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821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4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例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分析。

结果

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31~50岁,平均38.3岁。体检发现3例,因上腹部胀痛检查时发现2例,因左腰部疼痛检查时发现1例。囊肿位于左肾上腺区4例,胰腺后上方与肝脏之间1例,胰尾左前方1例。最大径5~13 cm,平均7 cm。超声、CT检查表现为囊性、囊实性或实性肿物,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增强CT扫描未见强化或无明显强化。6例患者术前均未准确诊断,均行手术治疗,3例经腹膜后腹腔镜切除,2例开放经腹腔入路切除,1例开放经腰切口切除。病理诊断为支气管源性囊肿。3例有症状患者术后症状缓解。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至15年,CT检查未见复发。

结论

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罕见,容易误诊,遇腹膜后肿物时应注意鉴别诊断。囊肿多位于左肾上腺区或邻近区域,影像学上部分囊肿呈软组织样表现。手术切除囊肿后患者预后良好。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主动脉分支动脉重建联合支架腔内修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5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24例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例(79.2%),女性5例;年龄29~69岁,平均(49±12)岁。入组患者均合并开放手术治疗的高危因素。其中14例为胸腹主动脉瘤,10例为主动脉夹层。一期或分期完成复合手术。出院后3、6、12个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发生脾动脉窃血综合征(SASS)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关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成人原位全肝移植术后确诊的SASS患者24例,随机抽取同时段未发生SASS的肝移植术后患者96例为对照组。收集SASS组和对照组患者肝移植术前脾动脉直径、肝动脉直径、供肝质量、受者体重、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术中无肝期和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收集SASS组
目的总结特殊类型的破裂性腹主动脉瘤(AAA)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5月至2015年2月救治的52例破裂性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原因、并发症表现的特殊性将33例归为特殊类型的破裂性AAA,包括感染性6例、炎性5例、结核性6例、创伤性1例,合并腔静脉瘘2例、消化道瘘3例、累及脊柱5例。其中2例拒绝手术放弃治疗,19例选择急诊开放手术修复,13例采用腔内支
期刊
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一直以来都是血管外科医师面临的一个挑战性问题,传统手术因其创伤大和并发症多而有逐渐被腔内修复术取代的趋势。腔内修复术因器材的进步在近10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开窗支架等已逐步应用于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的治疗,但由于严格的适应证选择及对术者经验和技术的严格要求,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就多层裸支架在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初步研究
目的总结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杂交技术治疗42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资料,男性39例,女性3例,年龄34~80岁,平均(53±13)岁。主动脉弓动脉瘤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5例。16例同期接受开放与腔内手术,26例接受分期手术,分期手术平均间隔(7±3)
期刊
烟囱技术是重建分支动脉的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辅助技术。主动脉弓部分支动脉位于腔内治疗近端锚定区是采用烟囱技术的手术指征。目前的主动脉覆膜支架产品均可用于烟囱技术,但建议选择覆膜支架重建分支动脉。主动脉支架和分支动脉支架推荐的直径放大率分别为15%和5%,相互重叠长度需>2 cm。Ⅰa型内漏是烟囱技术最重要的并发症,适当的支架直径选择和重叠长度及球囊扩张技术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术后长期抗凝治疗能有效预
目的探讨在肾部分切除术中采用切缘环形缝合技术处理肾门部肾细胞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肾部分切除术,且术中采用切缘环形缝合技术的31例肾细胞癌患者纳入研究,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48~75岁,平均(58±13)岁。所有患者采用相同的技术路线:术前留置患侧肾脏的输尿管导管;阻断肾动脉,30 s后阻断肾静脉;切除肿瘤,环形连续缝合肾脏切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