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女,84岁,头顶部皮肤肿物4个月余.皮肤科情况:顶部可见约7 cm×8 cm大小肿物,隆起高于皮肤表面5 cm,肿物色黑伴破溃,有脓性分泌物,有恶臭.皮损组织病理示:灶区表皮缺失,其下见异型细胞呈梭形、卵圆形,细胞核大深染,异型性显著,可见核仁,核分裂象多见,灶区见瘤巨细胞,部分区伴大片坏死,灶区间质黏液样变.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β-catenin(细胞浆+),CD99(+),CD68(组织细胞+),CD163(组织细胞+).诊断:未分化肉瘤.治疗:给予瘤灶扩大切除术联合人工真皮覆盖
【机 构】
:
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44;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84岁,头顶部皮肤肿物4个月余.皮肤科情况:顶部可见约7 cm×8 cm大小肿物,隆起高于皮肤表面5 cm,肿物色黑伴破溃,有脓性分泌物,有恶臭.皮损组织病理示:灶区表皮缺失,其下见异型细胞呈梭形、卵圆形,细胞核大深染,异型性显著,可见核仁,核分裂象多见,灶区见瘤巨细胞,部分区伴大片坏死,灶区间质黏液样变.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β-catenin(细胞浆+),CD99(+),CD68(组织细胞+),CD163(组织细胞+).诊断:未分化肉瘤.治疗:给予瘤灶扩大切除术联合人工真皮覆盖术,二期行自体皮移植术,创面愈合出院.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估水合氯醛联合右美托咪定在小儿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中的镇静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0年12月进行光动力治疗的鲜红斑痣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光动力治疗前给予患者10%水合氯醛40 mg/kg和右美托咪定2.5μg/kg.评估患儿镇静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共177例鲜红斑痣患儿被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为(2.37±1.23)岁.患儿光动力治疗中的平均镇静时长为(7.75±4.36)min,仅5例患儿镇静失败.镇静持续时间在大皮损(≥40 cm2)与小皮损(<40 cm2)中分别为(7.
目的 探索新发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患儿致病基因.方法 提取3例NF1患儿及3名患儿父母的正常家系成员6名和100名无NF家族史的正常对照者外周血DNA.通过全外显子检测神经纤维瘤病致病基因,通过反向测序验证致病基因的可靠性.结果 患儿1、患儿2和患儿3分别检测到44号外显子c.6657T>G,导致p.Y2219X杂合突变;38号外显子c.5547-1G>C,导致剪切突变;33号外显子c.4368-1delG导致剪切突变.6名患儿家属及100名正常对照
目的 分析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初诊误诊情况及使用皮肤镜辅助诊断对误诊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38例经组织病理确诊的BCC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探讨初诊误诊情况;将238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45例,为使用皮肤镜辅助进行初诊病例;对照组93例,为仅结合病史、皮损特点进行初诊的病例.结果 所收集的238例病例中,57例被误诊,不同性别组间、不同年龄组间和不同皮损分布组间误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诊误诊病种中色素痣12例,脂溢性角化8例,鳞癌
目的 分析血清骨硬化蛋白(SOS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脂联素(APN)评估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为骨质疏松症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老年男性4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SOST、VEGF、APN、正位腰椎L2~L4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SOS
目的 观察“皮粘散”对大鼠慢性皮肤创面组织中胶原蛋白(collagen)Ⅰ、Ⅳ表达的影响.方法 SPF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象皮组、皮粘散组、硼砂组(外用药物0.2 g).通过冰醋酸制造慢性皮肤溃疡大鼠模型,观察皮粘散对促进大鼠慢性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局部大鼠创面组织使用免疫荧光法(IF)检测胶原蛋白Ⅰ、Ⅳ的表达,计算溃疡面积积分.结果 与模型组、象皮组、硼砂组相比,皮粘散组阳性荧光信号强,荧光染色所见胶原蛋白Ⅰ排列一致性较好;皮粘散组胶原蛋白Ⅳ阳性荧光信号强,荧光染色显示大量管腔类结构,可见
目的 探究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疾病转归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纳入7年间住院治疗的20例诊断为SJS/TEN的患者,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指标的变化,分析疾病转归和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有11例(55.00%)患者疾病在1周内显著改善,有3例患者出现死亡,死亡率为15.00%.受累全身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 affected,TBSA)和Scorten评分在住院期间总体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
目的 了解本院泌尿生殖道淋病奈瑟菌的感染情况,并对其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为本院淋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20年12月分离的137株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四环素和大观霉素等5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其中药敏试验采用K-B法,对所获数据采用SPSS 24.0进行x2检验.结果 2012年1月-2020年12月淋病奈瑟菌的年分离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342,P<0.05).2012-2020年淋病
患者女,55岁,左侧胸肋部散在孤立红色结节伴瘙痒1个月余.皮肤科情况:左侧胸肋部可见散在沿Blaschko线分布的多个绿豆大小的孤立红色结节,类半球形,境界清楚,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浸润明显,轻度瘙痒,无压痛,无鳞屑.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棘层变薄,真皮内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弥漫性浸润,偶见嗜酸性粒细胞,部分淋巴细胞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示:CD20(++),CD3(+),CD5(+),CD43(+),Ki-67(GC 高表达),CD10(+),Bcl-6(GC+),Bcl-2(GC-),Cyc
目的 通过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儿童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急性发作期的血浆氨基酸代谢变化,从代谢通路方面探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探讨特应性皮炎亚型外源型和内源型急性发作期血浆氨基酸代谢差异.方法 将收集的符合儿童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其中22例为外源型AD组,18例为内源型AD组)和非特应性皮炎患者为对照组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代谢组学检测血浆样本中的代谢物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A-DA)对产生的矩阵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血浆样本差
目的 探讨倒置性毛囊角化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8例组织病理确诊为倒置性毛囊角化病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28例倒置性毛囊角化病,男18例,女10例,男女比1.8∶ 1,发病年龄18~80岁,平均(44.50±17.29)岁.患者皮损均为单发,头面部19例,以面颊部居多;四肢5例;躯干4例.临床表现为宽基底或带蒂,表面粗糙呈乳头状瘤样或半球形增生性肿物,多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以向内向外增生为主,依据病变组织增生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乳头状瘤/疣样13例、角化棘皮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