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小屋,万般情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na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文章借一间小屋抒写了个人书宅生活、家庭变迁以及对家庭三位亲人的深挚感情,文短意长,屋小而意蕴丰富。虽是一间小屋,却蕴含着万般情意。就是这间破旧狭小的屋子,作者却以“屋”“阁”“轩”“室”等四种不同建筑称谓呼之。其中隐含着深意,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一、屋:家族兴衰的隐喻
   “屋”作为一种建筑名称是所有居所的统称。在《项脊轩志》中它成为家族兴衰的象征。“百年老屋”“败屋”让我们联想到归家久远的家族历史与如今衰败的现实。这既是项脊轩的现状,也是而今归氏家族的真实写照。
   江苏昆山的归家是大族,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归有光在《归氏世谱》中说:“吴中之归,皆宗宣公。”(归有光《震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又在《归氏世谱后》中说:“吾家本于宣公。”(出处同上)归有光提到的这位“宣公”叫归崇敬,在唐天宝年间,地位、名望极高。他官至翰林学士,兵部尚书,被封为“余姚公”,谥曰“宣”。归崇敬被吴中归氏、归有光家族看作是可追寻的远祖,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有显赫的功名。归崇敬的后代中有一个叫归霭的,曾官至尚书左丞、吏部待郎、太子宾客。归霭的十五世孙归罕仁,被归有光考证为自己家族的第一代人:“吴中之归,皆宗宣公。有光之所知者,始自湖州判官罕仁。”(出处同上)归罕仁被归有光宗为本族一世祖。归罕仁的儿子归道隆,在宋时曾居住昆山县项脊泾,被宗为二世祖。后经六世,到八世归有光曾祖父归凤,还有功名,曾任城武县知县。但到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这两辈都没有功名。
   纵观归有光的家族历史,曾经有过一段很长时间的辉煌期。到归有光高祖时,即使“归氏无位于朝”,但归家仍是“列第相望”“宾客过从饮酒无虚日”,(出处同上)一副家族兴旺宾客盈门的热闹景象。当时人们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出处同上)的说法。归家的兴旺发达可见一斑。
   但而今的归家是怎样的呢?累世不第,已经让归家曾有的辉煌不再。这间狭小古老的小屋,目睹了归家由兴而衰的变迁。作者称这历经百年已千疮百孔的小屋为“老屋”“败屋”,正凝结了他对家庭兴衰的追怀与哀痛之情。归有光在《归氏世谱后》中谈到自己祖父的高祖归度训示子孙不能分家,否则就是不孝,不能列于归氏族谱中。祖上的功名富贵,是后辈人的荣光与骄傲,先祖的遗训,是后辈人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而“诸父异爨”是对祖训的违背。先祖的遗训犹在,而归家却已四分五裂,隔膜重重了。这让先人蒙羞,是家族的耻辱。归有光对此种状况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诸父”的分门立户,深深刺痛着有家族崇拜情结的归有光。钱穆先生说:“短生命融入长生命,家族传袭,几乎是中国人的宗教安慰。”(钱穆《中国文化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版)如今,家族传袭已经断裂,古老的家族已经败落,心灵的宗教安慰业已消失。“老屋”“败屋”正是归家历史与现状在作者心理的折射。
   二、室:家庭亲情的隐喻
   古人房屋内部,前面叫“堂”,后面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古人提到“室”多为人们日常起居休息之所。
   文章称项脊轩为“室”有四处:“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室西连中闺,先妣尝一至。”“吾妻死,室坏不修。”前两处写“室”言其所居空间之狭,之阴暗。第三处写“室”引出了母亲和祖母,最后一处写“室”是表达妻子去世后內心的落寞。特别是后两处称“项脊轩”为“室”看似平常,实含深意。
   “室西连中闺”,“中闺”也即内室,归有光当时并未结婚,写“中闺”也就意味着要写母亲和祖母了。文章便由感叹家族的衰败转向对亲情的抒写。两“室”相连,连起的不仅仅是两间屋子,而是母子情祖孙情。
   母亲去世时归有光已八岁,由于母亲太辛劳,平时无暇照顾归有光,这样发生在母子间的事情相对就少了,记忆也就不甚清晰了。在文中借老妪之口写母亲对姐姐嘘寒问暖,使母亲急切关心之情跃然纸上。姐姐沐浴母爱,让幼年丧母的归有光感到亲切温暖,感同身受,表达出他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痛悼。
   归有光母亲周氏,十六岁嫁入归家,25岁离世,在婚后不足十年的时间里,竟生了七胎八个子女,在这不足十年的时间里,她每年都被怀孕生孩子所累,为此,她多次皱眉对仆人诉苦:“吾为多子苦!”为了不生孩子,她竟听信老妪吞螺可不怀孕的说法,以致因吞螺而从此不能说话。母亲叩门问询而不入,正是因母亲生孩子太密现状的反映。因为已有妊娠,再不能用母乳喂养孩子,必须断奶。所以她只能隔门而问,却不能让女儿见着。归有光闻之而泣,既是对母亲的怀念,也是对母亲遭受育子之苦深深的理解与心疼。
   还有,从叙事效果上来说,不直接叙述他们母子间的事,而通过老妪之口间接知些母亲的慈爱,也使文章叙述更富于变化,更能勾起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收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
   相比母亲,祖母在作者的记忆中清晰多了。正是因为“室”与“中闺”(内室)相连,方便了母亲看女儿,方便了祖母探望孙儿。作者在写祖母探望自己时,用了三个细节来表现:祖母探望“我”时怜惜慈爱的言语,离开项脊轩时以手阖门时喃喃的自语,以及持象笏至轩时对“我”的期望。归有光足不出户,终日埋头读书写字,让祖母产生了无限的爱怜与期望,看到孙儿如此用功,她用幽默的语言戏谑道:“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这戏谑中包含着委婉的劝慰。她从孙儿的读书中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她拿来自己的祖父太常公当初上朝时的笏板来激励归有光。三个细节,将祖母仁爱、鼓励儿孙奋进的形象永久定格,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因而这“室”不仅仅是归有光读书之所,更是他感受亲情的温暖,怀念亲人的美好之地。这一“室”连起了归有光和母亲、祖母之间血脉相连的亲情。
   三、阁子:夫妻爱情的隐喻    “项脊轩”旧名“南阁子”,从屋子的起名推断,“南阁子”应该是归家藏书之所,“阁”者,搁也,归家是书香门第,并有许多藏书,所以建屋而搁架藏之,并依其功能命名“南阁子”。“南阁子”是项脊轩的旧称,归有光写这篇文章时,已将其更名为“项脊轩”。所以在初文中,再未称旧名。可是,后来补叙的文字,却称项脊轩为“阁子”,而且还引述了妻子转述诸小妹的话,其中隐含的意思耐人寻味。
   “阁”作为一种建筑本身不会给人以小之感,但如果加上词尾“子”,则有了“小”意了。“南阁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南面的小房子。如果说“项脊轩”是这间小屋子的官名,那“南阁子”就是这间屋子的小名。归有光平时在这间屋子或读书写字,或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能称这间小屋为“南阁子”或“阁子”的人恐怕不多。归有光的妻子爱夫及屋,平时一定称这间小屋为“阁子”,语含亲切甚至甜蜜的味道。
   归有光妻子魏氏回娘家时,一定对娘家人说到他们二人的生活,项脊轩是他们俩人常相处的地方。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归有光给妻子讲古代的事,教妻子写字,这使魏氏内心充满了甜蜜与幸福。她回到娘家给小妹们讲她婚后幸福生活时,必定是一口一个“阁子”,这引发了小妹妹们的好奇:姐姐家的南阁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处所,让姐姐如此钟爱?那一定是一个在姐姐的心中占有重要位置,让姐姐感到无比幸福的处所。透过文字,读者也可以展开想象,在南阁子这个虽然狭小,但充满着温馨的地方,一定有她和丈夫点点滴滴甜蜜生活。虽然归家家道中落,贫穷之状让第一次到归家的魏氏娘家人感到吃惊,但是,魏氏对此不以为意,她鼓励丈夫:“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归有光《请敕命事略》)在她的眼里,丈夫并不会是久居人下的普通人,丈夫会有作为的。有什么能比一个她爱并爱她的丈夫更能让她感到满足!与丈夫心灵的相通让她感到无比的幸福。一个心中充满着爱与幸福的妻子,怎会嫌弃夫家的贫穷呢!相反,他以这小屋为自豪,以此为幸福,因而她才会不断向小妹们提起。魏氏称项脊轩为“阁子”,本身就给人以亲昵甚至有几分暧昧的味道。妻子给丈夫转述诸小妹这句话时,定是含着娇嗔的语气说的。“阁子”里的隐秘故事,只有他们二人知道,那是一种心照不宣,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阁子”作为一种建筑,其本身就包含有私密空间的特征,在文中,“南阁子”不再是归有光读书写字的地方,而成了他们夫妻二人相悦相爱,琴瑟和鸣美好爱情的隐喻。随着妻子魏氏的去世,“南阁子”中温馨美好的情景也如云烟般消散了。爱妻的离世,给归有光以沉重的打击,那时,他一定是了无心绪,以致“室坏不修”。两年后,伤痛渐渐平复,他又让人修葺了南阁子。但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只会让人触景伤情。这已修缮但不常住的南阁子,成了他与妻子美好甜蜜爱情生活的象征,成了他告慰心灵的寄托物。
   四、项脊轩:个人心志的隐喻
   归有光的书斋为何称“项脊轩”?一般有两种解释,一说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居住,归有光为追宗怀远,特以“项脊”二字作为书斋名。另一说是用项、脊之间空隙来比喻屋子的狭小。我认为这两种意思兼而有之。
   作者没有用“项脊斋”“项脊阁”作为书斋的名,是因为“轩”字隐含着深意。“轩”本是古代士大夫乘坐的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其形态较为高大宽敞,所以被用来指宽阔敞朗为特点的建筑物。“项脊”之逼仄狭小,與“轩”之高大敞朗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其中隐含了归有光身处斗室败屋中,却心怀远大志向之意。他是不甘“昧于一隅”的蛰伏,有朝一日,他当如蜀清、孔明一样名留千古,光宗耀祖。所以,在文中他写的“悲”不仅仅是家族的分崩,爱妻的离世,更重要一层还有学优则不能仕,不能实现祖母重振家声,光宗耀祖的殷殷期盼。“少年心事当拏云”,以“轩”呼书斋名,正显示其不会做井底之蛙的高远志向,是他内在心志的流露。
   作者称屋为“轩”同时流露出对这业已毁坏的生活空间想要修复它的强烈愿望。归家家族的衰落,使归有光一出生就背负上了一项艰巨的使命——支撑门户,重振家声。归有光的同乡明代著名政治家王锡爵在《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中记载:周孺人怀归有光时“数见征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属天,故名‘有光’,甫其字也”。因此,家人为其取名“有光”。“光”有光复家业,光宗耀祖之意。可见家庭尤其是长辈们对他的期望。
   但是,被家庭寄予厚望的归有光却命途多舛,远大的志向和残酷的现实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他八岁亡母,十五岁进入项脊轩读书,在读书期间,六次参加乡试,八次参加会试皆落第。二十三岁娶魏氏为妻,二十八岁爱妻离世。这篇文章初稿完成在他十八岁,补记在他三十五岁左右。前十八年,虽科考不顺,但他满怀豪情,有修复这业已破败的大家庭的轩昂之志。后十八年,经历了漂泊之苦,科考失利的无奈,妻子亡故的重击,他内心的悲戚已多于豪情了。
   学者陈炜说:“一方面建筑在物质上给人蔽风遮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人们的精神寄托上。”(陈炜《传统建筑的象征性》,《浙江工艺美术》2004年第1期)《项脊轩志》中的这间小屋,在作者心目中不仅仅是一间可遮风挡雨的建筑,更是他的精神寄托。“屋”“室”“阁”“轩”这四种不同名称,隐含着作者对家族、亲情、爱情、个人心志的情感寄托。这种寄托使这间小屋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也使这篇充满真情的散文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廖建干.《项脊轩志》的孤独之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4).
   [2]谢飞.巧做横向外联——三读《项脊轩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9).
   [3]曹经纬.《项脊轩志》里的“百年老屋”[J].语文学习,2016(1).
   [4]梁娟,蒋红卫.《项脊轩志》细节品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旬刊),2017(9).
其他文献
由《书摘》杂志社、《博览群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2006年度20部好书评选活动日前结束,现将评选结果公布。两家杂志的编辑为这些入选图书撰写了简要介绍。根据所推荐图书入选的数量和比例,我们对8位推荐者(名单见后)予以奖励,以表对读者朋友积极支持和热心参与此项活动的感谢之意。奖品为总价值100元左右的多种优秀图书,请获奖者留意查收。  书摘杂志社  博览群书杂志社    一、《长征》  王树增著,人民文
王荣生老师说,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共识”[1]。阅读教学的目标也该是教会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提升理解能力。小说阅读教学的目标该是教会学生从小说的表层信息走向深层理解。而理解,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有難度的。   中学生阅读小说有“两难”,一曰“读完”,一曰“读懂”。但读懂是需要也是必要,学生缺少方法、路径,需得到老师的指导。   笔者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四、第六两个小说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在千呼万唤中终于“面世”了。根据新课标的“前言”所述,本次修订工作是从2013年开始的,是在深入总结新世纪十余年语文课改的宝贵经验与充分借鉴国际课改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对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03版课标”)进行的一次重新审视与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新形势。  “教学建议”历来是课程标准
随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和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全面推广,学生的阅读能力再一次成为焦点,而个性化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
检索,是语文研究常用的方法。有人以为,那不过就是翻翻工具书,找找现成的答案罢了。真的这么简单吗?事实完全不是如此。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这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一段文字,写作者登上西山后之所见。既然西山卓然独立于众山之上,不与培塿为类,柳宗元站在西山之巅俯瞰之景也就不难想象
天文学家卞毓麟先生也是我国第二阶段科学传播——“公众理解科学”——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文理贯通,严谨、简明、生动,达到了相当高妙的境界。俗话说,“文如其人”,卞老师为人处世文雅而谦逊。我国天文学科普在所有学科的科普中也显得非常特别,有一次吴国盛教授跟我说起,从事天文学科普的前辈们大多和蔼、谦和、宽容、长寿,热心扶植年轻人,如王绶琯、李元、李竞、卞毓麟等。细想一下,的确如此,也许这不是偶然的
说起新中国诞生时的“开国书刊”,据承担“开国盛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摄影任务的“新闻处”摄影科科长吴群回忆,当年形成的纪念出版物主要有4项: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摄影》套片(笔者注:以大会新闻处名义赠给会议代表)。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画册(笔者注:赠送代表、高级干部与有关人士,1999年再版)。  3、《“新中国画库”第一种
苏联和中国两国关系史的研究,一直是现当代史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两国从兄弟般的友谊,到公开论战,再到剑拔弩张、甚至流血对抗,其根本原因和重要的事件的真相学界都没有一致的认识,研究的困境一方面在于相关的档案材料尚未解密,而意识形态方面仍存在的诸多禁忌也影响了研究的客观和公正,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一直步履维艰。而对中国而言,中苏关系几乎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广大的中国民众对两国关系的急遽变化摸不着头脑,无所
国学大师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言:有境界则自成格调。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读恩师崔学路先生《尺牍百法》、《题贺百法》,不由会在如此一种“静静动动”中顿悟,在“优美宏壮”中感受一位书坛大英雄之本色。   崔学路,字唯真,号佛堂、玄一,1945年出生。1980年代初宗汉隶、颜楷,后得沈鹏“广取博览,以免拘束”之教诲,遂转习右军、鲁公、苏、米行草。1
韩国电影《韩半岛》的故事发生在并不遥远的未来,韩国与朝鲜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双方决定开通京义线铁路。京义线南起韩国首尔,北至朝鲜新义州,是贯穿韩半岛南北的大动脉。1945年8月,苏军为防止战败投降的日军转移人员和物资,在三八线切断了这条铁路。此后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京义线更是长期处于中断状态。影片里虚构的京义线开通事件,无疑标志着韩半岛上的南北双方走向统一的前奏。然而,就在开通仪式上,日本外相却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