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江校长,走进阳新实验中学,会被眼前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深深吸引:古朴典雅的古乐楼、清晰可见的明代石碑、翔实的校史陈列室,诠释着这所千年儒学丰厚的文化底蕴。阳新实验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她有着悠久的历史,请您介绍一下阳新实验中学的历史和现状,好吗?
江:阳新实验中学位于县城关儒学垴。其前身,远可上溯到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始建的儒学,近可追溯到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创办的兴国州中学堂。1912年,因州改县,学校易名为阳新中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校名几经变化,于1989年正式定名为阳新县实验中学,王平将军题写校名。
校园环境优美,面积6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有86个教学班,6000余名学生,是鄂东南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全日制完全中学。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60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00余人,中级教师200余人。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湖北省文明安全校园”和“湖北省科研示范基地学校”等光荣称号。
汪:江校长,阳新实验中学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您能谈谈学校是如何弘扬儒学精神的吗?
江:为弘扬儒学文化传统,学校对儒学文化进行了及时整理和充分挖掘。古乐楼是一座古宫殿式建筑,是古代“招纳生员、习道讲经”、文武百官站在“万世师表”的石牌前顶礼膜拜的场所。
为让毁于战火的古乐楼再现于世,在历届校友及社会各界的资助下,学校于1992年重修了古乐楼。如今这座红墙绿瓦、韶音犹存的古乐楼成为莘莘学子遨游学海的风水宝地。
为进一步挖掘儒学仁爱精神的内涵,去年我校编写了《阳新实验中学校友风采录》一书。该书翔实记录了我校25位知名校友艰苦奋斗的人生历程。
汪:学校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你能归纳一下具体做法吗?
江:学校以团支部为主,开通了自己的广播站,每天两次播出一些由学生记者和通讯员采写的学校动态新闻、学生作文、播出学生创作的小相声、音乐和歌曲,课间的校园荡漾着欢声笑语。
阅报栏也是学生们休息时间的最爱。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阅报栏既有国内外报纸,还有学校的及时动态,给了学生们大量的有益信息。学校还租用“湖北热线”,办起了校园网站,制作了学校概况、教师频道、学生园地、教改教研、规章制度、实中文集、同学录等8个方面内容的网页。这些文化阵地的建设,使学校师生有了自己的文化舞台,大大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实行人性化管理是我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方略。节日期间学校要去拜访老教师、特级教师、关爱年轻的大学生,给他们送去问候和礼品。工会还特意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情感交流,结合工作开展“师德标兵”、“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等一系列争、创、评活动。采取了演讲比赛和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有效地遏制了某些人工作之余赌博、请客、送礼的行为。
汪:校长您经常讲“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可以看出学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视教师的学习研究。近几年来,教研教改工作在学校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学习研究在学校蔚然成风,争做“学研型”教师已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您为什么这样这样重视学习和研究?学校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取得了哪些丰硕的成果?
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研教改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争做学研型教师、打造学研型学校”的立校目标。
作为学校的负责同志,首先要考虑这样的问题:面对滚滚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最需具备什么条件与素质才能适应并且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工作定向和定位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就不具备发展社会的能力,社会经济必然停滞不前,这必然是当今教育的失误。为此,我对我校教师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要求所有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二是要求所有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用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要求所有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树立和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个人发展目标。具体措施是:
1、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学研管理机制,促进教研管理的科学化。学校认真执行《阳新实验中学学研工程实施方案》,健全《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教职工奖励条例》和《集体备课制度》等六个制度,并实行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严格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这些学研管理机制及激励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提高了团队合作水平,保障学研落到实处,使学习、研究有专题、有计划、有目标、有过程、有实效,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2、成立学术委员会,建设学研团队,实现个人、学校可持续发展目标。学术委员会是我校“专家治教”的实施机构。学术委员会突出三项职能:指导、督查、参谋。为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职能作用,我们要求学术委员会将指导教学和学研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时经常性地对教学常规和学研的落实情况作好重点督促检查工作,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智囊团”的作用,为学校的教学决策积极建言献策。学术委员会通过听课、评课、授课、教学检查、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多种途径,无私建言,秉公评价,引导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量的不断升级。
3、成立校刊总编室,建设学校文化,形成浓厚的学研氛围。继承和发展实验中学近百年发展所积淀的学校文化和办学经验,通过学习和研究将其内化为全体教师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智慧,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2002年,学校成立校刊总编室,编辑出版文艺刊物《古乐楼》、教研刊物《教学论坛》,给广大教师提供创作的园地、交流的平台。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我校学研成果丰硕。高考、中考一年一个新台阶,上重点大学、重点高中的人数不断地刷新着自己的纪录。
2000年以来,我校多个学科承担了市级以上教研课题。2005年,语文组省级研究课题已经结题,并结集编印了《新课标下中学文学教学论文集》;英语组申报并获批准的《全国百县中小学英语教学最优研究》国家级课题正在研讨之中……
2006年,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市级以上)发表、获奖论文60多篇,各级各类优质课竞赛(省、市、县)获奖20多人次。陈迪友等一大批教师跻身全县名师行列。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英语学科参加国家举办的竞赛获奖21人次;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中发表作文30余篇……
我们深知,实验中学的办学传统非常悠久、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自当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求实创新,把学校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汪:江校长,6000余名学生、460名教职员工的学校可谓是“超级大校”了,您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您在百忙之中总能抽出时间加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您本人其实就是“学研型”教师,教学上的行家里手。对于学习和研究,您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近几年来,您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中发表论文十多篇,著有《实用文导写与病例诊治》一书。这给全校教师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我完全相信,有您及全体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打造“学研型”学校的目标一定会很快实现。在学校校史上,您的这一重大举措一定会写上浓墨重彩的的一笔。谢谢您接受我的访谈。
江:阳新实验中学位于县城关儒学垴。其前身,远可上溯到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始建的儒学,近可追溯到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创办的兴国州中学堂。1912年,因州改县,学校易名为阳新中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校名几经变化,于1989年正式定名为阳新县实验中学,王平将军题写校名。
校园环境优美,面积6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有86个教学班,6000余名学生,是鄂东南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全日制完全中学。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60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00余人,中级教师200余人。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湖北省文明安全校园”和“湖北省科研示范基地学校”等光荣称号。
汪:江校长,阳新实验中学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您能谈谈学校是如何弘扬儒学精神的吗?
江:为弘扬儒学文化传统,学校对儒学文化进行了及时整理和充分挖掘。古乐楼是一座古宫殿式建筑,是古代“招纳生员、习道讲经”、文武百官站在“万世师表”的石牌前顶礼膜拜的场所。
为让毁于战火的古乐楼再现于世,在历届校友及社会各界的资助下,学校于1992年重修了古乐楼。如今这座红墙绿瓦、韶音犹存的古乐楼成为莘莘学子遨游学海的风水宝地。
为进一步挖掘儒学仁爱精神的内涵,去年我校编写了《阳新实验中学校友风采录》一书。该书翔实记录了我校25位知名校友艰苦奋斗的人生历程。
汪:学校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你能归纳一下具体做法吗?
江:学校以团支部为主,开通了自己的广播站,每天两次播出一些由学生记者和通讯员采写的学校动态新闻、学生作文、播出学生创作的小相声、音乐和歌曲,课间的校园荡漾着欢声笑语。
阅报栏也是学生们休息时间的最爱。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阅报栏既有国内外报纸,还有学校的及时动态,给了学生们大量的有益信息。学校还租用“湖北热线”,办起了校园网站,制作了学校概况、教师频道、学生园地、教改教研、规章制度、实中文集、同学录等8个方面内容的网页。这些文化阵地的建设,使学校师生有了自己的文化舞台,大大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实行人性化管理是我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方略。节日期间学校要去拜访老教师、特级教师、关爱年轻的大学生,给他们送去问候和礼品。工会还特意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情感交流,结合工作开展“师德标兵”、“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等一系列争、创、评活动。采取了演讲比赛和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有效地遏制了某些人工作之余赌博、请客、送礼的行为。
汪:校长您经常讲“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可以看出学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视教师的学习研究。近几年来,教研教改工作在学校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学习研究在学校蔚然成风,争做“学研型”教师已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您为什么这样这样重视学习和研究?学校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取得了哪些丰硕的成果?
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研教改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争做学研型教师、打造学研型学校”的立校目标。
作为学校的负责同志,首先要考虑这样的问题:面对滚滚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最需具备什么条件与素质才能适应并且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工作定向和定位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就不具备发展社会的能力,社会经济必然停滞不前,这必然是当今教育的失误。为此,我对我校教师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要求所有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二是要求所有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用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要求所有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树立和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个人发展目标。具体措施是:
1、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学研管理机制,促进教研管理的科学化。学校认真执行《阳新实验中学学研工程实施方案》,健全《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教职工奖励条例》和《集体备课制度》等六个制度,并实行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严格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这些学研管理机制及激励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提高了团队合作水平,保障学研落到实处,使学习、研究有专题、有计划、有目标、有过程、有实效,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2、成立学术委员会,建设学研团队,实现个人、学校可持续发展目标。学术委员会是我校“专家治教”的实施机构。学术委员会突出三项职能:指导、督查、参谋。为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职能作用,我们要求学术委员会将指导教学和学研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时经常性地对教学常规和学研的落实情况作好重点督促检查工作,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智囊团”的作用,为学校的教学决策积极建言献策。学术委员会通过听课、评课、授课、教学检查、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多种途径,无私建言,秉公评价,引导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量的不断升级。
3、成立校刊总编室,建设学校文化,形成浓厚的学研氛围。继承和发展实验中学近百年发展所积淀的学校文化和办学经验,通过学习和研究将其内化为全体教师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智慧,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2002年,学校成立校刊总编室,编辑出版文艺刊物《古乐楼》、教研刊物《教学论坛》,给广大教师提供创作的园地、交流的平台。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我校学研成果丰硕。高考、中考一年一个新台阶,上重点大学、重点高中的人数不断地刷新着自己的纪录。
2000年以来,我校多个学科承担了市级以上教研课题。2005年,语文组省级研究课题已经结题,并结集编印了《新课标下中学文学教学论文集》;英语组申报并获批准的《全国百县中小学英语教学最优研究》国家级课题正在研讨之中……
2006年,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市级以上)发表、获奖论文60多篇,各级各类优质课竞赛(省、市、县)获奖20多人次。陈迪友等一大批教师跻身全县名师行列。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英语学科参加国家举办的竞赛获奖21人次;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中发表作文30余篇……
我们深知,实验中学的办学传统非常悠久、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自当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求实创新,把学校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汪:江校长,6000余名学生、460名教职员工的学校可谓是“超级大校”了,您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您在百忙之中总能抽出时间加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您本人其实就是“学研型”教师,教学上的行家里手。对于学习和研究,您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近几年来,您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中发表论文十多篇,著有《实用文导写与病例诊治》一书。这给全校教师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我完全相信,有您及全体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打造“学研型”学校的目标一定会很快实现。在学校校史上,您的这一重大举措一定会写上浓墨重彩的的一笔。谢谢您接受我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