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是教学课堂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数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59-01
在“五严”规定下,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相对而言的课后学习的时间就减少了,这就要求学生用很少的时间来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那教师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帮我们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下面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钻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笔者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宽就是1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多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使课堂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计算机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小学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僻如“相遇问题”历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滑轮实物与幻灯投影演示;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其做法是:开机,屏幕上出现了王娟和张明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多媒在教学中的运动对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大的帮助。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这一课中为了讲解面在体上,这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独立思考想办法像老师这样把它们的家从立体图上搬出来,住在纸上吗?
(出示课件)将一个立体图形的面平移下来,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完后独立思考,然后讨论交流汇报。
在这里我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演示,先给学生示范,再开拓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渠道,激励他们进行再创造的活动,学生积极、自主的思考,创造了不少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说: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盒子周围画一圈;有的说;在盒子面上沾一些胶泥,倒扣在纸上,等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 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
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兴奋、愉悦、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数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59-01
在“五严”规定下,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相对而言的课后学习的时间就减少了,这就要求学生用很少的时间来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那教师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帮我们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下面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钻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笔者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宽就是1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多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使课堂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计算机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小学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僻如“相遇问题”历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滑轮实物与幻灯投影演示;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其做法是:开机,屏幕上出现了王娟和张明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多媒在教学中的运动对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大的帮助。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这一课中为了讲解面在体上,这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独立思考想办法像老师这样把它们的家从立体图上搬出来,住在纸上吗?
(出示课件)将一个立体图形的面平移下来,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完后独立思考,然后讨论交流汇报。
在这里我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演示,先给学生示范,再开拓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渠道,激励他们进行再创造的活动,学生积极、自主的思考,创造了不少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说: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盒子周围画一圈;有的说;在盒子面上沾一些胶泥,倒扣在纸上,等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 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
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兴奋、愉悦、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