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与乘之间到底有多远?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永远充满未知数,教师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因此,作为教师就有责任用心读懂学生,智慧地利用这些生成资源,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还课堂以生机与活力。同时还要对错误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敬它带给我们的丰富而宝贵的教育资源,畏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出错
  二、融错
  如果说第一个同学的发言是笔者有所预设的话,那第二个同学的发言是确实没想到的。怎么办?既然有了这样的一个答案,作为教师就不能置之不理,应该先让大家判断是这样的吗?于是,笔者首先请第一个发言的女生说一说这个规律你是怎样得到的,为什么?她从容地走到讲台前,指着那组等值分数说道:你看分子1加1等于2,2再加1就是3,3再加1就是4;分母2加2等于4,4再加2就等于6,以此类推。”好一个以此类推,这不是规律是什么。听了她的发言,笔者并没有作过多的评价,而是请大家共同思考:还有其他规律吗?当大家重新审视这组分数后,有的同学发现这组分数的分子、分母也可以看成同时乘2、乘3、乘4,分数的大小不变。受到这个发现的启发,更有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出了规律,即分子、分母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环节进行到此,或许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因为接下来,只要再让学生逆向观察,并及时补充有关0的认知,就不难得出“标准得近乎完美”的分数基本性质。但如何说服刚才的那位女生,让她欣然接受这个性质。加与乘之间真的就是水火不容吗?能否沟通这两个规律之间的联系呢?对此,笔者并没有急于揭示分数基本性质,而是请学生第三次观察这组分数,想一想:如果改变一个条件还行吗?学生再次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任何一个数,得到的新分数与原分数都是等值的,而如果分子、分母同时加任何一个数,得到的新分数与原分数不等值。即使分子、分母分别加上一个数,这个数也是有限制的。“老师,我知道了,乘的关系应用更广泛。”最初发言的女生笑着说,我也笑了。不仅仅因为她接受了乘的规律,更可贵的是她发现了乘法更具有普遍性。“老师,我们还可以把分子、分母看成一组等比数列。”又一个声音响起来,他是谁,笔者不看也知道了,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孩子呀!他们在课堂上通过生生间的互动交流,用智慧启迪着智慧,在自我觉醒中不断前行。就在大家的认识空前一致,准备舍弃第一种规律,笔者却仍然紧攥不放。请学生第四次观察这组等值分数,比较这两种规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渐渐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分子依次加上1,就是N个1连加,分母依次加上2,就是N个2连加,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那不就是分子、分母同时乘N吗?这两个规律不矛盾!
  三、品错
  这次纠错的过程让笔者更进一步认识到课堂上教师不能畏惧错误,要有勇气面对错误,理性捕捉错误,智慧地将错误化为资源。要想具备这样的能力,就要不断学习。只有有勇气低头,抬头才能有底气。
  其实,错误常常源于不恰当的“一般化”。把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方法,不恰当地应用、推广到了新的场合。不恰当“一般化”的出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反应。它受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在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定的“空隙”。面对新问题时,学生往往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填补空隙,这就有可能会造成不恰当的推广。而“一般化”本身不仅不应被看成是错误的,事实上它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因此,错误不能仅仅通过简单指明正确的做法得到纠正,特别当出现“错误观念”与“正确观念”互不干扰的“共存局面”时,教师更要致力于清楚地去揭示两者之间的矛盾,努力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冲突”。当错误的或模糊的观念得以暴露时,学生就有可能通过新的努力自觉地纠正原先的错误,进而在顿悟中令反省思维得以生发。
  课堂是出错、纠错的地方,错误伴随着学生一起学习成长进步。当我们开始尊重学生的错误,努力读懂错误,把错误作为新的课堂资源加以开发运用时,或许我们对师生共同成长会有更深刻的体验与更生动的解读。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100031)
其他文献
听完容理诚老师执教的《对译》课之后,感到受益匪浅。这是一种突破传统串讲的新课型,它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达成了学习目标,让课堂的主动权回归到学生手中,而且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文言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最早由卡尔·罗杰斯提出,它强调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学生学习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达到教学的效果,而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承担引导的角色。  细心观察的人可以发现,在容老师的对译课
曾有一个作家说过:每个人当听到别人提到自己的童年往事时,心中都会掠过一丝温柔。哪怕这人是总统,这种情感也无法避免。   我深以为是。我很喜欢听我爸妈讲起我小时候的故事,在他们的故事中,我会想那个曾经的小小女孩,原来拙笨得那么可爱。心底,就会掠过温暖的感动。   可惜,岁月流逝,爸妈能记起我小时候的事屈指可数,爸爸便会遗憾地说:“时间长了,你是什么时候会走路,什么时候会说话,我们都忘了。那时也不
【摘 要】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小学阶段是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以浙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关系》为例,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经历先破后立的过程,体会反例的价值;经历多元思考的过程,让“合情”同样“合理”;经历完整表达的过程,让思维的条理显现,从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关键词】合情推理;不完全归纳;观察猜想;验证归纳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大洋彼岸的孩子在干啥?他们普遍有着怎样的状貌与气质?这是我干教育多年一直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今年暑假,我有幸去了一次美国和加拿大……  将运动化成生命的一部分  西方学生十分喜欢运动,他们将运动化成了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夕阳西下,我们走进了一所美国小学。这里的公立小学运动场及运动器械是必须向社区免费开放的,因此这里聚集了许多孩子。运动场里的器械十分丰富,地面用特殊的软木屑铺成,以免孩子不慎跌落地面
【摘要】本研究运用《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试用版)》子量表4“集体教学”,对杭州市A幼儿园大、中、小三个年龄段的30个语言集体教学活动进行观察,从目标与内容、情感支持、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过程、教学支持、幼儿表现、课堂文化七个方面评价幼儿园的语言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结果表明,该园的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总体质量中等偏上。研究者建议,教师要进一步增强语言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与整合意识,提高对学科教学知
尊敬的《师道》编辑部老师:  你们好。寒假期间,看到我博客的主页面上跳出《教师博览网-教师博览,教师博览杂志社》一行字符,打开一看,我居然被推荐为“草根名博”,顿时,心里有一股暖流在流淌,第一时间里,我觉得首先要感谢的是《师道》杂志,是她让我听到了自己成长的拔节声。  这话还是从2002年我县教育实施两项改革说起。2002年秋季,我们县实施了教育体制转轨和新课程改革,我当时是乡镇教育管理站站长,平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也有着天然的渊源和联系。写作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也可从其他艺术门类中获得启发。即使是初事习作的小学生,其理亦然。  从个人所接触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看,我们的习作教学功利性强,视野狭窄,境界局促。从应试角度出发的作文教学,造就了诸多范式的开头结尾,千篇一律的文风,无病呻吟的作态,为各类粗制滥造的作文书籍开拓了市场,离开生活现场远了,离写作的初衷远了,离心灵的自
生于“文革”,长于“拨乱”,成于“改革”,这就是我的成长轨迹。从一个班级到另一个班级,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这就是我的教育人生。看似平淡,实为执著;看似一帆风顺,实为跌宕起伏。但只要有教与书相伴,育与人相随,我40岁的教育人生将依旧灿烂如花。    遥远的记忆    我出生在一个世代老贫农的家庭,祖上没有光耀的门楣,没有书香的门第。和我们胡锦涛主席同庚的父亲沐浴了共和国第一缕阳光,有幸走进校门,
口语交际课容易出彩,相信一线教师都认同这个观点。因为该课型准备时间长,趣味性强,课堂生成多。尤其是课堂生成,往往造就课堂的成功。只要教师捕捉住课堂生成,巧妙运用,教学顿然精彩。但要上好口语交际课并不那么容易,它不仅要求教师有敏捷的反应、伶俐的口才,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协调艺术。因此,很多教师虽勇于尝试,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教师在台上洋洋洒洒、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吵吵嚷嚷、手舞足蹈。课堂看似热闹
拿什么留住你,我的骨干教师  我国校长留住骨干教师的策略无非就是三条:一是“待遇留人”,二是“感情留人”,三是“事业留人”。(见《中小学管理》,作者:冯大鸣)然而这三条策略在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同区域内教师待遇不一致的情况下,往往显得苍白无力。美国特许学校的经验是——经历留人。  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曾专门调研过特许学校教师的工作状况。这位教授发现,由于特许学校有提升教学质量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