模式演化中进行层层论述,从中搜寻一些规律性的线索,以此作为文学研究的新方法。尽管袁可嘉对结构主义理论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他同时也认为结构主义批评家的理论做法实际上是一种“不考虑产生它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作者的世界观的,这就会使文学成为无源之水,一个僵化的机械的系统”,他还指出:“作为文学批评,结构主义学派一个严重缺点是它常常脱离了作品本身的思想和艺术”。但无论如何,袁可嘉对结构主义的研究开创了中国关于这一研究的新局面,为结构主义理论以后在中国的长驱直人奠定了基础。1980年,袁可嘉又翻译了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种活动》一文,并发表在《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2期上。   1979年,李幼蒸作为结构主义理论翻译和研究的专家,在《法国结构主义哲学的初步分析》这篇文章中,对法国结构主义批评产生的哲学文化背景、性质、观点、方法论基础、以及语言学模式、价值观等作了较为全面地探讨。在论及法国结构主义的哲学表现时,他认为结构主义本身就内存着一种反主体性意识、反意识中心论、和反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特征。在1981年,他又撰写了《关于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辨析》一文,在文中他探究了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理论流派之间的那种错综复杂的连带关系,以及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内在定义内容,指出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概念之间的内在源源。在1980年—1984年,他又在《结构主义评介》中,就法国结构主义批评的几位代表人物(尤其是列维-斯特劳斯和拉康)和他们的主要学术思想,以及结构主义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特征,他都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此外,1980年,李幼蒸又翻译了比利时人布洛克曼的《结构主义》一书,这本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中国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专门论述结构主义的译著。它的出版促进了结构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结构主义这一西方文学批评方式在遥远的中国受到极大的关注。这一时期发表的有关结构主义理论的文章还有1981年《外国文学报道》第3期张裕禾的《新批评—法国文学批评中的结构主义流派》、1983年《外国文学报道》第1期邓丽丹的《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1981年《外国文学研究》第2期王泰来的《关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以及1981年《哲学论丛》第4期上发表的关于列维—斯特劳斯和阿尔都塞论述结构主义的译文。
  在1983年,张隆溪又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4篇介绍结构主义理论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分别介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人类学、结构主义诗学、结构主义叙事学原理、以及捷克结构主义理论。与以上几位学者不同的是,张隆溪对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在收集了大量西方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完成的,相对来讲,他的研究资料翔实,视野开阔,全面而深入,并开始注重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来对中国文学进行批评实践。尤为突出的是,他在论述结构主义理论时,援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相关材料来证明其观点,例如:在评介雅各布逊的结构主义文本有关语言的结构理论时,他认为雅各布逊的那种“诗性功能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轴引申到组合轴”的观点其实是认为语句的构成始终是具有选择(selection)与组合(combination)两轴,诗性语言就是在前后邻接的组合中出现对等词语。从张隆溪开始,结构主义正式进入中国文学批评时实践。
  二、结构主义理论的有效译介传播方式
  从1984开始,中国文学研究界兴起了一股“方法论”热潮,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推动当时的结构主义批评研究的动力。当时的《文艺研究》、《当代文艺思潮》、《文学评论》等综合性文学评论刊物都开辟了这一理论研究专栏,并且在厦门、桂林、扬州等地召开的几个全国性的文艺理论讨论会也都把结构主义作为中心议题,使得结构主义在登陆中国的短短几年之内,就出现了几十种译著,形成了一股研究结构主义的高潮。1984年,倪连生等翻译的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作为中国大陆第一本结构主义原著的译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年,董学文等翻译的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要素》(译著书名《符号学美学》)(后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写作的零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李幼蒸翻译的列维—斯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以及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美学文艺学方法论续集》;1989年,由胡经之、张首映主编的《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由于较为系统地翻译了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巴尔特、托多洛夫、热奈特、格内马斯的代表性著作,为中国结构主义批评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原始资料,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使其它的一些译著纷纷登场,诸如:198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由瞿铁鹏翻译的英国人特伦斯·霍克斯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1988年三联书店出版的刘豫译的美国人罗伯特·休斯的《文学结构主义》;198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尹大贻译的美国人伊·库兹韦尔的《结构主义时代》;此外,英国人伊格尔顿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在1988年也由王逢振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荷兰人佛克玛、易布思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在1988年由林书武翻译,三联书店出版。以上译著由于对结构主义的历史发展、批评理论及批评实践、代表人物、定义内涵的介绍系统而全面,颇具权威性,因而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的结构主义理论研究的步伐,使中国的结构主义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众多的纷纷介绍结构主义的刊物中,《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法国研究》、《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当代文艺思潮》成了急先锋,带动结构主义研究思潮在中国的全面高涨,促进了批评家们对结构主义实践的深深的思考和革新改造。
  结构主义理论登陆中国后,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现代化进程,许多学者开始认识到“结构”这一概念深化了中国人认识客观世界的模式。因为结构主义专家们所谓的“结构”实际上是一种抽象的、表征的并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所有的社会现象(包括文学现象)都是一些纷繁无序、杂乱无章的现象存在。如果要清楚有序的认清这些现象,必须要首先弄清楚它的内在的本身的物质结构。况且,在客观现实世界中,无论是自然界、社会领域,还是人类意识形态活动,结构都应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因此,从结构主义理论的观点看来,世上一切现存的现象也都有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表层结构是事物的外部表征,人可以通过感知而认识;深层结构则是事物的内部关联,人不能单凭借经验、概括或感知去把握,只有借助理性推理才能认识它。文学批评的研究如果采用语言结构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对传统的文学批评本身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质疑,改变传统的那种单一的、死板的意识抽象分析模式,使批评的中心从作家本体转移到了作品本体上来,这可树立一种以作品本体为核心的结构主义阅读理解模式。就具体操作而言,结构主义理论的运用与实践一般分作两个步骤:第一步,将作品本体分解成若干基本内核元素,以此分析它们的功能创建方式;第二步,重新组合这些基本内核元素,并归纳出一个概括性较强的作品本体结构模式。当然,在组建结构模式时,可以采用一些采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树形图、流程图或环形图,其中,环形图可设计为圆形、矩形、或为菱形,因为环形图比树形图或流程图更为概括、明朗。
  到了90年代,随着西方大量文学理论思想的侵入,结构主义的接受变得更为客观成熟和深入了。伴随着对结构主义的改造和创造性的运用,加强了人们对它的接受和研究深化的热情,并把研究的中心转向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结构主义大师热奈特的《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半)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谢维扬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一出版就受到了欢迎。中国当时出现的以全新的叙事方法的先锋派小说,对叙述人、叙述结构、叙事语言的探讨的深入,为结构主义叙事学在中国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根基,并使得小说结构、语言、叙事等结构主义批评观念可以深入到中国的文学批评话语中去。当时发表的论文有胡亚敏的《结构主义叙事学探讨》、徐贲的《小说叙述学研究概况》、张寅德的《叙述学研究》,林岗的《建立小说的形式结构批评框架—西方叙事理论研究述评》,以及赵毅衡、申丹、微周等撰写“叙事学研究”论文。专著有徐岱的《小说叙事学》,傅修延的《讲故事的奥妙:文学叙述论》、罗钢的《叙事学导轮》、申丹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等等。这些著作要么概括和阐释中国古代叙事学思想及西方叙事学说,建构起以叙事模式为前提的本体结构、构成要素、基本范式、操作机制及修辞特征为框架的叙事理论;要么注重文本基本结构分析,将叙事学研究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结合起来,对其中一些主要理论和分析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评析,使结构主义理论在中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发展。陈平原等学者在对叙事作品和叙事方式方面的深入比较研究,以及在改造、借鉴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方面,成就犹显突出。其中,陈平原的成就是主要借用、改造和综合了热内特、托多洛夫和俄国形式主义的叙事学理论,设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学理论框架。他根据这一个框架,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层次研究中国的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叙事模式的转变,这是一种熔化了内容和形式于一体的全新的叙事学理论模式。
其他文献
摘 要: 关于票据的质押问题,在学术界存有诸多的分歧与争议。本文拟从票据质权的实现这一问题入手,对票据质押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本文认为,票据质押的有效要件包括三个:背书、记载“质押”字样和交付。只有这三个要件同时具备,票据质押才能生效,在这一前提下,如果出质人届期没有履行自己的债务,并且票据到期日先于主债权到期日或者与主债权到期日同时届至,票据质权人才可以行使其质权,这即是票据质权实现的
期刊
摘 要:鲁迅指出:还没有获得独立经济地位的“娜拉”们只能有两种选择——“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不论是“堕落”与“回来”,女性总也逃离不了为妓的命运。作家不再局限于卖淫的原因为贫困的刻板印象,提出了女性为妓命运的多样性思考。与男作家不同,身为女性的张爱玲更多地意识到了,女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做出的这种社会抉择甚至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抉择。  关键词:海派小说;女性命运;性工作者  新文化运动以人道主义
期刊
摘 要: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介绍了"鲁班奖"工程资料要求,详细述说工程技术资料应如何填写、收集、整理。  关键词:鲁班奖;技术资料;整理;要点  1.前言  菏泽大剧院工程位于菏泽市中心,工程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40202平方米,桩承台基础,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总高度34.7米。工程基坑采用土钉墙支护,桩基采用钻孔灌注桩技术。基础为桩承台基础。主体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七度
期刊
摘 要: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多次证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重大缺陷。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具体解决的制度和方案,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法律监管体系的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方案。  关键字:食品安全 法律监管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人均GDP在3000至10000美元之间,伴随物质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凸现,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容易出现不择手段的现象,面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形势下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而电子档案的出现,对档案学基础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电子档案是信息时代信息记录的主要形式,其载体和载体与信息结合方式的特殊性给档案界带来了一系列技术保护方面的新课题,档案的保护方法和技术也必然面临着更新与变革。  关键词:电子档案;保护措施  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办公自动化的进一步扩展和
期刊
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包括1942年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在内,一共20000字,堪称文艺史上的一座丰碑,被世人喻为"文艺的灯塔"。毛泽东的《讲话》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阐明了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长期争论的一系列问题,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引领科学发展观下时代精神的发展;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建设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
摘 要:由于规模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世界性公害,不少国家已采取立法措施,限制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为了从根本上治理畜牧业的污染问题,保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结合曹县部分养猪场及其粪污处理设施和方式,提出改善猪场污染的措施,为促进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养猪业;粪污处理;粪污还田模式 经济效益 社
期刊
摘 要:在目前的施工技术条件下,较大的现浇钢筋砼水池是不可能将砼一次浇筑完成的,必须设置水平施工缝,分阶段进行施工。如果施工缝处理得不好,将很容易引起水池表面凹凸不平,有麻面、上下池壁错开及渗漏水等现象,严重时将影响使用。而这些毛病完全可以在设计、施工中通过采取一些适当的方法加以避免。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缝;技术处理  一、简介  施工缝(construction joint)指的是在混凝土
期刊
摘 要:近来,打车软件发展势头强劲,引起了移动互联网业与城市交通业的双重关注。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热门打车软件“滴滴打车”,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解释“滴滴打车”受热捧的原因,并探讨持续补贴后的“造血”方式。  关键词:滴滴打车;使用与满足;微信支付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作为融合了移动互联网精神和城市交通特征的跨界产品,“滴滴打车”备受关注。特别是在2013年底,在腾讯的资金支持下,凭
期刊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女作家家弗吉利亚.伍尔芙的生平并探讨她的两部作品中“蜗牛” 的艺术作用  关键词: 艺术作用 蜗牛 意识流  In 1882, Virgina Woolf was born into one of England's most distinguished literary families. Her father was an editor, a criti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