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语文新课程审美对象中的悲剧美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tj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唤醒生命的过程。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对社会有用的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文本资源,让语文教学闪射人性之光。本文以《斑羚飞渡》为例,分析了语文课程审美对象中的悲剧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学;《斑羚飞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8—0126—02
  
  “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就在那个秋天/再看不到爸爸的脸,他用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这是韩红所唱歌曲《天亮了》。歌曲记录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99年6月,贵州麻岭大峡谷,一辆载满十多人的观光览车坠人大峡谷,在走进死亡的尖叫声中,一对夫妻在几秒钟表现出常人难有的冷静:父亲用自己的双肩顶起了两岁的儿子以减缓缆车下坠时的冲撞力。这名孩子成了这次事故中的惟一幸存者,这是人类最伟大、最惨烈的父爱。人类科技文明的一次疏忽酿成了一场悲剧,而这场悲剧所闪耀的人性美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唤醒生命的过程。读初中语文新课程七(下)《斑羚飞渡》,正是人类震撼于物性中的这份悲壮。诚然,有学者对这个单元曾发出质疑,对此文也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斑羚飞渡只是动物界本能的求生欲望,是为了挽救种群的灭亡,没有必要给它们戴上自我牺牲、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等人性化的精神帽子,而且还认为文章写人类对斑羚的追杀在主题上会有消极意义。会让学生对人性的认识产生误导。事实是每一个学生读完课文都不会无动于衷,动物身上同样闪现着悲情之美,这份壮美同样感天动地。
  
  一、作者沈石溪写这篇小说的意图
  
  作者无疑是从剖析人类复杂矛盾的心理来写兽类的,是通过展示动物的牺牲意义、亲情价值来影射或警示人类。
  先看作者笔下描绘的个象。“草率、鲁莽、不自量力”的老斑羚面对死亡的绝境,它做出了最后的抗争,“像颗流星似得笔直坠落下去”,它用自己的牺牲告诫种群:冷静,我们都无法逾越这天堑,任何冲动都会像我一样付出代价,希望你们从我的生命消逝中吸取教训!有什么比用生命作训诫更让人震撼。它以莽夫式的一跳和无畏的牺牲带给斑羚警示。作者写镰刀头羊无疑是一种映射,它所表现的智慧、果敢从容和那份身先垂范,使它无愧为这斑羚种群的首领。在它的指挥下,绝大多数小斑羚靠前辈的牺牲重获生命,最后,它“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作者以七彩虹的绚丽背景,渲染着这一幕悲剧,赋予了镰刀头羊灿烂的人性之光,走向了理想精神的极致。
  再看作者笔下描绘的群象。所有的老斑羚为了年轻一代的生命,毅然决定牺牲自己。在这场逃避人类追杀的灾难中,在没有任何办法求生的险境中。它们的团队意识、服从意识体现到极致,“整个斑羚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中壮年的斑羚面对幼多老少的现实,生死的轮盘让他们必须选择。生与死仅在倏忽之间,壮年的斑羚几乎没有片刻犹豫,毅然作了“死亡桥墩”。因为它们把种群延续的希望托付给了年轻一代,这份自觉、从容、无畏,怎不让最富“灵性”的狩猎队员震撼呢?那对惟一没有对接成功的老少斑羚的死亡也是极其悲壮的:老斑羚明知自己老弱体衰,但是要做出最后一搏,死得其所;小斑羚明知生命可能无望,也在最后挣扎求生中做出搏击,毫不退却。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在自然界本不稀奇,只是人类对地球其他公民的掠夺已远远超越自然规律。人们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面对小动物们上演的一出又一出感人的悲剧,人看到了自己的无能:人类可以屠杀一个又一个种群,却灭绝不了无声的抵抗和沉默的蔑视!文中的狩猎队也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人性耻辱:文明的发展,物欲的膨胀,使得人类越来越成为其他生命的主宰,通过对其他生命斩尽杀绝来增添自己的铜臭,殊不知自然的报复也正急急而来。
  
  二、从当前倡导的生态保护的现实意义解读《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一文所在单元编写的意义在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请看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据科学家估计,20世纪90年代初的20年来,全世界有5000种动物受到绝种威胁,每天都有3种动物或植物从地球上消失。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一个种加快到每小时一个种。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尤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这些濒于灭绝的物种大多数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发展及自然灾害因素外,人为活动是其主要原因;特别是由于商业贸易而导致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是造成物种濒危乃至灭绝的重要因素。
  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这类内容的编排和思考是与时俱进、极具现实意义的。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正是新课程选择本文的意图。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的近200多年里,伴随着人口数量膨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减少。人类应该珍视生命,保护动物,充分展示人性中的爱心、亲情、精神,从而达到感染读者、熏陶情感、升华人性美。
  
  三、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解读《斑羚飞渡》的意义
  
  《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对社会有用的人。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等。应重视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语文教师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文本资源,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即让语文教学闪射人性之光,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单元对冯骥才《珍珠鸟》的挖掘如此,对《斑羚飞渡》的分析亦然。凶残的狼可以为了孩子死于猎人手下,弱小的蚂蚁可以在火球面前滚抱成团,温顺的斑羚也可以为保护物种从容走向死亡,斑羚们没有意识,没有思维,没有像人类用以交流有发达的语言,但它们同样有目标,那就是为了后代的生存而去主动牺牲生命,心甘情愿地从容走向死亡。想想现在的许多人,不要说是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就是日常生活,是否都愿意为了集体、为了他人而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一次文本的思想品德挖掘胜过枯燥的感恩教育,胜过形式主义的社会实践。现在的青少年缺的也正是这一点。大头娃娃的罪魁祸首竟然是那些利欲熏心、无视别人生命、主宰别人生死的牛奶制造商;面对溺水而亡的扔在岸边的孩童,大人、孩子竟可以如此“从容”、“坦然”地在死去孩子的水域周围嬉戏:公交车上的大学生们面对怀抱婴儿、手牵幼儿被车子颠簸得摔倒的打工嫂,可以熟视无睹地侃着网友秘史,而他们头上的扶手杆上摇晃着“友爱在车厢,真情伴你行”的公益广告牌……诸如此类的卑鄙、沦落、丧失,人性的底线难道不该让我们去捍卫,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说这是语文的教化作用也好,语文的功利性也罢,哪怕说是牵强附会也好。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有对过去的反思和对以后行动的深层次的思考,这就是《斑羚飞渡》这一课的思想教育价值。
  斑羚飞渡完成了一次生与死的超越,完成了一幅闪耀精神之美的画卷。让我们在欣赏无数的喜剧、习惯了无数笑声之时,不妨让心静一静,去领略这些更能给我们“苦痛感”的审美对象,也许我们更需要这些。精神家园中的甘泉会滋润孩子们善良的心田,让理想世界的人性之光照射每一个角落。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陇南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关系到重建区域社会和谐稳定、涉及范围广、情况复杂多变、随机事件多的巨大系统工程,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陇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稳定有序的实施既是灾后重建工作圆满完成的关键,也是实现陇南人地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大学历史教学实践中,世界古代史依然是难点之一。由于课程内容本身的难度和学生的基础薄弱等原因,教学效果仍不令人满意。确立宏观架构,补充零碎的知识;让学生适应专题讲授的形式,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是值得探索的路径。这对于推动大学历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世界古代史;宏观构架;专题讲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引入认知模式理论来阐释汉诗赏析及其翻译,通过剖析该诗的意象图式、隐喻、转喻认知模式,探讨认知模式下诗歌翻译技巧。另外,认知模式对诗歌意境推理过程具有制约作用,翻译中要考虑到译诗整体的模式建构。  [关键词]唐诗英译;认知模式;《春望》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88-04    一、前言    认知属心理学概念范畴,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积极带领学生进入写作场景,激起学生的创作火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乐于表达,乐于写作。  [关键词]语言教学;写作教学;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1
期刊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有四个: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和英语水平的高低紧密相联,为了学生的将来,为了学生毕业之后能立足于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应急学生所急,想学校所想,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英语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教育的四个目
期刊
[摘要]本文从《红楼梦》中“钗、黛合一”的角度,探讨了曹雪芹对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形象钟爱的原因。作者在塑造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形象时,观照角度有所不同,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  [中图分类号]1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8—0062—02    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中,曹雪芹塑
期刊
[摘要]皮影戏是最早的动画,是由皮影艺人操纵影偶傀儡在银幕上表演,通过皮影班的音乐伴奏,对影偶在剧情中的唱腔及念白的同步配音的一种综合时空艺术。本文以甘肃地区为例,论述了皮影艺术与戏剧的异同。  [关键词]甘肃地区;皮影艺术;戏曲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8—0070—02    在五六十年前乃至1000多年前,中国农村一直处
期刊
[摘要] “没有当代,就没有未来”是2008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的主题。笔者亲历当代音乐周,体验、感悟和反思当代音乐的现状及生态环境,对当代音乐的认识得以升华,进而梳理出当代音乐作品创作要素及理念:当代音乐的创作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电子音乐创作及Faust、频谱等电子软件的应用为要素,寻求新的音色音响;当代音乐创作理念要汲取传统文化,汲取民间、民族音乐,运用西方现代的理论技术
期刊
秦始皇兵马俑是1974年被发现的。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东边的农村,当地农民打井时无意间发现了陶俑残片,于是便有了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三个大型的兵马俑坑的发现。和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成军阵出现,气势恢弘而神秘,世界史上绝无仅有。    对于77岁的老人袁仲一来说,自35年前村民打井发现陶俑碎片后,他带领三位队员赶去勘探起,从此便注定了他将与这些陶俑难舍难分。也正是因为他给这些陶俑取了一个生动而形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沉睡了千年的宁夏灵武瓷窑终于散发出光芒。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马文宽教授在内蒙古进行考古发掘,他在清理一座西夏时期的墓葬时,发现了一个器形比较大的陶瓮。马文宽教授认为这是专门用来装瓷器的陶瓮,于是他推断在墓葬周边不远的地方应该有西夏的瓷窑。适逢宁夏进行全区性文物普查,恰恰发现了回民巷和灵新矿的瓷窑。马文宽到现场勘察以后,认定这两处都是西夏瓷窑遗址。从此,西夏瓷的神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