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教师“专业”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c7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插播了有关“北京十一学校”的报道,画面出现的不是专家、学者及教师的形象,而是“喘着”、“跑着”、“说着”与“笑着”的流动不息的孩子们,最后学校校长指出:教育就是让孩子发现自己。这和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有着相通之处,透过他的眼睛可以看到教师专业的存在价值。透过孩子的眼睛,我们可以“看见”教师专业的发展,看见教师群体中的你、我、他及社会……约翰·洛克告诉我们: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思”,思想在哪儿,教师就在哪儿,教育就在哪儿。因此,教师因“思”故会工作、学习与生活,能无畏地面对各种挑战,证明教师专业的存在价值,享受教育的趣味,寻找个体的生存意义,注定要永远地走在“思”的道路上。
  一、“漫话”专业身份
  信息技术革命不可逆转,慕课、翻转课堂、在家上学、留学低龄化、私塾式教育及家庭学校等在媒体熙熙攘攘、愈演愈烈的教育变革报道中不断出现,恐惧、寒意阵阵袭来,教师不得不“思”:未来,教师要怎么才能拥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优势?
  教师专业是什么?韩愈说: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专业应是依托知识达到心灵和情感生长的“人”的对话活动,注重“人”的精神成长,遵循“人”的生命成长节奏。优质的“数据技术”终归面对虚无、想象、一般概念中的“学生”;普通教师能嗅到“此在”少年真实的汗味,看到“此刻”少年紧皱的眉头……师生随时、随地都能上演各种心灵体验和情感大剧,孩子在哪儿,教师就在哪儿,教育就在哪儿。约翰·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像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错了,以后就难补救了。
  具有专业责任、专业能力、专业思维和理性的教师,他们优秀的比例较高。教师专业执教会减少教育上的错误,使教育教学质量更稳定、更有效。优秀的教师可以保证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质量,因为脑力或智力是有参数的。清醒思考、有专业思维的人总是趋近掌握事物的本质、辨明是非。我们这些普通教师能做到“专业”,就不会辜负自己的专业身份。
  二、“漫话”专业学习
  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责任是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大多数教师从事基础教育,伴着基础知识的恒常“不变”,年复一年、简单循环的基础知识传授,会让教师对新事物并不敏感、对新知识并不关心……与新潮始终隔着一层水雾,让自己成为几近干涸的“死水潭”。为防自生自灭,教师一定要完成自我淘换、自我更新与自我救赎,成为清洌洌的“活”水泉。洛克说:“大著作家的著作绝不可放置在一边,要去细细玩味,好好地记在心头,有了机会就要去引用。你要从它们的整个范围与全部情况去彻底了解它们,你应该充分熟知原作者的原则,把那些原则贯串起来,然后再作出自己的推断……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
  教师的职业魅力在于身体和精神的相互娱乐与相互调换。当教书(上班)累了,教师就会读书(假期),读书累了,就会去教书,自然身体康健、心灵滋润、思想流淌。思想流淌,故知识往来、精神大无畏与能力大无限。“学而不厌”的人会寻找比自己更聪明的人,发现更有趣味且有意义的体验,处于精神饱满的学习“娱乐”状态。对他们而言,娱乐是换种工作,把疲倦的部分舒畅一下。这是一种清醒、智慧的专业态度,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了解、理解、学习、掌握新技术为我所用。我学,故我活;我活,故我新。
  教师在阅读书籍中汲取生命营养,使疲倦的身心得到舒畅,重新振作起来,保持精神灵魂的鲜活。在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碰撞中,在各种“意外”事件中他们会反思:“我”学到了什么?在听学生、听自己,讲道理、讲德行,阅好书、阅好人,写记录、写反思中,这些教师会清除僵死的细胞,疏通淤塞的血管,软化僵硬的肢体。学而不厌,才能教而不倦,才能忙而不倦,才能“有智慧、有神性”,聚敛岁月精华,活得生机勃勃。
  三、“漫话”专业立场
  26年的教育生涯让笔者理解了教师的专业立场,偏向教师的专业三观,即生命观、职业观与学生观。
  1.生命观
  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我在”,值得尊重,包括学生和自己。每日拼命的工作,但若是为了权力、绩效工资、虚荣心,为了恐惧,为了担忧明天的早餐而工作,那么教师的“心”去哪了。心不在腔子,难免会在不重要、无意义的事情上抱怨、重复,徒然增加“每日推石上山”的苦难。生命应该为“寻找趣味意义”而奋斗不息,应该有推完石头、吹着口哨下山的闲趣喜悦。约翰·洛克是在“推石上山”中“寻找趣味意义”的高手。面对孩子们重复的过失,他和善地规劝,孩子式的技巧避免了孩子们“推石”的无趣劳累和重复厌倦。他说:“一个普通教育方法上的错误,就是叫儿童时时记住许多规则和教训,他们对于那些规则和教训,常常不明白它们的意义,总是左耳进,右耳出。其实,假如你希望儿童应做某件事,或是某件事应该换个做法,结果儿童还是忘了没有做,或是做得不好,你应当叫他反复去做,直到他们做好为止。”
  借洛克的办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礼仪”习惯,经过多次练习,在他们身上变成习惯,自然而然地就会做出来。正如洛克所说的,用这种方法把学生的任何过失改正了之后,那过失便算是永远改正了。这样一件一件地改正下去,你便可以把他的过失全部消除,在他身上养成你所喜爱的任何习惯。
  习惯是“做”出来的,不是教出来、写出来和贴出来的。干一寸胜过说一尺。
  2.职业观
  教师专业的最大特点是它是富有创造性、有意义的脑力劳动。约翰·洛克说:“人人希望做导师的人具有一个谨严的人和一个学者的性格。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修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此外还要在学生的年岁需要的范围以内,尽量使他经常遵守。这是一种技巧,不是教得好的,也不是从书本上学得来的。”
  的确,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人生灯塔,是学生的行为榜样。教师的修养、情趣、“泰而不骄”的师者姿态,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专业的精神追求和饱满的情感状态。因此,信息技术如何发达,也无法取代教师“面授机宜”、“教学相长”的心灵感受。教师专业的精神状态应是一种稳定、深层次、持久有回味的心灵快乐与跃动的人生体验。   3.学生观
  学生是最活泼向上的生命体,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约翰·洛克认为,你应该把他看作一个青年人,他有你所有过的快乐与幻想。你不应该希望他的倾向和你一模一样,你也不应该希望他在20岁的时候的思想和你在50岁的时候的思想没有分别。他可以放逸一点,自由一点。不要沦陷为“我们不是教孩子生活,而是教他们学问”,他们学习,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辩论;他们受了教育,结果只会停留在学校里面,不能跑到人世间去。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怎样的,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结论和批判强加给他们。教师培养的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的生活观。教师的日常言行举止示范是他们应对人生与世界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例如,遇到学生作业错误率高的情况,一些教师会说:“这道题,我都讲了8遍了。”“我真为他们的智商着急,怎么听不明白呢?”教师抱怨的话语传递出一种焦虑和急躁的学习态度,若有学生回应“明知有错,为什么您用同一种方法讲8遍呢?”这时,教师会有多尴尬。
  教师关心学生的实际生活,要真心实意地与学生一起商量办法,面对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寻找趣味,在点滴行动中传递一种诚心诚意、和善和谐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体验与收获真诚、耐心、坚忍等精神品质。
  四、“漫话”专业方法
  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思维与专业方法上。方法落实思想,思维决定方法。其实,教师的专业方法可以简单、具体地概括为三个字,即少、小、优。利用教师专业知识的力量,通过适当的教学程序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达到完成某一学习任务需要的学习认知和良好的情感准备状态。大胆借鉴,小步创优。儿童的思维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就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
  1.少——规则少,管得少
  约翰·洛克认为,关于道德礼仪方面的事情,应该把事例告诉他,让他判断。这种方法能够启发儿童的悟性,还可以使规则记得更牢固,能实行……他如果对事例发表过自己的意见,有了适当的时机能和导师一道加以论证,那么,他懂得的必定更加透彻,对于自己应做的事情,印象必定更加活泼持久,较之一味沉默地、不经心地、昏沉地听取导师的讲话,效果要好得多。
  管得少又管得好,学生遵守规则是因为“规则”的权威与内心的坚守,并不恐惧个人的权威。教师的工作和责任是让学生的理智、情感和身体处于和谐状态,给学生留出自主生长的精神空间,思考“如何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调节自身的专业思考空间,增加教育方法的专业含量。
  2.小——改变小,习惯小
  约翰·洛克说:“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提醒:第一,你要他们练习某种习惯,顶好去劝导他们,提醒他们,不要责备他们;第二,同时培养的习惯不可太多,要等某一件事情经过经常的练习,变得容易自然,他们做来不必再假回忆之后,你才可以再去培养另外一种习惯。”
  偶遇学生公共场合表现粗俗,礼貌礼仪不佳,以前常用的手段是批评教育,按章责罚。而善于模仿的孩子很有可能会从教师身上学会责备,学会挑剔,走向反面。现在可以改用“小改变”法(它有两个特点:有意义、很快实现)。比如,笔者曾做过“问好”游戏,当学生见到教师没有问好时,就请他用10种不同声调在全班学生面前喊“老师好!”这个方法极好,其他学生也会被教师“较真”的态度唬住,“犯错”的学生因为“游戏”而保住了面子,教师的礼仪要求也在“游戏”中实现了。比如,为提高英语水平,每天进行5分钟的英语阅读速度赛;为提高耐力,每天进行10分钟的跳绳技巧赛等小活动,都只是做了小小的改变,却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洛克所说:孩子的特性正同他们的体态一样,稍微改变一点是可以的,但是很难把它们完全改成一个相反的样子。
  用教师权威建立、启动初始习惯,再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的名誉尊严感保持、强化好习惯,直至好习惯若天性,成自然。
  3.优——巧用优,奖励优
  约翰·洛克说:要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导师不只应该进行劝导谈论它,而且应该利用教育的工作与技巧,把它供给心理,把它固定到心田里面,在青年人对它发生真正的爱好,把它的力量、荣誉和快乐放在德行上面以前不要停止。
  巧用教师自身的优。教师热爱读书的话,可以每周在班级中设置2节读书课,在窗台上散放各式的书籍,经常与学生分享读书体会,在操场边、公交车站台,甚至是楼梯边,随时、随地、随人地说着“书的故事”。班级里书香四溢,学生与教师也会“书”来“书”往。
  奖励学生的优。教师可以自创一套娱乐奖励教育法,用“过度满足法”让学生做自己最爱的“事”,直到他厌倦。学生爱看漫画书,班会课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讨论漫画书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漫话书是否有利于学习”的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发现自身的问题,让学生的话语体系进入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在辩论中让学生的思想发生“静悄悄的革命”。不强迫学生做他们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应是教师的信念。约翰·洛克认为,看他(学生)最喜欢哪种游戏,就强迫他去玩那种游戏,每天要他去玩上好几个小时,不是把它当作一种罚他不该玩游戏的惩罚,而是当作他所应做的一种工作,监视他,让他做,不厌倦,不让他停止,把读书、学习作为奖励,让他觉得能有读书、学习的机会很不容易,自然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随遇而安,找到方法,找到工作的趣味,找到与学生相处的趣味,找到“当下”、“此在”的价值,教师专业最大的意义就是坐着岁月的摇椅与孩子们一起慢慢变老,透过“大师们”的眼睛,借助孩子们无私的帮助,找到那个面目清晰的“我”,回到心灵的原乡。
  当身份、知识、立场、能力兼俱,当理智、情感和身体完全和谐时,生命的绽放就会自然且完美地到来。作为教师,这是我们的工作和责任,是教师发展的必然。
  教师专业的不可替代是因为它有爱的艺术、美的历程与善的追求。在人与人的对话中,语言带着温度,文字带着灵性,知觉和感觉、理性和感性、“我思”和“我在”都蕴涵在每一个“此在”与“现场”的机体中,终将浑然难分,溶于水中。我“漫话”,故我“在”;我“在”,故我“漫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其他文献
祁建欣,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党委书记,德育副校长。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心理专委会监事长、海淀区学科带头人、海淀区青联委员、海淀区第六届科协委员。  《中国教师》:每个学校的生涯规划工作都有不同的开展方式,具体而言中关村中学是如何开展的呢?  祁建欣:我们主要是通过主题班会与年级活动开展的。2009年我们加入了海淀区高中生涯规划课题,我们自己确定了一个子课题,学校定位在以班会课与年级活动作为载体,以行动研
为谁学习?为什么学习?这应该是关系到教育成败大是大非的问题。古人颜之推曾在《颜氏家训勉学》中对“古”“今”教育目的进行了比较:“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现在教育举步维艰,其原因归根结底有二:一是面对这两个问题,学生的目光很茫然,不知从何说起,即使说出一些理由,也是言不由衷;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赋予孩子们独立思
王小红 女,汉族,195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天柱山学校教师,教龄48年。自16岁自愿成为“赤脚”教师以来,她培育了当地四代人,放弃了读大学、顶职进城的机会,坚持留守从教,播种知识。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百名优秀山村女教师、“感动上饶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我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江西上饶。1967年, 15岁的我跟随父母下放到天柱山紫源村劳动。当时村里的学校需要一名教
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会发挥哪些作用,其监测和评价又会怎样为教育教学改进与政策调整提供研究支持和实证依据,这些都是教育领域比较关注的话题。2014年10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与法国学校教育系统评估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教育监测与评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融”的本义是“炊气上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融”又引申出新的含义,即“合为一起”之义。“融文化”则是在“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华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所在。  金华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实验中学”)在多年的德育实践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方向,赋予“融文化”三个崭新的内涵:融入,即在教育过程中融入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使“融”成为观念与指向;融通,即在教育过程中融会贯通,使“融”成为行为
当前教师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和个体,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努力,终身教育体系需要教师主动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1]仅靠教师的职前培训、在职进修或在职学习等方式,已经跟不上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教师专业发展最好的方式应该是教师的自主成长。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而个人学习环境的出现和发展正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新的方式。个人学习环境作为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也许是我读了太多有关学困生转化的案例与专著,不经意地将学困生的形象定位于弱势群体、被遗忘的角落,自卑而又胆怯。直到遇见了伯浒,他彻底地打破了我对学困生的定位。  伯浒每天都笑容满面,自信而又乐观,最初我怎么也无法将他和学困生联系在一起。伯浒在初一(4)班是出了名的学困生,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主要科目全部挂彩。三科教师对这个孩子怨声载道,作为教学主任,我也别无他法。正苦于无计可
2015年7月24—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与美国中小学校长协会合作主办,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协办的“2015中美校长高峰论坛:美国荣誉校长北京行”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活动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美国中小学校长协会(NASSP)主席迈克尔埃里森(Michael Allison),他向我们讲述了校长对一所学校的独特影响与作用。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它以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活动为主要课程资源,以实践性主题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国家只颁布了课程纲要,但并没有统一的教材,需要地方和学校进行自主开发。因此,各个学校对综合课应该怎样上有着不同的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上什么?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怎样有效地进行活动?笔者从事了几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近年来,“公民教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而学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毕竟,学校是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目前,学校“公民教育”不仅在于相关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更在于通过德育渗透、主题活动和课程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旨在培养他们的公民素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