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成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西方理论,有其理论发挥作用的界域,并非完全适合中国的实际。只有基于中国的国情与现实,概括和创造出适合中国实际的学术话语,才能打破、改变学术话语权一直为西方理论垄断的现状
一个时期以来,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这表明中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意识和学术话语权意识不断增强,也表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不断成熟。
主流理论话语不能缺席和空场
理论自觉的前提是民族文化的自觉,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都或显或隐地体现民族文化的价值诉求。自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要求对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以来,“文化自觉”不但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追求和使命担当。对此全党全社会各民族都要有一种使命意识和责任感,要在多元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中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实践中深入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方面要使其走向大众、走入人心,成为大众日常生活践履的参照;另一方面要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使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此过程中,祈向一个好的、至善的人文价值与现实关怀的统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理论自觉的动力,其内涵包括以人为本(人文价值向度)、科学发展(社会向度)、现实关怀(民生问题)等三个维度。
理论是文化的系统化形态,是对文化现象的提炼、概括,作为一套普遍性的话语体系,理论自觉要有思想性和精神深度,还要有时代的体温。理论要贴近现实,与社会现实互动,这样的理论才能有效地对社会发言,才不会失语。失语是因为我们的理论对这个时代失去基本的价值判断,缺失理论的洞察力。生成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西方理论,有其理论发挥作用的界域,并非完全适合中国的实际。只有基于中国的国情与现实,概括和创造出适合中国实际的学术话语,才能打破、改变学术话语权一直为西方理论垄断的现状。在时代的思想前沿上,主流理论话语不能缺席和空场,主流理论话语要参与到现代人的精神成长。而没有思想高度和精神深度的理论话语,则很难影响现代人的精神价值重构。
理论的自觉不能缺失文化理想与文化信仰,更不能无视大众的诉求
理论自觉意味着要用理性的方式把握世界,此理性非工具知解理性,而是在理性的清醒和洞察世界的理论意识中有形而上的人文价值祈向,坚持人文关怀与现实关怀的统一,既要仰望星空、高扬文化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关注现实民生。以此为理论的价值贞定和发展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才能有效地对现实“发言”,而不是在实践中被束之高阁或弃之一旁,在形神兼备的现代传播中,用理论武装大众的头脑,指导大众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自然会成为大众的一种思想追求和精神状态。
形成理论自觉要有现代性的价值追求和开放的胸襟,在理论发展中要以平等包容的态度融合多元化思潮,以学理为支撑,在与各套话语体系的对话中丰富自己,而非唯我独尊和妄自菲薄,要“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理论自觉”须有众多提炼自己特色的本土学派的支撑,这些不同风格的本土学派构成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多一点学派,少一点宗派”,是促进中国学术健康发展的理念。“理论自觉”是形成中国理论学派的巨大动力,真正的学派是理论自觉的高层次形式——学术共同体的共识。文化研究的中国理论学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支撑点。形成有影响力和原创力的文化研究的中国学派,是对中国问题和发展道路独特性的理论定位,是文化自觉的理论显现,正是这种内容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具有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显现出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中国国情和文化的独特性,使中国的“和平发展”彰显出复数的现代性意味。有此理论的自觉,才会有与作为世界大国形象相匹配的话语权,才有沟通和对话的自主,才能相互倾听和平视。
“理论自觉”的追求,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本土价值立场。举凡学术思想史上,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理论,其内核都有着清晰的价值诉求。可以说,理论的根基在于某种正面价值观的确立,惟此,“理论自觉”才在与所谓“时代精神”相称的高度上自觉到它的本然命意。作为中国当前主流学术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在思想层面有明确的价值主张,在学术层面有深厚的学理支撑。
理论的自觉不能缺失文化理想与文化信仰,更不能无视大众的诉求,在人民的苦难、困顿、遭遇不测、面对贫富差距不断拉动的不公、诚信缺失、正义面前移开眼球,不能在官二代、富二代的骄奢面前无动于衷。简言之,就是要勇于介入现实、直面问题。如同文学、美学,理论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精神方式,它不是冷血、不是无情,而是情感炽烈的内敛和凝炼,要带着人的体温“接地气”,有人性之光的理论才会有自主和自尊。
因此,我们要反思理论,更要反思自己。作为理论话语建构的主体,要胸怀敬畏之心,要尊重基本的人类价值,说到底,理论之间的交流、交通,是一种价值的表达,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一种祈向,是对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
当下时代是理论式微还是理论过剩
面对“理论终结”的甚嚣尘上,以及“小理论”、“地方理论”的流行,中国当下的历史进程和特定历史方位要求我们要有宏大叙事的吁求。相对于西方后现代的解构,现代性的建构依然是我们的主导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基于本土现实发出中国的声音,关注对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问题的思考;在理论自觉中坚持现代性价值,而非返回传统抑或原地踏步,更不是成为西方强势理论的注脚和爬虫;在理论的开放性建构中融合几套话语体系,在包容中彰显主流文化话语的力量,在“双百方针”的贯彻中发挥主流话语的强势影响力。
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必须注重文化的力量,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先导。近年来学界对欧洲文艺复兴的研究表明,是文化的力量推动欧洲国家进入现代社会(文明)。建立在人文主义之上的基础研究转化到应用研究,提升了国家的现代化力量。继而通过思想解放使文化和科学精神进入到决策层面,促进政府为民执政,体现政治决策的理性化和现代化,从而为现代社会奠定基础,由此帮助意大利由衰及兴,较早地过渡到现代社会。这从深层次上表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研究都需要提升文化,同时,必须在这三者之间建立互动机制。这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必须同时在这三个层面用力,才会一气呵成自成一体。这要求我们必须摒弃独断的普遍主义真理观,超越物质主义价值观,以民主和宽容的精神进行学派之间的对话和沟通。作为理论自觉,首先要自我批判防止独断论倾向;其次,要有理性辨析能力,追求理性的自由,坚信“道不远人”、“人能弘道”。
理论话语的自觉要有形而上的不懈追问,要有对真理无止境的追求,要与特定的时代和现实境遇相关联,从而表现出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善于沉思的旨趣,要显现出民族的求真向善。在理论自觉的追求中不回避生活中大众的苦难、痛感、不公,而闪耀出人性的光辉、亮色,要有精神的引导力。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公众认同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有效性,及其对和谐社会建构的引导功能,以之为内核来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力转化为社会大众的认同感。作为有生命力的话语体系要有哲学思维能力,能够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地把握世界以及世界和人的关系,既要有知识的厚重,又要有智慧的轻盈。作为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一定要闪耀中华民族的智慧。理论自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意,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和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助推力!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责编/李逸浩 美编/李祥峰
一个时期以来,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这表明中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意识和学术话语权意识不断增强,也表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不断成熟。
主流理论话语不能缺席和空场
理论自觉的前提是民族文化的自觉,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都或显或隐地体现民族文化的价值诉求。自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要求对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以来,“文化自觉”不但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追求和使命担当。对此全党全社会各民族都要有一种使命意识和责任感,要在多元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中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实践中深入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方面要使其走向大众、走入人心,成为大众日常生活践履的参照;另一方面要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使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此过程中,祈向一个好的、至善的人文价值与现实关怀的统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理论自觉的动力,其内涵包括以人为本(人文价值向度)、科学发展(社会向度)、现实关怀(民生问题)等三个维度。
理论是文化的系统化形态,是对文化现象的提炼、概括,作为一套普遍性的话语体系,理论自觉要有思想性和精神深度,还要有时代的体温。理论要贴近现实,与社会现实互动,这样的理论才能有效地对社会发言,才不会失语。失语是因为我们的理论对这个时代失去基本的价值判断,缺失理论的洞察力。生成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西方理论,有其理论发挥作用的界域,并非完全适合中国的实际。只有基于中国的国情与现实,概括和创造出适合中国实际的学术话语,才能打破、改变学术话语权一直为西方理论垄断的现状。在时代的思想前沿上,主流理论话语不能缺席和空场,主流理论话语要参与到现代人的精神成长。而没有思想高度和精神深度的理论话语,则很难影响现代人的精神价值重构。
理论的自觉不能缺失文化理想与文化信仰,更不能无视大众的诉求
理论自觉意味着要用理性的方式把握世界,此理性非工具知解理性,而是在理性的清醒和洞察世界的理论意识中有形而上的人文价值祈向,坚持人文关怀与现实关怀的统一,既要仰望星空、高扬文化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关注现实民生。以此为理论的价值贞定和发展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才能有效地对现实“发言”,而不是在实践中被束之高阁或弃之一旁,在形神兼备的现代传播中,用理论武装大众的头脑,指导大众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自然会成为大众的一种思想追求和精神状态。
形成理论自觉要有现代性的价值追求和开放的胸襟,在理论发展中要以平等包容的态度融合多元化思潮,以学理为支撑,在与各套话语体系的对话中丰富自己,而非唯我独尊和妄自菲薄,要“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理论自觉”须有众多提炼自己特色的本土学派的支撑,这些不同风格的本土学派构成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多一点学派,少一点宗派”,是促进中国学术健康发展的理念。“理论自觉”是形成中国理论学派的巨大动力,真正的学派是理论自觉的高层次形式——学术共同体的共识。文化研究的中国理论学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支撑点。形成有影响力和原创力的文化研究的中国学派,是对中国问题和发展道路独特性的理论定位,是文化自觉的理论显现,正是这种内容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具有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显现出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中国国情和文化的独特性,使中国的“和平发展”彰显出复数的现代性意味。有此理论的自觉,才会有与作为世界大国形象相匹配的话语权,才有沟通和对话的自主,才能相互倾听和平视。
“理论自觉”的追求,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本土价值立场。举凡学术思想史上,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理论,其内核都有着清晰的价值诉求。可以说,理论的根基在于某种正面价值观的确立,惟此,“理论自觉”才在与所谓“时代精神”相称的高度上自觉到它的本然命意。作为中国当前主流学术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在思想层面有明确的价值主张,在学术层面有深厚的学理支撑。
理论的自觉不能缺失文化理想与文化信仰,更不能无视大众的诉求,在人民的苦难、困顿、遭遇不测、面对贫富差距不断拉动的不公、诚信缺失、正义面前移开眼球,不能在官二代、富二代的骄奢面前无动于衷。简言之,就是要勇于介入现实、直面问题。如同文学、美学,理论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精神方式,它不是冷血、不是无情,而是情感炽烈的内敛和凝炼,要带着人的体温“接地气”,有人性之光的理论才会有自主和自尊。
因此,我们要反思理论,更要反思自己。作为理论话语建构的主体,要胸怀敬畏之心,要尊重基本的人类价值,说到底,理论之间的交流、交通,是一种价值的表达,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一种祈向,是对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
当下时代是理论式微还是理论过剩
面对“理论终结”的甚嚣尘上,以及“小理论”、“地方理论”的流行,中国当下的历史进程和特定历史方位要求我们要有宏大叙事的吁求。相对于西方后现代的解构,现代性的建构依然是我们的主导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基于本土现实发出中国的声音,关注对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问题的思考;在理论自觉中坚持现代性价值,而非返回传统抑或原地踏步,更不是成为西方强势理论的注脚和爬虫;在理论的开放性建构中融合几套话语体系,在包容中彰显主流文化话语的力量,在“双百方针”的贯彻中发挥主流话语的强势影响力。
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必须注重文化的力量,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先导。近年来学界对欧洲文艺复兴的研究表明,是文化的力量推动欧洲国家进入现代社会(文明)。建立在人文主义之上的基础研究转化到应用研究,提升了国家的现代化力量。继而通过思想解放使文化和科学精神进入到决策层面,促进政府为民执政,体现政治决策的理性化和现代化,从而为现代社会奠定基础,由此帮助意大利由衰及兴,较早地过渡到现代社会。这从深层次上表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研究都需要提升文化,同时,必须在这三者之间建立互动机制。这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必须同时在这三个层面用力,才会一气呵成自成一体。这要求我们必须摒弃独断的普遍主义真理观,超越物质主义价值观,以民主和宽容的精神进行学派之间的对话和沟通。作为理论自觉,首先要自我批判防止独断论倾向;其次,要有理性辨析能力,追求理性的自由,坚信“道不远人”、“人能弘道”。
理论话语的自觉要有形而上的不懈追问,要有对真理无止境的追求,要与特定的时代和现实境遇相关联,从而表现出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善于沉思的旨趣,要显现出民族的求真向善。在理论自觉的追求中不回避生活中大众的苦难、痛感、不公,而闪耀出人性的光辉、亮色,要有精神的引导力。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公众认同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有效性,及其对和谐社会建构的引导功能,以之为内核来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力转化为社会大众的认同感。作为有生命力的话语体系要有哲学思维能力,能够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地把握世界以及世界和人的关系,既要有知识的厚重,又要有智慧的轻盈。作为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一定要闪耀中华民族的智慧。理论自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意,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和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助推力!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责编/李逸浩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