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地震力标度的特征研究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河北文安地震后,华北地区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的5级地震平静,为了更好的研究华北地区的震情,运用地震力标度σ这个新指标对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的特征进行研究,以求得到合适的预测检验方法,为华北地区中强地震的预测提供一定的依据。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加强了政府危机管理职能,提高了灾害防御资金的投入。本文介绍了在建设地震安全城市决策中生命线工程防灾计划和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以及地震危机灾害处置行动规划的编制工作。
从广义的物理层面上对地震产生和地震预报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并对地震电磁波的产生机理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收集、整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及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力资料,给出玉树地震前后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场时空变化结果和具有构造活动意义的重力场动态图像。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近年来关于震源区介质破坏演化物理过程的重要发现,其研究极有可能为地震预报开辟一条物理预报的新路。当震源区介质处于稳定状态时,对加载和卸载的响应几乎
县(区)地震工作由于人员、资源匮乏一直是地震应急的薄弱环节,在人员、编制、资源都不能快速增加的前提下,主动开放自身系统,更好融入社会应急体系,同时促进自身发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举措。
板块构造学说的最有力的特征之一,是已知的板块运动让我们对板块边界未来大地震的发震位置和平均复发间隔有更清晰的认识。然而,板块构造学说却不能预测板块内的地震何时何地
研究认为,地震是楔块运动引起的,楔块运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楔块内部的隐爆—均衡作用。"两堑夹一垒"是楔块运动系统的基本形式。研究发现,大洋中脊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大陆裂谷地震带(以郯庐断裂地震带为例)均位于"两堑夹一垒"楔块系统中,其中一垒的活动,即倒楔的运动与地震带紧密相关。
多传感器协同生命探测平台是通过振动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采集并提取生命体发出的声波信号(被困者呻吟、呼喊、爬动、敲打等产生的音频声波)和救援现场的红外图像,将上述采集到的
长期的观测实践表明,地震造成的地下水变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其形态包括类似地震波的振荡和与地震波形态迥异的阶跃。关于振荡的变化,最早由Blandchard and Byerly(1935)提出了基于孔隙弹性理论的解释,即地下水的振荡实际上就是地震面波(Rayleigh波)造成的含水层体积应变而激发的变化,并因此提出井-含水层可以当作一种长周期的地震仪(Roeloffs,1996)的观点。这种解释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地震预测分会场学术交流历时近6个小时。参会人员充分交流多年来地震预测工作成果,结合汶川大地震,反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从地质构造、地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