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建设的调查研究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shangliu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志愿服务对于倡导积极的社会风气、增加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志愿者中的主体,志愿服务拓宽了青年参与社会进步的渠道,为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利平台。但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化建设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要想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走出困境,必须构建一个常态化长效机制,确保其继续为社会发展、公民道德的提升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常态化机制
  课 题: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度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项目编号:2014JPXM10)成果,主持人:陈思,课题组成员:魏珊珊、甄俊峰、王凌潇。
  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当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但从中国志愿服务现状来看,社会对志愿服务精神缺乏深刻理解与认知,同时社会也影响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志愿者缺乏自愿性、自主性和广泛性,其培训制度并未实现系统化,培训机制不够健全,缺乏规范化与持久性。这些因素都成为制约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障碍。因此,努力探索出一套有组织、有层次、有效用的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对于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以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邻校学生为辅助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1120份,有效问卷954份,有效率为85.18%。通过问卷走访,笔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进行了解,进而提出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整体认知不足,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首先,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有限。调查显示,71.2%的大学生只是基本了解志愿服务的含义,只有约一成的大学生非常清楚,而近两成的大学生处于完全不知道的状态。这一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整体认知不足,接触相关的内容不够。
  其次, 61.5%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态度是“感觉一般,有时间就参加”,85.1%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是“不经常参加,每年大概1~2次”,只有一成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少参加这类活动。
  调查中,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总人数为509人,占调查人数的53.35%,其中有14.60%的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次数不少于3次,85.40%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次数为1~2次,足见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2.志愿服务内容创新力度不强,了解途径单一
  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有些高校缺乏对志愿服务的功能定位,对志愿服务、志愿活动、志愿者等了解甚少,仅仅依靠学校的相关志愿服务机构和社团,导致志愿服务途径单一,且内容一成不变,创新力度不强。
  在调查中,近七成的大学生表示了解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依靠“大学生社团”或“学校组织”,只有一成的大学生借助新媒体来了解并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在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中,69.5%的受访者表示参与的活动大都是义务支教、敬老院敬老、无偿献血等传统的志愿服务,只有近两成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或者接触过西部志愿服务、医疗科普等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由调查可看出,志愿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缺少吸引力。
  学生们对志愿服务的了解情况,也因性别、地域、年龄等存在差异。调查中,基本了解志愿服务涵义的总人数为785,占82.3%;男生中这一比例为78.9%,女生为83.7%;城市生源这一比例为83.5%,乡镇生源为82.8%,农村生源为81.9%;大一学生中这一比例为78.9%,大二为85.3%。由此可见,亟须增强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拓宽并创新志愿服务的领域及内容。
  3.缺乏志愿服务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
  (1)志愿服务培训制度不完善,活动效果不明显。在总体规划方面,某些高校缺乏对志愿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思考不全面,方法不恰当,实施起来与活动的预期效果相差甚远。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培训活动,有40.1%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36.1%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有人进行培训”,而12.2%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志愿服务还要进行培训”。志愿活动需要的不仅是满腔热情,更需要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
  (2)缺少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不高。有31.5%的大学生表示“社会缺乏配套的奖励机制”是其不愿参与或没有兴趣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22.9%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志愿服务能够获得相应的荣誉”是其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缺乏规范化的注册登记制度、奖励惩处制度、考评体系和全国认可的志愿服务认证、全国联网的志愿服务档案。没有这些基础性的保障制度,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不积极、不乐意的。
  4.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安全机制有待提高
  当前,缺乏资金和权益保障成为了志愿服务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很多学校因资金或者安全问题取消了部分意义重大的活动,有时一些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需要自掏腰包奉献爱心,久而久之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志愿活动也很难维持下去。此次调查显示,88%的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不够顺利是机制不健全所致,22.2%的学生认为经费不足是限制志愿服务活动的一大因素。而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01年就颁布了《志愿者活动法》,是全球第二个颁布《志愿者活动法》的地区。
  二、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
  1.优化招募,完善培训机制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很多大学生仅仅是凭借一腔热情和好奇心参与其中的,这就使得有些志愿服务效率低下,不被大多数人看好。在招募志愿者时,应优化招募工作,建立健全招募机制,充分考虑其是否适合此志愿活动。对乐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进行面试,在面试时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的面试阵容,采用问答式、模拟情景、设置突发情景等方式,对志愿者自身素质、应变能力、处事方式等进行考核,择优录取,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水平,使志愿服务水平得到有效保障。   与此同时,培训机制是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前提。志愿者机构应进一步完善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专业化培训,培养志愿服务专业人才;广泛开展通用培训,找专业人士编写培训教材;加强志愿者培训机构建设,使得志愿者培训长期、可持续发展。这样也让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的同时学到更多的技能,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2.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与约束机制还不够完善。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后盾,学校应制定强有力的奖励机制,使优秀志愿者得到表彰,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特色专业的志愿服务中去。学校方面还可将志愿服务与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学分认证等相结合,以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
  在志愿活动宣传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广泛传播志愿文化,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校志愿服务机构,了解志愿服务相关活动。还可加大力度推广志愿者形象标识,提升志愿者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提升其品牌效应。
  此外,学校应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机制,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使得大学生不单单凭借一腔热情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更多的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广阔平台。能否从这个广阔平台得到给养,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否长期有效进行的关键。一是要在加强专业培训的同时,注重资金的保障问题,强化大学生服务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和权益保障。二是形成志愿活动长效机制,探索学校志愿服务与社会志愿服务的有效衔接机制,学校可建立大学期间学生个人志愿服务时间累计制度,将每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志愿服务活动及时记录在案,毕业后,通过与社会协调,在大学生毕业就业、报考更高学府、报考公务员等时,将其志愿服务有效时长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保障志愿者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志愿服务平台。这些社会保障机制可以极大地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志愿服务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为了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实现常态化,以更加成熟、更加卓越的姿态展现在大家面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谭建光,周宏峰.中国青年志愿者:从青年到农民——改革开放 30年志愿服务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1).
  [2]王鑫,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构建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3(1).
  [3]王为正.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其他文献
5月30日,东莞市技师学院举行2015年校园招聘会。市人力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宁康在学院院长刘海光、院务委员副校长冯推柏等领导的陪同下亲临招聘会现场了解情况、指导工作。  本次招聘会吸引了包括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等5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搜于特服装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南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上市企业,共计206家用人单位(98%为东莞本土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也是职业教育今后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安徽省滁州市把滁州市旅游商贸学校打造成“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滁州市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质职业教育基地作为推进全市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职教大市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抓手,注重内涵建设,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创新教学改革,力求打造精品职校。  一、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可行  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
“对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谈起20多年的职业教育生涯,海盐县理工学校校长何永香这样总结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海盐县理工学校在浙江省单考单招中再次取得了优异成绩,该校共有251人参加高职考,251人全部上线,其中本科上线67人,占全省同类专业本科总人数的13.1%,上线率、考生本科率列全省第一。几乎与此同时,在省数控大赛上也传来喜讯,理工学子获得了两个项目的一得奖,并获得
近几个月来,宣城市工业学校捷报频传:2014年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成绩揭晓,该校430人参加考试,本科达线161人,达线率37%,本科达线人数再次位居全市第一。另外,在2014年宣城市第六届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该校共有63名选手获得单项奖,其中22名选手获得一等奖、25名选手获得二等奖、16名选手获得三等奖,金牌数和奖牌数均位居全市第一,学校荣获团体奖第一名。  宣城市工业学校为何
摘?要:培训是提升一线操作人员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培训模式存在培训手段单一、培训质量不高、培训内容宽泛、受训人员积极性不高的弊端。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产品和“技能点”为关注点,多种培训手段并用的“分类、分段、滚动式”培训模式的创新性实践,首次提出了技能点概念,加强了培训实力,缩短了新员工入职周期,提升了操作人员技能水平,提高了产品实物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一线操作人员?技能水平?质
摘 要:本文重点介绍了作者班主任工作的体会。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深感教师的专业知识对班级建设的作用之大,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之明显,对良好班风、学风形成作用之重要。  关键词:专业引领 磁场效应 过程控制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感受特别深刻的是自身的专业知识在班级建设中起着极大的作用,从2008年至今,所带的几届学生都具备了极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多次在主管部门组织的省
我国将推出技术技能人才高考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  据鲁昕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 “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摘 要:本文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扬州地区对口单招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实施教改、全面加强管理等提升扬州地区对口单招教育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质量 对口单招 教学改革 扬州地区 中等职业教育  一、对口单招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多元成才立交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  2014年10月,江苏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
差异化教学是因材施教理念的具体实践形式,要求教育者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准备状态、学习风格等差异,寻找契机调动学生的能力,以实现教学目标(任务)与学生学习意愿(效果)的一致。浙江省教育厅2014年发布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简称《方案》)为针对中职学生实际的差异化教学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和实践依据。  中职教育本身是教育分层差异化发展形成的教育类别,最应
历史车轮进入21世纪,走过六十年辉煌历程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老树新花,勇立潮头,致力于现代服务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了从传统商业职业教育和商业管理干部培训向现代服务业高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大跨越和华丽转身,成为全国高职院校中的育人“常青树”。  借巡访创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机会,本刊记者专访了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薛茂云教授,就学校教育模式探索、实践与创新结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