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之诗与正义守望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ijiaz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玛莎·努斯鲍姆认为,文学能够培育人们畅想和同情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锻造出充满人性的社会评判标准,进而构建出一个诗性和正义并存的人类社会。[1]应该说,儿童文学尤其如此。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甚至被称为英国国宝级童书女王的伊妮德·布莱顿,其作品集《疯狂侦探团》讲述了英伦地区兄妹四人和一只忠犬组成儿童侦探团并开启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侦探冒险之旅的故事。东方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的第一辑的第七册,《疯狂侦探团·幽灵火车》,则是带领儿童读者们解开废弃火车隧道中的幽灵火车之谜,而这个过程,关乎责任与正义、自由与勇敢、合作与成长。
  一、游戏精神:儿童成长的现实吁请
  顾名思义,儿童文学这一文学样式主要是面向少年儿童的,其具有相对浓厚的幻想主义色彩,充溢着彰显其本色的游戏精神,即便是创作于上世纪的《疯狂侦探团·幽灵火车》也不例外。儿童文学作家擅长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讲述新奇怪诞的故事情节,“‘热闹型’儿童文学作品”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具体而言,它特指运用极度夸张和大胆的想象,将幻想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品。这类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质首先体现在孩童群像的塑造上。其次,创作者通常会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构建故事,把儿童的愿想放在首要位置,并通过极具幽默性的故事情节,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使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热闹的故事气氛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此,儿童在传统意义上被禁锢的叛逆情绪也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宣泄。
  在《疯狂侦探团·幽灵火车》中,伊妮德·布莱顿在继续塑造大哥哥朱利安、弟弟迪克、妹妹安妮、表妹乔治四个人物之外,还创设了农场主安德鲁斯先生的继子乔克这一人物,总共五个儿童人物形象,构造出一幅儿童群像。这五个孩子有着独立的人格与思想,他们敢于想象、敢于作为,热衷于寻奇探险,尽情地享受着儿童应该享受的权益。他们摆脱了现实生活对其提出的诸多要求,充分而自在地挥洒童年的快乐与自由。当孩子们迎来假期,准备出门露营探险的时候,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兴奋感:“安妮说,‘唉,我真希望星期二快点到来。我厌倦了等待。’”[2]“汽车渐渐驶远,孩子们朝着大人们拼命地挥手道别:‘再见!再见——!万岁!我们终于出发啦!’”[3]“‘我们露营的第一夜,’安妮快乐地想着,‘我不要睡觉。我要躺下看星星,闻石南的芳香。’”[4]从这些描述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儿童生活的自由、快乐及对之的浓烈向往,也同样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儿童群体生活的热闹氛围。
  作品中的五个孩子远离父母,外出露营历险。当他们无意中发现了在夜半时分废弃的火车隧道会突然驶出一列老旧的火车并且顷刻间又消失在空气中时,毫无疑问地,他们不会放弃这珍贵又惊险刺激的探险机会。孩子们在大哥哥朱利安的带领下,一次次在深夜偷偷前往废弃隧道,期望挖掘出幽灵火车的秘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危险,从受到农场主安德鲁斯先生的强烈反对到在废弃隧道中被安德鲁斯先生及其农场护工逮捕并关押在幽灵火车的“秘密基地”里,当机智的孩子们找到逃生路线但却在将要成功出逃之际,不幸被安德鲁斯一行人发现,又再次被抓回黑暗隧道中……为了找寻到幽灵火车午夜出现的真相,这五个孩子历经艰难险阻。整个故事既离奇刺激,又生动饱满。整体而言,幽灵火车探险故事的构建充分体现出了儿童游戏的快乐与自由特质,这也恰好因应了儿童身心成长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游戏在其本质上和生活密不可分。游戏起源于人类生活,尤其是儿童生活。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因生理、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不完整而自然地获得了比成人更多的闲暇和精力,这也是社会为孩子参与、享受游戏创设出来的生态空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儿童都是人类游戏活动的主体。但不难发现,游戏之所以会成为儿童的基本活动,其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儿童自身成长的需要。本质上,它与儿童的生活具有高度衔接性,也具有同一性。正如马斯洛将成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一样,以儿童为本位来考察,游戏则是儿童生命原动力的表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无意识欲望和情感的暴露,具有宣泄作用,能促使儿童摆脱焦虑,补偿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各种愿望,帮助儿童消除消极情绪。[5]基于此,儿童内在的对自由天性的向往和对游戏的渴望,也理应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得以显扬。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有教育性,更要有从“教育的管制”中跳脱出来,因应儿童生命发展所必需的“游戏性”需要。
  显然,伊妮德·布莱顿笔下所塑造的热爱自由、天真活泼、敢于反叛、善于创新的儿童侦探团的人物群像,以及所构建的儿童们独立探险的故事情节,都极致地流露出她对儿童心理的认同,对儿童个性与游戏精神的弘扬。在《疯狂侦探团·幽灵火车》里,夸张、怪诞、智慧、勇敢等掺杂为一体,游戏式的对话里闪烁着儿童的灵性思维和无边的想象,探险游戏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延伸也使得作品中朱利安、乔治等孩子的话语更具张力和感染力。这种关注和书写儿童游戏精神、保护和激发儿童快乐心理的文学作品,必然助益现实世界中的孩子们的成长;换句话说,这类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生产,其实也是儿童成长现实的一种基本需要、一种深情的诗性召唤。
  二、伦理选择:自然天性与社会道德诉求的自洽性
  文学伦理学认为,人作为个体的存在,等同于一个完整的斯芬克斯因子,因此身上也就同时存在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6]兽性因子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动物本能,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天性。它既包括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和“自我”,同样也包含了人尤其是儿童的自然天性。而人性因子则是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和生命体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的伦理意识,它包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其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是否具有明辨是非善恶的理性。以此而言,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在漫长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加以约束、规范、修正和引导的。如是,方可完成相应的伦理选择并获得成熟的伦理意识。
  在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正确的伦理选择和灵魂的高贵书写是重要的質素——审美、历史与道德是文学的根本性构成。而这看似形而上,实则指向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疯狂侦探团·幽灵火车》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饱含自然天性的儿童在面临未知的危险时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当朱利安一行无意中发现废弃的调车场与守调车场的老人木腿山姆的古怪之时,他们做出了价值选择,即不畏艰险,勇敢追求真理,寻找幽灵火车夜间出没的真相。小说中的朱利安、迪克、乔治、安妮和乔克,他们虽然年仅十一二岁,正处于价值观初步建构的年龄阶段,但面对火车隧道及幽灵火车可能是黑市走私窝点这一可能性的猜测,他们无所畏惧地选择冒着风险进入隧道,一探究竟。在历经一番探险之后,事实也正如这几个孩子所预料的——“天哪,都是黑市上的东西,看这儿,成箱的茶叶,成箱的威士忌,成箱的白兰地,很多很多箱好东西,谁知道那些其他箱子是什么!这真是个黑市窝点!”“多狡猾的阴谋,用一个完全合法的小农场做掩护,让黑市的人遍布整个农场,然后他们等到夜里,把东西送到调车场,再装上火车,接着从这道门去到荒原,去卡车那里把他们送走,运到黑市上贩卖!”——幽灵火车其实就是黑市走私物品的藏身之处。接下来,孩子们毫不犹豫地继续探索,祈求查清来龙去脉,直到鲁夫先生带来警察,抓走犯罪分子,故事才画上了句号。害怕、恐惧、紧张、忐忑,这些在危难之时所产生的情绪并没有泯灭孩子们心中的人性之光,饱满的热情、充沛的善良、坚定的道义如浩瀚星空中的光亮耀眼迷人,最终驱逐了他们心中的阴郁情绪,使得其从现实处境出发,相对顺畅地战胜自我,超越现实的苦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农场主安德鲁斯的继子乔克——同时,他也是儿童侦探团的好朋友——在发现继父参与黑市集团走私活动的秘密后,尽管内心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但最终选择与侦探团合力,将继父安德鲁斯等人绳之以法。这也是一个完整的人在自身的情感利益和社会道德伦理要求发生冲突时所作出的应有的伦理选择。就这一点而言,这群勇敢机智的孩子已经超越了“本我”和“自我”,其内心品格逐渐趋于理性,遵从生命的理性召唤。
  卢梭认为,儿童时期就是理性和伦理意识的休眠期。[7]儿童这一群体,其内心深处生来就埋有一颗理性与真善美的种子。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唤醒这颗种子,实现其低阶位的集体无意识的有效祛除和生命庸常的颇具针对性的突围。显然,在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儿童群像,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已逐渐褪去,呈现出来的是向善、向美的美好品质。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儿童的自然天性与社会伦理诉求之间的自洽性的集中、完满体现。这种在文本中隐含着的却又实质性存在的道德智慧在儿童读者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必将发挥出重要的“净化”和引领作用,为其深层次而又充分地提供社会化和伦理意识培养的知识与经验,促成和增进其理性精神、伦理品性、正义价值取向的丰富与发展。
  三、探险主题:娱乐治愈功能与道德教化价值
  在根本意义上说,以探险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成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结果,其中所蕴含的儿童与成人、社会的冲突实际上是当下儿童心理危机的折射,兼具娱乐和教化功能。《疯狂侦探团·幽灵火车》所呈现出来的儿童侦探团寻奇历险、合作共赢、悲喜交织的情节也具有这样的价值。
  在当下社会里,现实世界的儿童往往生活在规训和“监视”之中,“包裹式”“溺爱式”的教养方式使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人的介入和控制,难以真正独立、自由地表达自我,主体性很难得到保障和确证。在这种情况之下,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所生成的自身意愿很容易与成人的意志产生冲突。受现实原则的压抑,自身意愿得不到满足的儿童,其内心积攒的负面的阴郁情绪无处释放,心理问题就很容易产生。在儿童文学研究活动中,我们完全可以认识到的是,将儿童无意识、非理性的情绪以艺术化、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探险故事恰好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路径,生动而惊险的故事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迸发出强烈的“代入”感,从第三人称跳转为第一人称视角,从而真实地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所经历的离奇故事。在这之中,探险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娱乐治愈功能是相当鲜明和突显的。当然,其价值功能并不局限于此,也不应局限于此。
  《疯狂侦探团·幽灵火车》中,在朱利安、迪克、乔克、乔治和安妮战胜令人惧怕的幽灵火车,发现惊人的黑市交易秘密时,作为读者的儿童也会充分地想象着自己与小伙伴探险并找出真相的情景。当然,作品中直接的言语对话则更能激发儿童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认知,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文学审美活动之中,以身体之,以情感之,以心悟之,更好地进入丰富的文学世界。例如:“他(乔克)激动地说,‘那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冒险,我一生中从未冒过险,哪怕是连一次小冒险也没有。’”“‘我们倒是冒险过很多次,真正的冒险,超棒的经历。’迪克说,‘我们进过地牢,在洞穴里迷失过,找到过秘密通道……数不胜数!’”伊妮德·布莱顿没有把儿童当作是需要规训的客体,反而选择了以儿童为主体,任其驰骋在广阔的想象世界里,肆意地张扬其自由的天性。由此,儿童读者们被压抑的情绪也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宣泄,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生存困境也可望随之得以化解,获得更多的精神快感。这其实也正是孩子们情绪释放和自身无意识得到调整的过程。除此之外,作品中以大哥哥朱利安为代表的儿童侦探团一次次与恶劣古怪的安德鲁斯、木腿山姆进行对抗,并凭借自身力量找出废弃调车场的秘密,帮助警察捣毁黑市窝点……这些行为都隐喻性地给予儿童读者信心,使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转而对生命成长充满期待,儿童的自信品质也由此得以提升。
  尚处于道德伦理意识萌芽阶段的儿童,其理性品质不够突出,思维具有较大的直觉性和冲动性,因此,探险故事在带领孩子们酣畅地享受刺激与快感的同时,也应悄然地对其进行道德教化。安德鲁斯先生被抓捕、幽灵火车并不是幽灵等等,这些都会有利于儿童读者形成关于社会、人生、世界的趋于理性、成熟的认知。故事中的正面人物的塑造可以激发孩子们的道德认同,形成最基本的伦理认知和道德准则,进而驱动其因自觉地认同故事中所传递的道德观念而在现实生活中作出相应的价值选择。作品中的五个孩子通力共进、一同探索奥秘的合作性行为也会增强儿童读者的人际交往意识和协同能力,为其进一步融入社会做好相应的准备。
  于此而言,在凸显娱乐治愈功能的价值表象之外,诸如《疯狂侦探团·幽灵火车》这种以探险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向孩子传递道德认知、培养伦理意识与矫正其道德行为的重要艺术样式;相应地,阅读此类儿童文学作品也就成为一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化和引导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当下儿童文学创作与教育的价值守望
  童年是人类生命状态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的阶段,童真、童趣具有时间的延伸性,可以持续于人的一生。儿童文学品质的建构在其本质上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是儿童读者、儿童文学创作者以及儿童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等相互沟通、选择的结果。以此而言,儿童文学创作者应“置身于”儿童生活的现场,基于其成长的真实情形包括困境,以相对成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來书写其苦与乐、情感与心智,成为替儿童表达心声和抒发自我的一个有效的介入者、生产者。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家长在选择儿童的阅读文本时,要努力掌握好艺术真实和现实生活真实二者间的平衡,帮助儿童挖掘出在娱乐身心的表层功用之下,以探险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所蕴藏的丰盈生命个体内在精神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助推孩子领悟生命成长的真谛,实现“本我”与“自我”的突围,破除荫蔽,充盈精神,厚植德性,守望正义,循光而行,学以成人。
  注释:
  [1][美]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丁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8页。
  [2][3][4][英]伊妮德·布莱顿:《疯狂侦探团·幽灵火车》,孙小雯译,东方出版社,2019年,第7页,第9页,第19页。该作品引文具体出处以下行文不再一一标示。
  [5]李娟娟:《打开游戏之门——西方儿童文学意义的转变对童书出版的启示》,《中国出版》,2011年第15期,第34页。
  [6]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第10页。
  [7][法]让·雅克·卢梭:《爱弥儿》,彭正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3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阅读导引】  从业33年,陈道明只拍了30多部电视剧、19部电影,还比不上一个流量明星3年的作品。但每一部作品,他都精挑细选,反复打磨。《末代皇帝》里命运沉浮的青年皇帝溥仪、《围城》里玩世不恭的方鸿渐、《康熙王朝》里嬉笑怒骂的康熙,《庆余年》中的枭雄庆帝……陈道明用扎实的演技,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戏里演好别人的人生,戏外追求自己的人生。他避开喧嚣,远离流量,不媚世,不逢迎,在自我的世
期刊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对国家形象的当代建构影响深远,同时,它还内在地支撑着国家的文化建设乃至于国家整体建设的各个方面。教育在根本上是育人的。正视教育现状,积极寻求合理的教育改革实践是当前中国教育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由此出发,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合理的当代教育理念,也才有可能共同解答“钱学森之问”。在这样的语境中思考,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进行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是当下进行教育质量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
期刊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推出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的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由此,研学旅行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非比寻常。研学旅行要求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走进自然和社会,在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旨在通过该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感知其作品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鲁迅是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不可忽视的伟大存在。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思想逐渐独立成熟,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加以引领。走近鲁迅,感受鲁迅深邃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对其精神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初期阶段,是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交杂的时期。在此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与父母交往时,表现为疏远和冲突。更有甚者,会产生社交焦虑和社交障碍。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通过课外阅读引导青少年心理成长,在心理学上称为“阅读治疗”。所谓“阅读治疗”并非直接干预学生心理活动,而是一种辅助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并不直接教导读者如何做才能解决他们目前所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热爱祖国文字,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气度。语文的识字教学便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途径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1]的目标。如何让低年级学生更有效地识字,喜欢学习汉字,我们一直在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们发
期刊
【阅读导引】  这是一篇清新质朴又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作者回忆了年少自己上学时的情景,讲述着各种各样愉快的学习经历,更蕴涵了作者对教育的一些感悟与理解。文章开头作者则将年少时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置于同一空间。其后,作者又以“他”为叙述人称,描述少年时的自己在开学后既紧张又喜悦的心情。通过这种叙述方式,作者令记忆生动,令回忆立体,引领读者进入了自己的童年世界。  在文中,作者重点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学习
期刊
【閱读导引】  “词典”(Abecadlo)是波兰特有的文学形式,是由短文(词条)组成的松散文体,文章按词条名首字母的顺序编排。我们自己在讲述某件事时总是篡改事物,因为我们的叙述会对事件加以简化和取舍,很容易产生局部就是整体的幻觉。波兰诗人切斯沃夫·米沃什在《米沃什词典》中解释词条“INACCURA· CY”(不准确性)时,陷入对回忆的不确定的苦恼。当然,这也正是回忆的迷人之处。这也是为何米沃什选
期刊
核心素养是借鉴国际教育改革成果而提出来的概念,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所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
期刊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讲评教学框架,高考情境默写试题的讲评需要构建起教学的支架,明确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笔者认为,教学支架的搭建要求教师对命题考点进行综合考量,不仅要抓住情境默写命题的语文本体特征,还要力求打破传统的“逐题”碎片化的讲评教学模式,强化情境默写命题讲评教学的整体感,贯彻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群文阅读教学基本精神。  一、“类题”:高考情境默写类题选文的“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