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法律文化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chengju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环境法律文化的概念、内在结构、作用等基本理论,认为环境法律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加强环境法律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环境法;环境法律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对于文化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的界定,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見智”的。《现代汉语词典》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文化含义是:一个特定社会中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括技术、价值观念、信仰及规范。
  从上可看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或者认为文化包括物质、制度、风俗习惯和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根据其组成内容的不容,可以分为政治文化、宗教文化、法律文化等。法律文化即属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环境法律文化的概念
  所谓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作用基础上国家政权所创制的法律规则制度,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理念、观念、心理感情、习惯及理论学说的复合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法律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深受所在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此,所有的法律文化都是由社会成员创造的,法律文化不是上帝启示和赐予的,也不是人的天性中本来就包含的,法律文化的“公平、正义、平等”等观念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人类的法律文化代代相传,不断积累,便形成了更加细化的专业法律文化,环境法律文化即是法律文化不断细化的结果。
  由于文化、法律文化的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因此,要对环境法律文化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就显得更加困难。本文提出的环境法律文化概念是法律文化概念的子集。从语义学角度来研究环境法律文化,它应该是由环境与法律文化两个部分构成的,环境是法律文化的定语,用于限定法律文化的概念,意思是指这部分法律文化只涉及环境相关议题。也就是说,它是基于环境保护法律规制行为而产生的一种法律文化现象。我们使用环境法律文化这个概念,不过是为了便于表述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用来指代那些与环境法律有关的法律文化。如果说法律文化是一种观念,或者是这种观念与外在物质的结合。套用这样的解释,环境法律文化也是一种人们关于环境问题法律应对的观念及其外在表现的形式———环境法律规范、制度、组织等。当然对于环境法律文化概念之界定亦有不同的观点。也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的环境法律文化,即是指人们在特定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中,经过长期的创造活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于环境的法律观念、制度以及环境法律的实践等方面的综合体。
  三、环境法律文化内在结构性分析
  法律文化是一种描述法律社会行为和态度的稳定模式的途径,其中包含了众多因素,从制度事实到不同行为的模式。在法律文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将法律文化中的众多因素进行分类研究。这种研究的路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法律文化的方法。我国著名的历史学者庞朴先生曾在20世80年代提出“文化结构三层次”学说。基于此学说,王申把法律文化也分为三层次:物质层次——法律组织机构;心物层次——各种法律制度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风俗和习惯;心理层次——法律价值观念、法律思维、法律意识。而刘学灵把法律文化划分为两个部分:结构层面和结构内核。结构内核就是蕴藏于深层结构之中,辐射于各层面之上的法律文化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础在法律结构内核中的体现。刘作翔则把法律文化分为深层结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体系,以及表层结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机构和法律设施。对法律文化进行结构性分析,除了能够使其研究范围被进一步明确,尽可能减少因其概念的模糊性导致的研究困难之外,更有一层意义在于,法律文化的结构性分析提供了一种研究法律现象的方法论。刘作翔在《作为方法论意义的法律文化》一文中,引用梁治平的观点认为法律文化这一概念不应该被认为是具有对象化的法律内容,而首先应该是一种研究立场和方法,即用文化的解释方法来研究法律。作为方法论,法律文化是一种用文化的眼光认识法律现象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所以对法律文化进行结构性分析,就为法律研究者从不同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剖析提供了途径,避免了法律文化的研究者深陷在纠结法律内容的泥沼之中。
  环境法律文化当然地拥有法律文化的特征,它也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结构层次。对环境法律文化的分析应当从区分结构层次的角度来进行。根据前述的法律文化结构层次,可以将环境法律文化的结构层次划分为环境法律表层文化与环境法律深层文化。前者是指环境法律规范、制度、组织和设施等;后者是指环境法律观点、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体系等。
  四、环境法律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环境法律文化的教育作用
  环境法律文化能约束、规范人们的环境思想和行为习惯,对人们的环境法律行为具有导引作用。首先从法律文化上讲,法律本身就具有强制引导人们走向现代社会的文明阶段的作用。环境法律文化以生态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为基本内容,遵循生态环境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它把国家和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通过固定的行为模式和法律符号,使之内化在人们心目中,并借助人们的行为进一步传播。从而对人们当前和今后的思想行为起到规范教育作用,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抵制违反环境法律的行为。最终达到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环境法律文化的评价作用
  环境法律作为环境保护的行为规范,是衡量人们环境行为的标准和尺度。环境法律文化作为环境法律的抽象和反应,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环境行为的作用。环境法律文化能评价人们的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善良与丑恶。环境法律文化通过这种评价作用,影响人们的环境价值观念,达到指引人们行为的效果。比如,通过培养良好的法律文化,人们养成良好的环境法律意识,就能根据环境法律文化价值观念,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环境行为,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三)环境法律文化对环境法治的促进作用
  法治始于立法,但关键是实施。环境法律文化对环境法律实施的促进作用,有这样几点:首先,环境法律文化能为环境法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其次,法律文化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司法、执法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高环境执法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环境法律文化能帮助司法、执法人员在实施法律时正确面对和处理以下三种复杂情况:一是对法律的理解可藉此更高地从精神上予以把握;二是法律冲突时,可依其作价值序位的排列与选择;三是法律缺漏需要衡平时,可作为自由裁量的内在依据。这些都是具体的法律知识所不及,惟法律文化之所长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树义、吴宇:“论环境法律文化的同质性”,《法学评论》2010年第2期。
  [2]杨开华:“论环境法律文化基本原理”,《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年4月刊。
  [3]李文苑:“环境法上的环境概念探析”,《环境大视野》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马子琛,男,西北政法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15级研究生。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谚语承载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因而在语言中特别引人注目。通过谚语去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谚语;文化;区别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那么谚语是语言的精华每个民族的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推论和总结出来的,藏汉两个民族因长期生活的环境、习俗的等不一样导致了两个民族的谚语各具有特色,下面由此一一分析  第一:生活环境  因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的生活的自然环境、天气、生活条件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得物业管理公司成本控制对整个企业管理和经营发挥出重要作用,而这也是物业公司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怎样合理控制企业成本,预留更多经济效益空间,成为物业行业内首要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物业管理公司的成本特点展开分析,进一步提出物业管理公司的成本管控措施,期望为物业管理公司今后运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特点;管控策略  1.
期刊
引言  经济法体系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经济法内部各部门法的分工与民(商)法、行政法划分等一系列基本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些经济法学者虽然意识到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都是经济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研究方法上的问题,将一些本来并不属于经济法调整的内容也纳入其中,没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经济法体系理论,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没能将经济法体系放
期刊
摘 要:暴恐犯罪,也即暴力恐怖犯罪,是指主要以暴力为手段的恐怖主义犯罪。对于暴恐犯罪,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暴恐犯罪在我国刑法中主要表现在对国家和公共安全的严重破坏,这是大多数暴恐犯罪的过程和目的,危害国家政权,破坏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损害不特定多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都是刑法保护的最大利益,也是暴恐犯罪的主要对象。2、犯罪手段极其残忍。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有关乌木的案件层出不穷,当然,焦点并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涵盖于乌木之上的性质和归属问题。由于我国法律没有无主物和先占制度方面的规定,故而百姓、政府都主张其所有权,但又不能提出强有力的依据,双方争执不下,法院也不能给一个确切的定性,法学学者为此也是分门别派进行探讨和激辩,却终究没一个统一定论,似乎只有无主物和先占制度的出现才能解决这一困局。  关键词:乌木;所有权归属;无主物;先占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界定,来展现我国现阶段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特点,进而分析目前调解现状,比较几种调解方式的优劣,提出完善我国医疗损害赔偿纠纷调解机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医疗损害赔偿;调解机制;医调会  一、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界定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是指“医疗机构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人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
期刊
一、遗嘱信托的立法原则  立法原则的确立既需要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生活实际,还要兼顾信托制度和继承制度本身存在所依托的制度属性和价值倾向。因此,需要考量如下要素:第一,核心价值。信托制度有其独特的法律架构和功能,但它也是民法制度的一部分,民法属于私法范畴,若能统一在民法基本理念下,秉承自由、效率和安全理念,再辅以物权理论、税收机制等民商事制度配套支撑,那么在英美法系的遗嘱信托制度移植过程中,与大陆法
期刊
摘 要:传统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最直观的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徽派建筑在空间的构造独具一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根性的东西,如“一阴一阳为之道”,在建筑一方面的体现是单与双的关系。徽派建筑有“三绝”:民居建筑、祠堂建筑和牌坊建筑,从这三个方面建筑特色来解析徽派建筑中单与双的空间关系,同时也对现代建筑设计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徽派建筑;单与双;空间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建筑理
期刊
摘 要:边塞诗又称出赛诗,是以边疆地区的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起于汉魏六朝兴于隋朝,直至唐朝大盛。时势造英雄,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并不是偶然的,可以说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才促成了这一文化史上的胜景。  关键词:边塞诗;唐朝;繁盛  盛唐,一段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之中的记忆。其独特的时代精神催生了边塞诗的繁荣与发展。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创作,内容广泛,素材丰富,数量庞大,参与人员众多
期刊
摘 要:《赫芬顿邮报》通过雇佣具有高度知识水平的记者队伍进行新闻采访到加工制作的流程,同时聘用那些高人气和水平专栏、博客作家,继而保证了该报用户得到的新闻报道的质量。《赫芬顿邮报》的报道风格和视角都独具一格,多年在网络媒体领域的深耕,《赫芬顿邮报》一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高水平新闻产品。2012年,该报旗下的战地记者大卫伍德凭借自己的军事报道获得普利策奖,更是打破了互联网新闻媒体“娱乐至死”的说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