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人工智能的出现颠覆了许多传统领域,实现了人类的许多“不可能”。“科技”正以它独有的魅力改变着世界、改变着生活,这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形成一定的科学意识,这一切的一切,都必须从娃娃抓起方有意义。在我国,科学课的学习也已从三年级开设调整为从一年级开始,这一变化就是我们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是对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举措。在教学中,我以“兴趣、教材”为抓手,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教学。
一、以学生兴趣为点
在小学阶段,我们的教育对象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他们的学习最容易受兴趣左右,注意力也常常会被外部因素所干扰。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投入于当下的学习中。我将它们划分为生活经验创设、认知冲突创设、实验情境三种。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情境创设的起点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阶段科学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相联系。”在科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萌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例如,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一课,我把这一环节设计为:给每个小组准备钥匙、铅笔、面粉、沙子、土豆、食盐这六种物品,提出问题:“把你们认为是固体的物品圈出来。”这几种物品学生都不陌生,而且对于“固体”的判断经验学生也比较丰富,所以这一活动的难度系数较低,孩子们会跃跃欲试,表现欲望迫切,急于表达自己的结果,因而他们的关注度也会高度集中,采取这样的方法导入,会提高教学效率。
(二)引发认知冲突创设情境,让学生满怀求知心态
由于儿童的前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因此它们有些与科学知识的结论并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的。对于这些与事实不符的“错误概念”,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内心的求证意识,从而关注学习内容,同时帮助学生重新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确立科学的新概念。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肺和呼吸”一课,在教学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分组在人体轮廓图上画出呼吸器官,结果就“嘴巴是否属于呼吸器官”分成了“两派”,这两部分学生轮流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在认知上产生了矛盾,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辩论”,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样的氛围下,后续的学习水到渠成。
(三)利用实验情境,使课堂生机盎然
科学课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原因之一就是教材中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实验,这些内容只要善加利用,创设情境,都可以帮助我们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调动他们创造的欲望和动机,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例如,六年级上册“变色花”一课,我们可以利用物质的酸碱变化,把其“包装”成一个“小魔术”来演示给学生。在“魔术的外衣”下,当学生看到白色的纸花出现颜色变化后,他们的探究欲望被极大地激发,会全心投入后续的学习中。
二、以理解教材为线
(一)根据课标把握教学目标
重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方面做出了调整,增加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板块,它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方面来描述。最后一个目标的增加,符合科学发展的方向。人类的科技,必须符合自然环境的需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能无节制、无底线地为所欲为,那样必将使人类走向灭亡。
通过这些目标的达成,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培养各项能力之外,更是要将这些科学观点通过我们的教学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了解教材中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
“科学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概况和总结。”因此,教材在“科学知识”方面,安排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内容。教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纵向了解它们之间的前后联系,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完整的知识概念框架,而不是形成孤立的概念个体,零散地存放在记忆中。
(三)注重知識的拓展和迁移
对于低段和中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等特点,因此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只要能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就足够了。但到了高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增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从学生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受益的,这些内容属于“跳一跳,摘果子”范围,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很乐意接受的,会对他们将来进入中学学习提供帮助。
(四)准确掌握教材中的实验内容
对于科学课来说,实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绝大多数都要依托实验来获得。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务必亲自动手操作每一个实验,把产生的现象、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情况了然于胸,尽可能地减小误差,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应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保证实验的有效性、严谨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一、以学生兴趣为点
在小学阶段,我们的教育对象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他们的学习最容易受兴趣左右,注意力也常常会被外部因素所干扰。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投入于当下的学习中。我将它们划分为生活经验创设、认知冲突创设、实验情境三种。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情境创设的起点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阶段科学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相联系。”在科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萌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例如,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一课,我把这一环节设计为:给每个小组准备钥匙、铅笔、面粉、沙子、土豆、食盐这六种物品,提出问题:“把你们认为是固体的物品圈出来。”这几种物品学生都不陌生,而且对于“固体”的判断经验学生也比较丰富,所以这一活动的难度系数较低,孩子们会跃跃欲试,表现欲望迫切,急于表达自己的结果,因而他们的关注度也会高度集中,采取这样的方法导入,会提高教学效率。
(二)引发认知冲突创设情境,让学生满怀求知心态
由于儿童的前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因此它们有些与科学知识的结论并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的。对于这些与事实不符的“错误概念”,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内心的求证意识,从而关注学习内容,同时帮助学生重新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确立科学的新概念。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肺和呼吸”一课,在教学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分组在人体轮廓图上画出呼吸器官,结果就“嘴巴是否属于呼吸器官”分成了“两派”,这两部分学生轮流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在认知上产生了矛盾,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辩论”,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样的氛围下,后续的学习水到渠成。
(三)利用实验情境,使课堂生机盎然
科学课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原因之一就是教材中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实验,这些内容只要善加利用,创设情境,都可以帮助我们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调动他们创造的欲望和动机,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例如,六年级上册“变色花”一课,我们可以利用物质的酸碱变化,把其“包装”成一个“小魔术”来演示给学生。在“魔术的外衣”下,当学生看到白色的纸花出现颜色变化后,他们的探究欲望被极大地激发,会全心投入后续的学习中。
二、以理解教材为线
(一)根据课标把握教学目标
重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方面做出了调整,增加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板块,它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方面来描述。最后一个目标的增加,符合科学发展的方向。人类的科技,必须符合自然环境的需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能无节制、无底线地为所欲为,那样必将使人类走向灭亡。
通过这些目标的达成,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培养各项能力之外,更是要将这些科学观点通过我们的教学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了解教材中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
“科学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概况和总结。”因此,教材在“科学知识”方面,安排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内容。教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纵向了解它们之间的前后联系,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完整的知识概念框架,而不是形成孤立的概念个体,零散地存放在记忆中。
(三)注重知識的拓展和迁移
对于低段和中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等特点,因此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只要能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就足够了。但到了高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增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从学生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受益的,这些内容属于“跳一跳,摘果子”范围,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很乐意接受的,会对他们将来进入中学学习提供帮助。
(四)准确掌握教材中的实验内容
对于科学课来说,实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绝大多数都要依托实验来获得。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务必亲自动手操作每一个实验,把产生的现象、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情况了然于胸,尽可能地减小误差,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应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保证实验的有效性、严谨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