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育人方式改革,厚植学生创新素养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ang9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立德树人、人才强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拥有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支撑。高中阶段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普通高中如何在把握办学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变革育人方式,提供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产生和成长的土壤?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验中学”)创建于1920年。2000年,国务院原副总理习仲勋同志题词“弘扬‘实验’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为学校新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跨越新的一百年之际,省实验中学基于办学定位和育人目标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思考。
  坚持以德为先,实施“守正德育”,打好学生生命底色
  德是人才的灵魂,而有才无德,可能发展为歪才、废才。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国家发展的需要。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需要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价值取向、培养创新人格。省实验中学在实践中构筑真实德育场域,通过守正德育课程、系列实践活动、创新素质评价等多种途径,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培根铸魂。
  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坚定追求优秀的成长信念。教育的目标在于使每个个体实现“成功的生活”,在于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在学校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历代实验人始终以“忠毅勤朴”为校训,形成了“守正创新,自强不息”的实验精神,积淀了具有实验特色的育人文化。进入新世纪,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学校提出“三好两有”即品德好、身心好、學习好、有个性特长、有创新精神的育人目标。我们将优秀品德、身心健康、学业优良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三个核心目标,引领全体教师重视学生的优秀品德。
  打造守正德育课程,落实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守正德育课程,回答培养什么人问题。“守正”,即恪守正道,“守正德育”从“德、学、身、趣、行”这五个方面阐述了顺应“五育”并举的时代要求,落实省实验中学“三好两有”的育人目标。“守正德育”的课程内容包括德正、身正、学正、趣正、行正这五个维度。
  学校在守正德育课程中,注重构筑真实德育场域,在实践中生成道德行为。比如通过系列活动,增强使命感,锤炼能力;通过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感受时代脉动、思考社会问题,培养责任心和公益心;通过走进周边历史文化场所、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开展各领域的体验活动,感受社会巨大变化,厚植爱党爱国爱乡情怀。
  创新成长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正向生长。我们以绿色评价理念为指导,努力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每学期根据“德正、身正、学正、趣正、行正”相关记录数据,探索为每位学生形成一份“五正雷达图”,形象、直观地展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长期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引导全体学生寻找自身潜力,挖掘自身潜力;引导广大教师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同学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找到成长中的自信。
  着力建设生涯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生活创造力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度关注学生个人志向与未来发展,重点思考如何将为国育才与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有机统一,厚植爱国爱乡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并努力打破校内外壁垒,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和空间。近几年,我们从关注升学转向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引导学生追求生命更大的价值与意义,满足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学校建立“一体、两翼、三层、四力、五环”高中生涯教育体系,打造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其中“一体”指从目标上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为主体;在途径上,以学科教师渗透生涯教育为主体。
  我们将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之中,五类课程融合在一起实施,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特别是建立了生涯教育四大支撑系统,通过精心组织系列体验活动,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了解工作世界,体验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聚集形成追求优秀的内动力。
  推进课程与课堂改革,搭建学生创新发展的立交桥
  有研究指出,创新人才往往在某领域存在超强的内生动力,超强的思维力、记忆力、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着特殊的发展需求。省实验中学在办学实践中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在“以生为本,奠基人生,创新发展,张扬个性”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构建全课程体系、“三导制”教育模式、加强分类培养等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为创新人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平台和条件。
  建设全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多元卓越成长。课程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学校围绕立德树人、全面育人这个核心,按照文化传承、认知思维、体育健康、艺术审美、探究创新、合作参与等六大领域,每个领域又从人生基石课程、个性培育课程、卓越成长课程三个层级,形成了具有实验中学特色的“163卓越发展”全课程体系,搭建实现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的立交桥。
  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及未来。在注重科技普及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设科普知识渗透课、组织科技创新活动课、开设科技兴趣小组课、搭建项目研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科技素养的发展。同时,通过英才计划和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建立与武汉地区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定期前往武汉各高校高精实验室参观学习,发现和培养具有科学潜质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实施“三导制”大课堂教育模式,推进育人机制创新。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特别是把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课程育人的目标和归宿,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尤为关键。
  打造卓越成长新课堂,构建新型关系是关键。从2013年开始,学校就建立了具有省实验中学特色的“三导制”即导师制、导生制、导学制大课堂教学模式,搭建起一座师师、师生、生生互动的立交桥,优化师师、师生、生生关系,促进教书与育人、管教与管导的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在通过导师制、导生制释放教育活力的同时,大力建设问题化驱动、思维化串联、评价化推进、价值化融合的“导学型”课堂模式,将传统的“教堂”变成“学堂”,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索、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是选拔人的。学校的愿景是通过建设全课程体系带动育人方式改革,让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奠基创新人才培养,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其他文献
“青春期叛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谈到“青春期”,人们脑海中会立刻呈现“叛逆”两个字,“青春期=叛逆”似乎成了一个不证自明的“公式”。青春期就一定会叛逆吗?“青春期=叛逆”这一认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是生理、心理快速成长和变化的时期,是一个生理性的自然成长过程。而“叛逆”是一种主观判断,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价值认定。“青春期”与“叛逆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线教学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师生一起接受了一次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大培训、大练兵,在社交隔离状态下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是大功一件。但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师生重返教室。在线教学的应用,似乎又回到了疫情前,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着实有些可惜。在线教学当然不是方方面面都优于面对面的教学,或者说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还没有取得关键突破时,还缺乏那种面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发现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源,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出发点。在活动中教师要珍视幼儿提出的问题,加以判断,引发幼儿探究学习的兴趣,支持其深入探究。  大班幼儿开展了“幼儿园的花果山”主题活动,在统计“有多少条上山的路”时,第二小组发现了一条只能延伸到半山腰的轮胎路,“半条路是不是路”引发了幼儿的激烈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成绩差异、学习方式差异、兴趣爱好差异、学习能力差异等几方面。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既制约了前者的个性发展,也加重了后者的负担。基于此,学校开展了“基于学生发展的走班制教师资源整合的研究”课题实践。2016年11月,学校在八年级筹备开展数学和英语两大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将八年级学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担负着立德树人、成就人类梦想的神圣使命。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应该是:新时代新在哪里?对教育提出了什么新要求?教育该怎样回应时代命题、怎样答好立德树人这张考卷?对于教育的“领头羊”“掌门人”而言,责任尤其重大,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到“六个明确”,让“立德树人”从理念走向实践。  一是明确正确的办学方向。办学校、育英才,方向永
一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学校,一定承担着教师专业成长的责任;一所承担教师专业发展责任的学校,才能真正对学生成长负责。  站在讲台上的人是决定未来的人。一所对学生成长负责的学校,一定承担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一所承担教师专业发展责任的学校,才能真正对学生成长负责。立足教师发展需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沙河二小”)开发并落实了教师发展两大课程:专业素养纵深提升课程和幸福生命拓宽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现当代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自1994年被正式提出后发展至今已有27年的历史。全球化时代,全纳教育思想影响了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实践。实践证明,唯有走向全纳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国际视野下的全纳教育理念  全纳教育致力于捍卫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权益。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
陶继新: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构建有特色学校文化,提出并践行认同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否就认同教育中的认同教育课程谈谈您的理念与做法?孔德勇:谈到认同教育课程,首先就要说说“认同教育”。“认同教育”的办学思想源于老子的“和光同尘”、孔子的“天下大同”思想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五个认同”理念的深度融合,办学理念是“为认同而教育,因教育而认同”。认同教育是我们忠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礼仪是一个國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可塑性强、模仿性强,是良好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下园小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设“礼润童心”课程,传承中华文化,培养文明有礼的少年儿童。  课程背景。孔子问礼文韵千年,依于斯并融于斯的下园小学栖居于小巷深处。下园小学
“1932年,中央苏区政府发布了《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植树造林的文件。”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晴川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晴川实验小学”)崭新亮丽的校园里,植树节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场“学百年党史”思政大课,从党史上第一个关于植树造林的文件,到习近平总书记连续9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校师生听得入神,对接下来的植树活动摩拳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