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建数学模型”为核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g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型思想是一种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通过数学建模建立数学与外界联系是当前课程改革形成的共识。本文以《乘法分配律》一課为例,探讨构建数学模型的路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巧用几何直观感知模型,培养直观想象素养
   要想使学生有效建构模型,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原型中感知模型。即把数学问题借助情境以图案方式表达出来,实现由实物到几何图案的转变。学生在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的过程中,培养直观想象素养。
   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先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根据图意用多种方法解答“贴了多少块瓷砖?”有的学生横向观察,从颜色角度先算出白色和蓝色瓷砖的数量再算出总块数:3×10 5×10=80(块);还有的学生直接把白色和蓝色合成一个大长方形,先算出宽的和再算出总块数:(3 5)×10=80(块)。也有的学生纵向观察,求出左、右两面墙的块数再得出总块数:4×8 6×8=80(块);或者把左、右两面墙合成一个大长方形,先算出总长再算出总块数:(4 6)×8=80(块)。因为数值相等和数字特点,学生很容易发现这样的等式:3×10 5×10=(3 5)×10,4×8 6×8=(4 6)×8,并仿写出许多同类型的等式。从图到建立关系形成等式,再到仿写等式的过程,其实就是感知模型的过程。
   二、运用类比推理建立模型,培养数学抽象素养
   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当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初步感知后,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数与形、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及一般规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有的学生用文字表达,还有的学生用符号表达。绝大部分学生因为在前面学习中积累了用字母表示规律的经验,所以建立起这种表达方式:a×c b×c=(a b)×c。有了这样的模型,我再顺水推舟告诉学生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a b)×c=a×c b×c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这环节里,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活动,揭示了知识内涵及相互关系,经历了从具体数值到符号表达的过程,实现了从“境”到“模”的转化,数学抽象素养得到培养。
   三、借助思辨思维验证模型,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在分析问题中不断反思、验证猜想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各种思维能力。
   调查发现,不少老师在学生建立公式模型后忽略了对模型的验证。所以我会问:(a b)×c=a×c b×c左右两边为什么会相等呢?有的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去解释:(a b)×c是求(a b)个c,而a×c b×c则是求a个c连加,再加上b个c连加。所以(a b)×c其实就是a×c b×c。也有学生从几何直观的角度去理解:
   如图1,长方形1的面积是a×c,长方形2的面积是b×c,大长方形的面积是(a b)×c,那么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1的面积加长方形2的面积,即(a b)×c=a×c b×c。还有的学生利用前面学习过的点子图个性化地解释乘法分配律(见图2)。
   学生借助推理、方块图、点子图,形象直观地解释了自己对算理的理解,验证了数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数学抽象素养。
   四、利用应用意识应用模型,培养数学运算素养
   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反应。
   因此在课的最后,我尝试让学生根据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说说它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再根据乘法分配律是竖式乘法的依据,挑战四年级下册才学习的小数乘法2.1×4的计算结果;最后根据乘法分配律“说一说”欧洲人的“双倍法”。
   众所周知,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运算定律,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高计算速度与准确率。不仅如此,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则是培养了数学运算素养。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教师应从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着手,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喜欢阅读。  一、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是趣味故事引导。结合语文课程,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成功人士是如何看待阅读,如何读书的,说些著名人物关于阅读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相互交流鼓励。通过不定期开展学生阅读交流会、师生共读、好书大家读、阅读展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进行肯定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版)》把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列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初中英語阅读课也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立德树人。本文以一堂读写课为例,阐述教师应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尽快将课改中的指导思想付诸教学实践。  一、课例背景  本课例为笔者所在学校校级公开课的课题内容之一,以养宠物为主线,设计融主题
Sweet出现在地图5点位置,Zad则出现在龟岛的10点位置。Zad采用兽人的经典开局;风暴祭坛/地洞/兵营/地洞,首发先知。
在小学语文高段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写作发展,在培养、巩固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法,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在评改中建立自信,打开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一、阅读之“悟”  悟,觉也。——《说文》  读是基础,写是升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语文课文大多是千锤百炼的名篇
何谓小跳?    如果仅针对“蹲走,”这个词语来看,对小跳的解释就最为简单不过了。那么小跳究竟从何而来呢?这要从CS的人物模型动作讲起。
电子竞技俱乐部发展模式    国内正式提出电子竞技俱乐部概念的应该是2004年的CEG,对于中国的电子竞技俱乐部来说,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这家俱乐部能够给投资人带来什么样的回报?资本是会自己算投入产出比的,很多投资基金的负责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并不是没有钱,而是你没有足够理由说服我给你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电子竞技俱乐部,由于商业模式的缺失,使得很多VC想投而不敢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绝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质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兼备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开放性。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多为兼职授课,虽部分老师有多年授课经验,却依然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故日常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亟待解决,需授课老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学情、校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模式。  一、深化目标,引导
新教材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A版数学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取数学史中一些典型的重要的专题及介绍中外历史上的一些数学巨星,介绍了一些数学历史演变过程及数学方法的来源、典故,反映了不同时期数学发展的特征和水平。通过《数学史选讲》这个专题引导学生课外开展文献阅读,并与此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等,对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感受水平,对数学文化的浸润落在实处却是大有裨益。本文以这个专题为例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帮助人们获得更加美好的未来。STEAM教育是指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实现跨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等问题,让教学真正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创新创造,从而贯彻落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初衷。  一、创设情境,展示跨学
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给知识的理解留白,并非一定要将教学的内容完全“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填入自己理解性的结果。通过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和预设驱动自主探索的小问题,在“不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自主思考数学,自主感悟数学的核心素养。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个人吗?没错,就是刘翔。大家能回答刘翔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吗?  1 .刘翔跑步100米,用时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