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读”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操在读的进修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在阅读教学中,从美读着手,通过“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形体,形乎动静”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出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使他们“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这也正好体现了《新课标》的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就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美地读,准确把握形象美
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它不仅要反映出生活的意味,更要反映出生活的真实。大千世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个人要明辨生活的美丑是非,善恶曲直,可真不容易啊!比如说人人看到《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善解人意,但她的圆滑世故、虚假造作又有几个能看到呢?可是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能力透纸背。所以构成文本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有一定的造型功能和表现功能,听众欣赏完美读后形成融会了朗读者情感的完美意象,并对审美对象进行再加工,使之更加丰满鲜明。
如《乌鸦喝水》一文,在读到“乌鸦围着瓶子边走边想,它看到旁边有许多石子,终于想出了办法”时,老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入情境,试想:乌鸦当时非常渴,想喝水,可又喝不着,心里十分着急,所以它只有静下心来,慢慢思考才行;而且想办法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读“边走边想”时速度要缓慢,当它想到办法后,乌鸦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呀!因此在最后的语气中应该充满了兴奋,这样才能体会到乌鸦由着急到平静再到无比喜悦的心情的变化起伏过程。能过美读,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勤于动脑,想出办法解决问题的可爱的乌鸦的形象。这样多学多用,教材中的“人物”,从乌鸦到爱劳动的蚂蚁,从乐于助人的小青蛙到拾金不昧的小兔子,从鲁班到司马光……一个个美的光辉形象更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并伴随他们健康成长,指导他们以此来鞭笞、激励自己。
二、细地品,全心体会意境美
“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达到情与景、物与我之间的谐调、浑契,正如明人王廷相说的:“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黏著,古诗如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求也”,这便是意境。美读,便是将读者引入其中的一架桥。
如在《春晓》一诗的教学中,在学生读谁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幅春天破晓时分一场夜雨过后花落遍地景象的画轴,而诗人此时却伸着懒腰,惰于起身,忍不住发出感慨:“春光真短暂啊!”在优美、和谐的背景音乐的辅助引领下,学生似乎自己走进了画中,看到眼前的一切,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春眠学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饱含丰富感情的诵读,更加深了学生对“春光无法永驻,应当珍惜”的意识生成。此时,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完全进入意象世界,在意象世界中获得了主体意识的自由,从而真正沉浸在自由、活跃的审美状态中。所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也无非就是这种境界了。所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美读,便轻而易举地使学生自己领悟到了诗的意境,以及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更深的内涵了。
三、深地想,努力感悟情感美
文学艺术对生活的反映并不是被动的反映,不是照搬生活,而是一种能动的积极的反映。它不仅反映了生活本来的面貌,而且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感情体验,是人们感情的渲泄和流露,是一个时代人们的“心声”,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所以,美读的目的不是单纯把文本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重要的是以文本的思想去感染听众,使听众的精神世界受到陶冶、震憾,获得情感渲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并且表现出与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社会生活要求相一致的价值判断,从而受到启示。
如读《咏华山》一文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了解到寇准与先生登到华山顶上,看到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几朵白云时差,学生忍不住发出华山真高的感叹,此时孩子的情感便与课文中的情感主产生共鸣,达成一致。在此教师并不需要过多的说教,只要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引导他们深读,启发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学生自然也能体会到寇准站在山顶时产生的这样一种居中高临界下、俯视一切的崇高感情,所以吟诗也是在情不自禁下出现的举动。
所以,学生在美读中自然就能感悟到情感的真挚美,而不需要教师来扮演一个“二传手”的角色,把思想感情硬生生地传递给学生。其实,一份深沉、隽永的感情即使这么简单也能表达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生活是语文的源泉,生活中的资源反映到语文内容上,在语文学科中表现处处蕴含着美的教育。美读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朗读内容的完美统一。儿童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需要美的激活,让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充分利用“美读”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审美情趣,建立整合的美感系统,学生感受文学的美,感受生活的美。
一、美地读,准确把握形象美
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它不仅要反映出生活的意味,更要反映出生活的真实。大千世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个人要明辨生活的美丑是非,善恶曲直,可真不容易啊!比如说人人看到《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善解人意,但她的圆滑世故、虚假造作又有几个能看到呢?可是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能力透纸背。所以构成文本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有一定的造型功能和表现功能,听众欣赏完美读后形成融会了朗读者情感的完美意象,并对审美对象进行再加工,使之更加丰满鲜明。
如《乌鸦喝水》一文,在读到“乌鸦围着瓶子边走边想,它看到旁边有许多石子,终于想出了办法”时,老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入情境,试想:乌鸦当时非常渴,想喝水,可又喝不着,心里十分着急,所以它只有静下心来,慢慢思考才行;而且想办法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读“边走边想”时速度要缓慢,当它想到办法后,乌鸦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呀!因此在最后的语气中应该充满了兴奋,这样才能体会到乌鸦由着急到平静再到无比喜悦的心情的变化起伏过程。能过美读,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勤于动脑,想出办法解决问题的可爱的乌鸦的形象。这样多学多用,教材中的“人物”,从乌鸦到爱劳动的蚂蚁,从乐于助人的小青蛙到拾金不昧的小兔子,从鲁班到司马光……一个个美的光辉形象更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并伴随他们健康成长,指导他们以此来鞭笞、激励自己。
二、细地品,全心体会意境美
“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达到情与景、物与我之间的谐调、浑契,正如明人王廷相说的:“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黏著,古诗如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求也”,这便是意境。美读,便是将读者引入其中的一架桥。
如在《春晓》一诗的教学中,在学生读谁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幅春天破晓时分一场夜雨过后花落遍地景象的画轴,而诗人此时却伸着懒腰,惰于起身,忍不住发出感慨:“春光真短暂啊!”在优美、和谐的背景音乐的辅助引领下,学生似乎自己走进了画中,看到眼前的一切,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春眠学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饱含丰富感情的诵读,更加深了学生对“春光无法永驻,应当珍惜”的意识生成。此时,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完全进入意象世界,在意象世界中获得了主体意识的自由,从而真正沉浸在自由、活跃的审美状态中。所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也无非就是这种境界了。所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美读,便轻而易举地使学生自己领悟到了诗的意境,以及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更深的内涵了。
三、深地想,努力感悟情感美
文学艺术对生活的反映并不是被动的反映,不是照搬生活,而是一种能动的积极的反映。它不仅反映了生活本来的面貌,而且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感情体验,是人们感情的渲泄和流露,是一个时代人们的“心声”,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所以,美读的目的不是单纯把文本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重要的是以文本的思想去感染听众,使听众的精神世界受到陶冶、震憾,获得情感渲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并且表现出与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社会生活要求相一致的价值判断,从而受到启示。
如读《咏华山》一文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了解到寇准与先生登到华山顶上,看到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几朵白云时差,学生忍不住发出华山真高的感叹,此时孩子的情感便与课文中的情感主产生共鸣,达成一致。在此教师并不需要过多的说教,只要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引导他们深读,启发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学生自然也能体会到寇准站在山顶时产生的这样一种居中高临界下、俯视一切的崇高感情,所以吟诗也是在情不自禁下出现的举动。
所以,学生在美读中自然就能感悟到情感的真挚美,而不需要教师来扮演一个“二传手”的角色,把思想感情硬生生地传递给学生。其实,一份深沉、隽永的感情即使这么简单也能表达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生活是语文的源泉,生活中的资源反映到语文内容上,在语文学科中表现处处蕴含着美的教育。美读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朗读内容的完美统一。儿童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需要美的激活,让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充分利用“美读”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审美情趣,建立整合的美感系统,学生感受文学的美,感受生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