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家”阿木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566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扶贫挂钩的“亲家”叫阿木,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刚到新单位不久,我就跑到了挂钩村——龙门村。村支书五十多岁,眼睛不大,两条法令纹弯得像月牙,他笑着说,我先带你去认一下亲家嘛。我跟着他,走出村委会大门,往对面一个隆起的小山包走去。水泥铺成的公路穿过几块田地,到山包前右转,画了半个圆,往县城方向去了。公路旁有五六家人,背后还有两家,再往上就是光秃秃的山顶了。喏,就是背后盖了一层平顶房那家,支书说。
  没有围墙,院场不大,到处长满了半尺高的杂草,后面就是那一间远处看到的灰扑扑的平顶房了。我仔细看,有门有窗,但墙壁都没有粉刷,是沙子和水泥混合成的灰色。支书“阿木、阿木”地喊了两声,一个男人应声而出。男人个子不高,国字脸,看起来就四十多岁的样子。这大概就是亲家了吧,我心里暗想。走进客厅,靠窗的位置摆着一组旧沙发,坐垫上的布又破又旧,有的漏出了海绵,有的连海绵也不见了,只剩光溜溜的木板。正对着门的地面上,摆着水桶、电饭锅、炒菜锅、碗、盆等用具。我的眼光落在一个粉红色的塑料盆上,那里还有半盆水,漂着一张灰色的洗碗布……
  在回村委会的路上,支书介绍说,阿木这个人非常勤快,他家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原因主要是收入偏低,家里两个老人年纪大,母亲有精神病,妻子脑子不好使,两个娃娃又小,阿木靠种田和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活。这样的家庭要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摆脱贫困呢?
  二
  刚走进村委会,一股繁忙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院场上,两张桌子拼接在一起,长凳上坐着两名工作人员,签字笔在信笺纸上飞快地画动,每个人身后都围了一圈儿人。围着的人都在争着和写字的人说话,好像说慢了那些话就跑了,甚至把一些值钱的东西拐跑了一样。也有人在寻找机会,看到别人的话里有了一点儿缝隙,立即就把自己的话头塞进去。还有人在和旁边的人说话,不过,很难听清在说些什么了。男的,女的,洪亮的,尖细的,语速快的,语速慢的,各种不同的说话声扭成一股绳子,被一只隐形的手操控着,朝着每一个人的耳膜抽去。
  支书站在院场里,正和一个穿着迷彩服的村民说话。迷彩服的声音忽然大了起来:“不要了!我家的院场不硬化了,反正我又不急,什么时候有钱了再硬化!”支书的声音也跟着高起来,说:“你这个人咋会这样?我又没说不给你!”迷彩服不正是我结对帮扶的“亲家”吗?前几天刚见过面。我急忙走过去,问:“咋了木哥?遇着什么事了?”他愤愤不平,说:“村上原来答应补助我七吨水泥硬化院场的,现在只给六吨!变来变去的,把人当猴耍,我不要了,一吨都不要了!”我安慰他,“你不要急,等一下,我先去问问什么情况。”
  老支书有些憋屈,对我抱怨:“我也没有说什么,只是说你先领六吨,不够再来领。”“算了,支书,说好几吨就几吨吧,省得老百姓不理解。”我安慰了老支书几句,又去做“亲家”的思想工作。“亲家”余怒未消,还在嚷嚷着,“不要了!坚决不要了!”我开导他说,硬化的院场是你自己的,别人又拿不走,跟自己怄气有什么好处?“亲家”心里的怨气终于消散了,走到桌子旁,找工作人员开领水泥的条子去了。
  我松了一口气。亲家的院场硬化了,他家也就有了不小的变化,我们帮扶的效果也就出來了。不过,看起来,我的这个“亲家”脾气还有点儿大呢。
  三
  晚上九点多,电话忽然响了起来。一看来电显示,是“亲家”阿木。“张老师,忙吗?不忙的话我跟你聊下。”木哥的语气显得有些小心翼翼,也许是觉得打扰我休息不好意思吧。自从那天入户粘贴明白卡,听说我曾教过几年书之后,他就一直称呼我为老师。看来他是有什么重要的事准备和我说了。“不忙,不忙,”我安慰他,“有什么你慢慢说。”
  “我也是没有处说,”他在那边顿了一下,“我现在有些拿不定主意,村上给补助买的那头扶贫牛,几个月前生了一头小牛,长势非常好,我又自己掏钱买了一头,前几天,几头牛突然不怎么吃草了,我仔细察看了一下,牛蹄、牛舌头上有点儿问题,根据养殖培训课上老师讲的症状,可能是得了口蹄疫了。张老师,你说我是先医治一下,还是赶快卖掉?我就怕医不好到时候不值钱了。”我一听,看来问题有点儿严重。我说,木哥,你先别急,等我问问认识的兽医,然后再回你电话。
  我拨通了一个朋友的电话,向他说明了情况。朋友学过兽医,有过多年从事动物疾病防治的经验。他说,现在口蹄疫不算什么大毛病,只要发现得早,买点儿药,医上几天多数都会好转的。听朋友这样一说,我悬着的心落了下来。三头牛,最少也值两万多元钱,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呀。我急忙给“亲家”回电话,把兽医朋友的话向他转述了一遍。我说,最好还是医治一下,现在处理价格也不好,不划算。他说,好呢,我先医治,实在不行我再处理。
  年后,我有好长时间没到挂钩户家进行走访了。四月的一天,我又一次走进了“亲家”家里。看到我们,阿木很高兴。他说,那一次牛生病,比自己得病还急,后边就给你打了电话。后来几头牛都医好了,前一段时间卖了一头,八千多块钱。前几天母牛又生了一头小牛,现在还是有三头牛!看着他高兴的样子,我也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四
  六月份的时候,我再次来到了阿木家。
  阿木正在厨房里吃饭。看到我来了,他热情地招呼我,叫我和他一起吃饭。看了一下他锅里的饭,不多,我开玩笑地说,那点儿饭只够你吃呀?没关系,再煮就行了,我们又不缺粮,说着他拿起电饭锅就要去煮饭。算了,和你开玩笑呢,我刚吃过早点。他吃饭的时候,我在打量着他家去年新盖的厨房。厨房用砖块隔栅为两间,一间用来煮饭、用餐,另一间堆满了地里刚收回的洋芋。自从盖了新厨房后,他家再也不用在客厅里煮饭了,客厅里换了新沙发,添了新桌子,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
  临走的时候,他非要送我一袋洋芋。我推辞着不收。他说,不要嫌弃,自家地里种的,不值钱,等会儿我直接扛到村委会,你走的时候丢上车就行了。
  回家后,我特意让妻子煮了几个阿木送来的洋芋。红心的,味道很好,里面含着一股淡淡的甜味。
其他文献
1989年7月7日,我参加了高考,考上了大学。  我读的是专科,学制两年。第二学年开始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的大学只剩下一年了,而我还没谈过恋爱呢。看到校园里走过青春性感的女生,我就心慌脸红,身体里的荷尔蒙几乎涨得溢出来。  我开始找女朋友。看到哪个中意的女生,就想方设法接近她。通过她的同学或者老乡带路去她寝室玩儿,几个人一起去看电影,周末一起出去玩儿。追了也有七八个女生吧,一般都是到第一个程序就没
期刊
微风掀动一树金黄,知秋的叶子纷纷飘落。正在整理秋衣的母亲,忽然想起春天和夏天拍的照片。  在家附近的摄影工作室里,收片员将母亲的手机连到电脑上。很快,照片自动洗印出来。第一次洗手机照片的母亲,一直眯着眼睛,好奇地盯着电脑屏幕。  母亲的老花眼和白内障,是当年长期在照相馆暗房工作时留下的眼疾。那时,她的眼睛又圆又亮,盛满了秋水。  她的父亲在照相馆退休后,母亲便接替了他的工作。那一年,她刚满十七岁。
期刊
“楚人重鱼不重鸟,莫徭射雁鸣桑弓。”这是距今1250 年前的寒冬腊月,大诗人杜甫扁舟下荆楚,抵达岳阳后写的《岁晏行》中的两句诗。可见,湖南人一日三餐,鱼是不可或缺的。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小时候,家里来客人。餐桌上,酒过三巡,父亲总是用手中的筷子,在鱼碗上跃一跃,“来!吃鱼,晚餐还有的。”但很少见有客人动筷。偶尔父亲为表示诚意,故意将鱼头夹起,将鱼翻过身来,请客人尝。然而,大家心里都明白那个约定俗
期刊
最近这段时间,寝食难安,夜不能寐,心心念念想去距离县城40 华里的母校看看。  我选了一个晴朗的好天气,驱车行驶在去往母校的公路上,路旁一排排树木,一座座村庄,一片片幽深的青纱帐,都被甩在了后面。  大概40分钟左右就来到了母校。母校坐落在小镇上,小镇变化不是太大,有些楼房基本还是老样子,清一色的两层小楼,偶见几座三层楼,应该是后来新建的。卖海产品的,卖包子的,卖日用百货的,这些以前就有,只是店面
期刊
罗生门,人世与地狱之界门,真实与假象之别。  无论是《罗生门》这篇作品,还是作者芥川龙之介的大名,都已在历史的卷轴中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两个穷途末路、苟延残喘的人,一场有关“正义”与“邪恶”、“良知”与“欲望”的内心纠葛。《罗生门》并不长,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埋藏在文字之下的暗流,却一次次冲击着读者的内心世界。  啄食死人肉的乌鸦,昏沉的云雾,柱上的蟋蟀,腐烂的臭气,乱抛的尸
期刊
提起桃花,就会想到春天。  长大参加工作后,我居住在小城,城里的春天是很少有桃花的。桃花应该与乡野有关,与农舍有关,伴之有关的或许还有绵绵春雨,溪边甩着尾巴低头啃草的牛群以及田间耕作的农人,这样充满诗情的画面无不令你赏心悦目,再多的烦闷也皆会消隐无踪。因此每到春天,我都要抽空去乡下走走,去乡下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去看盛开的桃花,如果没有桃花,再繁华的春景怕也难以勾起我的兴致。  桃花以其独特的娇艳引
期刊
天黑下来了,我吃了两碗玉米粥后便盘坐在堂门的门槛上,右手握着扇子,打量着屋前的那几垄玉米地。  这些土地,不管它有多少,但对于我附近的小村屯来说,还是比较宽阔平坦的。土层深浅不一,灰褐色的土壤下面掩埋着许多小石头,如果逢上一两个月不下一场大雨,必定颗粒无收。未结苞谷的玉米秆肯定要趁着还有一点儿青绿,及时砍回来丢入牛欄当作牛草。而牛吃饱了,人和猪鸡鸭又怎么办呢?  土地也有等级划分的,分为一类、二类
期刊
1  看来时间是愈合心里伤口的灵丹妙药啊!你看我这个大哥,嫂子难产而死后,他就表示再也不找女人了。可过了一年后,他最终还是扛不住妈妈和亲朋好友的忽悠,前后找过三个女人,糟糕的是那三个女人一个都没有留下来做他的妻子。  第一个女的性格溫顺,能说会道,言语又甜蜜,人长得也说得过去,比大哥小七八岁,她把我妈哄得围着她团团转。可她不到三个月,就偷了我家两千元跑了,跑得无影无踪。那时的两千元,差不多是现在的
期刊
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而从家到学校却有50多公里的路程。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通往村东的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
期刊
每到年底,我都会想起自己那段卖对联的难忘时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刚参加工作。面对每月仅仅几百块的工资,每到月末便囊中羞涩,整天脑子里想着赚外快的事。时值年底,看到外面做小生意的很红火,想到自己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尤其写一手自己颇为满意的毛笔字,就想着放假后写对联去卖。  说干就干。我先到批发市场买来红纸、金粉和青漆,再由同一個办公室里热心的大姐跟厂里库房要出一大桶汽油。万事俱备,兴奋得连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