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提倡课程游戏化的今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而美工区域活动更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到老师的青睐和幼儿的喜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 “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的生活”。乡土资源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对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指南》也强调: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部分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我园地处寻甸,独特的地理自然人文环境铸就了乡土氛围的形成。一树、一路、一山、一草、一地等都能成为孩子活动的游戏材料。根据我园的环境,我们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在为幼儿提供一些必备的基础材料的同时,尽量为孩子们收集较为合理、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进行活动。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填补我园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美工区域活动的空白,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好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幼儿园开展美工区域活动的现状
(一)美工区活动指导的核心原则把握不到位
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对美工区活动指导的核心原则(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自由、自主的创作)把握不到位,以及如何把握尊重幼儿自主创作与适当指导的关系不到位。以至于教师的指導常常出现两个误区:其一,紧盯幼儿的创作,寸步不离,高度控制幼儿的创作行为,片面追求作品效果,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其二,对美工区活动放手不管,听之任之,一味追求自由创作,造成美工区活动毫无价值。
(二)美工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不明确不完善
教师常常被“新”吸引,看到的新材料、新内容、就会不经思考的搬进自己班级的区域中,盲目的跟随大城市的步伐,“照葫芦画瓢”,这样的行为往往导致活动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的不一致;另外,美工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有的班级两个月甚至一学期得不到更换和调整,幼儿呈现出每天重复做同一件事;再者有的班级美工区活动材料琳琅满目,乍看上去活动区开展得红红火火,实际上却存在走形式、摆样子以及材料投放的盲目性和随意的问题,致使幼儿进区时得不到有效的可供选择活动、开展活动的信息,这样的美工区紧紧是一个空洞的外壳,缺少教育意义和价值。
(三)美工区域活动的设置过于形式化、单一化
表现在:其一,设置不合理带来的操作性不强或幼儿不感兴趣,都被闲置下来;其二,区域活动创设成为了一种摆设或沦为迎合领导检查的“一大风景”;其三,对于开展的部分班级来说,所开展的区域活动算不上自主游戏或者是区域游戏,这仅仅为小组活动,和美术集体教学没有任何区别。美工区域活动的开展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基于此现状,我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在美工区域活动中进行大胆尝试,美工区域活动成为了我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乡土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材料对活动区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为了幼儿的玩具库,满足了孩子们的操作欲望和创作需要。我们有计划的通过家长、教师、幼儿、社区收集了大量的寻甸乡土材料,如:狗尾草、蒲公英、稻草、树皮、松球、松针、沙子、石头等。
三、乡土资源在美工区域中的运用
每一个材料对环境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好的环境,它为教师提供了向幼儿讲述教育意图的途径,为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给教师一个了解孩子发展的窗口。借助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环境“开口说话”。结合收集到的材料,我们将寻甸的乡土资源整理为吃在寻甸、玩在寻甸(寻甸回彝苗少数民族资源、寻甸风景名胜、废旧物品)、寻甸农作物三大主题。
(一)利用乡土资源结合主题对美工区进行环境创设
环境是直接反应主题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桥梁,首先要让材料、环境“说话”。教师们设计与主题相符的环境,投放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活动材料,让幼儿产生进区的欲望,让环境“活”起来。
(二)利用乡土资源结合主题进行美工区域游戏活动案例设计
在了解到教师从未进行过区域游戏活动书面设计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幼儿园美术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学习云南省第一届区域游戏活动大赛视频,一个一个镜头的分解,将活动视频变成活动文本;组织教师针对当前困惑进行讨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下达了每位教师收集与设计和主题相符的不少于5个的中班美工区域游戏活动案例的任务。
(三)践行乡土资源,丰富美工区活动内容
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教师投入与活动案例相应的游戏材料,如:松球、种子麦秆、核桃壳、蔬菜、树干等自然材料和半成品材料(剪好的回族小褂、苗族的花裙子等),让环境和材料向幼儿说明“这样很有趣,这样很好玩,你可以这样做”,这样幼儿就会按照教师美工区域活动意图进行创作。教师做好观察记录,包括材料、环境、幼儿表现等。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又根据情况矫正相应的材料和内容再次进行实践,即同一主题不同材料的体现,同一材料不同主题的体现,同一主题同一材料的体现。
总之,乡土资源在美工区域活动中的运用不仅解决了我园美工区活动材料单一,形式单一,教师指导水平等问题,更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个别化学习的场所,鼓励幼儿在做中玩,玩中学,实现贴近幼儿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感知体验、情感表达,特别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园地处寻甸,独特的地理自然人文环境铸就了乡土氛围的形成。一树、一路、一山、一草、一地等都能成为孩子活动的游戏材料。根据我园的环境,我们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在为幼儿提供一些必备的基础材料的同时,尽量为孩子们收集较为合理、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进行活动。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填补我园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美工区域活动的空白,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好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幼儿园开展美工区域活动的现状
(一)美工区活动指导的核心原则把握不到位
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对美工区活动指导的核心原则(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自由、自主的创作)把握不到位,以及如何把握尊重幼儿自主创作与适当指导的关系不到位。以至于教师的指導常常出现两个误区:其一,紧盯幼儿的创作,寸步不离,高度控制幼儿的创作行为,片面追求作品效果,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其二,对美工区活动放手不管,听之任之,一味追求自由创作,造成美工区活动毫无价值。
(二)美工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不明确不完善
教师常常被“新”吸引,看到的新材料、新内容、就会不经思考的搬进自己班级的区域中,盲目的跟随大城市的步伐,“照葫芦画瓢”,这样的行为往往导致活动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的不一致;另外,美工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有的班级两个月甚至一学期得不到更换和调整,幼儿呈现出每天重复做同一件事;再者有的班级美工区活动材料琳琅满目,乍看上去活动区开展得红红火火,实际上却存在走形式、摆样子以及材料投放的盲目性和随意的问题,致使幼儿进区时得不到有效的可供选择活动、开展活动的信息,这样的美工区紧紧是一个空洞的外壳,缺少教育意义和价值。
(三)美工区域活动的设置过于形式化、单一化
表现在:其一,设置不合理带来的操作性不强或幼儿不感兴趣,都被闲置下来;其二,区域活动创设成为了一种摆设或沦为迎合领导检查的“一大风景”;其三,对于开展的部分班级来说,所开展的区域活动算不上自主游戏或者是区域游戏,这仅仅为小组活动,和美术集体教学没有任何区别。美工区域活动的开展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基于此现状,我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在美工区域活动中进行大胆尝试,美工区域活动成为了我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乡土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材料对活动区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为了幼儿的玩具库,满足了孩子们的操作欲望和创作需要。我们有计划的通过家长、教师、幼儿、社区收集了大量的寻甸乡土材料,如:狗尾草、蒲公英、稻草、树皮、松球、松针、沙子、石头等。
三、乡土资源在美工区域中的运用
每一个材料对环境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好的环境,它为教师提供了向幼儿讲述教育意图的途径,为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给教师一个了解孩子发展的窗口。借助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环境“开口说话”。结合收集到的材料,我们将寻甸的乡土资源整理为吃在寻甸、玩在寻甸(寻甸回彝苗少数民族资源、寻甸风景名胜、废旧物品)、寻甸农作物三大主题。
(一)利用乡土资源结合主题对美工区进行环境创设
环境是直接反应主题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桥梁,首先要让材料、环境“说话”。教师们设计与主题相符的环境,投放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活动材料,让幼儿产生进区的欲望,让环境“活”起来。
(二)利用乡土资源结合主题进行美工区域游戏活动案例设计
在了解到教师从未进行过区域游戏活动书面设计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幼儿园美术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学习云南省第一届区域游戏活动大赛视频,一个一个镜头的分解,将活动视频变成活动文本;组织教师针对当前困惑进行讨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下达了每位教师收集与设计和主题相符的不少于5个的中班美工区域游戏活动案例的任务。
(三)践行乡土资源,丰富美工区活动内容
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教师投入与活动案例相应的游戏材料,如:松球、种子麦秆、核桃壳、蔬菜、树干等自然材料和半成品材料(剪好的回族小褂、苗族的花裙子等),让环境和材料向幼儿说明“这样很有趣,这样很好玩,你可以这样做”,这样幼儿就会按照教师美工区域活动意图进行创作。教师做好观察记录,包括材料、环境、幼儿表现等。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又根据情况矫正相应的材料和内容再次进行实践,即同一主题不同材料的体现,同一材料不同主题的体现,同一主题同一材料的体现。
总之,乡土资源在美工区域活动中的运用不仅解决了我园美工区活动材料单一,形式单一,教师指导水平等问题,更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个别化学习的场所,鼓励幼儿在做中玩,玩中学,实现贴近幼儿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感知体验、情感表达,特别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