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密涅瓦的猫头鹰”为语文看路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人喜欢把“教育”看成“教知识”。我们把道德知识交给政治,把数理逻辑知识交给数学——现代知识由现代学科传授,天经地义。作为学科的语文却不然。古代中国自有一套理性化程度很高的教化传统。语文教育活动薪火相传,不绝如缕。关于传统教育与现代语文,叶圣陶先生认为:“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以现代语言学和文章学的“阅读”来理解,旧式教育至多剩下文字、音韵和训诂等“小学”内容。经由“小学”训练获得的阅读能力以儒家义理为价值取向,不可能脱离经学而独立存在。五四时代切开了语文与传统教育的关联,使语文教育迅速现代化,亦埋下百年语文的古今之争。
  潘庆玉的《语文教育哲学导论》从语言哲学的视角透视语文教育的众多纷争。语言学与语言哲学有所不同。前者是一门关于语言的社会科学,涉及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内容;后者作为哲学的分支,对语言的用法、来源及本质进行理性思辨。在语言学看来,语言文字是客观的认识工具,语文本体是交际符号和思维工具,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这_工具,进而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从语言哲学视角来看,语文本体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个体)精神架构和文化历史(个体)的存在与表达方式”,语文教育蕴涵“精神生成与表现、文化存在与创造、历史对话与再生”的多维功能。语文教育不仅是个人获得自我意识的过程,更是在诗的语言的引领下,“获得历史与文化的居住权和话语权的精神敞开与澄明的过程”。
  潘著坚守语文的多维价值立场,端赖于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全面体察。第六章“中西语言哲学的比较视阈”从宏观到微观,对中西哲学精神的差异及汉语的思维品格作出精深分析。作者认为,古汉语缺乏作为系词的“是”,无法生成以“a是b”的公式为基础的“sentence”,它只能以字为基础,一层层扩展,生成语句,没有固定的词类划分与句子结构成分的对应性要求。汉语具有独特的类比与隐喻功能,在诗歌、书法等艺术领域得到极大发挥。这导致传统教育具有情感唤醒和伦理规范的强烈意识,在教育方法上采用感悟的、实践的学习方法,排斥理性精神,反对理性主义的分析精神与精确观念。
  “我国的语文教育尽管背负了很多负面的传统,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我们的传统盲目地照搬西方模式就能获得西方文明的精髓。”五四时代教育者所接受的西方模式,是迥异于古典西方的现代性模式。现代西方同样要面对传统断裂的问题,中西之辩实为古今之争,即如何调整传统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第七章第三节切入古今之争的历史关头——白话文运动。这场革命的目的在于适应现代性扩张之后的思想世界和思维方式。语文已有百年历史,然而“中国现代语文的表现力与审美意识都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作者对自身理论基础持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既冷静审视西方现代文明固有的缺陷,亦反思这一文明影响下的语文学科的现代化进程。
  笔者认为,在价值层面重审以白话文为主体的语文教育,一要反思是否致力于传播现代理性精神,二要反思汉语教育的全盘现代化是否成问题。百年语文不断引进社会科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以适应现代社会,结果不可避免地惹出现代性痼疾,丧失安身立命的根基。我们必须接续漫长的传统思想脉络,与语文教育之现代性形成必要的张力。潘著为这场徐徐开启的古今之争引入哲学立场,其意义不在徒增几条哲理,而在让沉思的哲学——“密涅瓦的猫头鹰”为语文研究看路,为下一个百年的理论建设提供阔大视野。
其他文献
李节:在这次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看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上语文课,让我们眼前一亮。爱听故事的确是孩子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故事点亮课堂,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您怎么看?  贾志敏:我们小学语文是基础语文,是儿童语文。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就要按照孩子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要善于讲故事,每一个老师至少要储备100个故事,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用故事来点化孩子,用故事
古文史类典籍中只有“疆埸(yì)”或者意义相类的“沙场”,绝没有用“疆场”的。谓余不信,不妨去翻查一下汉语工具书(指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到清代为止,较大型语词类的词书,莫过于康熙时代的《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算“钦定”的。晚近的如《辞通》《联绵字典》《辞海》及商务版《辞源》,均足证余言之不虚。这些词书都没有“疆场”而只收录了“疆埸(yì)”(或“沙场”),因为古文献中本没有“疆场”这一说。 
我第二次教《勾践灭吴》,用的是人教社2003年6月版的教材,这篇课文文面并不艰深,我用一课时指导学生梳理文字,解决了阅读障碍之后,就布置学生准备讨论勾践这个人物形象。我把《国语》中未经删节的《勾践灭吴》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研读;另外,要求他们课外收集有关“吴越之争”的其他史料,如《史记》《越绝书》《东周列国志》《绍兴县志》等,比较全面地了解勾践其人;同时,引导他们上网搜索一些评价勾践的文章,阅读
一、背景介绍    《陈奂生上城》是人教版大纲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之前的两篇是《药》和《项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小说的主题和结构,学习《药》要通过明暗相互交织的线索,深刻领会作品的主题;学习《项链》要感受作者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学习《陈奂生上城》则要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设计思路    《陈奂生上城》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把握小
《人民教育》今年第12期发表的徐江等的《改造语文教学研究——以“确定教学内容”的思考为例》(以下简称“徐文”)的一个重要观点和主张就是“超越文本体式的约束,走向哲学思维”。我们通过反复研读发现:徐文是》中着“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而来的,在他们看来,“依据文本体式”只是“一个次要的备课思维元素”,“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确定文本内容讲什么,人们并不考虑文本的‘体式’是什么”。徐文以,慌、传记、报告
程翔,1963年生,祖籍山东长清。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国培计划”首批专家。现任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要文章发表于《教育研究》《文学遗产》《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报》《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主要著作有《语文教改探索集》(山东教育出版社)、《语文课堂教
传统,并不总是意味着落后。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的教学、课文谋篇布局的教学、文本阅读欣赏的教学、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界几代人多少年来慢慢摸索、渐渐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在课程改革中把这些优秀的传统做法都丢了,那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下面笔者以小学五年级《莫高窟》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关于坚守语文教学本真的几点看法。    一、要关注信息的获
【设计说明】  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文章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
一、求学之路(1947—1958年)  我出生在一个中农家庭,家庭条件一般。我的爷爷在旧社会是私塾先生,差不多清末民初的时候,爷爷在隔壁下洼村教书,一次教三五个学生。那时候教书,基本上都是背《百家姓》《三字经》等内容,小孩儿背书跟唱戏一样,摇头晃脑的。爷爷虽然是私塾先生,但父亲没读多少书,只有叔叔读过几年。  1.五年小学与三年初中  我家有兄弟姐妹五个,一个姐姐、三个弟弟和我,在男孩子中我是老大
王宁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训诂学专家,语文课标研制修订专家组成员,《规范汉字表》后期研制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她提倡语感和语理并重的教学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应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观察和运用语言的敏锐性。此外,因为古汉语、训诂学的学养深厚,她对文言与白话的关系、学习文言的目的等问题也有深刻的理解。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王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