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孤独是读懂古诗的必修课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柳宗元“屏蔽式”孤独
  师:《中国诗词大会》有个环节特别有意思,那就是看图猜诗,今天咱们也来玩一玩。看这幅图,你能猜出它表达的是哪首诗的意境吗?(出示图)
  生:《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你不仅把诗名说出来,还背出了整首诗。这的确是柳宗元的《江雪》,大家看这幅图,群山连绵,白雪皑皑,江心小舟,渔人独钓。大家说说这个渔翁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生:孤独。
  师:没错,“孤独”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话题。(板书:孤独。出示《江雪》《独坐敬亭山》《登幽州台歌》全诗。)看这三首诗,都是写“孤独”。我请三个同学来读读好不好?(生读)读诗要注意情感节奏,我们一起再把这三首诗读一下。(生齐读)大家再看这三首诗,你们觉得哪个诗人最“孤独”?
  生:我认为是陈子昂。因为他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气势比前两首更雄浑。
  师:气势更雄浑,还有呢?
  生:陈子昂不仅从时间上,还从空间上来表现“孤独”。
  师:到底是不是如我们想象的这样?且让我们进一步探讨吧。首先我们来看《江雪》。(出示《江雪》全诗)
  师:刚才我们说了渔翁很“孤独”,你觉得在这首诗里渔翁的“孤独”体现在哪里?结合具体的“意象”来回答。
  生:“孤舟”独钓,一个人坐在江上而且下着雪,戴着蓑笠默默等待鱼儿上钩。这种场景很是孤独。
  师:你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还有吗?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周边都没有人,只剩他一个人。
  师:万籁俱静,周边都没有其他生命体,只有这一个渔翁,所以表现了渔翁的孤独。还有吗?
  生:“千山”“万径”这样的大空间里渔翁是最小的那个点,体现他的“孤独”。
  生:雪都是白色的,冷色调,给人一种凄冷的气氛,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色调也是寒冷的。
  师:她不仅说出了颜色,还说出来了感觉“寒”。寒的不仅仅是“江”,还有渔翁孤独的内心。我们来了解一下“渔翁”这一意象的意义。(出示并指名学生读)
  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师:由此来看,渔翁的“孤独”其实是谁的孤独?
  生:作者。
  师:我们一起再来看看柳宗元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出示并指名学生读)
  柳宗元少年得志,21岁中进士。后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到永州。永州给了他太多人生的磨难,回京的希望一次又一次落空,于是他给自己营造了这样一个“纯白”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他就是“渔翁”,傲然独坐,孑然一身。
  师:我们现在结合渔翁这个意象的意义和《江雪》的写作背景回到“渔翁”身上。这个渔翁下雪天冒着严寒,他能“钓”上什么呢?或者换句话说,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
  生: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体会人生。
  生: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发泄。
  师:发泄什么呢?
  生:孤独。
  生: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抒发情感。
  师:抒发什么情感?
  生:孤独。
  师:哦,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用“遗世独立”的渔翁身影来抗议;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寻找一个安静的所在,屏蔽现实……但是最终,柳宗元没能从自己的“孤独”中走出来,46岁客死他乡。这就是柳宗元“屏蔽式”孤独。(出示:屏蔽现实、沉陷孤独、煎熬度日)
  二、李白“共处式”孤独
  师:当然,每个人的活法不一样,“诗仙”李白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孤独”的呢?(出示《独坐敬亭山》全诗)在这首诗里李白的“孤独”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的意象说明。
  生:“鸟”“云”“敬亭山”这些在别人眼里很美的景象,在作者的眼里却显得孤独。
  生:其实我觉得李白也挺可悲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觉得所有人都抛弃了他,只有他一个人。
  师:你说出了他的实质。写景实际上是写作者的一种生命状态。鸟飞走了,云也飘走了,只有这座敬亭山,陪着诗人对坐。李白为什么这么“孤单”呢?(出示)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秋游宣州时,距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了。长期漂泊的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师:由此可见,谁的人生也不容易啊!那么李白如何对待生命里的这些“孤独”?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他们两个人互相含情脉脉地看着。
  师:两个人吗?
  生:作者将敬亭山看成了人。
  师:原来是这样。李白真乃“谪仙”也,当他的生命里只剩下一座山,他能跟山对话。当然这并不算什么,他还能跟月亮对话,跟自己的影子玩呢。这就是李白“共存式”孤独。(出示:承认孤独、正视孤独、享受孤独)
  三、陈子昂“跳出式”孤独
  师:陈子昂留下来的诗篇不多,但一首《登幽州台歌》就足以使他名垂千古,因为他对“孤独”的理解独特而深刻。(出示全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前”和“后”指什么?
  生:时间。
  师:没错,这正是诗人将“孤独”放在了“时间”的层面来讲。我们再来看后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悠悠”是什么意思呢?
  生:“悠悠”就是特别空旷,特别宽阔。
  师:天地宽阔了,谁就变渺小了?
  生:个人就渺小了。
  师:这是作者把“孤独”放在了什么层面来讲?
  生:空间。
  师:陈子昂生活在武則天时期,政治上连连受挫,内心孤独不堪。但是陈子昂伟大就伟大在他将“孤独”放到了大的时空里来讲,是啊,在大的时空里,生死都不算什么,更何况是“孤独”?这就是陈子昂“跳出式”孤独。(出示:跳出小我、高瞻远瞩、俯视孤独)
  四、我们的“孤独”如何安放?
  师: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这三首诗中哪个诗人最孤独?
  生:我觉得还是陈子昂。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很是孤独。
  生:我觉得是柳宗元最孤独,因为其他人的孤独是可以排遣的,只有他没办法排遣自己的孤独。
  师:如果是你,面对孤独,你更倾向于谁对待“孤独”的态度?
  生:李白。他能正视孤独,并且享受孤独。
  师:面对孤独,我们要拥有阳光心态。因为生活中的一个意外,就能把你抛到孤独的边缘。暑假里,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把大门牙给摔掉了一颗。你想啊,一个中年妇女,颜值是不会有什么提升了,这还破了相了,你说郁闷不郁闷?(生大笑)更让我郁闷的是,我还要来咱温岭上课,于是我把自己“屏蔽”了,跟谁也不想讲话,哪儿都不想去,我开始了自我对话。某一天,我忽然想通了,我是来上课的,又不是来选美的!更何况缺了一颗牙的老师,还胆敢站在舞台的中央,你们说她美不美?
  生:美!
  师:你们真是善良的孩子。当然在生活中孤独还远不止这些。当我们生命中的“孤独”来了,不要害怕,不要逃避,正视孤独,不断修炼,这样,我们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同学们,正视我们的孤独吧,因为——
  生:正视孤独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师:下课!
  (作者单位:扬州市甘泉中学)
其他文献
前情回顾:同学们在火星之巅遇到了火山喷发……
期刊
任务驱动式阅读指导,是让学生在一个个阅读任务的驱动下,开展阅读活动。“活动化”是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将阅读内容活动化,强调的正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讨论中,促进学生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推理、论证、判断等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导读课的目的是初步建立学生与书的联系,激发学生内心的阅读需求。《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写给儿子的书信集。面对整本书,如何在一节课的
期刊
《威尼斯的小艇》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一篇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典型课文,课文的第4自然段紧紧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特点,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对人物的动态进行了描写。为了让学生掌握“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在对这一自然段进行仿写练习时,我们教研组的老师经过研讨,巧妙地运用了变式训练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读”中发现写法  师:同学们,作者在表现“
期刊
写景散文多以描绘景物为主,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本单元选用多篇写景散文,并按照年段序列提炼了语文元素,这就需要教师在整体把握写景散文 “这一类”文体特征的基础上,还要研制好“这一篇”,让写景散文的教学入情入境入心。  一、把握文体特征及教学价值  1.在“形散神聚”的结构中,培养阅读能力。散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灵活多样,但中心思想却明确集中。从写景散文看,它的形散主要表现在时间跨度大、空间转
期刊
《金字塔》是一篇略读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著名作家穆青写的《金字塔夕照》内容片段,第二部分是教材自编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前者为连续性文本,后者为非连续性文本。其中非连续性文本主要由文字描述、数字列举、图形示例,还有一个重要信息源—— 批注共同构成。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表达形式,教学时如何立足于略读课文的基调,将两个不同性质的文本内容统整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实现阅读学习?笔者建议:把两篇
期刊
一年前,我父親复制了一张面具,带人来这雨林里寻找黄金国。
期刊
教学本课时,笔者践行“深度学习”理念,以本单元人文主题“思维的火花”和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目标,引领学生读书聚焦真问题,经历真探究,分享真收获,让学生的思维见深度、攀高度、显广度。真思有所得,真学有成效,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获得感激发了学生深度学习探究的热情。  一、聚焦真问题,思见深度  初读课文时,笔者设计的助学单列出了“三读三想”任务,引领学生充分自读,直面文本
期刊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回顾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交流对作品梗概的初步认识。  2.创设情境,明确任务。梗概是一种应用文体,在我们生活中运用还是很普遍的。  出示:  通 知  亲爱的同学们: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征集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要求六年级每个同学推荐一本最喜爱的书。  期待你的参与!  学校大队部  3月1日  学生交流可以完成大队部任务的多种方法:写读
期刊
一、细读——直面文本  《儒林外史》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课内必读名著。作为一部长篇章回体古典小说,阅读难度是存在的。《儒林外史》的语言属于古白话,和我们今天使用的不是一个语言体系。另外作为一篇婉讽的小说,因婉而不显不明,很多语言文字上的妙趣,学生一下子是读不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只将阅读任务丢给学生,那么学生大多也会因难生畏。教师的引领作用在此时一定要发挥出来。  古典小说有三个特点:
期刊
一、初步感受、基本理解——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策略  通读一本书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按照一本书的封面、序言、目录、内容、封底的顺序开始阅读。然而读完之后,学生应该留下什么?閱读单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反应学生阅读的效果,让学生做一个会思考的阅读者。下面是学生通读曹文轩《草房子》之后我设计的阅读单。  阅读单一:走进《草房子》中的草房子  同学们,你们见过草房子吗?我们从书的封面上来大概感受一下。它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