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晨在温泉镇给社区表演队排练,下午在学院路的辅导课是一对一的单兵教练,晚上去双井附近的一个舞蹈工作室任教……人奔波在大都市的南北东西,心里还惦记着家里正待“小升初”的儿子。“the next stating is yong’anlu”,乘客永远挤得摩肩接踵的一号地铁线飘来报站的声音。“永安路?”郝老师思绪微微一震,快下车了。猛然联想“永安”意味着什么?安定而且久远?郝老师微微一笑,那条路不属于自己,准确地说是不属于自己的情感。
情钟舞坛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满脸稚气的她,第一次接触社会上刚刚萌动的国际标准舞,就被它的高雅潇洒和内在的激情所陶醉了。
为了入门,她起早贪黑,经常是把工作调在早班,午后抽空练功,晚间再去上课……妈妈不知闺女一顿饭可以吃两个大馒头却瘦得“嘬腮”了,是图什么;又为闺女的脚因练舞而动了两次手术,感到心疼。
为了提高舞技,她抓住了那时难得的来自海外的名家、名师的授课机会。从台湾的王弘志、王子文到日本的小岛、英国的大卫,成百上千的学费往里扔。那个年代,这是笔很大的开销。钱从哪里来?除了省吃俭用,她开始四处教课,好在正逢交谊舞启蒙浪潮,她的身影便在北京的大学、工厂、部队、机关逐渐被人们所熟悉。“郝老师”,就是从那时叫响的。
其实真正让她满足的,还是自己在舞蹈中的感觉。她忘不了,在民族宫的舞池中,一曲探戈,她技惊众邻,其他舞者纷纷停下,改为欣赏;乐队故意又续一曲,只有她和舞伴的表演。铿锵的节奏中,她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韵律。
是的,用她的话说,那几年,她成了比赛“专业户”,也是得奖“专业户”,包括1994年京津国际标准舞大赛甲组全能冠军。她参与录制的“国际舞厅舞教程”也相继出版。
舞坛对她的付出,给予了相应的回报。
但也仅仅是如此……
“你信命吗?”那年重阳,郝老师和朋友们去八大处登山。浓密的桫椤树影中,大家嘻嘻哈哈地围绕着一个算卦的人,“算算他!”“算算她!”年轻人只沉浸在欢乐的现实,嘲弄着未知的玄机。郝老师悄悄地离开人群,她忽然想起,一位朋友曾经以她的名字测过,说的是“技艺有成,但……”朋友怕扫她的兴,停住连说“别信,别信”。
但从那时起,郝老师似乎就意识到了什么。
情陷围城
郝老师毫不讳言,国标舞的顶级搭档大多是夫妻档。这是长期肢体的接触、默契的配合、情绪的交流造就的。许多夫妻就是这样培养成的,甚至是“重新组合”的。选手中许多舞伴的选择,是有长期“搭档”的预期的。但郝老师似乎仅钟情于“舞”而未有心于人。一是她的搭档是个有家室的人,郝老师便没有这个念头;二是郝老师认为如果自己主动替换舞伴,等于“闪”了搭档,是不道德的;而且对于这个性子急、脾气犟的姑娘来说,她与搭档在表演以外的相处,越来越多的是切磋舞技中的争执,难免埋下了自己被动的伏笔。
的确,对方不久就另寻新的合作者了,新人恰恰还是郝老师的学生。被动中谈不上是失落,但总是有些怅然。
一位前辈,曾经点拨她说:“探戈不仅表现了热情、缠绵,更深层次的是内敛和哲学般的忧伤。”
正值青春的郝老师,还没有仔细品味走过的道路,更还来不及深思这个严肃的问题。但是,一向拿得起放得下的她,毅然走出舞坛。不是赌气,而是带着已有的满足,怀着新的憧憬,赶往人生前面的驿站。
从他人介绍到相识结婚,在郝老师的回忆中是个简单的过程。对方是位理工硕士,仪表堂堂,似乎这就够了。郝老师并没有指望拿恋爱的感受与浓墨重彩的宫廷舞氛围相比。她懂得生活是真实的,而且作好了平淡的准备。
令郝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婚后婆婆如影相随,也进驻了这个小家,看管起这对小夫妻,并屡屡声明儿子是她的,就要服她管,甚至管到了小两口睡觉不许关自己的屋门……郝老师理解婆婆多年独自撑家带子的不易,也理解丈夫的孝顺之心。但是,她难以忍受在无处回避的监视中,二人世界的完全丧失。她并不怕挑剔的目光,饱经舞坛沙场的她,哪一次比赛不是有十来对评委审视的目光,目光的聚焦下,她会更快地进入角色,更易显现活力,更能舞出色彩。而婆婆的眼神、先生的态度、家庭的气氛,却压抑得她倍感窒息。
十多年来,舞蹈范式造就的挺拔、尊贵,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她的潜意识,她去意已决。
她不愿意深究先生为什么离家越来越频繁,时间越来越久;她更不想回味那最终爆发的导火索是怎样一件小事,无可挽回的婚姻留给她的是无尽伤痛和步履蹒跚的宝宝……
情归何处
一个以音乐为滋养的人是不会沉沦的。克莱德曼华丽流畅的琴声,恩娅庄重而缥缈的歌喉……那些熟悉的乐曲无一不是她度过艰难岁月的支撑,就连偶然闯入的哀乐她都会留意低音部涅般走向重生的轰鸣。她要振作,要振作地走出去。
完全的回归?她清楚,自己已经不具有更多的优势。加之她虽有耳闻但并不明白,也适应不了市场化中或明或暗的种种“规则”。她选择了一项较为单纯的工作——从事舞蹈教学。
以她的资历,受聘机会是多多的,但是她心态平和地自称是为了“养家糊口”,并且她告诫自己做教师是“良心活儿”。
她走进了中央部委,在那里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思路,指导着多姿多彩的舞蹈培训,受到连年续约。
她辗转在京畿乡镇,居然为农民排练出维也纳舞《今夜无眠》,被誉为送“高雅文化进农村”。
基于成本的压力,有的培训点,男女学员虽然舞步不同,但只安排一位教员,她便一个人干俩人的活,有时甚至是一个一个拉过来,手把手地教练。
没有人听她叫苦,只见她一踏上舞步就激情四射。
学员尚不知道,为了几小节的配乐,她东求西告,惊动过国外著名音乐学院的教授。为了丰富资料,她累积了连续十年的国际标准舞大赛音像资料。
郝老师多次自嘲“靠这个,发不了财”,但她乐此不疲。有人问过她,快乐在哪儿?她想了想,说:“有时,在培养的选手、编排的节目上,同行看出了我的影子。”
沉甸甸的一句话,置放下沉甸甸的情感——
郝老师表示不再奢求什么,“怕再受伤害”。如此,已经足够了。
又是一个周末的夜晚,朝阳区一栋写字楼里,舞蹈工作室排练厅的灯光还亮着。需要横穿北京城区才能到家的郝老师下课了,但她却没有走,下节是另外一位老师的课,可能有新的内容,她要看,她想学……
离开时,步入地铁,已经很晚,车厢内似乎是青年人的世界了,看书的,悄悄聊天的,远处靠着立柱还有人在弹着吉他……“前方到站是西单站……”郝老师暗暗笑了,她想起了手机上接到的一个段子:“坐一号线地铁,自东向西,好比一生:车过金融街,想的是发财致富;车过军博,向往过建功立业;车过公主坟,嘲笑过前人古者;车过万寿路,盼望的是长生不老……谁知离八宝山已经很近了。”
是的,郝老师明白:人生很短,驿站历程大体相似;但旅途中,只要有过真诚的追求,有过尽心的奉献;而且,那片真情、那片热情常驻在心,不曾流离,便足可慰藉自己了。
郝老师碰到了提包里小小的盒子,那是学员送她的生日礼物:一捧香茗。她想起了儿时家里,八仙桌上,那把古色古香的茶壶,画着一缕幽兰,还有飘逸的行书“可以清心”……
编辑/任 涓 woshirenjuan@126.com
情钟舞坛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满脸稚气的她,第一次接触社会上刚刚萌动的国际标准舞,就被它的高雅潇洒和内在的激情所陶醉了。
为了入门,她起早贪黑,经常是把工作调在早班,午后抽空练功,晚间再去上课……妈妈不知闺女一顿饭可以吃两个大馒头却瘦得“嘬腮”了,是图什么;又为闺女的脚因练舞而动了两次手术,感到心疼。
为了提高舞技,她抓住了那时难得的来自海外的名家、名师的授课机会。从台湾的王弘志、王子文到日本的小岛、英国的大卫,成百上千的学费往里扔。那个年代,这是笔很大的开销。钱从哪里来?除了省吃俭用,她开始四处教课,好在正逢交谊舞启蒙浪潮,她的身影便在北京的大学、工厂、部队、机关逐渐被人们所熟悉。“郝老师”,就是从那时叫响的。
其实真正让她满足的,还是自己在舞蹈中的感觉。她忘不了,在民族宫的舞池中,一曲探戈,她技惊众邻,其他舞者纷纷停下,改为欣赏;乐队故意又续一曲,只有她和舞伴的表演。铿锵的节奏中,她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韵律。
是的,用她的话说,那几年,她成了比赛“专业户”,也是得奖“专业户”,包括1994年京津国际标准舞大赛甲组全能冠军。她参与录制的“国际舞厅舞教程”也相继出版。
舞坛对她的付出,给予了相应的回报。
但也仅仅是如此……
“你信命吗?”那年重阳,郝老师和朋友们去八大处登山。浓密的桫椤树影中,大家嘻嘻哈哈地围绕着一个算卦的人,“算算他!”“算算她!”年轻人只沉浸在欢乐的现实,嘲弄着未知的玄机。郝老师悄悄地离开人群,她忽然想起,一位朋友曾经以她的名字测过,说的是“技艺有成,但……”朋友怕扫她的兴,停住连说“别信,别信”。
但从那时起,郝老师似乎就意识到了什么。
情陷围城
郝老师毫不讳言,国标舞的顶级搭档大多是夫妻档。这是长期肢体的接触、默契的配合、情绪的交流造就的。许多夫妻就是这样培养成的,甚至是“重新组合”的。选手中许多舞伴的选择,是有长期“搭档”的预期的。但郝老师似乎仅钟情于“舞”而未有心于人。一是她的搭档是个有家室的人,郝老师便没有这个念头;二是郝老师认为如果自己主动替换舞伴,等于“闪”了搭档,是不道德的;而且对于这个性子急、脾气犟的姑娘来说,她与搭档在表演以外的相处,越来越多的是切磋舞技中的争执,难免埋下了自己被动的伏笔。
的确,对方不久就另寻新的合作者了,新人恰恰还是郝老师的学生。被动中谈不上是失落,但总是有些怅然。
一位前辈,曾经点拨她说:“探戈不仅表现了热情、缠绵,更深层次的是内敛和哲学般的忧伤。”
正值青春的郝老师,还没有仔细品味走过的道路,更还来不及深思这个严肃的问题。但是,一向拿得起放得下的她,毅然走出舞坛。不是赌气,而是带着已有的满足,怀着新的憧憬,赶往人生前面的驿站。
从他人介绍到相识结婚,在郝老师的回忆中是个简单的过程。对方是位理工硕士,仪表堂堂,似乎这就够了。郝老师并没有指望拿恋爱的感受与浓墨重彩的宫廷舞氛围相比。她懂得生活是真实的,而且作好了平淡的准备。
令郝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婚后婆婆如影相随,也进驻了这个小家,看管起这对小夫妻,并屡屡声明儿子是她的,就要服她管,甚至管到了小两口睡觉不许关自己的屋门……郝老师理解婆婆多年独自撑家带子的不易,也理解丈夫的孝顺之心。但是,她难以忍受在无处回避的监视中,二人世界的完全丧失。她并不怕挑剔的目光,饱经舞坛沙场的她,哪一次比赛不是有十来对评委审视的目光,目光的聚焦下,她会更快地进入角色,更易显现活力,更能舞出色彩。而婆婆的眼神、先生的态度、家庭的气氛,却压抑得她倍感窒息。
十多年来,舞蹈范式造就的挺拔、尊贵,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她的潜意识,她去意已决。
她不愿意深究先生为什么离家越来越频繁,时间越来越久;她更不想回味那最终爆发的导火索是怎样一件小事,无可挽回的婚姻留给她的是无尽伤痛和步履蹒跚的宝宝……
情归何处
一个以音乐为滋养的人是不会沉沦的。克莱德曼华丽流畅的琴声,恩娅庄重而缥缈的歌喉……那些熟悉的乐曲无一不是她度过艰难岁月的支撑,就连偶然闯入的哀乐她都会留意低音部涅般走向重生的轰鸣。她要振作,要振作地走出去。
完全的回归?她清楚,自己已经不具有更多的优势。加之她虽有耳闻但并不明白,也适应不了市场化中或明或暗的种种“规则”。她选择了一项较为单纯的工作——从事舞蹈教学。
以她的资历,受聘机会是多多的,但是她心态平和地自称是为了“养家糊口”,并且她告诫自己做教师是“良心活儿”。
她走进了中央部委,在那里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思路,指导着多姿多彩的舞蹈培训,受到连年续约。
她辗转在京畿乡镇,居然为农民排练出维也纳舞《今夜无眠》,被誉为送“高雅文化进农村”。
基于成本的压力,有的培训点,男女学员虽然舞步不同,但只安排一位教员,她便一个人干俩人的活,有时甚至是一个一个拉过来,手把手地教练。
没有人听她叫苦,只见她一踏上舞步就激情四射。
学员尚不知道,为了几小节的配乐,她东求西告,惊动过国外著名音乐学院的教授。为了丰富资料,她累积了连续十年的国际标准舞大赛音像资料。
郝老师多次自嘲“靠这个,发不了财”,但她乐此不疲。有人问过她,快乐在哪儿?她想了想,说:“有时,在培养的选手、编排的节目上,同行看出了我的影子。”
沉甸甸的一句话,置放下沉甸甸的情感——
郝老师表示不再奢求什么,“怕再受伤害”。如此,已经足够了。
又是一个周末的夜晚,朝阳区一栋写字楼里,舞蹈工作室排练厅的灯光还亮着。需要横穿北京城区才能到家的郝老师下课了,但她却没有走,下节是另外一位老师的课,可能有新的内容,她要看,她想学……
离开时,步入地铁,已经很晚,车厢内似乎是青年人的世界了,看书的,悄悄聊天的,远处靠着立柱还有人在弹着吉他……“前方到站是西单站……”郝老师暗暗笑了,她想起了手机上接到的一个段子:“坐一号线地铁,自东向西,好比一生:车过金融街,想的是发财致富;车过军博,向往过建功立业;车过公主坟,嘲笑过前人古者;车过万寿路,盼望的是长生不老……谁知离八宝山已经很近了。”
是的,郝老师明白:人生很短,驿站历程大体相似;但旅途中,只要有过真诚的追求,有过尽心的奉献;而且,那片真情、那片热情常驻在心,不曾流离,便足可慰藉自己了。
郝老师碰到了提包里小小的盒子,那是学员送她的生日礼物:一捧香茗。她想起了儿时家里,八仙桌上,那把古色古香的茶壶,画着一缕幽兰,还有飘逸的行书“可以清心”……
编辑/任 涓 woshirenj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