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教学方法创新已成为每位教师乐此不疲的追求目标。于是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作文教学方法创新上来,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作文教学始终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让人雾里看花,一片朦胧。笔者就如何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创新的策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1 贴近生活,诱发写作动机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2]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3]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寻找兴奋点,诱发学生写作动机,让写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1.1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作文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一天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愉快的、有开心的、有烦恼的、有难过、伤心的,以这些学生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想为作文内容,让学生以写作来反映生活,用笔真实记录下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就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4]作文命题也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命在学生心坎上,让学生一见到文题就能使往日的生活积累涌上心头,浮现于眼前,产生写作欲望。
1.2 贴近学生心理
针对学生好胜心强,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教师亦可列举一些贴近儿童生活、能牵扯学生心灵的范例,使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与范例相近的人、事、物、景等,诱发写作激情。探索、猎奇心理也是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的增强,社会接触面的拓宽,学生探索、猎奇心理也愈强烈。“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这种心理实际上是青少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和征服欲望。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 ,选择一些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他们辨析。
2 走进自然,储备写作素材
2.1 亲近自然
大自然是一本鲜活的教材,是一个生活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5]。我校地处湖区,这里碧波万倾,万舸竞流,荷香鱼跃,水鸟纷飞,水草萋萋。是学生嬉戏的乐园,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舞台,更是写作素材大仓库。我们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让学生亲近自然。春天带着学生到湖边欣赏垂柳,体会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生命之美;夏天让学生荡舟荷塘,感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壮观之美;秋天带着学生到螃蟹塘口品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味道之美;冬天带着学生到湖边领略湖面的广阔和波涛的雄壮。让学生在触摸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蝶一蜂,饱览自然美景,去发现自然的千变万化。这样会让学生在作文时有物而写,有形而绘。
2.2 体验生活
作文来源于生活,一旦离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学生的作文将会空洞无物,黯然无光。[6]只有引导学生对参与生活,真切感受,作文才有言之有物,抒之有情,学生写作就不愁无米之炊。由于我校位于洪泽湖畔,我带领学生漫步湖边的沙滩,欣赏夕阳西照的余辉的绚烂;到湖里游游泳,钓钓鱼,采菱角,打莲蓬,重温童年的乐趣;让学生跟着父母到湖中下网捕鱼,体验劳动的辛苦;周末假期,让学生激桨荡舟湿地,去发现四季景物的生长变化,去了解花鸟鱼虫的活动特点……在亲身体验的中,让学生用眼细看,用耳谛听,用手触摸,用心感受。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让学生储备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厚积而薄发,学生作文时信手拈来,点石成金,情真意切。那一篇篇富有水乡特色而不失真实的《我的船头生活》、《水乡新变化》妙趣横生、活灵活现,让人回味无穷。
3 融入社会,积蓄写作情感
3.1 了解家乡民俗风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写作来讲,社会实践亦同样重要。独特的民俗风情,深邃的民间文化,无不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生积蓄写作情感的大熔炉,让学生融入其中,陶冶性情,荡涤心灵,积蓄情感。可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调查家乡的民俗风情。也可引导学生进行民间文化的探源活动,组织学生欣赏泗州戏、淮海戏、渔鼓舞、马灯舞等地方文艺,让学生作评价,说感受。亦可让学生选素材,编剧本,古戏新唱。
3.2 培植热爱家乡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握作文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这样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益处。[7]引导学生进行家乡民间文化的探源活动,组织学生欣赏泗州戏、淮海戏、渔鼓舞、马灯舞等地方文艺,让学生作评价,说感受。亦可让学生选素材,编剧本,古戏新唱。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和整理流传于家乡洪泽湖湖区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在这些丰富的社会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家乡民俗风情之美,乡间劳作之美,民间文化之美,培植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了热爱家乡之情。这样也就积蓄了学生写作情感,萌动了学生写作热情,让学生产生了一吐为快之感。
4 强化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4.1 整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训练学生能力
首先,以阅读教学为依托,积累优美语句,学习作者的写法、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粗读课文,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写作的方法,优美的词句的摘抄,做好知识的积累。(2)读课外书。可以使学生丰富知识,积累作文材料,还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吸取丰富的科学知识。(3)教给方法。让学生掌握做读书笔记的一些方法,如摘录式、体会式、提纲式、批注式等方法。其次,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训练点,做好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写作方法,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就个别精彩段落,让学生片段练习;对留有空白的课文可让学生补写或续写;对一些结构比较好的文章可让学生进行仿写;对情节曲折,充满悬念的课文可让学生改写。学习了名人传记,让学生写颁奖词;学习了名胜古迹,让学生写导游词。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有机整合,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又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写作训练,起到了一石二鸟之功效[8]。 4.2 联系学生生活,拓宽写作训练途径
联系学生的生活及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丰富多样的活动,拓宽写作训练途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如果长期困在课堂写作,他们就会产生“如在鸟笼中”的感觉,对作文产生厌倦情绪。可以有目的地开展课外活动。通过指导观察、分析,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他们的写作情绪。还可以结合学校、大队部举行的各种教育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写作。强调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真情实感。除了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活动外,还要随时注意学生想什么,做什么,及时指导学生动笔写作。还可以组织学生读精品好书,看精典影视,组织学生进行书评、影评,写感言感想。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练习写日记、周记。记录每一天的亲身经历,感触最深、令人难忘的人和事,要求不必过高,循序渐进,让学生养成后勤于动笔,乐于动笔的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就会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专心去思考所见事物,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5 多元评价,体验写作快乐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作文批改也应是这样一个过程。把作文批改看作是学生再次完善,再次写作,再次创造的过程。把作文批改看作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萌发写作欲望,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过程。故而,我们应打破传统的作文评价由教师一人说了算的方法。采取多元评价,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充分发挥作文评价功能。
5.1 教师有选择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不作全面详细的批改,而是有目的的单项批改,或字词错误,或潜词造句,或篇章结构,其它方面的错误暂可留存不改。教师作出客观的书面评价,或者委婉指出其不当之处,或者肯定其所取得的进步,并勉励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学生作文交流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公开讲评。不公开批评差生作文,以免伤害其自尊心。对于作文中精彩片断可让学生自读、议读,再感情朗读去体会感悟;还可将一些的好的作文装订成册,在班级传阅。让学生充分感受写作的成就感,从而唤醒写作的欲望。
5.2 家长评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赋予极大的期望。我们让每一个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教学活动,作文实践中来。鼓励学生将作文带回家读给家长听,或让家长看,让家长做孩子的热情读者或听众,鼓励家长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以赏识为主,注重鼓励,或是书面的,或是口头的。家长的赏识评价如同给孩子注入了一注兴奋剂,让他们激动无比,信心倍增,会让孩子逐渐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
5.3 学生互评
学生与学生之间因为是同伴之间的交往,地位平等,心理上不受威胁,思维自由活跃,促使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激发状态。引导学生互批,教其批改方法,明确批改要求。可一篇作文由多人批改,也可由多人批改同一篇作文。同伴评价时首先要肯定他人作文成功之处,向同学们推荐精彩段落、优美词句,当然也可谈要改进的地方。同伴之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10]。
总之,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实际,将作文教学溶汇于自然、社会、生活当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增加学生的写作兴趣,燃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想写作,会写作,乐写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佳:《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新教育论坛2008年第5期
[2]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
[3] 阮英姿:试论小学语文课堂辩论调控的策略
[4] 张化万:《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
[5] 殷淑平: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成功(教育)》2008年12期
[6] 施美红:作文来源于生活
[7] 李旭东: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与乡土情感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11期
[8] 郑以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
[9] 与爱同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及对策》
[10] 许丽:《研究学生习作心理,培养作文创新能力 》
1 贴近生活,诱发写作动机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2]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3]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寻找兴奋点,诱发学生写作动机,让写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1.1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作文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一天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愉快的、有开心的、有烦恼的、有难过、伤心的,以这些学生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想为作文内容,让学生以写作来反映生活,用笔真实记录下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就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4]作文命题也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命在学生心坎上,让学生一见到文题就能使往日的生活积累涌上心头,浮现于眼前,产生写作欲望。
1.2 贴近学生心理
针对学生好胜心强,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教师亦可列举一些贴近儿童生活、能牵扯学生心灵的范例,使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与范例相近的人、事、物、景等,诱发写作激情。探索、猎奇心理也是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的增强,社会接触面的拓宽,学生探索、猎奇心理也愈强烈。“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这种心理实际上是青少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和征服欲望。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 ,选择一些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他们辨析。
2 走进自然,储备写作素材
2.1 亲近自然
大自然是一本鲜活的教材,是一个生活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5]。我校地处湖区,这里碧波万倾,万舸竞流,荷香鱼跃,水鸟纷飞,水草萋萋。是学生嬉戏的乐园,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舞台,更是写作素材大仓库。我们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让学生亲近自然。春天带着学生到湖边欣赏垂柳,体会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生命之美;夏天让学生荡舟荷塘,感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壮观之美;秋天带着学生到螃蟹塘口品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味道之美;冬天带着学生到湖边领略湖面的广阔和波涛的雄壮。让学生在触摸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蝶一蜂,饱览自然美景,去发现自然的千变万化。这样会让学生在作文时有物而写,有形而绘。
2.2 体验生活
作文来源于生活,一旦离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学生的作文将会空洞无物,黯然无光。[6]只有引导学生对参与生活,真切感受,作文才有言之有物,抒之有情,学生写作就不愁无米之炊。由于我校位于洪泽湖畔,我带领学生漫步湖边的沙滩,欣赏夕阳西照的余辉的绚烂;到湖里游游泳,钓钓鱼,采菱角,打莲蓬,重温童年的乐趣;让学生跟着父母到湖中下网捕鱼,体验劳动的辛苦;周末假期,让学生激桨荡舟湿地,去发现四季景物的生长变化,去了解花鸟鱼虫的活动特点……在亲身体验的中,让学生用眼细看,用耳谛听,用手触摸,用心感受。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让学生储备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厚积而薄发,学生作文时信手拈来,点石成金,情真意切。那一篇篇富有水乡特色而不失真实的《我的船头生活》、《水乡新变化》妙趣横生、活灵活现,让人回味无穷。
3 融入社会,积蓄写作情感
3.1 了解家乡民俗风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写作来讲,社会实践亦同样重要。独特的民俗风情,深邃的民间文化,无不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生积蓄写作情感的大熔炉,让学生融入其中,陶冶性情,荡涤心灵,积蓄情感。可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调查家乡的民俗风情。也可引导学生进行民间文化的探源活动,组织学生欣赏泗州戏、淮海戏、渔鼓舞、马灯舞等地方文艺,让学生作评价,说感受。亦可让学生选素材,编剧本,古戏新唱。
3.2 培植热爱家乡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握作文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这样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益处。[7]引导学生进行家乡民间文化的探源活动,组织学生欣赏泗州戏、淮海戏、渔鼓舞、马灯舞等地方文艺,让学生作评价,说感受。亦可让学生选素材,编剧本,古戏新唱。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和整理流传于家乡洪泽湖湖区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在这些丰富的社会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家乡民俗风情之美,乡间劳作之美,民间文化之美,培植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了热爱家乡之情。这样也就积蓄了学生写作情感,萌动了学生写作热情,让学生产生了一吐为快之感。
4 强化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4.1 整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训练学生能力
首先,以阅读教学为依托,积累优美语句,学习作者的写法、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粗读课文,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写作的方法,优美的词句的摘抄,做好知识的积累。(2)读课外书。可以使学生丰富知识,积累作文材料,还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吸取丰富的科学知识。(3)教给方法。让学生掌握做读书笔记的一些方法,如摘录式、体会式、提纲式、批注式等方法。其次,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训练点,做好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写作方法,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就个别精彩段落,让学生片段练习;对留有空白的课文可让学生补写或续写;对一些结构比较好的文章可让学生进行仿写;对情节曲折,充满悬念的课文可让学生改写。学习了名人传记,让学生写颁奖词;学习了名胜古迹,让学生写导游词。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有机整合,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又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写作训练,起到了一石二鸟之功效[8]。 4.2 联系学生生活,拓宽写作训练途径
联系学生的生活及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丰富多样的活动,拓宽写作训练途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如果长期困在课堂写作,他们就会产生“如在鸟笼中”的感觉,对作文产生厌倦情绪。可以有目的地开展课外活动。通过指导观察、分析,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他们的写作情绪。还可以结合学校、大队部举行的各种教育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写作。强调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真情实感。除了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活动外,还要随时注意学生想什么,做什么,及时指导学生动笔写作。还可以组织学生读精品好书,看精典影视,组织学生进行书评、影评,写感言感想。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练习写日记、周记。记录每一天的亲身经历,感触最深、令人难忘的人和事,要求不必过高,循序渐进,让学生养成后勤于动笔,乐于动笔的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就会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专心去思考所见事物,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5 多元评价,体验写作快乐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作文批改也应是这样一个过程。把作文批改看作是学生再次完善,再次写作,再次创造的过程。把作文批改看作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萌发写作欲望,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过程。故而,我们应打破传统的作文评价由教师一人说了算的方法。采取多元评价,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充分发挥作文评价功能。
5.1 教师有选择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不作全面详细的批改,而是有目的的单项批改,或字词错误,或潜词造句,或篇章结构,其它方面的错误暂可留存不改。教师作出客观的书面评价,或者委婉指出其不当之处,或者肯定其所取得的进步,并勉励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学生作文交流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公开讲评。不公开批评差生作文,以免伤害其自尊心。对于作文中精彩片断可让学生自读、议读,再感情朗读去体会感悟;还可将一些的好的作文装订成册,在班级传阅。让学生充分感受写作的成就感,从而唤醒写作的欲望。
5.2 家长评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赋予极大的期望。我们让每一个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教学活动,作文实践中来。鼓励学生将作文带回家读给家长听,或让家长看,让家长做孩子的热情读者或听众,鼓励家长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以赏识为主,注重鼓励,或是书面的,或是口头的。家长的赏识评价如同给孩子注入了一注兴奋剂,让他们激动无比,信心倍增,会让孩子逐渐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
5.3 学生互评
学生与学生之间因为是同伴之间的交往,地位平等,心理上不受威胁,思维自由活跃,促使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激发状态。引导学生互批,教其批改方法,明确批改要求。可一篇作文由多人批改,也可由多人批改同一篇作文。同伴评价时首先要肯定他人作文成功之处,向同学们推荐精彩段落、优美词句,当然也可谈要改进的地方。同伴之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10]。
总之,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实际,将作文教学溶汇于自然、社会、生活当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增加学生的写作兴趣,燃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想写作,会写作,乐写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佳:《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新教育论坛2008年第5期
[2]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
[3] 阮英姿:试论小学语文课堂辩论调控的策略
[4] 张化万:《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
[5] 殷淑平: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成功(教育)》2008年12期
[6] 施美红:作文来源于生活
[7] 李旭东: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与乡土情感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11期
[8] 郑以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
[9] 与爱同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及对策》
[10] 许丽:《研究学生习作心理,培养作文创新能力 》