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觀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取穴:鱼腰、丝竹空、阳白、听宫,下关、颧髎、地仓、颊车、迎香、风池、翳风、合谷、足三里。结果:治疗60例患者中,治愈39例,显效18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达100%。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疗法;周围性面瘫;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218-01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面神经炎,通常急性起病,无明显先兆症状,临床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本病中医又称"口噼"、"口眼歪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以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不良反映少而深受患者欢迎。方法基本上以局部和循经取穴为主。本人自2009年1月-2013年3月对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为自2009年1月-2013年3月的门诊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0-50岁,病程10天-70天。其中左侧面瘫28例,右侧面瘫32例,均为单侧发病。
1.2 诊断要点[1] 急性发作,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部表情肌肉麻痹,板滞、麻木、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变大,眼睑闭合不全,露睛,迎风流泪,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不能作蹙眉、闭眼、露齿、鼓颊和撅嘴等动作。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三分之二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病程延久,部分患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返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部分患者伴有乳突疼痛,耳内疱疹。
2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面部走罐和针灸治疗。患者每次就诊时,取患侧面部走罐,从脸颊向前额部由下到上直至颜面部微微潮红为止。再取穴如下:主穴为患侧下关、颧髎、地仓、颊车、迎香、阳白、听宫,健侧合谷等;配穴为患侧风池、翳风、鱼腰、丝竹空、足三里、阳陵泉、三间。针刺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早期应浅刺,轻刺,有针感后留针20-30分钟,并加用红外线灯照射患侧面部,以皮肤红润温热为度。必要时可透针,随症加减: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取阳白透鱼腰,太阳穴,口角歪斜取地仓透颊车,偏头痛取率谷、头维,或丝竹空透率谷,耳后疼痛取翳风,人中沟歪斜取水沟,唇沟变浅取承浆,以上均以针患侧腧穴为主。如遇顽固性不愈者可酌加火针局部点刺或局部闪罐、留罐。针刺每天治疗一次,十次为一疗程,休息2-3天后继续第2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2] 治愈:口角、额纹基本对称,皱眉与闭眼基本正常,鼓腮吹风时不漏气,食物不滞留;显效:临床面瘫症状与体征已大部分消失,面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但在阴雨及遇凉时仍有板滞感;好转:治疗后比治疗前,口角歪斜明显好转,额纹较前加深,眼裂闭合明显加大,鼓腮吹风时漏气减轻;无效: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或出现"倒错"现象。
3.2 治疗效果:
本组60例中痊愈39例,占65%,显效18例,占30%,好转3例,占5%,总有效率为100%.病程15-70(平均35)天。
4 典型病例
田某某,男,38岁,工人,2011年3月20日初诊。主诉:左侧口眼歪斜一周。现病史:该患者一周前因坐公交车睡觉而受风,即而出现左侧口眼歪斜,左侧额纹消失,左侧眼睑不能闭合,左眼流泪,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侧歪斜,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吃饭时食物塞于颊部,左侧乳突区疼痛。查体,饮食二便均正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周围性面瘫。治疗:取患侧面部走罐至潮红为度,取穴:以左阳白、鱼腰、下关、颊车、颧髎、地仓、迎香、听宫、风池、翳风、三间、足三里、阳陵泉,右侧合谷。红外线灯照射配合10天痊愈。
5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本病发病呈上升趋势。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肌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而风寒湿邪乘虚侵及少阳,阳明经脉,脉气闭阻不通,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因风痰阻滞经络而成;诸邪伤者,上先受之,头面部为诸阳之会,导致筋肉弛缓、废而不用,进而出现口眼歪斜、目不能闭,面部滞板麻木的症状[3]。治疗上通过针刺加上走罐和红外线灯照射,具有调整阴阳,扶助正气,温经、通络、疏风、散寒。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多经穴位透穴可使脏腑与经络,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之间的经气得以沟通交融,营卫气血得以流通疏浚,增强经络之间的联系,使多经之间同时得气,扩大针灸治疗范围,提高针刺治疗效果,从而获得速效,加速病情好转。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麻痹多与病毒感染有关。[4]病毒侵及面神经从颅脑出口的乳突部位,导致该部位发生炎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迫损伤而瘫痪。本病治疗的目的就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压迫,扶正袪邪,使面神经恢复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 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41.
[2] 贺萍,辨证施治治疗面瘫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6(2):50.
[3] 王要军,王希水,王仁忠,高级临床医学[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6-38.
[4] Terada K,Niizuma T,kosaka Y,et al,Bilateral facial nerve palsy associated with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wit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Scand J Infect Dis .2004.36(1):75-77.
关键词:针灸疗法;周围性面瘫;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218-01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面神经炎,通常急性起病,无明显先兆症状,临床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本病中医又称"口噼"、"口眼歪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以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不良反映少而深受患者欢迎。方法基本上以局部和循经取穴为主。本人自2009年1月-2013年3月对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为自2009年1月-2013年3月的门诊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0-50岁,病程10天-70天。其中左侧面瘫28例,右侧面瘫32例,均为单侧发病。
1.2 诊断要点[1] 急性发作,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部表情肌肉麻痹,板滞、麻木、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变大,眼睑闭合不全,露睛,迎风流泪,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不能作蹙眉、闭眼、露齿、鼓颊和撅嘴等动作。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三分之二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病程延久,部分患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返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部分患者伴有乳突疼痛,耳内疱疹。
2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面部走罐和针灸治疗。患者每次就诊时,取患侧面部走罐,从脸颊向前额部由下到上直至颜面部微微潮红为止。再取穴如下:主穴为患侧下关、颧髎、地仓、颊车、迎香、阳白、听宫,健侧合谷等;配穴为患侧风池、翳风、鱼腰、丝竹空、足三里、阳陵泉、三间。针刺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早期应浅刺,轻刺,有针感后留针20-30分钟,并加用红外线灯照射患侧面部,以皮肤红润温热为度。必要时可透针,随症加减: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取阳白透鱼腰,太阳穴,口角歪斜取地仓透颊车,偏头痛取率谷、头维,或丝竹空透率谷,耳后疼痛取翳风,人中沟歪斜取水沟,唇沟变浅取承浆,以上均以针患侧腧穴为主。如遇顽固性不愈者可酌加火针局部点刺或局部闪罐、留罐。针刺每天治疗一次,十次为一疗程,休息2-3天后继续第2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2] 治愈:口角、额纹基本对称,皱眉与闭眼基本正常,鼓腮吹风时不漏气,食物不滞留;显效:临床面瘫症状与体征已大部分消失,面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但在阴雨及遇凉时仍有板滞感;好转:治疗后比治疗前,口角歪斜明显好转,额纹较前加深,眼裂闭合明显加大,鼓腮吹风时漏气减轻;无效: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或出现"倒错"现象。
3.2 治疗效果:
本组60例中痊愈39例,占65%,显效18例,占30%,好转3例,占5%,总有效率为100%.病程15-70(平均35)天。
4 典型病例
田某某,男,38岁,工人,2011年3月20日初诊。主诉:左侧口眼歪斜一周。现病史:该患者一周前因坐公交车睡觉而受风,即而出现左侧口眼歪斜,左侧额纹消失,左侧眼睑不能闭合,左眼流泪,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侧歪斜,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吃饭时食物塞于颊部,左侧乳突区疼痛。查体,饮食二便均正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周围性面瘫。治疗:取患侧面部走罐至潮红为度,取穴:以左阳白、鱼腰、下关、颊车、颧髎、地仓、迎香、听宫、风池、翳风、三间、足三里、阳陵泉,右侧合谷。红外线灯照射配合10天痊愈。
5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本病发病呈上升趋势。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肌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而风寒湿邪乘虚侵及少阳,阳明经脉,脉气闭阻不通,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因风痰阻滞经络而成;诸邪伤者,上先受之,头面部为诸阳之会,导致筋肉弛缓、废而不用,进而出现口眼歪斜、目不能闭,面部滞板麻木的症状[3]。治疗上通过针刺加上走罐和红外线灯照射,具有调整阴阳,扶助正气,温经、通络、疏风、散寒。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多经穴位透穴可使脏腑与经络,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之间的经气得以沟通交融,营卫气血得以流通疏浚,增强经络之间的联系,使多经之间同时得气,扩大针灸治疗范围,提高针刺治疗效果,从而获得速效,加速病情好转。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麻痹多与病毒感染有关。[4]病毒侵及面神经从颅脑出口的乳突部位,导致该部位发生炎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迫损伤而瘫痪。本病治疗的目的就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压迫,扶正袪邪,使面神经恢复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 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41.
[2] 贺萍,辨证施治治疗面瘫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6(2):50.
[3] 王要军,王希水,王仁忠,高级临床医学[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6-38.
[4] Terada K,Niizuma T,kosaka Y,et al,Bilateral facial nerve palsy associated with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wit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Scand J Infect Dis .2004.36(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