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14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市中心发生剧烈爆炸,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在爆炸中严重受伤,被送往贝鲁特美国大学医院后不治身亡。这是2002年7月16拍摄的哈里里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中东瑞士”经历坎坷
黎巴嫩长期以来是深受教派和民族冲突之苦的典型范例。内战加之以色列1982年入侵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1650亿美元。 内战期间,黎曾出现过分属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营垒的100多个各类政党和组织。基督教方面的主要政党有长枪党、自由国民党等,伊斯兰教方面的主要政党有希望运动、社会进步党、真主党和黎巴嫩共产党等。内战结束之后黎政权和各重要政党积极倡导民族和解和宗教信仰自由,许多重要政党把民族和解和文明共处写进党章,并在现实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敦促政府予以实践。战后,黎政府十分重视恢复和发展经济,拉胡德总统上台以来继续采取措施振兴经济。如启用资深政治家、经济学家胡斯组成专家型内阁;并着手进行经济和行政改革,以紧缩财政、控制债务、整饬腐败、改革行政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并取得初步成果。全民开展重建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家日趋稳定。1998年,黎军司令拉胡德将军顺利当选黎新总统后,继续致力于增强国内凝聚力,减弱教派政治影响,促进民族和解。黎政坛以总统、总理和议长三个职位分别代表基督教马龙派、伊斯兰逊尼派和伊斯兰什叶派教派的不同利益,结束黎内战的《塔伊夫协议》不仅规定收缴各派武器,而且对政权结构进行了一些修改,如总理不仅代表单一教派,而应吸收其它教派组成内阁政府。目前的黎巴嫩是一个典型的开放、自由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国家,旅游、金融、贸易及侨汇是其经济的四大支柱,四项收入占黎国民收入的80%。
2000年10月哈里里被任命为总理组阁。2003年4月再次受命组阁,2004年10月辞去总理职务 ,拉胡德总统授权卡拉米筹组新内阁。哈里里任职总理期间,继续进行经济调整,人民日益安居乐业。恢复中的黎巴嫩经济发展总体势头不错,2002年黎人均国内产值就达4475美元,金融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笔者曾前往考察,但见贝鲁特街头,随处可见高级的奔驰、雷诺、雪佛莱、丰田轿车,虽然战乱时期留下的弹痕累累的旧楼房还随处可见,街头还不时碰到荷枪实弹的武装士兵,但人们的生活安逸,表情悠闲,昔日的繁荣正在恢复。
哈里里是一个总体上赢得好评的领导人。国际社会对哈在黎重建中创造的业绩以及他本人传奇式的奋斗历程评价很高,普遍认为他个性鲜明、有素质、有能力。他虽从平民靠个人奋斗最终成为拥有4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但他乐善好施,深受黎巴嫩民众欢迎。由于在重建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被誉为“黎巴嫩先生”。近年来,在涉及国内政治生活的一些问题上,他与美、法等西方国家的立场比较接近,对修改宪法延长总统拉胡德任期和总理卡拉米的政策不满,这就可能被认为是与叙利亚的离心倾向逐步明显,引起一些派别和国家不快。有分析认为,凭借他的威望和能力,哈里里在几个月后的议会选举中有可能再次上台。如果那样,在国内将危及一些人物的利益,与叙的关系也可能比较难以处理。
目前,黎国内人民尤其是政治反对派针对哈里里遇害反响强烈。黎反对派2月18日要求和平起义,解散亲叙的现任卡拉米政府,建立新政府监督叙1.5万军队从本国撤出。国内政局可能暂时出现不稳定,但过后会逐步平静,不会出现大乱或内战。毕竟,叙利亚军队和黎巴嫩军队严阵以待,不允许内乱出现,关键是黎人民饱经内战荼毒,不会允许战乱发生,而且西方国家目前还难以直接介入干预。黎政府受到了来自国内国外的多重压力,但现任总理卡拉米领导的政府在维护国内稳定方面态度比较坚决,宣布不会容忍暴力活动。2月18日,黎内阁呼吁各派举行全国对话,以维护国家稳定。
哈里里这样一个受人爱戴的传奇领导人遭到暗杀,许多人感到不解,其原因至今迷雾重重。国际社会诸多分析和猜测毕竟是臆测,究竟如何还要如法国等要求的,要对事情展开调查。
美国强烈指责和怀疑叙利亚。但以客观态度和反向思维分析,叙利亚和黎巴嫩政府主使策划爆炸的动机难以成立。叙利亚处境一段时期以来一直很不妙,与美国的关系一直不睦,并一直注意不与美国迎头相撞。叙利亚2000年来一直没有恢复与以色列之间的谈判,还想借2月巴以首脑会晤之机探讨重启与以色列之间谈判的可能性,以缓和与美以关系,摆脱不利境地。但即便叙利亚一再低调应付,美国仍然步步紧逼。所以说,在当前微妙的风口浪尖上,如果叙利亚采取暗杀哈里里的招数加强控制黎,无论如何在外人看来并不聪明,反而导致引火烧身,使得处境更加被动,得不偿失。那样的话,叙反而面临国际社会要其加快从黎撤军的巨大压力,提前失去黎巴嫩这块战略屏障。所以叙利亚背后策划实施爆炸的可能并不大。
叙利亚强烈否认美国的指责,并明确指出是以色列情报机构干的,意图嫁祸于人。黎巴嫩国内一些人士也持此看法,认为这完全符合以色列情报机构的手法。如果是这样的分析,或许以色列要借美国的手尽快打击叙,拆开叙黎联盟,削弱这两个长期对手,得到在长期拖沓的和谈中无法彻底获得的果实如领土等战略利益。但也有分析认为以色列如果是出于这样的想法,在当前中东局势和巴以和谈进展的微妙时期,此举同样愚蠢,会加剧局势恶化,实际也是得不偿失。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方面基本保持沉默,所做表态不多。
另外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猜测报道是国内的极端基督教派别或激进伊斯兰派别干的,也有人认为是哈里里的政治对手干的。一个黎巴嫩退休将军认为炸弹很可能是提前在地下埋藏好的。基地组织也忙着否认参与爆炸,并同样指出与以色列有关。法国等方面要求对事件进行调查,美国也严厉要求叙利亚必须进行配合。目前,叙利亚正承受着美国和国际社会多方的巨大压力,西方国家要求叙加快从黎撤军步伐。
在哈里里被炸身亡、美国公开指责叙之前,叙并没有引起世人的多少注意,人们更多关注美国的对伊朗政策了。实际上,美国一直盯着叙并伺机行动。未来看,美国有可能一方面通过与欧洲国家合作对伊朗保持强大压力,同时暂且搁置伊朗,腾出手来先打击经济和军事实力弱小的叙利亚。在布什看来,一贯关系友好的叙利亚和伊朗都是"暴政和恐怖"土壤。布什在国情咨文中称,美国所追求的和平与自由只有在铲除极端主义和专制暴政后才能获得,而且铲除恐怖和暴政的唯一有力武器就是自由的力量。按照这样的定论,打击叙利亚或伊朗可能在所难免,只是时间和时机的选择问题。
叙利亚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迟缓,外来援助停滞,处境孤立,与以近年来关系僵持敌对,并通过与黎结盟对抗美以。美国近年来一直为难叙。布什于2003年12月签署对叙实施经济和外交制裁措施的《叙利亚责任及黎巴嫩主权法》,禁止与叙进行可能被用于其武器项目的贸易,直到美能证明叙没有支持恐怖组织、从黎全部撤军、没有发展非常规武器。2004年5月,美宣布对叙实施经济制裁。美法一道提议联合国安理会于2004年9月通过了第1559号决议,要求所有外国军队从黎撤出,解除黎民兵和非黎民兵组织的武装,恢复黎“民主自由 ”权利。美国近来不断宣传叙支持伊拉克境内的反美武装和前萨达姆政权的人员。美国今后有可能把矛头突然直指叙,把伊拉克和叙利亚周边地区彻底控制起来,彻底对伊朗形成战略孤立和包围,也可借机震慑其它地区国家的当权者,使其主动配合美国的战略推进。
在国情咨文中,布什把叙摆在了伊朗之前,指责叙支持恐怖主义,并称美将加强执行制裁叙的《叙利亚问责法》。针对美指责,叙反应强烈并予以严厉驳斥。黎前总理哈里里被炸死后,美紧急召回美国驻叙大使。美国务卿赖斯的表态更为直接,她称叙利亚政府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目前正在不幸地走上一条与美国日益交恶的道路。叙的处境一时雪上加霜,但仍强烈否认责任。美国的下一步军事动向并非无征兆可循。2005年1月底,美国防部宣布,拟向伊拉克增兵10万,名义上帮助训练伊部队,实际是为下一步军事行动积蓄力量。以色列则于此前不久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有分析认为其涉及山地作战的演习内容可能与未来参加对伊朗作战有关。
从目前看,美国除了受制于朝鲜半岛局势外,更深陷以伊拉克时局发展为标志的中东泥潭。从兵力、财政、国际道义、国内支持程度等方面分析,布什政府的困境是越卷越深的。但按照布什政府班底的行事风格和强硬主张,美国政府的进攻性战略不会轻易罢手。从去年下半年到至今,美国与伊朗之间的口水战不断升级,美国对伊朗的压力与日俱增,但考虑到伊朗本身几倍于伊拉克的实力、政权稳固程度和较强的战略导弹打击能力,美国对伊朗发动全面进攻、推翻其政教合一政权的可能性不大,而对伊朗时刻保持战略压力、采用心理战术的可能性较大;也不排除美与以色列相呼应对伊朗进行外科手术式精确打击的可能,以色列实际上比美国更不能容忍伊朗发展核打击能力,1981年以色列长途奔袭炸毁伊拉克核反应堆的行动就是先例。2月18日,布什称以军事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不是美国的第一选择,但不会排除武力解决的可能性。
但美国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又受制于诸多因素。针对美国咄咄逼人的言行,伊朗和叙利亚不甘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谋求联合,2月17日,伊朗总统哈塔米亲自接见叙利亚总理奥特里,宣布要与叙建立联合阵线,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俄罗斯近年来在东欧、中亚和中东饱受美国挤压,此次在中东时局剧变的风口浪尖上,俄宣布支持叙利亚和伊朗,一方面向叙出售导弹发射设施,同时,俄总统公开声称伊朗无意制造核武器,并答应向伊朗布什尔核电站提供核燃料,令美国恼怒不已。欧洲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社会的诸多方面也不愿美国继续动武解决类似争端,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明确反对美国对伊朗动武。
美国对叙利亚和伊朗本身也有所忌惮。黎、叙国内政局发展与中东和谈和美国的战略计划具有盘根错节的关系。当前,黎国内出现了不稳迹象,在为哈里里举行的葬礼上,有20多万人高呼反对叙利亚和黎政府的口号,美国的强硬态度无疑在推波助澜。哈里里为亿万富翁,产业涉及黎经济命脉,其突然被害不仅影响到黎组织稳定和各派团结,也将影响到国家经济形势。鉴于叙、黎与以之间还没有实现和平,一旦美打击叙,则将直接危及阿以和谈进程,直接冲击美国的促和目标,这又与美国的中东总体战略具有一定矛盾。对伊朗政策也是一样,美在应付伊拉克国内局势方面有求于伊朗;但双方在核问题上则继续存在尖锐对立。美不对伊朗施加压力不行,压力过大也不行,美国面临的两难再次体现出来。所以,美国的下一步行动不是说干就干的,还要取决于对现有中东局势的把握、对时机的把握、对全球战略部署的综合衡量等方面,这需要时间。因此,2月中旬,布什访问欧洲强调,他将寻求外交手段,来解决同伊朗和叙利亚的冲突。或许此表态实属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之举。
美国一方面高度关注中东地区局势,一方面在大中东地区忙碌于“民主推进”,几年内恐怕难以腾出手来处理朝鲜问题和应对东亚局势。因此,尽管2月10日,朝鲜宣布拥有核武器并无限期中止六方会谈,但美国反应谨慎低调。特别要指出的是,美国对推进巴以进展和稳定伊拉克局势寄于很大的希望,但这两个问题都面临着许多不定因素,形势发展并未定音,还可能继续出现不利于美国战略推进的种种障碍和困难。
三国结盟联合抗美?
美国短期内腾不出手直接打击叙利亚和伊朗。但面对山雨欲来,叙利亚、伊朗和俄罗斯三方为互相的利益而联合,应付未来的不测发展。但如果美国真要下定决心打击一方的话,局外方面难以阻挡,伊拉克就是前例。所以,三国结盟形式多于实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制造声势。
伊朗和叙利亚在较长时期以来与俄罗斯的交往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其善变性,对于信义二字各方并不太当回事。国际关系本来就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俄罗斯的外交风格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伊拉克问题上有充分表现,在美国与伊朗的反复较量过程中也充分表露,伊朗对俄时常采取的瞻前顾后、避免与美发生冲突的考虑早有历练。在俄伊以往多次“核能利用合作”问题上,伊朗的委曲求全不止一次。目前,各方仅仅是把对方作为一时可以起到些制衡作用的战略棋子。在美俄看来,叙、伊朗两国是继欧洲、中亚、外高之后的新的争夺战场。俄认为,美国近年来把主动寻求向其靠拢的俄整得太苦了,普京最近做出强硬姿态显然是有所指的,是为了显示顶风而上的勇气,发泄冲天而怒的怨气。美国也拿它没有什么办法,还得硬着头皮于2月下旬访欧时会晤普京。届时俄态度是否生变也难说。
按照俄总统普京既定的国内外大政方针,俄罗斯实行全方位外交,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打交道依然是对外工作主线,因而俄罗斯总体上不愿与美国发生直接对抗。这就可以解释在一次次美俄争夺的关键时刻,俄几乎总是求得自保即可,总是要妥协和退让。在应对北约东扩、欧盟东扩、格鲁吉亚、乌克兰大选等方面,这位昔日北极熊的反应几乎一个路子,明显底气不足。未来在马上面临的美国与俄罗斯争夺在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的战略主动方面,在应对伊朗和叙利亚问题上,俄罗斯的一贯反应很可能要继续重演。实际上,美国迟迟没有采取新的打击行动与它面临的难言之瘾以及遭遇的战略牵制有关,而它真要采取行动,则未必忌惮这些形式上的所谓结盟,看看以往的海湾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