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杆式制冷机组运行过程中冷冻油温度的控制

来源 :基层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xtm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螺杆式制冷机组的冷冻油温度进行控制,能有效提高制冷机组的运行效率,有利于制冷机组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双级螺杆式机组油路系统,从两个方面对机组运行前的油温控制进行了说明,阐述了机组运行初始阶段的油温控制,为制冷机组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期望能给人们这方面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螺杆式制冷机组;油温控制;PID控制系统;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各行业对制冷机组的使用越来越多,制冷机组的应用也随之而变得广泛起来。但是在实际运行当中,如果没有很好地对冷冻油温度进行控制,就会对制冷机组的设备造成损害。因此如何做好制冷机组运行初始阶段的油温控制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分析。
  1 双级螺杆式机组油路系统
  系统采用半封闭双级变频螺杆式压缩机1,制冷剂为R22,蒸发温度范围为-60~-30℃,冷冻油型号为3GS,机组运行时注入压缩机的冷冻油最佳温度范围为40~60℃。
  系统中,冷冻油起到了密封转子间隙、冷却气体制冷剂和及润滑压缩机运动部件从而提高容积效率的作用。过低的冷冻油温度会使其溶解制冷剂的能力增强,令冷冻油黏度及润滑能力降低,加速压缩机运动部件的机械磨损。
  国内大部分冷库机房均无供暖措施,在寒冷地区如果机组运转率较低,机房内的温度会降至0℃以下。尤其是机组在低环境温度下长期待机时,油气分离器内贮存的冷冻油被周围环境冷却至较低的温度,此时机组开机运行可能对螺杆式压缩机造成损害。因此,螺杆式机组运行初始阶段的油温控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2机组运行前的油温控制
  2.1 机组运行前油温控制的重要性
  双级螺杆式制冷机组运行时的环境温度一般要求在0~40℃之间,但是在冬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如果机组较长时间停机,油气分離器中贮存的润滑油温度也会随之降低,黏度增大而溶解大量制冷剂。在不同油温及压力条件下,制冷剂R22在冷冻油3GS中的溶解度如图1所示。
  图1 制冷剂R22在冷冻油3GS中的溶解度曲线
  随着冷冻油中制冷剂溶解度的增加,冷冻油的黏度明显降低,而油温越高,冷冻油的黏度也会越低。
  对于双级螺杆式制冷机组,油气分离器中的油温过低,将会导致供给压缩机的冷冻油中的制冷剂溶解量增大,导致冷冻油黏度降低、压缩机轴承润滑不足,从而造成压缩机损伤。而冷冻油中的制冷剂溶解量增大会导致油飞散量增加,油气分离器分油效率降低,大量冷冻油被带入系统从而造成给油量不足,如压缩机供油中断将可能导致压缩机烧毁。而冷冻油大量进入蒸发器会导致其热交换能力低下,冷却效果变差会导致吸气过热度降低。注入压缩机中的冷冻油中如含有大量制冷剂,会对热交换量产生影响,造成排气温度过低,导致恶性循环。
  因此,对于双级螺杆式制冷系统,根据压缩机生产厂家的建议,需控制R22制冷剂在3GS冷冻油中的溶解度在5%~20%的范围,可以认为对于压缩机是安全可靠的。而在开机前,如油温保持在45℃以上,就基本可以保证制冷剂溶解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在相同的制冷剂溶解度条件下,油温越高,其黏度会大幅降低,从而使压缩机的8FD0动部件之间无法形成油膜,使其密封性及容积效率降低。而过高的冷冻油温度会使其冷却能力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过高,易造成报警及容积效率降低。因此,过低或过高的冷冻油温度对螺杆式制冷机组的运行都是不利的,机组开始运行时需将油气分离器中的油温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2.2 机组运行前的油温控制方法
  双级螺杆式制冷机组在开机初始阶段,为使注入压缩机的3GS冷冻油中制冷剂R22的溶解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将油气分离器2设计成如图2所示形式。
  图2 油气分离器外观简图
  低油位报警器下方安装有内置电加热器,当机组停机时,可产生热量对油气分离器内部的润滑油加热。油温传感器对油气分离器中的润滑油温度进行检测,其检测的温度信号输入PLC控制器,由其控制电加热器的开启或关闭。一般认为将油气分离器中冷冻油温度的目标值控制在45~60℃之间是合适的。
  由于油气分离器中被电加热器加热的润滑油向上流动,润滑油在竖直方向由上至下存在逐渐降低的温度梯度,而电加热器附近的润滑油温度较油气分离器中其他处的温度要高。因此,油温传感器安装在低油位报警器下方并远离电加热器处。这样所检测的温度最接近于油气分离器本体底部出油管处的润滑油温度。可在油气分离器筒体上焊接一个一端缩口的缩口铜管,将油温传感器装入缩口铜管后用硅胶将感温探头固定在缩口铜管内部,铜管外部接口塞入橡胶塞。
  3 机组运行初始阶段的油温控制
  3.1 机组运行初始阶段的油温特点
  当油气分离器内的冷冻油温度达到使用条件后,螺杆式制冷机组开机运行。此时压缩机排气侧所携带的高温冷冻油与油气分离器中温度较低的冷冻油不断混合,使得油气分离器内的冷冻油温度不断上升,直到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出油管排出的冷冻油温度接近恒定值,由于油气分离器向外界散失了部分热量,此时冷冻油温度稍低于排气温度。
  根据热力学计算公式,冷冻油在冷却过程中的冷却负荷(W)为
  (1)
  式中:c为冷冻油的比热容(J/(kg·℃)); 为冷冻油的质量流量(kg/s);Δt为冷冻油经过板式换热器冷却后的温度变化(℃)。
  以蒸发温度-50℃工况为例,将冷冻油冷却目标温度设置为50℃,通过式(1)可得,在不同冷凝温度下机组开机运行初始阶段,随着油气分离器出油温度的变化,在螺杆式制冷机组开机运行的初始阶段,油冷负荷是一个逐渐升高的变化过程。冷凝温度越高,油气分离器出油温度所能达到的最大值越高。当出油温度达到最大值后,油冷却负荷逐渐稳定。
  3.2 机组运行初始阶段油冷却控制优化改进   由于在机组运行初始阶段,油冷却负荷是一个从零开始逐渐升高的过程,因此对应油冷系统,很难选定某种型号的热力膨胀阀,使油温稳定在40~60℃使用范围内。此时热力膨胀阀的开启必将导致冷冻油温度剧烈下降,低于机组运行时所要求的冷冻油最低温度。同时,供液电磁阀将不断启停,油温波动使板式换热器存在因热应力冲击造成泄漏的危险。
  为了减小机组运行初始阶段油温波动对板式换热器造成热应力冲击,将原系统中的热力膨胀阀改为电子膨胀阀,并使用PID控制器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自动调节的控制方式,油气分离器设置了电加热器。其中冷冻油控制目标值为toil=50℃,电磁阀在冷冻油温度t>47℃时开启,t<47℃时关闭。
  该系统采用PID控制法,图3中R(t)是油温的期望值,即toil=50℃,y(t)是系统的实际输出,即冷冻油冷却后测得的温度t,两者构成控制偏差e(t)(e(t)=R(t)-y(t)=50-t)即PID控制器的输入。函数u(t)作为PID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它是通过对偏差信号e(t)的比例(P),积分(I)和微分(D)运算后得到的。u(t)也是被控对象的输入信号,它给电子膨胀阀驱动电机输入0~480的脉冲信号,使其开度连续增大或减小,从而使进入换热器的制冷剂流量m(t)改变。换热器可视为有滞后的一阶对象,由其来实现冷冻油的冷却功能。
  图3 PID控制系统原理
  3.3 油冷却控制系统改进后的油温控制效果
  使用改造后的油冷系統,对库温-42℃的冷库,环境温度为24℃的情况下,在机组开机运行后对注入压缩机的油温情况进行了测试。其中冷冻油控制目标值为toil=50℃,油气分离器中的电加热器在机组运行前将油温加热至45℃。
  图4所示为对应系统改造后机组运行初始阶段的注入压缩机的冷冻油温度变化曲线。通过测试结果可知,机组开始运行后,随着油温逐渐升高,电子膨胀阀开始工作。虽然从油气分离器分离出的冷冻油温度不断升高,但由于PID控制器对电子膨胀阀阀口开度的调节,使得冷却后注入压缩机的冷冻油温度波动幅度保持在10℃以内,并且不超出40~60℃的使用范围。随着螺杆式制冷机组冷凝压力及压缩机排气温度不断升高,油温波动均值逐渐升高。直到运行时间达到26min左右时,排气温度瞬间升高至66℃,又下降至42℃。随后冷冻油温度逐渐上升,并稳定在目标值50℃附近。
  图4 系统改造后机组运行初始阶段的油温变化
  图5所示为对应改造前机组运行初始阶段注入压缩机的冷冻油温度变化曲线。通过测试结果可见,当油分离器分离出的冷冻油温度升高至50℃以后,注入压缩机的冷冻油温度不断波动变化,波动幅度超过25℃,且最低温度达到33℃,不在40~60℃的使用范围。
  图5 系统改造前机组运行初始阶段的油温变化
  通过比较改造前后的油温变化曲线可知,在开机运行的初始阶段,PID控制法可使油气分离器分离出的冷冻油温度不断升高的情况下,使注入压缩机的油温保持较低的波动幅度,明显低于改造前的油温控制系统。尽管目前使用的PID控制法对油温控制仍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油温稳定前存在一次瞬间的波动情况,但与改造前系统相比油温波动情况明显改善,并可使注入压缩机的油温稳定在目标值。如何通过改进目前PID控制器使用的运算改善其对油温控制的滞后性,是下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
  4 结语
  综上所述,使用由PLC控制并有加热器的油气分离器,可以使螺杆式制冷机组在低温环境下也能正常运行。使用PID控制系统进行冷冻油冷却,可以有效降低机组运行后的供油温度波动幅度,使油温值得到稳定。这样不仅明显降低压缩机的故障率,而且能使板式换热器的危险泄露大幅降低,值得我们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莉宏.基于智能控制的PID控制方式的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
  [2]吴春明.氟利昂经济器螺杆制冷压缩机组常见故障及处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3.
其他文献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乡镇。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和原因,从规划角度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  引言  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期刊
摘要:市政燃气输配压力管道是目前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可能引起燃爆或中毒事故的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燃气管道的特点为大多数埋于地下,密布于人口密集区,施工与检验、检修难度大,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及外界原因的影响,易发生火灾、爆炸或中毒事故,易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或影响。因此,本文分析了市政燃气管道建设安全的原则,探讨了市政燃气管道建设安全管理方法。  关键词:市政;燃气管道;安全管理  近年来,随着天然
期刊
摘要:面对中国加入W T 0和市场变化的新形势,市政施工企业如何尽快转变观念,进行组织结构创新,在认真研究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不合时宜的组织管理模式。以一种更柔性、更敏捷、更开放的新型组织模式取而代之,以变应变,持续发展,已經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市政施工企业目前迫在眉睫的管理任务。本文在分析市政施工企业组织模式变迁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市政施工企业组织模式的思路与方法.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静压管桩存在的困难原因及措施展开了探讨,通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桩基的设计进行了计算,并在分析了沉桩困难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系列相应有效的处理措施,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沉桩;困难原因;措施;探讨  引言  静压管桩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十分普遍,这是由于它具有很多施工优点决定的,包括噪声污染低、震动幅度小、环境污染少等等。但是在实际
期刊
摘要: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前可利用的几种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和风能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两种。太阳能、风能在资源条件和技术应用上都有很好的互补特性,综合考虑太阳能和风能在多方面的互补特性而建立起来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是一种经济合理的供电方式。  关键词:高原地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探讨  一、青藏高原地区光伏风力互补发电系统的必要性及优点  风能
期刊
摘要: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企业中激励机制的相关制度确定这员工思想和行为的指导方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是指在企业体制当中,管理借助相关的激励机制或采用相关的激励手段,是指作用于员工的具体工作,借此激励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动机和工作热情,并激发员工的创造潜能,让企业员工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之上,增加员工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对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使他们更加积极的为企业目标而服务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我国在房屋土建方面也在飞速发展。随着建筑工程中房屋建筑的需求的快速增加,房屋土建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加强房屋土建的质量控制,不仅对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利益。本文中对房屋土建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房屋土建;质量控制;措施  一、前言  住房问题是每个人都关心的基本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期刊
摘要:管道运输目前在城市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与其他的能源运输方式相比较而言,管道运输更为安全和有效,而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由于市政燃气管道绝大部分都埋于地下,燃气管道出现受损甚至泄漏问题,尤其是那些因为慢性的腐蚀而造成管道泄漏,往往不容易被察觉。而一旦燃气管道发生大面积的泄漏,不但会带来经济损失,甚至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鉴于此,保证市政燃气输气管道的安全使用十分必要,各地应当根据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曝气生物滤池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通过结合具体的试验,对试验的进行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对试验结果作了阐述和系统分析,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曝气生物滤池;印染废水;处理应用  所谓的曝气生物滤池,是集生物氧化和截留悬浮固体一体的新工艺,该工艺具有去除SS、COD、BOD、硝化、脱氮、除磷的作用,在废水的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印染废水一般都含有极高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竞争态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政工工作在新的时期也需要做出新的调整和更改,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正确的引导员工的思想动态,使得广大的干部职工的思想行为能够与企业的缘起发展规划相一致,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持续的发展。本文首先总结了企业政工工作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继而对于新时期对于企业政工工作的新要求作出了总结和解释,同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