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钟同理训练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tiaot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如天使一般完美,毕竟他们的本质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四五岁的他们,每天冲突不断,家长要不厌其烦地解决孩子间的各种矛盾。
  你用的是什么方法?直接命令?斥责?还是召唤同理心?
  大都市小孩综合征
  有一本香港杂志整理了港孩的10个毛病:
  没有自理能力,喜欢依赖他人;
  EQ较低,为人情绪化;
  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爱说“不知道”;
  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淡漠,对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
  很喜欢玩,但不知意义何在;
  渴望被关注,但又没有面对公众的信心;
  什么都不在乎、不思考,对自己毫无要求;
  不珍惜学习,不愿动手做,不肯吃苦;
  宁愿无聊,也不愿辛劳;
  从小被宠着,永远有家长傍身保护,未经历过伤害欺凌,不食人间烟火。
  不难注意到,10条都与情商有关,尤其是最后一条。
  被宠坏的孩子在孤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成长,很难意识到周围的人和自己一样,都有着各种需要。不懂得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满足对方被赞扬、被安慰、被鼓励的需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了解传达给他人的技术与能力。它是促成人际沟通的密钥。作为教育者,我认为营造充满同理心的环境,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比传授数理化等知识更加重要——世界不需要太多聪明而自私的人,需要善于理解与关爱的人。
  幼儿园里的晨圈时间
  在我们幼儿园,同理心教育占有很大的分量。
  我们每天有20分钟左右的晨圈时间,让孩子们早上围坐在一起,问候彼此、分享自己心情和新闻,共同完成一项小任务,然后分头合作,开始一天的学业。
  在晨圈时间,我们主要操练以下3点原则:
  给他人注意力晨圈时间,每个孩子都要空手,这意味着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放到朋友和老师身上。我们总是从点人数开始:谁来了,谁没来,为什么没有来,都是大家需要关心的事情。当一个人分享的时候,所有人都要抬头看着那个人的眼睛,因为这样会让他感到被注意和被尊重。
  给朋友鼓励在孩子完成某项任务或分享自己的成果时,我们会举行一个特殊的仪式——拍手一齐说:“你真棒!”慢慢地,孩子们开始自发地鼓励朋友,当然,他们也从来不会忘记说:“我真棒!”
  感受他人的处境孩子分享了一件伤心事,我们会一齐联想自己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被弟弟打,被妈妈骂,在外面跌倒……),然后回忆彼时的心情,从而用正确的话语去安慰朋友,例如“我明白你的感觉”“没关系的”“会好的”,或是一个拥抱。
  5岁的体谅与安慰
  这种训练很快有了效果。
  周五,一小时的户外玩耍结束,来义务帮忙的家长们得先离开。小男孩B望着妈妈远去的背影,泪水涟涟。我递上纸巾,让他先坐在教室外的小客厅里,平复一下情绪。几分钟后再次望向小客厅时,我发现B身边多了一个小身影——他的好朋友G。
  小女孩G轻轻拍着B的后背,关切地望着他的脸劝道:“没关系的,回家又能见到妈妈了。”但是B还是不断抽泣,这时G又亲了亲B的脸,像安慰自己的小弟弟一样,继续抚摸着他的后背,什么也没有说。
  让我惊讶的事情发生了:B不仅不接受G的安慰,还把脾气撒在她的身上。“我今天不要和你玩,明天也不要和你玩,你太讨厌了,走开!”B大叫。
  G愣了一下,能看出她受伤了。但马上,她恢复了安慰的神态,继续拍B的后背,像是安慰他,又像是安慰自己,说:“你只是不开心才这么说的,没关系。”
  该到此为止了。我走过去对B说:“我知道你很伤心,但是G也很伤心,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她安慰你,你却说‘走开’。如果别人也这么对你,你会开心吗?”B仰起头,似乎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赶紧主动对G说:“对不起!”显然,他刚才是把G的友善当成了软弱,在她身上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G很大度地回答:“没关系!”于是和气收场,两人手牵手,走进教室去玩玩具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5岁的孩子有如此成熟的同理心:同伴哭泣的时候,她懂得用恰当的方法安慰;同伴向自己发泄不良情绪时,她把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去体谅。回想G平时的举动,每天她来到幼儿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几位老师逐一问好;“谢谢”是她最常说的话,不论是在别人赞扬她还是感激她时。这份同理心,让年幼的G总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像天使般为人带来温暖。
  谁能说,这跟我们每天晨圈时间的训练没有关系?
  启发一个怒气冲冲的孩子去理解、体谅的过程并不容易,但这才是提点他们思考和成长的真正养分。可能我们费尽口舌说完后,小魔怪转身就忘,甚至在不久的将来继续打人,类似的谈话还得重复继续,但我们还是要坚持做下去。
  比起大喝一句“不许打人”,启发性的谈话虽然繁琐,见效缓慢;但它是在用同理心解决问题,总有一天,这份同理心会渗透到他内心,让他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这样的孩子,虽然不能保证长大后多么有成就,但他们的存在,会让社会更美好。
其他文献
生长痛算是门诊很常见的主诉之一,发作大都在傍晚后,70%都痛在脚——小腿、大腿、膝盖等位置,双脚一起发作居多,也有单侧的情况。疼痛可持续数十分钟,甚至长达一小时,且反复发作。大约20%的孩子曾经有这样的困扰。  6岁的阿德,白天总是活力旺盛,晚上睡觉前却常哭诉“脚痛”。程度有时轻有时重,位置也不很固定,严重时可以在床上打滚加哭天抢地,直到妈妈拿万金油搓揉,要半小时才能够入睡。然而第二天又一点事都没
儿子Bob今年7岁,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最令我头疼是阅读兴趣不够浓厚:给本书让他看,人家要求念给他听;念就念吧,可不一会儿工夫,他就玩起其他玩具来,各种不投入。  这样肯定不行。在懊悔没有从小好好培养之余,我开始处处留心,努力寻找突破口,攻破这不爱阅读的壁垒。  前段时间,我发现Bob特别爱跟小伙伴们玩“三国杀”游戏牌,那是一种利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进行拼杀的游戏。有了熟悉的人物做基础,Bob肯
2014年的手足口发病高峰提前杀到,发病数和重症病例数也明显增多。这种病年年都会出现,传染性也依旧很强,家长须认真对待,尤其不要轻信以下5种误区。  待在家里就能高枕无忧?  5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但其实成人也会感染手足口病的病毒,只是由于抵抗力较强,即使感染了也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症状。  这类隐形感染者极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孩子。所以在手足口病高发期,除了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处,即使在家里不
日本核电站的爆炸引起人们对核辐射危害的关注,其实,人类一直生活在辐射环境里,太阳、月亮、雷电等自然现象都会产生电磁辐射,而手机、电视、电脑等各种电器也会产生电磁辐射。  辐射伤害也因人群不同而有所差异,妇女、儿童、老年及体弱者容易受到辐射的侵害,特别对胎儿损害更大;受害程度与接受辐射的积累剂量有关。电磁辐射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和生命发育功能等产生影响,儿童由于处于快速
“糖吃多了会蛀牙!”“果汁喝多了影响消化!”“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吃!”这些话说到烂了,也阻挡不了孩子对零食的热爱。  和你口中的危害比起来,拥有强烈视觉味觉效果的零食是多么诱人,结果很可能是,你说得着急上火,孩子还是哭闹着要吃!  与其这样,不如试试我的对策:首先顺应天性,外加技巧疏导。  用有益的零食替代垃圾食品  嘟嘟幼儿园放学后,通常在小区游乐场和同学们一起玩,离晚餐时间差不多有两个半小时。
进入秋季后,降水量明显减少,空气湿度远远低于夏天。干燥的环境中,人体黏膜容易因为缺少水分而降低防护水平,加之秋季风力普遍较强,病毒弥漫速度快,呼吸道不断受到刺激,导致功能紊乱和失调;气温变化大,一旦受冷或过度捂热就容易引起人体免疫功能失调。  病菌在呼吸道内引发感染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感冒、咳嗽、鼻炎、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感染喉炎、肺炎等。由于秋冬春都属于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进入秋季后,家长
女儿对电视痴迷的程度已经开始远远大于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把女儿从电视机前解放出来,我们决定试行一周“无电视生活”。  我做了一张每天的活动记录表,写上每天的活动内容,并在每项活动后面留好空白,如果孩子完成了,就贴上一张小贴纸,以示鼓励。  1:我们种田去  我们第一天的活动在菜地上进行。女儿在田里忙得不亦乐乎,这里放两颗豆,那里插上葱;播完种子忙浇水,浇着浇着又和爸爸开始玩
先是蜱虫,后是恙虫,被虫子叮咬致死的新闻扰得人心惶惶。与此同时,医院门诊皮肤科中被虫子咬而出现“虫咬性皮炎”的患儿也明显上升。  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通常称为“虫咬性皮炎”,又称“丘疹性荨麻疹”,以春、夏、秋季多见。一般为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有小水疱,黄豆大小,好发于暴露部位和腰周。  确定罪魁祸首是关键  在被虫咬后,确定罪魁祸首是正确处置的一个关键
2010年10月19日,随着“中国国际教育展”大连站巡展的开始,一家留学机构展示的一张照片令人眼前一亮。这张照片是一位中国留学生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合影,照片中俩人亲热拥抱,笑逐颜开。人们不禁要问,一位中国大男孩为什么能与奥巴马有如此亲密的接触?他的父母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    睿智母亲精心培养,茁壮男孩走出国门  这位与奥巴马亲热拥抱的男孩名叫刘寅飞,1986年出生在滨城大连一个普通家庭。刘寅飞
有一种场景,在当今中国的家庭中常常出现:父母逼迫着幼儿阶段的孩子学习,稍不如意就大骂出口,大打出手,孩子不是对着钢琴边抹泪边弹奏,就是边皱眉边委屈地对着书本。每每这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揪心的疼痛——现在的父母都很爱孩子,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大的作为,可是他们却不懂得爱的方法,更不懂得教育的窍门。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孩子去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在谈及对孩子的教育时,他说,从小自己也对孩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