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求源 审时度势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ft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都要就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延伸,以求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是课改倡导的新教学理念之一。确实,课堂学习资源的“辐射”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课堂辐射显得凌乱、无边,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
  一、语文课堂文本“辐射”,值得探寻的梦
  (一)什么叫“辐射”
  所谓“辐射”,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使课内外知识达到有机整合,教师针对文本的特点或者内容的需求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它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的确,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囿于文本之中,应该适当地向课外辐射,以求深化主题的功效。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辐射无度的现象。只有把握好辐射的“度”,我们的课堂才会出现异彩纷呈的意境。
  (二)什么叫“辐射度”
  所谓“辐射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辐射延伸要有容量或时间、方式、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不能为了体现某个环节不而一味地辐射,导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因此,对“辐射度”的把握则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我们每位教师,特别是公开教学时教师最想把握也最难把握好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辐射后的课堂教学探析
  当下的语文课堂为了使课内外知识得到有机整合,教师要对文本进行辐射。这样,不少的语文课被上成了绘画课、自然课、欣赏课等。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采取哪种方式、利用哪些手段,都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观看视频、欣赏音乐,或是进行才艺大比拼等。语文课最终的落脚点都应放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其归宿在于为语文服务,为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否则,语文就失去了语文的本性。
  二、辐射,再度“瘦身”
  如今的语文课,知识辐射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我们在公开的观摩教学活动中都能看到相关文本的辐射的内容。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辐射的深度和广度也因人而异。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片断。
  师:同学们,学了《望月》一课,你们一定有许多关于月亮的诗句想背给大家听的吧。
  生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师:你们这些诗句是怎么收集到的?
  生:查古诗文书的。
  生:小时候就背的。
  课堂上学生背得一个比一个起劲。背完后教师又追问,一个接一个。
  这样辐射的课堂,让人感觉到辐射脱离了文本的要求,变成了古诗背诵展示课。
  如今的语文课,我深深地感到一种矛盾,即孩子的知识面与文本的衔接之间的矛盾。我们更多的是教给孩子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掌握语文技能。语文课堂应是让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徜徉书海,品味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而不是漫无边际又不切实际地去辐射。这样,不仅会使语文课变了味,还增加了孩子学习的难度,让孩子觉得自己在辐射这个环节像个局外人。既不能让孩子随口乱说,又不能让孩子哑口无言,这就是对辐射度把握的问题。把握得好那将出现异彩纷呈的境界,把握得不好那就是画蛇添足。
  三、如何对文本展开“辐射”
  基于我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个人认为文本辐射应该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一)立足文本,这是辐射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用好教材,凭借教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体验、感悟文字之美。任何辐射都离不开文本,对课堂学习资源的挖掘与引进,归根到底是为“反哺”文本这一最终目标服务的,即补充文本,提升主题。这样使所学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升华。任何脱离文本的所谓辐射必将使课堂越走越远,导致难以收场的结局。辐射是以文本为载体和平台的,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更深的挖掘与链接,使课内外知识得到有机的融合,真正让学生得益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辐射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课外所学。有效的辐射,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
  请看《碧螺春》的课堂教学片断。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碧螺春的来历、采摘、制作以及品尝了碧螺春。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家乡的云雾茶。谁来按照文中介绍碧螺春的方法介绍一下你收集的云雾茶?
  生:云雾茶产在家乡的花果山一带。
  生:云雾茶具有条索紧圆、形似眉状、锋苗挺秀、润绿显毫、香高持久、滋味鲜浓、汤色清明、叶底匀整等独特的品格。
  师:是啊,说得真全面。
  生:云雾茶沏茶时,最好先倒半杯开水,温度掌握在 80 ℃ — 90 ℃ 之间,不加杯盖,茶叶霎时舒展如剪,翠似新叶。须臾,再加二遍水,在清亮黄绿的茶液中,似有簇簇茶花,茵茵攒动。品之,滋味醇厚,清香爽神,沁人心脾。
  生:饮用花果山云雾茶,对消炎、杀菌、治痢、化食等有一定疗效。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老师想的和你们是一样的。
  《碧螺春》一课的教学,教师让学生根据本课的写法汇报收集的云雾茶,孩子们都能够就相关内容按照本课的内容结构进行交流。这样的辐射让孩子们在充分了解碧螺春的基础上,了解了家乡的名茶,使本节课学习内容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目标。这样的辐射围绕文本来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以文本为中心,以汇报的方式展开辐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教师以找到辐射的最佳答案为出发点,进行适时引导、巧妙点拨,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树立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自觉的发展。
  (二)取决于教师,教师是课堂的舵手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就好比航船的舵手。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其熟练驾驭课堂的程度。教师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对教材的理解透彻,驾驭课堂自然就游刃有余。当课堂出现一些偏颇时,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引领,予以纠正,对孩子能够适时进行点拨,这样课堂上孩子小手起举,小脸通红,才能得以充分展示。   请看《三顾茅庐》教学片断。
  文章第二段有这样一段话: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张飞、刘备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1:张飞性急、鲁莽。
  生2:刘备稳重、尊重人才。
  师:你还知道三国中的哪些人物,他们都具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
  此处教师是想借助所教内容,让学生交流所了解的三国人物。由于教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越说越多。
  下面再请看《孔子游春》的课堂教学片断。
  师: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春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同学们,作者把大自然比作母亲,文章中列举的几个部位多形象呀。你能试着按照文中的写法吧省略号处补充几个吗?
  (学生小组讨论,接着交流)
  生1:滚滚河水是她的奔腾的血液。
  生2:美丽的彩虹是她的漂亮的发卡。
  生活处处有诗意。课堂上一个简单的省略号被教师这样一启发,便充满了生气与活力,使学生找到了灵感,辐射了知识。作为授课者这很可能是课前所预设好的,作为听课者是一种学习。课堂教学是教师永远未完成的一种创造。
  (三)尊重学生,甄别主体的差异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肯定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作为授课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经验、阅历、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出现不同的理解。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甄别主体的差异性。
  如上文的《三顾茅庐》教学片断,教师要求学生谈一谈所了解的三国人物。此问题对读过《三国演义》的孩子而言,那是小事一桩;对没有读过的孩子而言,那是白问,课堂上他只有坐在位置上不说话的份了。因此,教师在进行辐射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预习情况,考虑孩子的认知能力。在辐射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这样,让孩子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否则,再精彩的辐射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达不到课堂教学的要求。
  (四)抓住时机,展示辐射的魅力
  在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抓住课本辐射的时机,把握课本辐射的火候,用好课本辐射这根“魔棒”,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更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辐射延伸可放在课文学习的不同时段进行。如搜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可以放在课前,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为学习新课掌握第一手资料;相关读物的推荐可安排在学完课文后,用来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于到课外学习中,巩固课堂的学习成果,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中,则可以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触类旁通。请看《燕子》的教学片断。
  文中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构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作者在写此段内容的顺序依次为:羽毛——翅膀——尾巴。
  师:我们刚才通过研读了解了燕子的外形。作者的写作顺序非常清楚,现在我们也按照本文的写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生:我写的是小花猫——一身雪白的毛发,铜铃般的眼睛轱辘辘地转,八字形的胡须非常整齐地排列在脸旁,这就是我家可爱的猫咪。
  辐射延伸是课堂永远的话题。让我们立足文本、抓住时机,做到因人而异、适时引导,提高课堂辐射的效度。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既有“质”又有“量”。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学既要强调“言”,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好篇,关注言语的外在形式;还要凸显“意”,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文质并重,言意兼得。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细读中品文本的精妙、想象中品文本的厚重、触摸中感知文本的温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言意兼得 指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笔者认为,贯彻新课标要从对话生本出发,以学生为本,开发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发挥学生主体性,挖掘生本价值和能力。那如何有效发挥学生主体,进行生本对话呢?笔者现结合《船长》的阅读教学课堂实践来谈一些体会。  一、加强预习对话,开发生本隐性资源  课堂是动态的建构过程,师生在共同参与中不知不觉会生成资源。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捕捉并挖掘、探索其
【设计理念】  要想让学生在这么短的40分钟时间里了解课文内容,走进文本内涵,除了读还是读。同时,让学生通过文字的研读,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动感的大草原的画面,并在欣赏草原画面的同时再运用文章的语言进行描绘,这样使得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草原的“美”而开展教学,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教学预设】  一、课前谈话,想象草原的美  1.热身:板书“草原”, 让孩子通过汉字想象画面,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画面。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是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中的名句。清雅的荷香吸引了作者,他有感而发,因此诗句也非常美丽。其实,课本上的哪一篇诗文不是作者受现实之美的触发而写的?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审美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受诗文之美,这是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一、读悟韵律美  “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热爱朗读并会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最大的财富。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因为考试
[摘 要]以往的古诗教学大多停留在解意、诵读、体情、悟境上,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一直关注甚少。课堂教学一改古诗教学的传统方式,在初读质疑的基础上,安排“写准确”“写生动”“写全面”三个板块的综合学习,还原古诗原貌,再现古诗情境,丰富古诗意蕴,这样全面提升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多层对话 写准确 写生动 写全面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使学生厌烦。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就产生惧怕心理。这是因为学生在作文时“无米下锅”。  小学生作文无从下笔,犹如一道鸿沟横亘在他们面前。那么,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得的材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摘 要]说理文的教学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前后照应,引导学生把握说理文的整体框架;对比辨析,让学生明晰说理文的典型价值;元素提炼,使学生感受说明文的叙述特点;实践运用,体会说理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提升教学效益。  [关键词]阅读教学 表达特质 说理文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多媒体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等优势迅速在教学中被教师们普遍使用。其实,如果在语文复习活动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就会使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扎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使梳理知识体系更便捷  到复习阶段,教师总要把整册内容做系统地梳理,使学生获得完整性的知识。传统的语文复习方式费时费力,一堂课下来,往往只梳理了一两篇课文。学生为了配合教师,埋头猛抄,没有多大效果。如果复习时能充分利用
“简真”课堂力求凸显“简”“真”两个基本特点。“简”即“简约”,简约的教学即意味着教学内容的精简,教学目标的简明,教学环节的简练,教法和学法的简朴;“真”即“真实”“扎实”,在教学中紧扣重点,精选巧设,精讲多练,追求教学的踏实和扎实,追求课堂的真实的品质和实在的效果。“简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分为领受、领悟、提升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领受  所谓“领受”,是指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感受,是“简真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经典之作。从读小学时背诵到至今从教,我不说滚瓜烂熟,至少也是“谙熟”此文。但是,要真正走入文本去体验作者游览的奇乐妙趣,还需要再进一步亲近文本。如果说只是按作者的游览路线以及每一个景点的特点:山路(景多声美)——洞口(很宽)——外洞(宽敞)——孔隙(既暗又窄又小)——内洞(黑、大、奇)——出洞展开教学,那课只是浮于表面上,课堂肯定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