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自然通风技术

来源 :建筑科学与监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x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水平在在不断地提高,在具备自身的创造能力的同时,也结合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建筑进行一定程度得改造,从而使我国的建筑工程不仅在质量与外形上有所提升,也结合了建筑使用者的切身利益进行考虑,设计出更好地建筑。本文将简要分析当代建筑的通风技术。
  【关键词】 建筑;通风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83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6-077-01
  建筑通风的目的是提供人们呼吸用的新鲜空气或在夏季降低室内温度。空调技术的产生与成熟,使人们可以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独立的小气候,使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始终控制在相对舒适的范围内。但空调并不是万能的,它在现代建筑中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并着手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给建筑以适当的自然通风是减少使用空调负面影响的有效方法之一。
  1 自然通风的原理
  建筑的自然通风从动力来源上可分为完全自然通风和机械辅助自然通风两种模式。而完全自然通风的有两个主要的原因: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则自然通风的原理有以下几点: ①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压力差,而风压作用下则是指利用建筑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之间的压力差来实现空气的流通。当有风从左边吹向建筑时,建筑的迎风面将受到空气的推动作用产生正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5~0.8倍),而背风面上由于受到空气绕流影响产生负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3~0.4倍)。这样就形成了全面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但需注意的是,某一建筑物周围风压与该建筑的几何形状、建筑相对于风向的方位、风速和建筑周围环境有关。②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热压是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引起的,就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在建筑物上部设排风口,排出室内被污染的空气,吸入室外新鲜的空气。由于温度差的存在,室内外密度差产生,沿着建筑物墙面的垂直方向出现压力梯度,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建筑物的上部将会有较高的压力,而下部存在较低的压力。当这些位置存在孔口时,空气通过较低的开口进入,从上部流出;如果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气流方向相反。热压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开口处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在设计中,可利用建筑物内部贯穿多层的竖向空腔,如楼梯间、中庭、拔风井、管道井等,满足进、排风口的高度差,将建筑各层的热空气排出,使得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与风压自然通风相比较,热压自然通风更能适应常变的外部风环境。③风压、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在实际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是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由于风压受到天气、室外风向、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如同一建筑物,迎风面下部热压,风压作用的方向一致,进风量要比热压单独作用时大,如果迎风面上部的风压大于热压,就不能从上部开口排气,相反将变为进气,进成倒灌。但由于室外风速,方向甚至在一天内也变化不定,为了保证自然通风的效果,风压在计算中一般均不予考虑;不过由于风压是客观存在的,故定性地考虑风压在自然通风中的影响,使风压和热压作用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使用,仍是必要的。④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在一些大型建筑设计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单纯依靠自然风压与热压往往不足以实现自然通风;且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的自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不利于人体身体健康。
  2 建筑设计中实现自然通风的方式与分析
  建筑物中的自然通风在实现原理上有由“风压”和“热压”引起的空气流动。在实践中,往往由于条件所限制,单纯利用风压或热压不能满足通风需要,因此又可以有风压和热压结合,甚至采用机械辅助自然通风。建筑中对自然通风的利用不局限于传统建筑中的开窗、开门通风,而是需要综合利用室内外条件,在实现上有了更丰富的技术措施和更严格的舒适条件的限制。在建筑设计阶段就根据建筑周围环境、建筑布局、建筑构造、太阳辐射、气候等,来组织和诱导自然通风;在建筑构件上,通过门窗、中庭、双层幕墙、屋顶等构件的优化设计,来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下面介绍并浅析建筑的一些自然通风方式。①房屋的间距与建筑群布局。欲使建筑物中获得良好的的自然通风,周围建筑物,尤其是前栋建筑物的阻挡状况是决定的因素。要根据风向投射角对室内风环境的影响程度来选择合理的布局。同时亦可结合建行群体布局方式的改变以达到缩小间距的目的。综合考虑风向投射角与房间风速、气流场和漩涡区的关系,选定投射角在45度左右为宜。据此,房屋间距以(0.7~1.1)H为宜。单体建筑时,应该尽量使建筑的法线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群体布置中的建筑法线应该与风向形成一定的角度,以缩小背后的漩涡区。因此在整体布局中,还应该对建筑的体型,包括高度、进深、面宽乃至形状等实行一定的控制。②围护结构开口的设计。房间的开口大小、相对位置等,直接影响到风速和进风量。进风口大,则流场大;进风口小,流速虽然增加,但是流场缩小。根据测定,当开口宽度为开间宽度的1/3~2/3时,开口大小为地板总面积的15~25%时,通风效果最佳。开口的相对位置对气流路线起着决定作用。进风口与出风口宜相对错开位置,这样可以使气流在室内改变方向,使室内气流更均匀,通风效果更好。③屋顶的自然通风。在炎热地区,屋顶的得热量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对顶层住户产生极大的影响。对屋顶适当的采取自然通风的措施,能有效的利用风的流动,带走蓄积于屋顶的热量。通风隔热屋面,通常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在结构层上部设置架空隔热层。这种做法把通风层设置在屋面结构层上,利用中间的空气间层带走热量,达到屋面降温的目的,另外架空板还保护了屋面防水层。二是利用坡屋顶自身结构,在结构层中间设置通风隔热层,也可得到较好的隔热效果。④注重“穿堂风”的组织。所谓“穿堂风”是指风从建筑迎风面的进风口吹入室内,穿过房子,从背风面的出风口吹出。应该尽量组织好室内的通风:主要房间应该朝向主导风迎风面,背风面则布置辅助用房;利用建筑内部的开口,引导气流;建筑的风口应该可调节,以根据需要改变风速风量。室内家具与隔断布置不应该阻断“穿堂风”的路线;合理的布局家具与隔断,还能让风的流速、风量更加宜人。⑤通风墙体。通风墙体即将需要隔热的外墙做成带有空气间层的空心夹层墙,并在下部和上部分别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通风间层厚度一般为30~100mm。夹层内的空气受热后上升,在内部形成压力差,带动内部气流运动,从而可以带走内部的热量和潮气。建筑外墙在保温板与具有遮阳功能的瓷板幕墙之间形成流动的空气层,利用热压的原理在空气层内部实现自然通风,流通的气流可以带走空气间层的热量,实现为围护结构降温;同时还带走了间层内部的水蒸气,保护了保温层。
  总之,展望建筑自然通风的发展未来,通风与热过程部分分离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透过新型建材的“渗透风”的影响将受到重视,并与机械通风相结合。通风以微环境为主要对象以满足个性化的需要,CFD,DDC,MEMS等技术相互融合,对整个系统和微环境各项指标都能灵敏反应,并能实时做出调整,对建筑通风技术做出来重大的贡献。相应地以可渗透性建材为基础的新型“通透”建筑围护结构也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不断地推动建筑通风技术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拔地而起,导致土地的供应越来越紧张,这就进一步要求充分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率,高层建筑正在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本文从加强施工条件的控制;工程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到位;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严格养护制度等方面就高层建筑质量管理控制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 T
期刊
【摘 要】 沉井下沉施工过程受工艺及地质与外部条件影响较多,容易产生一些突发问题,本文就不排水下沉法可能产生的突发问题进行了罗列梳理,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分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处治对策。  【关键词】 不排水下沉;常见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72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6-048-02  1 工艺概况  沉井基础是以沉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建筑领域里,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建筑物由于设计变更、施工质量、使用功能改变或经受灾害破坏等原因,而必须对原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现对目前常用的几种施工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供业主及设计人员在工程项目改造时选择。  【关键词】 建筑;加固;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6-0
期刊
【摘 要】 工民建中的民用住宅、办公楼(梁、板、拄、基础),水工建筑中的厂房(基础、梁、板、柱)。大坝、桥梁等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防渗等绝大多数由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承担,因此混凝土的质量在工程建筑物中显得尤其重要。混凝土施工的工艺水平、施工队伍的素质、原材料的质量等因素给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就如何控制好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出几点见解,供同仁参考。本文从提高混凝土质量的角度出发
期刊
【摘 要】 静压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工序简单,成桩质量可靠,经济效益高,对周边环境建筑物影响小,本文就建筑工程中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及相关施工工艺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1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6-068-01  1 前言  静压预应力管桩作为一种快速兴起的桩基形式,在我国工
期刊
【摘 要】 建筑的设计与文化的融合很重要,只有将其进行很好的融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所设计的建筑具体情况并根据文化进行融合,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章在此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舍,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些参考。  【关键词】 建筑;文化;融合;创意  【中图分类号】 TU-0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
期刊
【摘要】 从理论上对填充墙的干缩裂缝和温度裂缝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理论计算,验证了过去所采取的治理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对新的治理方法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一套填充墙裂缝治理的完整方案。  【关键词】 填充墙;裂缝;原因分析;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4)01-046-03填充墙裂缝是建筑工程质量通病中最常见也是最难攻克的顽
期刊
【摘 要】 代建制的推行对提高政府项目的投资效益、控制“三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代建制使得项目管理风险集中转移到代建单位。因此,从代建单位的角度出发,建立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框架,有效规避风险,从而提高代建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提升企业代建项目管理能力,对实现推行代建制的初衷,对工程咨询企业承接和完成代建项目,无疑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力图通过代建风险预警管理框架的构建,探索代建单位预
期刊
【摘要】 电磁铁是一种在工业上应用越来越广泛的重要设备。对电磁铁磁场分布及磁力进行研究,有助于电磁铁的合理设计,进而提高其工作可靠性,大大改善其经济指标。为了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意义,本文选取了较为常见的E型电磁铁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E型磁铁结构和磁场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静态磁场分析模型,运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的分析结果是:磁路中磁力线较密;磁力大小随电流密度增大而增大。这
期刊
【摘 要】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江苏省档案馆迁建工程屋面雨水排水系统,从多个方面对虹吸雨水系统的管道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关键词】 虹吸雨水系统;雨水斗;HDPE管道;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6-053-02  1 引言  近年来,屋面雨水排放技术——虹吸雨水系统大量推广使用。虹吸雨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