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师道”,道阻且长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ry_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难做,是时兴的感叹。这让我回忆起我的小学、中学时代,那时的教师,就好做吗?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村组的小学念书。学校只有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不过五六个学生,而全校也只有一位老师。
  学校是一栋单层小楼,一间教室,一间老师的起居室,有卧室和厨房。老师是民办教师,除了教书还要务农,一般不在学校住,所以起居室基本空无一物,也不上锁,可以随便进入。某日傍晚已经散学,我一个人走了进去,看到了老师的锅。锅里有一团奇怪的东西,定睛一看,是一堆大便。
  可以断定,这是某个学生的恶作剧,类似于向女同学的课桌内偷偷丢进去一条四脚蛇。当然,这个学生大概是挨过罚,以此发泄不满。尽管这口锅老师从来不用,但也可以想见,这样的侮辱对他而言是何等的悲凉。
  教师难做。不过得知道,这是10岁以内的孩子的行为,不能过度解读。而且在当时的农村,孩子对知识毫无感情是普遍现象。那时的家长,即便扁担倒地上不知道是个“一”字,也是对老师极为尊敬的。
  “孩子就拜托给您了,不听话就替我揍他!”这是我的小学、中学时代,报名时节家长们都会说的话,有的老师姑且一听,有的老师就真的会揍,揍了之后,家长也真的没有任何意见。
  今天的“教师难做”,症候不一样。老师感受到的,不是孩子天性的、无城府的对抗,而是家长的监视、计较甚至鄙夷。
李少威副主编
传统社会里,即便高官显贵,聘请贫寒儒士,还有西席之尊。那时,知识是区分人的工具,今天,权钱才是区分人的工具。

  “名”已经贬值。打个比方,倘若我的孩子上小学,从知识多寡、视野宽窄和思想深浅的角度说,我未必会佩服他的老师,那么我就可能会轻视他—尽管我本人不会这样,但却不能推己及人。过去,师道尊严的代表是孔子,他主张“正名主义”,就是要赋予不同的角色以规定性、合法性,同时也就赋予它权利和义务。那么教师这一角色,顶着“师”这个“名”,即便贫寒困苦,却并不低贱,它命定要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因为教师这个“名”,就是神圣的知识。
  今天没人再管这一套。
  “利”已经升值。当下的社会,运行的是新的价值规律。教师在知识上未必强于我,在权钱上多数情况下不如我,那么请问,你凭什么获得我的尊敬?交学费上学,大可以理解为一种市场行为,是“购买服务”,除了少数有教养的人,谁还会尊敬服务员?
  传统社会里,即便高官显贵,聘请贫寒儒士,还有西席之尊。那时,知识是区分人的工具,而今天,在很多人眼里,权钱才是区分人的工具。培根说,知识就是权力,但他很快就错了,应该倒过来,权力(包括金钱)就是知识。
  尔时,墨子“尚同”。“尚同”的意思是,是非标准应该由地位最高的人说了算,大家都照此执行,不要天下纷纭,你说A他说B,CDEFG,那就乱成一锅粥。这和霍布斯的观点差不多。你马上就会想到,这会在逻辑上导致专制,乃至极权。没错,但是如果我们把“地位最高的人”(天子、主权者)替换成“知识”或者“真理”,就几乎没有问题了。
  只剩下一个问题:谁要理你这一套?
  在我看来,恢复“师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道阻且长,谈何容易。我也从不担心“长此以往,师将不师”,或者没人愿意当教师,这都是玩笑话。
  应对之道,在于就坡下驴,既然一切都是市场价值说了算,那就制定清晰的规则,教师、家长、學生有什么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吃喝拉撒,不厌其烦,细细写明,各自知照。毕竟学堂还算是一个特殊空间,它可以也应该有异于马路大街的行为规范。
其他文献
卢晓中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全国教育政策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独立或排名第一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其中一等奖4项。荣获“广东省首届优秀青
贵州习酒“十里酒城”  曾记否?关于酒的起源,我在上一篇文章推崇“猿猴造酒说”。  这一说法有自然合理性。酒是由粮食、蔬果等含糖物质发酵而成,此乃天注定—自然法则决定的。  岁月迁延,这些物质总有在一个合适的环境里长久堆积的契机,于是酒就偶然出现了。而这一偶然性,不必借助人力,动物也可以完成。比如猿猴,在食物丰盛的时候,收集堆积果类,就可能无意中酝酿成酒,芳香流溢。  猿猴先于人而存在,酒也先于人
1. 1985年,江苏苏州,午后的阳光洒落在街道上,树影摇曳下,下班回家的自行车潮。  四十年。人的一生中,有几个四十年?有几个波涛汹涌、目不暇接、跌宕起伏、猝不及防的四十年?  饭桌上,多了大米白面、鸡鸭鱼肉,不等过年,天天吃饺子。大路上,跑的是电动汽车、共享单车、平衡车,四个轮子的、两个轮子的、一个轮子的。高楼大厦四五十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冬天再不用买煤烧。“蓝蚁之国”如今姹紫嫣红,争奇斗
28年前,一篇长达11000字的大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下简称《东方》)首发在《深圳特区报》上,震动海内外。  这篇文章主要记录邓小平在深圳5天所见、所闻和所讲,从中,人们不仅看到他睿智、果敢的一面,也看到这位88岁老人的风趣、幽默和平民化的可爱形象。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深圳是他“南方谈话”的重要节点。在深圳,他回应当时社会上关于“姓资姓社”等阻碍改革和发展的诸多争论,很多重要讲话,
2018年9月20日,文在寅与金正恩一起登顶白头山,圆了文在寅“从朝鲜一侧登上白头山”的心愿  在朝鲜半岛传统中秋节前的9月18日到20日,韩国总统文在寅访问朝鲜3天,与朝方签署《平壤共同宣言》,在15万朝鲜观众面前短暂发言,还和朝鲜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一起登上中朝边境的白头山,在天池边合影,忙得不亦乐乎。  文在寅这次出访的目标,除了青瓦台秘书室长任钟皙对外宣称的三个议题,即改善南北关系、促进
剑雪封喉,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神秘存在。  一方面,他那专业又颇具艺术感的《DOTA回忆录》《天下DOTA》等系列电竞赛事视频广受好评,娓娓道来且富有磁性的声音被观众熟知。在优酷、哔哩哔哩、YouTube很容易找到他的作品,播放量动辄百万。  但另一方面,作为电竞圈颇有名气的视频作者,他的公开个人信息却极其匮乏。相貌、成长背景、从业经历,甚至连真名,都无法在网上检索出来。  这时常让他的粉丝感
1988年6月23日,“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先生逝世,至今整整30周年。  去世前一个月,梁漱溟对来访的台湾记者说,他对中国文化的期望,就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梁漱溟是中国文化独特价值的坚定守护者。他从来“师古而不泥古”,一生撰述,都在中西比较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寻找重生之机,也为此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建构。重生机会,埋藏于中西文化的协调、融合、互补之中,实现之途上,人力诚然可贵,天时却无法左右,
伴随中国的崛起及美国亚太战略的不确定性,中国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都进入新的调适之中。这也是近年来周边地区出现错综复杂的双边伙伴关系、三边合作关系以及热点问题频发的根源。在这个背景下,印度的反应与战略选择尤为值得关注。  综观莫迪上台后中印关系的变化,以下几点尤为突出:中印竞争的地域范围在扩大,两国竞争的对抗性因素在增加,印度借助外力来与中国争夺地区影响力的态势日益凸显。  从南亚经缅甸到南海  印度
世界秩序决不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全部,甚至也不能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还有国际正义、国际法与国际治理等内容,但秩序无疑是最为基本的。失序的世界必然是混乱的世界,而一般说来,混乱带给人类的最大可能就是灾难。  在研究世界秩序方面,有一位学者不能不提,那就是理查德·哈斯在其《失序时代》一书中甚为称道的赫德利·布尔。布尔在上世纪70年代撰写的《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中的秩序研究》可以说是这一学术领域中的一
在某天下班所搭乘的地铁上看到《我不是药神》(以下简称《药神》)上映的消息。从上映前夕的期待,到刚上映时的好评如潮,到随后的质疑和剖析不足,《药神》在口碑上经历了一个“从神话到现实”的回落。但我认为,这两种评价都不算错,只是评价的基点和维度不同而已。  赞誉者,欣赏电影为在保命与天价药之间苦苦挣扎的病者发声,给予他们同情与人性关怀,探讨现实困境,又温柔地给出希望。即便不是癌症患者及家属,每一个健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