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动词智慧,激活言意课堂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iguo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语言的魅力在于用词的精当和熨帖,其中动词的运用更是“炼字”的主要对象,用好了动词,情感、形象和韵味尽出。汉语言丰富多彩,表示动作的词语也是灿若繁星,而且同义、近义的现象也极为普遍,作者在运用动词之时,为什么选择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这些动词之间细微的差别正是作者的匠心之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换词赏析,不失为品呷语言的有效途径,这在不少名师课堂上都有所体现,王崧舟老师教学《荷花》一课中的动词“冒”就是一个经典。
  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很简单,不仔细品味,你是很难发现它的美的。
  生1:我也觉得“冒出来”很美,让我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
  生2:我也认为“冒”很美,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
  师: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那我们就来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1:露出来。
  生2:钻出来。
  生3:长出来。
  生4:顶出来。
  生5:穿出来。
  生6:伸出来。
  师: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偏偏就用了这个“冒”字,为什么呢?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
  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
  从王老师的教学片段之中,围绕“冒”这个动词,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不仅感受到了“冒”字所带来的审美感受,而且在对比中感受到了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被充分地激活,言意共生,相得益彰。动词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它不仅通过典型的塑造、意境的创设承载着时代和作者的情感、审美和文化思考,而且是学生与文本及作者对话的一条必由之路。在理解和表达的互通平台上,动词也成为了面向语言表达的一组密码,学会了动词,语言丰富多彩的世界就会应声洞开,才能真正地在语言实践中收获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硕果。
  一、 动词的言语功能
  言语是一种表达的行为、方法和能力,在语言的广阔世界里,充满了实践的张力。动词在描摩事态、物态、情态方面会大大提高言语表现力,通常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1.情意功能
  叙事文本不可避免地要对人物、场景、细节、环境等对象进行刻画和细描,以体现其独特性、典型性。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动词的身影随处可见,它们就像是一个个舞动的天使,撒下一片片花瓣,缤纷了语言。五年级下册的《爱如茉莉》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我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这里面的“挂着”、“紧握”凝结着父母亲之间多么深沉的爱意啊,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海誓山盟,就是这几个平平常常的动作就把这种爱表达得真实感人。作者笔锋一转,一个“探”字又把阳光写活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人,此景,此情,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跃然纸上、弥漫心间。
  2.形象功能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塑造典型的形象,让读者产生归属感,从而实现阅读意义的建构。动词是对生活画面的表达,“动”是生命的表现,有了生命的气息,一切灰暗的事物、晦涩的情感,便会在瞬间激活,以一个生动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所以,动词总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单调为丰富,化晦涩为明朗,化平淡为多情。
  《姥姥的剪纸》一文中就不乏这样的动词,如“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了屋檐下”。
  这里面的动词“拴”用得尤为传神。“拴”通常用在小动物身上,小狗太调皮,把它拴起来;小鸟胡乱飞,把它拴起来。顽皮的小男孩怎么可以拴呢?这“拴”字是否带有限制自由的意思呢?这“拴”是否也得用绳子和铁链呢?作者是否乐意被拴呢?一连串的追问过后,其背后的意味便喷涌而出:这是爱的力量,这是剪纸技艺高超的极致,这是农村田野生活的再现。
  另外,动词的形象功能还常常表现为“化静为动”,给事物赋以人格,使其具有活动和情感,创造出别样的艺术想象、审美空间。如在《第一朵杏花》一文中,处处闪动着这样充满灵性的动词:“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一个“泛”字写出了杏花的娇羞之美;“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一个“捧”字写出了杏树对春天的感激和虔诚。
  3.节奏功能
  动词常常充当谓语,表示着主语的行为、动作、表现、状态,每一个动词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幅幅活的画面,这些画面中的内容、形式、脉络、色彩、情感、韵味的呼应关系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句式、节奏、韵律等这些看似形式上的东西却往往包蕴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意韵,通过这些来进入文本,经常能够创造出体验、对话文本的捷径。   《大江保卫战》中就有这样一句,“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三个“飞向”不仅写出了人民子弟兵心系群众安全、争分夺秒抢险的精神,而且构成了整齐的句式,读起来充满急迫感,而且琅琅上口。
  4.叙事功能
  一提到动词,势必得有施动的对象、施动的方法、施动的过程和施动的结果,叙事性文章之所以情节能够得到发展,当然离不开人物的活动,所以动词的叙事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叙事功能,使得语言有了画面,有了情意,有了逻辑顺序,应该说这一功能是动词最重要的功能,其他的功能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和演化出来的。
  二、 动词的呈现方式
  1.单字点睛
  画龙需要点睛,文学作品也概莫能外。点睛应是妙笔,一字、一句皆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有九曲回环的缠绵,有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分寸,总之有了它就盘活了整篇文章。点睛需要的是精炼、准确、适切,而动词此时就当仁不让地身先士卒了。
  2.连词叙事
  如果说单个动词聚集的是一个画面的话,那么多个动词的连用,就展现了一组画面,而且这些画面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连缀起来,形成了一段连续的动画,使得文字呈现出了动态的美。这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颇为常见。
  3.奇妙搭配
  从语言的习惯和现象的角度上说,在长时间的历史和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语言总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由此而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词语搭配,但是在表达和交际的实际运用中,一些个性化的、打破常规的搭配现象却屡见不鲜。这些搭配不仅仅让我们从这种“陌生感”中找到了非同寻常的惊喜,而且还会产生独特的表达效果。动词在这方面更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典诗文之中,词性活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名词、形容词等都常常被附着了动词的生命,大家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之中,动词匪夷所思的搭配同样夺人眼球,自然,这种状况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也能够得以全面地体现。
  总之,动词是具有无限的语言张力的,阅读教学抓住了动词的句段训练,学生的阅读力和表达力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我们强调动词,并非是对其他语言现象的忽视,恰恰相反,我们更是想通过对动词智慧的挖掘、品味、赏析、运用,试图找到走进语文的密码,因为动词的功能、表现力决定了其在语言表达训练中的统领地位,只有抓住了这个“牛鼻子”,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在缤纷的乱相之中守住根本,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始终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价值追求。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手机等现代工具已经深入生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变化。因此,革新教学模式,将中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势在必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文章对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以及两者融合的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学语文教学;融合  一、引言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新媒体
早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一种新的课程类型——活动课程首次被列入课程计划,并明确规定“本课程计划设置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这一重要举措对于我国改革传统课程体系、推动课程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将原来那些属于课外的活动(这些活动常常处于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变成正规课程的一部分,表明我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阅读对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性。名著是经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化,名著阅读作为阅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一般阅读所无法替代的。中学时代是阅读名著的黄金时期,阅读经典,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孩子们的素质,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底蕴。  《语文新课标
2007年9月13日至14日,衢州市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在江山市江山中学举行,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并亲眼目睹了来自全市各校的ll位选手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此次评比一改以往“提前一个月通知限选课题,由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集体备课、通过‘试教——修改一再试教—再修改’,最后由选手上台表演”的做法,而是提前一天通知选手,选定同一教学内容(同课),然后各自备课,抽签“借班
现状纵观:晨会都在做什么?    晨会课是学校每天早上的必修课,它是一节特殊的课,时间较短,也无指定教材。这短短的十几分钟究竟应该怎么上?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晨会课上班主任们都在做些什么呢?据笔者观察了解,基本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老师唱“独角戏”,说教明理;二是传达通知,布置活动;三是争分夺秒,讲解习题;四是训斥学生,全班陪听;五是撒手不管,自由活动。  曾几何时,我也跟不少班主任一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的训练,既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又是各种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是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让学生将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写下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校教育的最终日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语文课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指要给学生创设学习的环境,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规律,举一反三,拓展到生活,形成经验,真正掌握“捕鱼”方法,甚至开拓创新出更好的方法,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是课程改革的
感谢上苍,把我们安排在这阳光地带,生活在这温暖的社会中,体验着亲情的深度,领略着友情的广度。活着的生命才是最美丽的,人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可能。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把握好人生中最美的、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就成了我们要学习的重要课程。   我们都是生命的使者,也是生命的过客。生命是一个流程,生命是岁月的一段华章。生命在给予我们幸福时刻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悲哀的时刻。生命如此短促,生命又如此
编者按: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甚至是苛刻的。殊不知,教师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以及自己的过高要求……面对各种压力,是否有让你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呢?看看本期的作者们是怎么宣泄困惑与烦恼,怎样有效地给自己解压,进而从容地面对压力,获得心灵放松的。广大教师们,如果你们能从中受益,那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正视完美 追求适度  文/马永山 邓文圣 
苏教版小学数学修订版教材删除了实验版教材中表内乘法单元里乘法竖式与除法竖式的教学内容。将除法竖式教学置于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单元进行教学,而乘法竖式教学后移到三年级“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有教师提出二年级上册不该删除乘法竖式教学,觉得乘法竖式滞后于除法竖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除法竖式书写格式,将学生对除法竖式掌握的难度归咎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竖式教学内容被删除,笔者对此意见不敢苟同,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