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思维“自由”“放纵”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我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点探索。
一、疑问和惊奇是思维的开始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无疑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因好奇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这时想要阻止学生思维不活跃都不行了。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首先和学生做游戏,学生随便说一个三位数或是四位数,我能猜出是不是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一下。在我屡屡猜中后学生向我“俯首称臣”,问我他为什么不会,他让我告诉他秘密。接下来引导教学,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分析数字间的规律非常投入。
亚里士多德还讲过,“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学生的惊奇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我们在教学中有意把问题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会主动深入研究,其研究问题的信心、恒心是被动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比如,在港师附小听“毫米的认识”一课。生活中学生很少遇到这样的实践认识活动。认识一毫米,学生接受难度无疑增加不少。而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让学生实际测量一张学生证厚度、10张纸厚度——结果学生存测量中发出了惊喜的尖叫声。老师没有阻止,老师有意装着不知道,只是微微一笑,你发现了什么,这么高兴啊。告诉老师好吗?学生那个高兴啊:把小手举得高高,有的小朋友怕老师发现不了自己,坐得特别好,姿势特别规范,还有的小朋友差点爬到桌子上。你说这样的教学效果还能不好吗,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营造一个宽松环境让学生思维自由翱翔。课堂看似很乱,其实学生思维活动紧张而有序。
二、留点时间,给思维搭建活动的舞台
自主学习,效率倍增。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可在交互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实现课堂效率最优化。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们把要研究的长方形、正方形特征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搜集资料,整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资料,动手测量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大小,主动分析长方形、正方形对边、四角异同之处,记录疑点。课堂上学生会主动抛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在交流中才能深入探索问题解决途径、方法。
三、创造和谐环境,让思维“自流”“放纵”
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是展示才智、进行创造体验、享受学习快乐的天地。教师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习惯,要用自己教学智慧的积淀和教学艺术的折射,激发学生的内部需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空间和心灵的交际空间,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感到心情愉快。开放课堂。就是改变教师对课堂的主宰,面向学生,强调学生参与和自决的过程,教师要尽力创设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开放性的情境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学校路两边要栽树,每隔两米栽一棵,已知路长10米。请问: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后说要运来10棵树苗就行。还有一部分同学说要12棵树苗才够。老师有意放开让他们争辩。一开始,他们准也不服谁,到后来在证据(画图展示)面前,他们明白了其中中原因,他们是越辩越明啊!这样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结合实际,弄清具体问题的细节问题。这也正是思维“自流”“放纵”的结果——实现思维深化、细化。
四、反思中深化思维,实现思维创新
评价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成熟的一种手段。判断正误优劣,欣赏别人的优点,对别人提出建议和批评。可以帮助别人成长,给予活动着的思维以补充,实现思维活动向深处发展。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能得到快速成长。比如,我们教学一般是采用正面的例子引导学生如何如何做,给学生一个模仿的过程,学生学会照样子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教学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量变化一点点。就不知如何下手。我在教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华有6本数学本。还有5本语文本。请问:小华一共有多少本子?我发现30名学生竟然有12名学生说小华有30本(5×6=30)。我把与这一道同类型的题目一起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反思,结果用不着老师去“补差”,12名学生有10名学生自己在反思中认识到错误。在期末考试中也有同类型的题目,我惊喜地发现,经过独立反思的10名学生没有一位做错,而经过我反复引导的2名学生(不会反思)和那些第一次就没有做错(没有反思过)的学生在本次考试中失误率相当高。这说明思维没有深入开展,缺少反思,记忆不深刻,对某些概念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够到位。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和本质。
一、疑问和惊奇是思维的开始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无疑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因好奇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这时想要阻止学生思维不活跃都不行了。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首先和学生做游戏,学生随便说一个三位数或是四位数,我能猜出是不是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一下。在我屡屡猜中后学生向我“俯首称臣”,问我他为什么不会,他让我告诉他秘密。接下来引导教学,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分析数字间的规律非常投入。
亚里士多德还讲过,“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学生的惊奇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我们在教学中有意把问题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会主动深入研究,其研究问题的信心、恒心是被动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比如,在港师附小听“毫米的认识”一课。生活中学生很少遇到这样的实践认识活动。认识一毫米,学生接受难度无疑增加不少。而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让学生实际测量一张学生证厚度、10张纸厚度——结果学生存测量中发出了惊喜的尖叫声。老师没有阻止,老师有意装着不知道,只是微微一笑,你发现了什么,这么高兴啊。告诉老师好吗?学生那个高兴啊:把小手举得高高,有的小朋友怕老师发现不了自己,坐得特别好,姿势特别规范,还有的小朋友差点爬到桌子上。你说这样的教学效果还能不好吗,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营造一个宽松环境让学生思维自由翱翔。课堂看似很乱,其实学生思维活动紧张而有序。
二、留点时间,给思维搭建活动的舞台
自主学习,效率倍增。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可在交互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实现课堂效率最优化。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们把要研究的长方形、正方形特征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搜集资料,整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资料,动手测量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大小,主动分析长方形、正方形对边、四角异同之处,记录疑点。课堂上学生会主动抛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在交流中才能深入探索问题解决途径、方法。
三、创造和谐环境,让思维“自流”“放纵”
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是展示才智、进行创造体验、享受学习快乐的天地。教师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习惯,要用自己教学智慧的积淀和教学艺术的折射,激发学生的内部需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空间和心灵的交际空间,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感到心情愉快。开放课堂。就是改变教师对课堂的主宰,面向学生,强调学生参与和自决的过程,教师要尽力创设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开放性的情境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学校路两边要栽树,每隔两米栽一棵,已知路长10米。请问: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后说要运来10棵树苗就行。还有一部分同学说要12棵树苗才够。老师有意放开让他们争辩。一开始,他们准也不服谁,到后来在证据(画图展示)面前,他们明白了其中中原因,他们是越辩越明啊!这样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结合实际,弄清具体问题的细节问题。这也正是思维“自流”“放纵”的结果——实现思维深化、细化。
四、反思中深化思维,实现思维创新
评价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成熟的一种手段。判断正误优劣,欣赏别人的优点,对别人提出建议和批评。可以帮助别人成长,给予活动着的思维以补充,实现思维活动向深处发展。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能得到快速成长。比如,我们教学一般是采用正面的例子引导学生如何如何做,给学生一个模仿的过程,学生学会照样子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教学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量变化一点点。就不知如何下手。我在教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华有6本数学本。还有5本语文本。请问:小华一共有多少本子?我发现30名学生竟然有12名学生说小华有30本(5×6=30)。我把与这一道同类型的题目一起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反思,结果用不着老师去“补差”,12名学生有10名学生自己在反思中认识到错误。在期末考试中也有同类型的题目,我惊喜地发现,经过独立反思的10名学生没有一位做错,而经过我反复引导的2名学生(不会反思)和那些第一次就没有做错(没有反思过)的学生在本次考试中失误率相当高。这说明思维没有深入开展,缺少反思,记忆不深刻,对某些概念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够到位。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