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角湾古村落生态旅游策略下的景观整合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a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角湾村是始创于清初的邓姓客家古村落,这里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朝天子时期的古牌匾和四百年历史的宗祠建筑和邓氏祠堂、学堂和神秘古老的邓家大屋。
  重视古村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曹角湾古村落来说,应对其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特色景点、人文文化等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与生态保护,这样才能使古村落朝着永续、协调、优化的方向发展,把曹角湾古村落发展成为以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导、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
  一、立足现有的丰富旅游景观资源。制定曹角湾古村落生态旅游策略
  (一)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策略
  要搞清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策略,就要先搞清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旅游资源、乡村生态环境作为旅游资源,融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优化、社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于一体,培育农村科技文化,带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的乡村社区产业建设、经济发展的方式;是适合我国国情,可促进新时期旅游产业与农业经济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旅游活动。
  乡村生态旅游策略就是为使旅游产业与乡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生态旅游景观整合的方法,以及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方法,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的集合。是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融生产技术和乡村自然环境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心理、精神健康的有效方法,同时,保证实现乡村景观资源能够提供村落农产品的有效生产,保护、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乡村生态旅游及体验观光三个层次的功能的真正途径。
  (二)曹角湾古村落旅游景观结构现状
  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在信仰、思想和感受等多方面形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景观结构是景观的组分和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形式。乡村景观的开发,有利于发挥乡村的优势,摆脱传统的乡村观和产业对乡村发展的制约,重新塑造乡村功能,构建产业发展摸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景观一体化建设。曹角湾村的景观结构十分丰富。街巷道路是村落构成的主要骨架,祖祠、村前空坪是村里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井台、院落、门前和巷道是人们日常交往的活动空间。街巷、围墙、邓家祠堂、民居建筑、上书房、下书院、牌坊、围楼、碉楼建筑构成了村落的形态要素;古井、小溪、门前、树下、广场构成了村落节点性要素;池塘、古树构成了村落景观性要素。它们和门前河道、背靠的“背负山”、左边的龙斗峰、大片农田、储水池、竹林等共同形成了曹角湾“山-水-田-林-村”的独特景观意象。
  曹角湾古村落以极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形成了其景观结构及其丰富的历史格局,村落所在的小坑镇处于大庾岭支脉,其四面高山环抱,水资源丰富。村落中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祠堂建筑和书院建筑具有粤北客家建筑的典型性。
  曹角湾村座落于背夫山山脚下的平缓盆地上,全村建筑布局呈弧形面西南分布,民居建筑之间以河卵石铺砌的村道、巷道连接,村前有大片水田和多个池塘。村落以老祠堂为中轴往左右两边依地势规则分布。老祠堂建筑群平面整体呈“回”字形布局。与石(围)楼相邻的有新(围)楼、下书房。上书房位于村西角,这些均是特色的韶关建筑文化遗产。
  在村后有一条小河,上世纪在水口庙附近修建了储水池的项目,河道景观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的自由地带,中间小岛上是郁郁葱葱的竹林。河道两旁的高山上有浓密的林木,右侧有小型瀑布奔流而下,形成了景色宜人的山景区。村前几个池塘还可以起到调节局部气候的作用。曹角湾村的山、水、树木、建筑与古民居环境的组合,展现了古村落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三)制定曹角湾古村生态旅游策略
  曹角湾村丰富的景观结构为其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乡村景观规划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维系。制定曹角湾古村生态旅游策略,应该在合理利用古村落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加强对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水源、绿林、绿地、瀑布,努力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从生态、经济、技术、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对村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建设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建设与改善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休闲旅游及体验观光场所,适当地配置村落农业特产种植与景观绿化种植,根据村落土地资源现状和适宜性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或专项安排,重塑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天人合一的农业景观、林地景观、草地景观、文化遗产景观、水体景观及乡村群落景观。
  二、进行曹角湾古村落景观整合
  (一)完善曹角湾古村落建筑景观
  1、对古民居建筑景观进行修缮(如图1)
  村落中的古民居建筑是古村落先民留给大家的文化遗产。古村落民居也是研究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活标本。宗法制度是限制人们日常行为和生活的道德规范,在住宅内部功能分区、祭祀活动及祠堂里的位序排列等方面无不体现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等观点[5]。对古民居建筑的景观整合,要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实行“保护优先”的原则。通过观光、旅游、休闲,形成三点一线的游览线路,建立完好的旅游模式,从而让曹角湾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
  2、再现古村书院文化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其实就是旅游吸引力,而它正是创造旅游业的整个基础。对于曹角湾富有浓郁“耕读文化”传统的上书房、下书房建筑进行整体修缮与“耕读情景”再现。
  在村落中,设置的以宗词为中心的村落布局,点(宗洞及其周围环境)成为家族向心力的中心,这个点是稳定的。上书房为同治六年建造。紧邻邓氏宗祠,位于池塘西北边,书院入口设置侧向东南边,两侧临池。主体采用砖瓦和木构架混合结构,主要立面为青砖,局部角线为卵石,呈半包围式布局,书房保存完好。其建筑形式和家居布局都能反映当时社会浓郁的耕读文化特色。下书院建于道光三年,总建筑面积为1050平方米,分为书房主体和三侧环绕的民居两部分,主体部分呈“回”字型,中央为书房,其建筑精致细腻,雕梁画栋,整体建筑布局完整,工艺精良,体现出当年雄厚的财力、村落繁荣和优雅的历史文化底蕴。上书房和下书院建筑因年久失修,部分屋面渗漏,梁架、檩条等木构件糟朽,部分屋面已坍塌,有的靠临时支撑,墙体倾斜、断裂或局部倒塌,地砖残损,雕件缺失,彩绘脱落,等等。维修应拆除变形墙体、瓦顶,校正梁架并加固,对古建筑进行柱子、梁架、屋面、墙体、装饰装修、地面、木构件防腐防虫、油饰彩绘等全面加固修缮,使年久失修的书院古建筑重现新姿,这对曹角湾古迹和古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3、农耕文化展览空间与原生态粮仓和谷仓的设计
  在保持原生态的古村建筑风格的前提下,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本地的材料并以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设计乡土风格的混凝土粮仓和谷仓并提供历史农耕文化展品,在深刻剖析曹角湾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让游客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曹角湾人在粮食加工制作、榨油等地方农耕文化方面的演变和发展,运用色彩重构、形式尺度重构、形式异位重构、形式的变异重构、形式的材质重构等多种手法丰富展览空间。
  4、邓氏茶庄
  为游人在游览休息时提供体验空间。游客在参观完古村茶园后坐下来细细地品味历史悠久的“上洞茶”,品茶味、观茶艺,体验曹角湾本地的茶文化。
  5、览翠台
  览翠台是一个瞭望平台,希望游客在这里能把古村落的全貌尽收眼底。在山上还设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休息亭作为览翠台的配套景观,成为一系列山体景观建筑群。“金、木、水、火、土”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说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作五个景观亭的主题,代表了曹角湾生生世世繁衍兴旺、循环不已。
  6、生态休闲体验型农庄设计
  生态休闲体验型农庄为生活在城镇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风景宜人的度假休闲场所,它具有农事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乡村生态休闲体验功能。休闲农庄使用纯木材质,追求建筑与村落空间的协调性,巧妙地运用自然元素,采用独栋纯木别墅营造系列外观形态,高低错落有致,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生态、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农庄提供餐饮、会议、棋牌、休息、度假服务;门前屋后均设有庭院,掩映于竹林花草之中,以木桥园路连接相通,水池环绕,垂柳青青,户户都可以看到鱼跃碧波的水面。
  曹角湾生态休闲体验型农庄综合功能的发挥,使同一资源将产生一举多得的效果。比如:把现有的大面积耕地重新进行规划设计、道路交通优化、分类布局、娱乐餐饮相结合后可以升级为:A、农业生态景观观赏区;B、农业科普讲座与推广区;c、绿色农产品即时餐饮区;D、四季时令瓜果DIY采摘体验区;E、园艺生态坊等,将单一的耕地种植价值增值到多元市场经济作用,经济效益却明显翻倍提高。
  (1)钓鱼台:作为一个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农庄设立了钓鱼台这样一个廊架,以原生态的木材为原材料,通过木桩木板的装订进行铺设,将成为该景观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2)筑水小亭:滨水区景观中部设有观景长廊和多处亭台茶座。精致树林、香花浅丘,如荫草坪,筑水小亭……漫步其间,感悟四季流转,风物变化,春天草长莺飞,夏天苍翠欲滴,秋天落英金黄,冬天神秘纯净……为游人提供休息、观景、品茶的休闲空间。
  (二)完善古村落街巷、广场景观
  1、合理规划道路系统
  (1)景观景点路线:进入村的主要路线为344省道,休闲区旁边设有停车场。内部浏览路线主要是以步行为主,景区内设有主干道、次要干道、竹林小道。水上观光路线;以竹排、木船为交通工具,在围屋广场上设有码头,竹林岛上设有湖心台,作为水上观光区。
  (2)临湖小道:作为环湖小道,欣赏湖面景色。
  2、完善街巷、广场铺地
  街巷道路是村落构成的主要骨架,是连接建筑、构筑物及山水景观的血脉;广场是街巷交汇处的节点空间。在曹角湾古村,村前空坪是村里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也是古村的节点空间,具有广场的作用。但是在曹角湾村,很多巷道及两侧的石块参差不齐,石缝里路两旁杂草丛生,地面凹凸不平,影响了古村落的景观环境。要对广场禾坪和巷道铺地进行修整,使之整齐平坦。
  3、完善街巷、广场周边绿化
  (三)完善过度景点区域
  过渡景点区域可以强化主要核心景点,以大景观为背景依托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层次感可以丰富景观环境,不同的景观景点配合过度景观区域可以创造有节奏、有韵律的空间秩序,形成像一曲乐章一样的前奏、高潮与尾声,各层次之间有平缓的过渡或急速的转变,可以形成豁然开朗的艺术效果,体现疏密动静的变化,营造出“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主要过渡景点有卵石河道、茶园休息亭、林亭区。
  卵石河道是主要的过渡景区,采用本地材料,根据现状来合理布局。茶园休息亭采用本地的木架结构的形式,为茶客提供短暂的休息空间。“五行”林亭区位于山景区,以亭来映衬建筑,以山景来映衬亭台,若隐若现,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
  (四)商业空间区域规划
  古村商业旅游空间主要在入口的右侧,商业空间建筑运用了客家文化的围屋的造型,将整个建筑分解为两个半弧形结构,既满足商业的流通性,又显示了客家文化的特色。另外两排商业建筑通过与弧形建筑的对比与调和,采用青瓦白墙的建筑格调,列加木廊架修饰,衬托出古村落的文化气息。
  (五)环湖滨水景观
  环湖滨水景观在环湖滨水绿地上用一条迂回曲折的园路把一系列景观节点依次连接起来(如图2),沿湖岸依次展开。水对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沿湖边布置硬地铺装广场、园路、景观建筑小品、休息观景亭等,都会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惬意;同时,通常古树是村路的标志,又可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形成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因此可利用植物按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景规划。
  (六)道路系统规划
  1、景观景点路线
  进入古村的主要路线为344省道,休闲区旁边设有停车场。内部浏览路线主要是以步行为主,景区内设有主干道、次要干道、竹林小道。水上观光路线以竹排、木船为交通工具,在围屋广场上设有码头,竹林岛上设有湖心台,作为水上观光区。
  2、临湖小道
  蜿蜒的临湖小道就仿佛一个秀美的屏风,把古村的安宁与外部的喧嚣隔离开来。作为环湖小道,为游客提供欣赏湖面景色的浪漫空间。那一湖清水让人倍感亲切。   三、最终实现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并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
  (一)曹角湾古村落农业经济现状
  曹角湾村距小坑镇(墟)约十公里,物产丰富,多水田,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茶叶等,其中在建国前当地有名的“上洞茶”即主要出产于曹角湾村,上世纪90年代以前曹角湾还大量种植苎麻、棉花等,并用以纺线织成“热布”(当地土织布)和腰带。
  山林是建国前曹角湾村民赖以系命、创造财富的另一生活支柱,其经济林木主要有松、杉、枫、樟、竹、油茶等。村落总占地面积约十亩,有一条约一公里的水泥村路与小(坑)司(前)公路相接,村口修有入村牌坊。
  (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曹角湾有自己的农业特产,但产品生产规模小,如苦笋、红薯、玉米,还有不同种类的保健酒,都无法打出自己的市场品牌。这些传统生产方式下利用效率低的资源如果作为旅游产业进行发展,可大力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古村各类自然环境、文化景观以及土地利用景观和工农业生产景观为游客多方面需求的满足和多种方式的利用提供了可能性。
  生态景观整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形成粮食、茶叶、林果等为支撑的支柱产业。乡村旅游可促进农村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在现实条件下,合理的乡村产业结构必须看其是否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是否能发挥地区优势和特色以及是否能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村各类资源得以合理化利用。在规划设计中,可以大力发展农家乐餐饮及农业观光相关产业,结合小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漂流探险项目,通过采摘、品茶、观光等体验型项目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其次使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也得到发展。没有开展“农家乐”接待服务的农户,可以从事水果蔬菜种植、家禽家畜水产养殖;可以购置中巴车运送游客等。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促进古村落相关产业的发展。
  结语
  发展古村落的生态旅游,必须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景观整合,创造和谐发展的生态旅游与休闲文化景观体系。这是保护古村落乡土特色、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自然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途径。因此,在古村落生态旅游策略下的景观整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北京奥运会市民教育工作是指围绕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针对奥运会举办和协办城市的市民在奥运会赛事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完成的不同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奥运组织与管理知识、专业技能、奥运文化、基础外语、基础助残、文明礼仪、公民道德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活动,最大范围地宣传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奥林匹克文化,让“奥林匹克风”风靡北京,吹遍全国。    一、当前北京奥运市民教育工
“Gesture”绘画语言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艺术系汤姆·希尔伍德教授最先提出的美术创作技法,后经四川师范大学陶晶教授引入中国,在技法研究、美术教学与艺
<正>广西因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既有深邃广袤的"骆越历史",又有自由开放的"南岭文明",也有激进革命的"抗战文艺",中原文化与南蛮精神历经千年的碰撞融合再生,促成了
世界范围的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主要大国国防工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已成为国家战略威慑力量之一。“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对国防科技工业而言,这既是严峻挑战,也是发展的难得机遇。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如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需要;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军工企业经济效益较低,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需要大量紧缺专业人才等
由于中压电能质量控制器可以有效地解决电能质量问题,其应用领域广泛,可以应用于电力输电系统,配电系统和工业应用领域中.级联H桥结构的电能质量控制器能够动态地跟踪负载无
美术课堂以给予学生美的感受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创造美的意识.教师应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能力,并赋予美术课堂一
我参加过不少在职培训,感觉各种培训大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三段式,第一段为理论介绍,第二段为案例实录,第三段为作业。培训形式相同可培训的效果差别却相当大。我认为,这是由于组织培训者对理论、案例、作业的处理方式不同而造成的。  有些培训理论、案例、作业三部分关联性不强,由各自独立的专家进行解构,形成一种各讲各的调、各成各的曲的局面,这种培训协同性不强,主题分散,不符合受培训教师的认知习惯。因此,建议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根据高等职业技术的基本特点,积极推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科学规划适合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科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拟以我院为例,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教学目
南朝齐梁时期,庾肩吾通过《书品》建立了古代书法品评标准和发展秩序,为唐代太宗“尊王”提供了理论铺垫。从此以“大王”为楷模的书法格局成为“碑学”之前的常态化书法秩序
与全国相比,江苏的美术高考模式有其独创性,体现了江苏较大的教改力度,然而笔者通过自身教学体验、结合美术学自身的规律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还是对江苏省的美术高考模式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