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之人与神的较量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智慧”观念,从古至今中西方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并对各自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中西方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观点为线索,串连和对比了几千年来两种文明下的“智慧”观念。墨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提出了自己眼中的“智慧”,其意义不可估量。本文借“智慧”观念的同与不同,来对比中西方思想各自的发展与成就。
  关键词:墨子苏格拉底智慧天子神
  
  据晚清学者孙诒让考证,墨子(公元前468年到前387年)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除此之外,《史记》中记载墨子“善守御,为节用”,是一名技艺高超的工匠,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鲁班)相媲美。墨子出身“贱民”,反对世袭制度,所以被长达数千年的封建世袭社会所边缘化。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到前399年),出生于古希腊雅典城,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的父亲是一名雕刻家,起初苏格拉底子承父业做过雕刻工。他出身普通公民家庭,一直追求真理却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这样两位大思想家有着几乎相同的生活年代,相似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在对“智慧”问题的界定中却存在着迥然的差异。
  一、墨子对“智慧”的界定
  《墨子·尚贤中》记载:“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知己”。这是我国有关“智慧”二字的最早记载。通过对《墨子·尚贤》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可得智慧者指的是文中的“贤良之士”。“贤良之士厚乎德,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意思是说智慧之人应具备良好的德行,善于言谈论辩,还要博学多识,对宇宙人生有深刻理解。简而言之就是指德才兼备之人。
  《墨子·尚同中》有言:“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既已立矣,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为发政施教,曰:凡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告其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墨子讲求将智慧者立为天子,建立以天子为最高决策者以三公、将军、诸侯、乡长、里长等为辅佐者的统治,而天子的目的是“一同下之义”。
  《墨子·天志上》又有言:“天子为政于三公、诸侯、士、庶人”,“天之为政于天下”,“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天为贵,天为知然则义果自天出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故昔也三代之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兼爱天下也……名之曰圣人。以此知其赏善之证。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之兼恶天下也……名之曰失王。以此知其罚之证”。墨子认为天子由天来赏罚。
  因此,墨子认为:智慧者,即贤良之士、德才兼备之人,应该被举为天子,实现“一同天下之义”。天子并非至高无上,他受制于天,天是天子是否行善恶的裁判者和主宰者。所以,墨子对于“智慧”的界定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智慧的拥有者是贤良之士,是凡人
  (二)智慧指的是有才也有德
  (三)智慧者应立为天子,一同天下之义。“智慧”二字从组合之时就被强加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四)天赏罚天子,智慧者要顺天意,兼爱天下。
  (五)“天为贵,天为知”,“智慧”二字不足以形容天。
  二、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界定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提及:神认为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海勒丰的令弟可以为苏格拉底作证。苏格拉底本人却“自信自己毫无智慧”,于是他访了一位以智慧著称的政客,想借此反驳神谕。苏格拉底设法向那位政客指出说:“你自以为智,其实不智”。结果,苏格拉底被政客所恨,被在场的许多人恨。这次拜访后,苏格拉底得出结论:“我是智过此人。我与他同是一无所知,可是他以不知为知,我以不知为不知”。
  他继续拜访以智慧著称的诗人,却发现“诗人作诗不是出于智慧,其作品成于天机之灵感,如神巫和预言家之流,常作机锋而不自知其所云。”他同时发现,诗人们因其会作诗,其他方面便自以为智在人人之上,成了出类拔萃的人物,其实不然。
  最后,他又去访手工艺人,发现“手工艺人竟和诗人犯同样的错误,因有一技之长,个个自以为一切都通,在其他绝大事业并居上智。这种错见反而掩盖了他们固有的智慧。”
  因此,苏格拉底在判刑后发出感慨:“在场的人见我揭穿了他人的愚昧,便以为他人所不知我知之;其实,诸君啊,唯有神真有智慧。神谕是说,人们智慧渺小,不算什么。并不是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不过是借我的名字,以我为例,提醒世人,仿佛是说:‘世人啊,你们之中,唯有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最有智慧,因他自知其智实在不算什么’。”
  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属于神的,凡人是没有真智慧的。苏格拉底自己被神认为有智慧,是因为他自知自己无知。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界定的特点是:
  (一) 智慧的拥有者是神
  (二) 智慧指的是神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全知全能
  (三) 政客、诗人、手工艺者均无智慧,“人的智慧渺小,不算什么”
  (四) 神谕说苏格拉底有智慧,因为他自知自己无知
  三、墨子和苏格拉底“智慧”界定存在差异的原因
  墨子和苏格拉底有着几乎相同的生活年代,相似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在对“智慧”问题的界定中确存在着迥然的差异,这与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紧密的关系。
  墨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人们关于天的观念大转变时期。“在西周的天命神学中,天命是一个神圣庄严的宗教范畴,它说的是由天神所支配的有关国家命运的大事。”春秋时期出现了转变,“随着春秋时期天子权利进一步的没落,天和天命范畴失去了神圣庄严的性质,逐渐从高不可攀的地位下降为社会的习惯用语”(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先秦)第123页)。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注重人自身的智慧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墨子所处的环境还是转型的初期,所以作为“贱人”的墨子,依然坚持至高无上的上天,认为:“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
  墨子看到了周天子倒戈以来,世袭制度的种种弊端,呼吁尚贤,鼓励智慧者“一同天下之义”,并对上天仍抱有幻想,试图建立起上天——天子——臣——子民为体系的新国度,新统治。然而,这种尝试恰恰犯了苏格拉底所言的“政客自以为智慧”的错误。从这个层面看,墨子通过自己一人之力建构的新国度充满着大量的的理想化色彩。天子是凡人,而古往今来凡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天子不能保证完美,必会引起臣民的质疑,倒戈也是不可避免的。将上天与天子纳入一个体系,也必会招来众人对上天的不信任。因此,墨子的智慧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合理的,但同样存在着理想化浓厚的局限。
  与墨子所处的环境不同,苏格拉底成长于古希腊,一个神祗活动繁多,神庙林立的时代。荷马和赫西俄德等先人留下的诗篇为希腊人提供了有关诸神的完整体系。神与神以及神与人之间的故事生动形象的反映给了后人。威严无比同时有沾花惹草的宙斯、醋意十足的怨妇赫拉、爱欢笑的阿佛罗狄忒,个个神人同形,活灵活现,被普通大众广泛接受。
  受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苏格拉底所处的雅典同样庆典繁多,敬神活动盛行。古代希腊人对于神的信仰和崇拜没有严格系统的教义,没有如《圣经》一般的神圣典籍。但这却给了人们最大限度的与神亲近、沟通。使神圣生活与世俗生活交织在一起。
  虽然希腊的信仰氛围自由,但神是至高无上的,而且受法律的保护。对神不敬,必受重罚。苏格拉底的罪名就是引进新神,蛊惑年轻人对神祗产生怀疑,其罪行是死罪。柏拉图在《法律篇》也指出:法律应首先告诫那些企图抢劫者尊敬神灵,不从的,若是奴隶或外邦人就在其手、脸上烙上印记,打一顿,然后驱逐出境;若是本邦公民则处以死刑。可见,对亵渎神灵的行为,处罚力度是相当大的。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苏格拉底在拜访了众多自称拥有智慧的人后,得出唯有神真有智慧的结论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中思想有着人类的无奈,但至少使人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寄托。
  四、墨子和苏格拉底智慧观的深远影响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评价墨子在古代与孔子曾享有同等的盛名,《吕氏春秋·当染篇》也记载:“孔墨皆死久矣,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可见墨学在当时的辉煌。冯友兰认为“孔子之后,下一个主要的哲学家就是墨子,墨学的影响不亚于孔学”。在他看来,“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辩护它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是它的批评者。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战斗的传教士。” 。所以当孔子的儒家一直备受推崇的几千年来,墨家却一直在被边缘化。墨子的思想虽未被封建帝王列入正统思想,但一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尤其是清乾隆、嘉庆时期,是清朝海禁大开时期,中西交通发达,西方一些引入的科学理论,许多方面与墨经中的数学、光学、力学、天文学等理论相吻合,引起了治墨者的关注。同时治墨者发现,墨学的墨辩,是印度因明三段论、西方穆勒名学、近现代兴起的逻辑学的先驱。比如如何立辞、归类、推理等深奥的理论,墨辩中常常运用。这使得墨子的学说得以复兴和继续繁荣,充满智慧的东方思想从新被重视。
  而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均有大批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一生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成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而苏格拉底的行为和学说,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记载流传下来。由于柏拉图以及他的徒弟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同样出色,使得苏格拉底的地位在希腊一直保持着无可逾越的极高地位。他极深的思想造诣使得他成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为真理而献身的品质也一直为人多赞颂。
  
  参考文献:
  [1]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 新编诸子集成·墨子校注[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2]柏拉图.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里同[M]. 商务印书馆,1983年9月第1版。
  [3]苏凤捷,程梅花. 平民理想——<<墨子>>与中国文化[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4]吴晓群. 希腊思想与文化[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5]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农民外出打工势头的日益旺盛,现代传输信息的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渐丰富,特别是各种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逐步削弱甚至失传的危机。在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如何保护、传承和弘扬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各民族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摆在基层党委、政府和文化教育部门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陆坪中学从200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基于结构化流程树模型来度量两个服务流程距离的算法,该算法可以层次化的对服务流程进行比较,以便对流程进行层次化的归类和检索。  关键词:服务流程 差别 层次    一、背景  服务流程在企业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服务流程模型被存储在模型数据库中,另外企业业务流程的修改,服务流程也被修改或重建。服务流程数据库中的流程越来越多,完成相同任务的服务流程的版本也不断增加,面对庞大的服务流程模
期刊
摘要:以一个项目的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策划为例,通过对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体系的选择和合同条款的设计深入分析,对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中勘察设计责任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  关键词: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体系合同条款勘察设计责任    项目建设背景:某城市次干道道路建设工程(一期),工程全长约3.3km,其中盾构隧道约1.8km,盾构隧道外径为11.6米。隧道主体为单管双层双向4车道,地面道路设计双向4至6车道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关镇经济强弱不同的两个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对比分析,试图找出解决东明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矛盾,从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加快政府的生产型服务职能向服务型职能的转变等多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农村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    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一直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文化以及农村文化开始被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单独列为一条,从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和中央发布的文件可以看出,
期刊
摘要:作为翻译大家的鲁迅,其翻译策略"直译"和"硬译"一直备受瞩目。本文从"直译"到"硬译"的发展过程加以分析,指出鲁迅翻译策略的主要目的和重大意义,以及带给后人的启示。  关键词:鲁迅直译硬译翻译策略    “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策略,一直以来在中国翻译界都备受关注。早在清末民初,鲁迅①在《域外小说集》的序言中就表达出了他直译的观点——“词致朴讷”“迻译亦期弗失文情”,后来,鲁迅接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语用学中的基本原理,合作原则,对3D电影《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台词进行分析,研究人物之间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语幽默。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对幽默言语的欣赏水平和交际水平。   关键词:幽默言语合作原则    “幽默”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九章﹒怀沙》里:“煦兮杳杳,孔静幽默。”(姜亮夫 1998:831)不过这里的“幽默”,是“幽静无声”的意思。而现在使用的“幽默”一词是作为一
期刊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杰出的女性小说家,因而伍尔芙研究也自然成为国内外一个热门的课题。她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始终渗透着浓郁的悲观意识。悲观意识是伍尔芙小说创作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悲观地看待事物及人生。本文选取作者的处女作《远航》,试图从两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角度来分析作者的悲观意识在具体小说情节中的体现。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芙情节悲观意识    在九月中旬的早晨,
期刊
摘要:英语习语是承载着英语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的固定表达方法。英语中有大量和动物有关的习语,这些习语文字干练、表达简洁、生动形象,蕴藏着多彩的文化知识,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存历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要准确翻译这类英语习语,传达出隐含在习语中的深层文化信息,我们在翻译时可采用直译法、汉语习语套用改造法和意译法等多种手段。   关键词:含动物名称的英语习语特点翻译    1、引言   习语是人类社会聪明才
期刊
摘要: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以"营造大学思辨风气"为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独立学院育人新路子。本文结合该院实例,试图探讨大学思辨风气的基本概念、独立学院辩论活动现状以及独立学院营造思辨风气的途径等内容。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辨风气养成    曾经,在大学的课堂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么一幕:“一下课,学生们意犹未尽,立马围拢到讲台周围就相关问题追问老师”,但是在如今的大学里,尤其在独立学院中,这
期刊
摘要: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潜在品质,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它的形成,往往又是与教师师德的不断修养分不开的。本文就是着重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师德     所谓人格,就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特征,是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生在一定的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指其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和修养的总和。他将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